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南非地球高峰會專欄]

台灣能源政策之回顧 (三)

作者:賴芬蘭 (綠黨中執委)

反核團體的長期對抗

JOHANNESBURG SUMMIT 2002  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常常以「理性、專業」的口號來鎮壓環保與反核運動。而事實上,環保與反核運動在台灣多年的社運中是屬於「知識性」最高的。除了有比例極高的理工科教授長期投入之外,透過運動的薰陶與切身利害關係,也使得反核運動中的公民群眾,成為最有公民意識、最能夠理性質疑傳統知識權威的一群。回顧反核的歷史中,所持的論述除了安全顧慮之外,當然也包括了反權威與反壟斷;結合了人權、原住民、文化、環保、宗教團體;並與國際間的反核運動團體連結,並把核四的問題國際化。

  有這樣的一個基礎,當然也就讓反核運動的方向,從核電安全、核武、核廢料去處的問題,無可避免的延伸到台灣發展命脈的產經結構。

  在台灣擁核陣營中提出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台灣需要電,也因此把核與電的問題劃上了等號,使民間認為反核就是反電,並把對經濟成長的指數與用電量的指數作一個相對成長的預估,認為到2003年如果核四不運轉,工業需求將無以為繼,因此讓一般國民雖然對核電安全存有疑慮,但是卻也認為反核即是反電,反經濟發展,於是對反核人士持敵對的態度。

  其論述基礎是由於台灣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結構,持分工結構論的學者認為,六、七○年代的台灣是受到了結構的限制,無法從輕工業、廉價勞工的狀態來作經濟轉型。但是,反核陣營中的學者也相對的提出實證,那就是在付出許多社會成本後,台灣在國際經濟的新機會中,其實是部分轉型過來了。而且也正是因為這個國際結構的限制,才使得今天台灣的環境,到了非突破這個結構限制謀求自救的地步。

  我們知道對台灣能源的發展路徑,已不能再一貫地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對立起來看。擁核者也甚至以此為由,提出了核能是乾淨能源,因為不排放溫室氣體。不過我們從德國的替代能源工業的大幅發展,還有研發替代能源科技所反映出的商機看來,一個修改經濟發展方向的新能源政策,與負社會責任的環保政策,彼此可以是相輔相成的。

  於是,反核不代表反電或反經濟發展的論述,以及停建核四後的替代方案就被陸續提出來。 

核四的替代方案

  核四的預計發電量約270萬瓩,要廢止就要有替代方案。由於運動團體集中力量在反對核四的興建,因此替代方案也相當的具體。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