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成立「台灣環境事件小組」,積極招募義工中
知性專題 [鯨豚簡介]適應-呼吸作用 (下)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1
理性關懷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聯合國報告指出生物科技對發展中國家之利益 (下)
專  欄 [專欄作家-黃怡]動物與文學 (七)
活動訊息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編輯部訊息]
成立「台灣環境事件小組」,積極招募義工中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鯨豚簡介]適應-呼吸作用 (下) >>>

  1870年,法國的生理學加保羅•勃特,描述了一個心跳極慢的現象,或可稱bradycardia。這是鴨潛水時的一個現象。這種“潛水bradycardia”是潛水動物最可能的新血管反應。觀察者發現,瓶鼻海豚其心跳會隨著呼吸而持續波動,當海豚潛到水中時,心跳維持在33-45次/分鐘。但當呼吸時,心跳增加至80-90次/分鐘。而潛水越久,呼吸時心跳的增加越多。

  在許多動物的潛水bradycardia,常伴隨血液的再分布,使的只有重要的器官有含氧血的供給,血流到重要器官如腦及心臟,在潛水時乃持續供給。然而,供應其他器官的血管,如胃、腸、腎及肌肉,可能會被壓縮到無血流通過,而大量的血則存在腹腔及胸腔的靜脈(會變大成為血竇)。

  相似的機制,亦可能在鯨類運作,雖然只有極少的實驗證據,因此種實驗是很難進行的,當然鯨的體腔中,靜脈是大且可擴張的,這指出在潛水時,血流的重新分布是會發生的。靜脈的膨脹有另一種好處,及填充潛水時,肺中空氣被壓縮所空出的體積。

  動物運動和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是從分解肝醣而來的,這通常是鯨有氧的途徑,這時會產生CO2和無毒的殘餘物,而呼吸系統的功能,即為供應血液氧而排出二氧化碳。

  當氧不足的時候,不能完全分解肝醣─如潛水的動物─的反應,則中間過程時被打斷,產生有毒的乳酸,即所謂無氧代謝。在這種狀況下,動物就負了“氧債”,只有當回到表面呼吸時,氧儲存補充才能恢復。

  在鯨類,似乎能吸收足夠的O2,使潛水時,大部分是有氧的代謝,而最重要的是,增加儲存及運輸O2的能力。

  然而,在這樣長的潛水期中,至少有一此組織會用盡其存氧,改用無氧代謝供能。這暗示在深水期的後期,鯨類能勉強有足夠的氧維持心臟活動,而甚至腦部,也可能進行一些無氧代謝。

【文章連載】
 適應-呼吸作用 (上) (下)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1 >>>

  • 危險山坡地聚落 安置有基準:建設局長表示 這分首創的原則及補助基準 可望成為各縣市處理山坡地聚落違建的重要參考 (北市 聯合報)
  • 八里焚化廠飄疑似鐵屑 林口鄉太平村村民不滿:廠方立下切結書 表示焚化廠因機件故障 29日晚上10時煙道排出片狀物 將徹底改善疏失 (北縣 聯合 報)
  • 垃圾包未分類 今起拒收(為防拒收垃圾衍生紛爭 環保局今早舉行勤前教育 統一拒收的「標準」 以及各種突發狀況的因應之道) (基隆市 聯合報)
  • 南投水土保持 2年了 921重建委員:真正用來水土保持及建構安全防土牆的二筆共78億元款項,到現在還沒發包 (南投 聯合報)
  • 攔水壩被沖毀 萬公頃農田灌溉暫停供水 (斗六 聯合報)
  • 大肚溪出海口成了「垃圾海」(退潮後,綿延數百公尺的垃圾帶,在豔陽曝曬下散發出嗆鼻惡臭,還有動物死屍) (台中 中國時報)
  • 大型公園綠化 訂出執行進度:全市綠美化的推動 會考量老舊社區及區域均衡問題 (北市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01 >>>

  • 福建啟動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遏制海洋生態破壞 促進生態系統良性迴圈 減輕海洋自然災害 推動海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等 (福建 中國海洋 報)
  • 江西嚴管化學危險品:採取5項措施 加強和規範全省化學危險物品經營許可管理;7月初已展開核換許可證工作 將於年底結束 (江西 中國化工報)
  • 世界首次在淤泥質海岸上建成防護林:將海灣淤泥、粉煤灰和天津堿廠的廢堿渣合理配比 做成新土源 並突破只能春季種樹的侷限 (天津 天津新聞)
  • 國家林業局:七起重特大破壞森林資源案告破 (中國 法制日報)
  • 垃圾充分利用有新招:電腦控制下的垃圾自動分揀技術 可以先回收垃圾中大量可利用資源,如塑膠、橡膠、有機物等 (北京 中國青年報)
  • 燃料電池機車有望駛入滬上人家 靠氫氣代步將成現實(我國第一輛除了純淨水以外不排放任何廢物的燃料電池機車在上海問世) (上海 中國環境報)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聯合國報告指出生物科技對發展中國家之利益 (下)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墨西哥,墨西哥市,2001-7-11,(ENS) -由聯合國發展計劃委託執行的【人類發展報告2001】於週二發表,該報告結論指出,許多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從基因改造食品、作物,以及其他生物體上,獲得大額利益。報告中說,這些作物將顯著地降低人們的營養失調程度,並幫助貧窮的農人在貧瘠的土地上耕種。

   這份報告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生物和資訊科技潛力,評估72個國家的科技成就,並根據人類文明發展程度,將162個國家依序排名。

  這份報告總結,基因改造農業技術可創造出抗病毒、耐乾旱,與營養提高的作物。這類作物具有改善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食物安全的驚人潛力。這份報告論及,這類作物能顯著地降低營養不良 - 一項仍影響全世界超過8億人口的病症。

   這份報告雖然承認了環境與健康風險需要被提出討論,它主張這些風險可以被管理。

   報告的領導作者 - Sakiko Fukuda-Parr說,為確保生物科技可符合世界貧者的農業需要,在研究與發展上做更大的公共投資是必要的。

  「我們不能單單依賴私人研究中心和組織來發展這項工作」,Fukuda-Parr說。他的談話指出,私人研究大部分是為了迎合高收入消費者的需要,而不是發展中國家幾乎無購買能力的人們。

   這份報告特別指出,有發展稷(栗)、高梁與樹薯新品種的急切需要。這些作物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窮人的民生基本食品。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長馬克•摩洛克•布朗同意這項建議,他並指出,這樣的公共投資已經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他所指的是,最近由聯合國發展計劃、日本政府與其它國際夥伴,成功發展出新稻米品種的努力過程。

   布朗說,「這些新品種提高50%產量,提前30到50天成熟,大幅提高耐病害與耐乾旱的程度,抗蟲,甚至比雜草更具生存競爭力」;「而且,它們特別有用,因為栽種它們不需肥料或殺草劑,這些東西貧窮的農人無論如何都無法負擔。這項創舉顯示,生物科技對於改善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食物安全的巨大潛力。」

   三年來,在歐洲販售的基因改造玉米、蕃茄、馬鈴薯與棉花,時常被媒體形容成 "Frankenstein foods" (編按)。因為人們擔憂潛在的健康與環境風險,這些作物在市場上已被抑止。【人類發展計劃】提出辯論,認為基因改造的風險是可以被管理的,但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需要外力協助。[編按:根據瑪麗•雪萊小說《Frankenstein》,或電影版的《科學怪人》,劇中的瑞士學生就叫Frankenstein,他利用部分屍體創造科學怪人,最後反被科學怪人給毀了。而今,〝Frankenstein〞這個字被引申為「長得像人的怪物」或「失控的新發明最後卻摧毀了發明人」。在歐洲,關心食物安全的各方團體和個人,於是稱基因改造食物為Frankenstein foods來表示他們的憂慮。]

   該報告指出,生物科技與食物安全的問題,常來自於粗劣的政策、不當的法令與整個過程的公開性不足。聯合國發展計劃署舉例說明,歐洲管理者的粗劣管理導致了狂牛病的擴散。

   這些挑戰對於資源稀少、專家缺乏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會特別嚴重。這份報告以阿根廷與埃及為例,指出發展中國家正邁向創立國家指導方針、認可程序與研究單位,以評估基因改造作物的風險。

   根據這份報告,現今歐洲與美國針對新生物科技的爭議,都忽略了發展中國家所關注的焦點及其需要。而西方消費者自然把焦點放在,潛在的過敏反應和其它食物安全的議題。

  然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對於較高的作物產量、營養,或降低噴灑殺蟲劑的需要,更有興趣。同時,對於發展中國家管理基因改性活生物體(編按)導致的環境風險時可能面臨的困難,急欲販售產品的生物科技跨國公司則傾向低調處理。(編按: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生物安全議定書》專有名詞中英對照表)

   Fukuda-Parr說,「無論是有關這些新科技帶來的得或失,貧窮國家人民的聲音都還沒有被聽見。」

   這份報告呼籲,針對基因改造生物的長期性衝擊進行更多的研究,並提倡標示基因改造產品,使消費者能夠在被告知的情況下做選擇。澳洲、巴西、日本與英國已經要求此類標示。民意調查也顯示,超過80%的美國消費者希望進行產品標示。

   然而,並非人人都接受,生物科技為解決世界窮人營養需要的最佳解決方式。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Miguel Altieri博士,已經為拉丁美洲的非政府組織工作20年,他建議運用一種不同的解決方式。

   他說,農業生態學,結合了不同的農業方法,而非仰賴殺蟲劑或基因工程作物,可能會為世界食物生產創造重大貢獻,並且,它是生物科技與肥料使用的替代物。

   「還是有對環境較有助益、更為社會與文化所接受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提高產量,並同時保育自然資源基礎、增加收入,並強化農人的權利。」Altieri告訴ENS。

   農業生態學主張,以不同的作物混合栽種,來增加害蟲掠食者的數量,如此便能抑制害蟲。

   Altieri說「我們已經因殺蟲劑製造了蟲害問題,現在我們將會因基因轉殖作物產生更多的蟲害問題。」Altieri警告,害蟲發展出對基因工程植入植物的毒素的抗性,這只是遲早的事,「你可以延後它的出現,但它還是會發生。」

   「整件事情的關鍵是在於活化土壤生物,因為土壤中的生物體會分解有機物質,並且將養分礦物化,所以你必須加入有生物活性的土壤。」Altieri說。

   農業生態學的基礎是地方資源,所以農民不會依賴企業或政府,可以避免因為基因作物的專利權問題所衍生的風險。Altieri質疑,農民如何能從專利科技中獲益。

   「知識被壟斷,屬於企業,而使農民無法取得它」。Alteiri覺得生物科技是從利益索取中出現,並非解決小農民的問題。

   「科學家們為生物科技辯護•••但是同時,有很多的錢從企業流進大學,影響大學裡的研究人員走往錯誤的方向。」Altieri說。

   「2001人類發展計劃」全文可見於http://www.undp.org/hdr2001

[專欄作家]動物與文學 (七) >>>

作者:黃怡 (本文係作者於1999年11月在台大演講的講稿)

、關於動物的文學(中國部份)

  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根本沒有生態觀,譬如最近林俊義博士在一場座談會上講的,但事實上這是誤會。假如你們想一窺古代中國人的生態觀,最好的作品當然是<<莊子>>,他曾寫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而人家問他「道在哪裡?」他就說:「道在螻蟻...在稊稗... 在瓦砒... 在尿屎」(知北遊)。我們看他寫莊周與鮒魚」(外物)、寫渾沌(應帝王)等,會知道莊子的生命觀是一個綜合的觀念,不是分析的觀念,生命不被分為類和次類,而是被感受為一個連續的全體。

  到了後代,我們讀到元好問的<<雁丘詞>>,你們在座一定很多人都會背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向誰去?」這是元好問有一次看人打獵,一對雙飛雁其中一隻被打下來,另一隻便哀鳴而翔,隨後墜身而下,以身相殉,元好問受其感動,寫下這首<<雁丘詞>>。

  我們要問的是中國人如何在兩千多年下來,幾乎完全失去了他們的生態觀,甚失去了對於動物的任何同情。

、結論:

  我個人非常喜愛的一個科普作家是Lewis Thomas(1913∼1994),他是一個美國的醫生及病理學家,所著的幾本小說,譬如<<細胞生命的禮讚>>及<<水母與蝸牛>>,至今都還廣受讀者歡迎。他的作品既像散文,又像一篇篇結構完整的超短論文,告訴你生命的奧秘本身就是最高的美感。

  他有一篇叫做<圖森動物園>的文章,講到在動物園中看到水獺與河狸在嬉戲,突然之間,他的意識有點失控,他覺得:「我永遠也不要知道牠們是怎樣在表演出那種絕技的;我希望不要聽見有關牠們的科學新聞,不要知道牠們的呼吸生理,牠們肌肉的協調,牠們的視覺,牠們的內分泌系統,和牠們的消化道... ,我希望永遠也用不著把牠們想成是一些細胞的集合。我所要的,唯有那完整的、毫髮無損的、此時此刻在我眼前的、那些水獺和河狸豐滿健壯毛絨絨活潑潑的整個複雜機體。」

  Thomas感受到生命自然的美好,我們甚至無需究問牠們為何如此美好,祇須更溫柔地去對待這整個的充滿生命的世界。就像耶穌曾經說過:「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完)(1999/11/26)(本文原發表於<<人本教育札記>>)

【文章連載】
 動物與文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本文轉載自【黃怡網站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lifeplus/index.html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平等國小的步道教學 >>>

  播出時間:8月2日(四)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生態教學這幾年越來越受重視,不過由於各自條件不同,也就發展出不同的特色。台北市近郊有個平等國小,就位在陽明山區,所以得天獨厚,成為台北市八所田園小學之一。四年前開始,老師們陸續開發出六條自然步道,並在水利會的支持下,出版了一本「鵝尾山的眠夢」,書中記載了六條步道的生態、人文故事,製作精美。

  學生從一年級開始,由老師帶領,每一年至少走一條步道,六年下來,他們對家鄉的生態、歷史,也有了相當的瞭解。

  本集節目,我們就到平等國小,看看他們的步道教學是如何。

[編輯部訊息] >>>

  7月30日電子報,美國新聞"Quebec Proposes 36 Hydroelectric Dams on 24 Rivers", 標題和摘要內文中的"Hydro Quebec", 經查證為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所屬電力公司,經營發展能源多元化,文中所指建造水壩發電一案,即是該公司一項的新近計畫。原譯Hydro Quebec proposal 為魁北克省水力發電計畫實為失誤。感謝讀者來函指教!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