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十六) --﹥ 作者:陳世一 ◎後山公園 (下) 「為什麼以前那些文人會發展出這種庭園風格呢?」女兒問。
「對啊!我看有些地方都會有一顆立起來的石頭,這代表什麼意義呢?」女兒問。 「那石頭叫孤賞石,擺在池邊或小空地旁,就好像西方的人體雕像一般,這是當主角的石頭,也有很多當配角的石頭,如池邊的疊石或一些石頭擺成的桌椅等。」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那麼多文化背景才來公園玩啊!如果我們用欣賞圖畫的眼光來看呢?」女兒問。 「圖畫其實就是一種視覺的框框,而框框中的形式美感則是運用高低、大小、虛實、明暗、曲直、凹凸等對比的手法營造出一種勻稱的和諧感覺。」 「我們照相的時候常要取景,有些人常喜歡說從哪裡看起來最漂亮,這種框框中的美感到底對我們是好是壞?」女兒追根究底。 「取景就是一種分割自然、排除雜亂的過程。人在自然中取景,滿足一己形式美感的需求而不傷害自然還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人們老是想將完整的自然一塊塊的切割、塑造成符合其文化需求中形式美的零碎部份時,這種動作就很值得商榷了。」 「是不是形式美本身就有問題呢?女兒問。 「從人類美感的發展來看,人類從最原始的欣賞野獸的奔馳、果實的豐腴、稻穀的飽滿,一直發展到能欣賞抽象的形式美感時,同時也忘了欣賞對象的內容存在了。 如同生物學上的分類學在過去一直被過份強調一般,許多優秀人才投入分類的結果,卻往往忽略類與類,物種與物種之間橫向的有機聯結,當生態學起步發展時,人類的環境已被弄得一塌糊塗了。所以,於今之計,我認為現階段我們必須發展一套『生態美學』,以調節形式美一支獨大,而又容易因美感眼光造成自然破壞的情形。」 「什麼是『生態美學』呢?」女兒問。 「自然原本是一個有機的統合體,我們的眼光如果經常侷限在一個小框框中,不論從形式上或實質上都會看不到自然的真相,而生態美學簡單的說,就是將我們的眼光放大,不僅要在形式上看到物與物、景與景的有機聯繫,而且要透過對自然的觀察,以全身的感官去體驗自然實質內容間有趣和美的循環過程。如果人人都有生態美學的素養,他就不用去追逐標籤化的所謂『美麗』風景,而在任何自然環境中都可以享受充滿變化的美感和樂趣了,而且,無論他在什麼位置、從事什麼職業,就不會無知的破壞屬於公共財的自然環境了。」 儘管,現代的公園都有其多目標的功能,每個人都會各取所需,然而,和自然接觸仍應是公功能園的焦點所在。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署將繼續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 --﹥ 稿源:環保署 有關媒體報導環保署今年不再編列預算補助購買電動機車乙案,環保署作出澄清表示:為減少機車排氣污染,環保署補助購買電動機車的政策仍將繼續,希望民眾能支持這項綠色交通工具,共同努力來改善國內環境空氣品質。 環保署表示,為減少機車排氣污染,改善空氣品質,於87年3月5日提報行政院院會通過「發展電動機車行動計畫」,以推動國內發展電動機車。雖然因為電動機車使用鉛酸電池做為動力來源,其性能與傳統汽油引擎機車仍有一段差距,經環保署多年的推廣,民眾接受度仍無法大幅提昇,惟考量電動機車為綠色交通工具,確值得國內發展,又為保障當初響應環保署政策已購車的二萬餘位民眾的後續車輛維修保養等權益,且電動機車製造廠亦積極努力於改善電動機車性能,因此今(91)年環保署仍依據「發展電動機車行動計畫」的規劃繼續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其補助金額依電動機車性能與所裝置的電池不同,每輛車補助一萬五千元至二萬一千元不等。(2002.1.3) ◆[生態保育]攔截日本捕鯨船行動日誌-2001-12-23 第25天 --﹥ 南半球海域,2001-12-23 (Greenpeace)昨天早上,捕鯨船隊開始開始認真作業,他們曾經想盡各種辦法和我們保持距離,而此刻他們想甩掉我們。他們的速度比我們快很多,「日進丸號」(他們速度最慢的船)時速最高可到17.5海浬,而我們最高速度不過才將近12海浬……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hales.greenpeace.org/expedition/dec23/dec23.html ◆[生態保育]攔截日本捕鯨船行動日誌-2002-01-01 第34天 --﹥ 南半球海域,2002-01-01 (Greenpeace)-澳洲政府在南極負責研究與補給的船隻─「南極光號」,在澳洲宣告主權的水域與捕鯨船遭遇。依照「南極條約」,南極大陸及其周圍水域不屬於任何國家。然而阿根廷、澳洲、英國、智利、法國、紐西蘭與挪威等七國仍被承認是「主權宣示國」;換句話說,該條約承認這些國家曾宣告擁有南極部分地區的主權,但不表支持也不否認;且根據該條約,任何國家皆不得限制他國進入南極任何一個地區……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hales.greenpeace.org/expedi
tion/jan1/jan1.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作者:鄭朝陽 (民生報記者) 改善「都市腎結石」現象已露出曙光!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於2001年12月14日在年度會員大會中決議,要求內政部營建署立即廢止「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終結利用公園、校園操場興建地下停車場的行為;立法委員陳學聖也表示關切,近期內將召開公聽會,了解該方案適當性,必要時,要求內政部檢討。內政部營建署則認為,目前不宜完全廢止該方案,但可局部修改,增列生態條款,讓停車場與商場等設施「寄生」公園綠地的衝擊降到最小。 景觀學會秘書長王秀娟說,如果利用新闢建的公園、學校操場興建地下停車場,還有機會透過生態工法,保留較多的自然地表,減少降雨的地表逕流量;不過,全台畫設的公園綠地保留地中,目前僅五成完成開闢,由於政府財政困難,新闢的公園綠地較少,地方政府多半利用既有的公園綠地和學校操場興建地下停車場,這些被譽為「都市之腎」的生態綠地,好不容易長出多年樹齡的植栽,一夕之間全被移除,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甚巨。 王秀娟表示,解決停車問題應回歸交通專業的考量,不能便宜行事地以其他屬性的公共設施替代,因此,景觀學會將「上書」營建署長林益厚,表達環境專業界的心聲。 當天參加景觀學會年會的立委陳學聖說,他在立院下一會期將參加內政委員會,最近他看到輿論及專業團體的反映,都指責該方案有嚴重瑕疵;為了解真相,他將邀請主管機關和學者專家舉行公聽會,共同檢討方案,必要時將要求營建署作必要的修正。 營建署都市計畫組表示,最近輿論指出的問題,該署也認為有檢討的必要;日前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已決議要求該署研修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最近已發文給交通部等機關表示意見,彙整相關意見後即可開會研修。 都計組表示,現行方案對公園作商場、停車場等用途的開挖率規定太過寬鬆,用途也過於廣泛,有必要重新檢討,從保水、防災的角度思考,也有實質的需要,該署願從善如流。(本文原刊載於2001.12.15 民生報) ▲[黑潮觀點]回顧2001年花蓮觀光發展之得失 (上) --﹥ 作者:張瑋琦 在2001年11月22日的更生日報,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政府拚經濟,成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花蓮拚觀光,結集地方各界力量,則頗有建樹。如今中日包機已起飛,綠色公路積極拓展,各風景區管理機構齊心協力開發新景點,目的無非吸引客源,多在花蓮作二、三日遊。』 回顧這幾年來花蓮的改變,新成立的大學院校為花蓮帶進新移民、週休二日制帶來觀光人潮,花蓮正面臨「變動」的轉捩點,很多馬路不停在施工、很多新建築不斷被蓋出來,過去在地人的秘密景點紛紛冒出了觀景亭台變成觀光勝地……。漁港裡整建了「遊憩碼頭」、動工多年的超大型複合式遊憩區「海洋世界」和「理想渡假村」都將於2002年開始營運,花東高速公路、蘇花高速公路兩大交通工程也已排入政策討論議程──花蓮「觀光立縣」的發展方向走到了新世紀,看到了這些傾巢而出的開發構想,可以感覺到,不但民間期待觀光事業,縣政府更不斷藉機會表現推動「觀光立縣」的決心。相較於過去的「產業東移」政策,將高污染產業帶進花蓮而受指責為「慘業東移」,被稱為「無煙囪工業」的觀光事業似乎受花蓮人歡迎多了。 然而,花蓮是否真能依靠觀光而立縣?目前的「觀光立縣」政策,是否能引領花蓮走向康莊大道──截至目前為止花蓮所走的觀光發展路線,是否就能讓花蓮「振衰起蔽」?花蓮是否確實能從觀光的開發中獲得永續的經濟利益?什麼樣的觀光政策,才能確保花蓮的永續經營與發展?在花蓮觀光發展正在起飛的此時,回頭檢視我們的政策是基於什麼樣的價值觀,將有助於我們思索花蓮觀光該往何處走。 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 交通運輸,是花蓮今年度觀光發展側重的考量之一,花蓮機場升格為國際機場、日本包機直飛花蓮、總統號觀光巴士每日往返台北花蓮、北迴鐵路觀光列車正式上路……,今年度已展現相當不錯的成績。然而另一方面,花蓮已有台11線拓寬工程造成海岸景觀及生態破壞、以及花東高速公路開發案環境影響評估被退回(因其將破壞花東縱谷景觀)兩個事件;卻仍有地方人士極積爭取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由上述「破壞」與「建設」二種可能性的對比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花蓮發展遲緩的原因,被當地人歸究於缺乏便捷的交通運輸。 究竟這些標榜「高速」、「運輸量大」的公路交通系統遲遲無法落實到花蓮,是緣於中央「重西輕東」政策態度上的錯誤?或是花蓮推動觀光相關人士思考模式及價值觀有待修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交通規劃應創造多元化體驗的可能性 交通工具,在觀光旅遊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把一個人從甲地帶到乙地;交通工具本身,也是觀光體驗的重要項目之一。因此,從觀光體驗的愉悅感與溝通聯繫的雙重要求思考一觀光地的交通規劃,就不只是「高速」與「運輸量大」而已,如何創造多元化體驗之可能,反而是應該被思考的方向。為了要達成多元化的目標,我們應把觀光地的交通分成不同層級來考量,它包含聯外交通、聯內交通、遊憩體驗交通等等。從今年度花蓮觀光發展於交通上的成績來看,我們發現花蓮地方政府所謂的「交通建設成果」完全偏重於聯外交通性質。 屬於東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範圍內的主要道路──省道台11線,原本即兼具對內聯繫、及與外縣聯絡的雙重性質,同時也是欣賞海景極佳的海岸遊憩道路,卻在「高速」及「運輸量大」的思考模式下,被硬生生地拓寬,以致其遊憩體驗價值與景觀美質都被大打折扣,十分可惜。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活動]2002大專青年寒假環保營 --﹥ 時 間:2月2日~4日〈三天二夜〉 詳情請參閱 http://demo.fiorile.org/e-info/news/normal/view.php?id=1576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從蔓澤蘭看外來植物問題 --﹥
播出時間:1月5日(六) 下午3:45~4:00 從今年八月份開始,有許多的媒體相繼報導,中南部地區正遭受一種外來植物的嚴重侵害,並以綠色癌症、植物界福壽螺、森林吸血鬼等駭人字眼來形容這種植物,為了了解蔓澤蘭的危害情形,我們走訪了中部的幾個縣市,本集節目,我們要去看看台灣的「綠色危機」-蔓澤蘭,實際深入了解它們對農作物造成了如何嚴重的迫害。 ★[本會訊息]ENS新聞因聖誕假期暫停發刊 --﹥ 美國的聖誕假期相當國內的農曆年假,ENS新聞記者自12月24日休假至明年的1月2日。相對的,本刊的ENS環境新聞摘譯,亦將自12月27日至明年的1月5日,暫停發刊。預計1月7日復刊。 這段期間,我們將適時就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greenpeace.org 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www.unep.org 相關新聞與訊息的摘譯,為您服務。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明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