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潮觀點] 回顧2001年花蓮觀光發展之得失 (下) 作者:張瑋琦 便捷交通帶來遊客,還是送走遊客? 省道台9線是花東縱谷重要的聯內及聯外道路,平坦寬闊,西部人來到台9線上,往往忍不住飆起車來,車速不下於行駛高速公路。問問這些人是否曾看清縱谷沿途有那些美景或可愛的小村落?我想是沒有──他們只急著前往預定的目的地──在過去數年間,台9線未曾為沿線多數村落帶來什麼利益,就是其明證。從觀光的觀點來看交通規劃,台9線橫向聯結系統薄弱及其沿線各社區資源未被整合等問題,才是發展縱谷觀光應該被檢討的。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成立後,縱管處對於充實及整合台9線沿途的景觀、人文等觀光資源投注相當大的心力;地方政府若能夠配合以更多元的遊憩體驗式交通設施(而不只是景觀公路和腳踏車步道),花蓮的觀光整合會更有效率,縱谷台9線的串聯及遊憩功能也將更能發揮極致。 除上述兩條花東主要幹道外,胎死腹中的花東高速公路和近期被發動聯名簽署的蘇花高速公路,最可代表花蓮人對交通運輸的「終極思考模式」。花東高速公路的環評被退一事,也許令許多花蓮人和急於樹立政績的花蓮政客大失所望,卻也讓不少有專業良心的學者鬆了一口氣。透過媒體報導,我想花蓮人大多已經了解花東高速公路的興建,可能為縱谷景觀美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上其在聯外運輸功能上與台9線重複,並無興建必要,這乃是環評被退的主要原因。從花蓮民眾與政客對高速公路的不斷要求,我們有必要思考,這是基於什麼樣的價值觀,而這樣的價值觀是否反而有害於花蓮觀光發展的條件?花蓮有必要追隨西部,非蓋高速公路不可嗎?這是為了替花蓮留下遊客還是送走遊客? 生態保健與觀光事業唇齒相依 本年度被視為成就的另一項發展是大型遊憩區及新景點的開發。將本地觀光由「點」朝向「面」推進,是花蓮觀光主管機關致力的目標。然而,我認為,花蓮觀光發展的條件,不在於土地寬廣、地價低廉,足以吸引大型遊憩機構前來投資;而在於其擁有多元文化的社區風貌與較未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社區的文化及生活體驗、有機農業與自然體驗等等,都是花蓮足以走出獨特觀光路線的條件。從生態保健立場出發,我們將能透過觀光將花蓮發展成一個宜住也宜遊的好地方。生態保健不但不與地方發展相抵觸,且與觀光事業唇齒相依。站在這個宏旨來看所謂的觀光立縣,我們將盡一切所能維護大自然的健康──我們擔憂焚化爐產生的戴奧辛可能污染壽豐鄉的黃金蜆養殖區;我們不能忍受消費式的觀光型態,把垃圾留給花蓮;我們也不贊成無限制開放賞鯨船登記及無規範的賞鯨活動這類殺雞取卵式的觀光政策。 一條公路的開拓,就像是在大地上開了一刀。一個政策的落實,也許影響人類百年的生活。所換來的,是讓大多數人享受長久的幸福,還是帶來更長久的損失?這是重要的課題,除了有賴有良知、有遠見的學者與地方官員做出更審慎的評估,更需要花蓮人、以及想到花蓮觀光旅遊的國人,好好想一想:如果只想住五星級飯店、玩遊樂園,為什麼要選擇去花蓮而不乾脆去日本、美國(一定有什麼值得珍視的特質是花蓮獨有的不是嗎)?當我們在池塘裡「摸蜆仔兼洗褲」時,是否願意嚥下有毒的黃金蜆?當我們走到太平洋畔,是否甘心只看到消波塊築成的海岸長城、以及灰撲撲的水泥擋土高牆?我們是否寧願趕走花蓮海域的鯨豚,只為貪圖賞鯨業削價競爭下可能的便利?你願意悠閒地搭火車欣賞沿途美景一路晃到花蓮、還是飆行高速公路匆匆趕抵花蓮卻只看到受傷的山與變色的海? 檢視過去的開發軌跡,是批判,更是反歸自省。我們不希望有那麼一天,連在花蓮也難能找到一片淨土。 附錄:2001年花蓮觀光大事記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文章連載】 【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