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十七) --﹥ 作者:陳世一 ◎本土化公園的省思 (上)
「為什麼我們需要建公園呢?」女兒問。 「妳終於『問』到重點了。人類因為文明的發展和都市型態生活方式的盛行,逐漸疏離自然,因而,在都市就建立該地人們可以遊玩休憩的仿自然環境的公園,後來,在因應產業開發而生態環境破壞日益的情況下,國家公園的概念就在先進國家被提出,以大面積的範圍來保護自然環境為主,兼具提供人們觀賞、保養與休閒的功能。所以,基本上這兩種公園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先掌握公園存在的根本價值,才能進一步討論公園隨著各種文化和生活習慣衍生的各種不同型態。」 女兒點點頭,同意的說:「那你認為這個公園建得好不好?」 「我覺得在這裡建中國式的庭園,簡直是畫蛇添足,而且手法也太粗糙了。因為這裡本身地形的特質就是天然的緩坡地,本身就很自然,再加上一些人工的設施,非但沒有增添模擬的自然,反而妨害了原本的自然特質,變得太人工化了。倒是前山公園的地形較合適,感覺較好。」 「我們的看法都一樣,太人工化了,我還以為你很欣賞這公園呢!那西方式的庭園呢?」女兒高興的說。 「以前我住美國洛杉磯時,常去杭廷頓圖書館,裡面就有很多主題花園,有東方風格的禪園,有草原型態的澳洲花園,也有以玫瑰花為主的歐洲花園。西方傳統的庭園比較強調規則和對稱,線條筆直、視野寬闊,步道寬大,有強烈的圖案之美。」 「那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花園呢?」女兒問。 「我覺得一個地方的花園營造,最好要符合那個地方的地理個性,再配合那個地方的文化風貌,才能造出最有自然與人文風格特色的美麗花園。所以,我們看日本殖民台灣時,在陽明山留下櫻花和大屯國立公園設計的種種,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中國那一套文化模式搬過來套在陽明山頭上,而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何在呢?再看台灣的地理特色,台灣的地勢山高、水深、流急,地勢多變,充滿了各式的、大小風景,且森林密布,和中國江南的平原或日本大島的地理風貌迥異。在台灣,我們當然可以有中國式或西方式的庭園,但我們更應該思考、建構和追求屬於台灣主體風格的花園。」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環境政策]律師團表示布希政府忽視環保議題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08-01.html ◆[環境政策]建立合作關係 避免水資源爭奪戰爆發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08-02.html ◆[環境政策]為歐盟花卉環保標章規劃美好遠景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08-03.html ◆[能源議題]加拿大政府投資天然氣發電 發展穩定、無污染的發電方式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08-04.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曾秋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曾秋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08-09.html ▲[黑潮觀點]回顧2001年花蓮觀光發展之得失 (下) --﹥ 作者:張瑋琦 便捷交通帶來遊客,還是送走遊客? 省道台9線是花東縱谷重要的聯內及聯外道路,平坦寬闊,西部人來到台9線上,往往忍不住飆起車來,車速不下於行駛高速公路。問問這些人是否曾看清縱谷沿途有那些美景或可愛的小村落?我想是沒有──他們只急著前往預定的目的地──在過去數年間,台9線未曾為沿線多數村落帶來什麼利益,就是其明證。從觀光的觀點來看交通規劃,台9線橫向聯結系統薄弱及其沿線各社區資源未被整合等問題,才是發展縱谷觀光應該被檢討的。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成立後,縱管處對於充實及整合台9線沿途的景觀、人文等觀光資源投注相當大的心力;地方政府若能夠配合以更多元的遊憩體驗式交通設施(而不只是景觀公路和腳踏車步道),花蓮的觀光整合會更有效率,縱谷台9線的串聯及遊憩功能也將更能發揮極致。 除上述兩條花東主要幹道外,胎死腹中的花東高速公路和近期被發動聯名簽署的蘇花高速公路,最可代表花蓮人對交通運輸的「終極思考模式」。花東高速公路的環評被退一事,也許令許多花蓮人和急於樹立政績的花蓮政客大失所望,卻也讓不少有專業良心的學者鬆了一口氣。透過媒體報導,我想花蓮人大多已經了解花東高速公路的興建,可能為縱谷景觀美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上其在聯外運輸功能上與台9線重複,並無興建必要,這乃是環評被退的主要原因。從花蓮民眾與政客對高速公路的不斷要求,我們有必要思考,這是基於什麼樣的價值觀,而這樣的價值觀是否反而有害於花蓮觀光發展的條件?花蓮有必要追隨西部,非蓋高速公路不可嗎?這是為了替花蓮留下遊客還是送走遊客? 生態保健與觀光事業唇齒相依 本年度被視為成就的另一項發展是大型遊憩區及新景點的開發。將本地觀光由「點」朝向「面」推進,是花蓮觀光主管機關致力的目標。然而,我認為,花蓮觀光發展的條件,不在於土地寬廣、地價低廉,足以吸引大型遊憩機構前來投資;而在於其擁有多元文化的社區風貌與較未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社區的文化及生活體驗、有機農業與自然體驗等等,都是花蓮足以走出獨特觀光路線的條件。從生態保健立場出發,我們將能透過觀光將花蓮發展成一個宜住也宜遊的好地方。生態保健不但不與地方發展相抵觸,且與觀光事業唇齒相依。站在這個宏旨來看所謂的觀光立縣,我們將盡一切所能維護大自然的健康──我們擔憂焚化爐產生的戴奧辛可能污染壽豐鄉的黃金蜆養殖區;我們不能忍受消費式的觀光型態,把垃圾留給花蓮;我們也不贊成無限制開放賞鯨船登記及無規範的賞鯨活動這類殺雞取卵式的觀光政策。 一條公路的開拓,就像是在大地上開了一刀。一個政策的落實,也許影響人類百年的生活。所換來的,是讓大多數人享受長久的幸福,還是帶來更長久的損失?這是重要的課題,除了有賴有良知、有遠見的學者與地方官員做出更審慎的評估,更需要花蓮人、以及想到花蓮觀光旅遊的國人,好好想一想:如果只想住五星級飯店、玩遊樂園,為什麼要選擇去花蓮而不乾脆去日本、美國(一定有什麼值得珍視的特質是花蓮獨有的不是嗎)?當我們在池塘裡「摸蜆仔兼洗褲」時,是否願意嚥下有毒的黃金蜆?當我們走到太平洋畔,是否甘心只看到消波塊築成的海岸長城、以及灰撲撲的水泥擋土高牆?我們是否寧願趕走花蓮海域的鯨豚,只為貪圖賞鯨業削價競爭下可能的便利?你願意悠閒地搭火車欣賞沿途美景一路晃到花蓮、還是飆行高速公路匆匆趕抵花蓮卻只看到受傷的山與變色的海? 檢視過去的開發軌跡,是批判,更是反歸自省。我們不希望有那麼一天,連在花蓮也難能找到一片淨土。 附錄:2001年花蓮觀光大事記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文章連載】▲回顧2001年花蓮觀光發展之得失 (上) (下) ●[活動]漢寶家族元月份讀書會 --﹥ 時 間:1月13日(日) 晚上7:00 ●[活動]高雄鳥會香港米埔賞鳥自由行 --﹥ 時 間:2月2日(六)-2月5日(二)四天三夜,為半自助旅行。 行 程: 香港素以購物和美食聞名,卻也是極佳的賞鳥點。其中又以米埔最為著名,觀看上萬隻水鳥群聚飛舞的景觀,將是您一生難忘的經歷。詳情請洽:高雄鳥會 07-2361086 E-mail: kwbs@seed.net.tw
播出時間:1月12日(六) 下午3:45~4:00 我們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南美蟛蜞菊大肆蔓延,侵佔本土植物生育地的情況,但是注意到這個問題的人並不太多,依然繼續用它做綠化的植物,因為它容易栽種,而且耐旱、耐陰、耐寒、又耐鹽,還能夠抵抗強風,再加上它幾乎全年都開花,因此大受歡迎,所以不管是在我們的公園、校園、人行道,甚至住宅區都可以看得到,這表示大家幾乎都不重視外來植物的問題,也因為如此,台灣早已成為外來植物的天堂,本集節目,我們就要介紹這個具有驚人適應力與繁殖力的外來植物。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明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