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蝴蝶簡介]臺灣粉蝶 Appias lyncida formosana (Wallace) --﹥ 作者:黃行七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本島由南到北均可發現其蹤跡,垂直分佈則由低山帶到兩千多公尺的山區,是產量多的常見蝶種。 臺灣粉蝶的寄主植物為山柑(白花菜)科植物,產於北部的族群應以魚木為主要食草,這種植物在郊山算是很普遍的。 粉蝶科的蝴蝶在飛行速度上差異非常大,主要原因在於翅型及胸肌發達與否,像臺灣粉蝶雄蝶的前翅,前端呈尖銳的三角形,一般擁有這種翅型的蝴蝶,其飛行速度都不弱,也因為如此想看清它的廬山真面目,就必須花點工夫,雌雄蝶均訪花吸蜜,此外雄蝶也會飛到水邊,和它種蝴蝶群聚形成「吸水集團」當然它也是在攝取水中的礦物質,還有一個可以很容易看到本蝶種的地方,就是有寄主植物─魚木生長的地方,這裏你可以看到許多雄蝶在徘徊,雌蝶在尋找嫩葉產卵,另外端紅蝶和黑點粉蝶也會出現,因為魚木也是它們幼蟲的食草。臺灣粉蝶的雄蝶在停棲時,顏色外型像一根短短胖胖的香蕉,所以有人稱它為「香蕉蝶仔」。 [美麗桌布:臺灣粉蝶] 本專欄由本刊與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共同規劃。 ◆[生活環境]13萬戶公寓將進行含鉛油漆清除工作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1-18 (ENS)- 總部設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公寓投資管理公司(AIMCO)為美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該公司於日前同意採取實際行動,逐戶進行檢測並著手清理現存的含鉛油漆,以保障全美47州及哥倫比亞特區13萬戶公寓免於鉛漆毒害。此宗調停案為美國有史以來分佈範圍最廣的鉛毒污染事件。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8-06.html ◆[環境政策]內華達地下水輻射監測有瑕疵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8-04.html ◆[生態保育]伐木業者掠奪尚比亞珍貴森林資源 --﹥
尚比亞,路沙卡,2002-01-18 (ENS)- 根據非洲友誼基金會(AFF)最新報告指出,由於政府當局對森林資源缺乏永續經營的政策規劃,已使得尚比亞森林環境面臨威脅。此一民間非營利組織表示,跨國企業來到他們的國家,不但對木材資源進行剝削,還設法規避稅賦。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8-02.html ◆[土地與水文]剛果火山噴發造成45人死亡 上千人逃離家園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8-05.html
環境資訊協會 陳瑞賓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陳瑞賓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8-09.html 作者:劉威良 由僑務委員會播送到海外的宏觀電視台,讓身在德國的我能馬上看到台灣的選舉,也直接瞭解到台灣社會的動態。在選舉熱度剛降溫的台灣,我同時也收到關懷生命協會2001年11月15日剛出刊的「動物之聲」雜誌。這是一本不怎麼熱門的動物雜誌,卻直接反應了台灣動物的真實景像。我的心情原來是應該為阿扁政府欣喜的,當我閱讀動物之聲之後,心情卻感到無限的沉痛。縣市政府換黨輪政,動物沒有未來,總統換人動物福利還是沒看到改善,這次執政黨立委的大勝,動物福利會提升嗎?我想,答案一樣還是否定的。我以前曾是民進黨黨的黨工,曾在當時與過去的老黨工一樣,常感受到政治正確,卻沒有行情的情況。五年過去了,當年的國代與省政府問題,都透過多次的政治變革,得到正面的掌聲。民進黨翻身了,當年我忠誠熱愛的政黨,現在讓台灣人民捧上政治舞台,當年台灣在野黨現在已然完全取得政權,可是沒選票卻反應社會正義的動物福利,卻仍然不受重視。即便在過去政治環境被壓迫下的民進黨的執政縣市,也沒有一點點的改善。五年來,我感受到台灣動物福利的改善比政黨取得政權更難。 很多人稱台灣流浪動物的集中地為動物之家或收容所,我完全反對。因為那只能叫死刑場或動物集中營。這可由近期關懷生命協會剛出刊的動物之聲,報導台灣流浪動物被捕捉後的處置中,得到證實。台灣動物的公立集中地,是個活生生的動物集中營。全台47個公立動物集中地,有六分之五不及格,包括台北造價兩千萬以上的收容所,也被列入不及格名單中,台中大里與桃園龜山是零分,那又是怎樣可怕的慘況。 「台北縣淡水、彰化員林、苗栗苑裡、台北縣土城、三重與桃園縣平鎮、龜山與台中太平、嘉義市的收容所都緊鄰垃圾堆,臭味撲鼻,....無怪乎管理員不管是打掃還是餵食,都是草草了事,快快走人....,狗兒卻要一直被監禁在那裡,一直到死。」「台中縣大里市、台北縣樹林市、桃園縣大溪鎮,台中縣太平市,桃園縣平鎮市這些地方,甚至將狗關在露天的狗籠裡,上頭隨便蓋個塑膠板或木板,根本檔不了風,遮不了雨。....不到半坪大的狗籠,就擠了五隻狗,連睡覺與坐下來休息的地方都沒有,....」在花蓮吉安鄉的動物集中營的狗,「犬舍中相當陰暗潮濕、惡臭,氣味難聞,觸目所及的狗,大都患有皮膚病;餵食不夠,以致於狗兒骨瘦如柴,連抓狗的鐵絲套環都懶得取下,任其在狗兒的脖子上割出一圈深深的傷口。許多因搶食遭同類咬傷的狗,其傷口嚴重到潰爛長蛆都無人聞問,水溝裡甚至還有數隻只剩下白骨的狗屍體。」 以上是遍及台灣47個動物集中地的部份實況。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的執政,這都反應了台灣社會良心的動物福利,在台灣一次次的選舉風潮中被淹沒,被漠視。 動物福利的低落,主要的原因並不在經費,在這次動物之聲的「公立流浪犬收容所體檢報告」中,我們看到一些剛建造的流浪動物集中地,牠們仍然過著如集中營般悲慘的生活。「具房舍形式的,別以為就好多了,室內犬舍經常是陰暗、潮濕、通風極差,疾病散播的更快。」 人過得好不好,看動物的福利就知道。尤其是同伴動物是人類最親近的夥伴,人類的良知也藉同伴動物的生活品質最被能反應出來。一個由政府出資管理的動物集中地是這樣慘不忍睹,想想看這樣的政府值得信賴嗎?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我幫臺中縣社區公民大學的學員上課,一位媽媽學員在課堂上說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孩子學校舉行畢業旅行,費用要好幾仟,對我而言是一個負擔,我問她可不可以不要參加,她答應了。那一個禮拜,同學都去旅行,她一個人在家。星期五那天,我下班回家,發現孩子眼眶濕濕紅紅的,一問之下,才知道同學旅行回來,打電話告訴她有多好玩,沒去多可惜,她委曲地在被窩裡哭了一下午。」 「我好後悔沒讓她去,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緊緊抱著孩子,二人哭得像淚人般。孩子在我懷中,淚水像決堤,把她的想法和這幾年委曲全說了出來。」 「從她國小三年級以後,我就沒有如此抱過她......。」 我聽得眼眶濕濕的,讓我想起許多往事.........。 兒時的記憶裡,在午後暖暖的斜陽下,媽媽坐在小板凳上,幫我挖耳朵,我側身坐在地上,臉頰貼在媽媽腿上,抱著她的膝蓋,閉著眼睛,陽光灑在身上,好舒服的感覺,抱著抱著,睡著了,醒來,口水流了一地,這是記憶中被抱的感覺。 父親威嚴,我記憶裡沒被他抱過,唸大學時,每次回家,他總是坐在他的「太師椅」上,冷不勝防的冒出一句「錢夠用嗎?」。父親過世十九年了,這一句話一直在我耳邊響著,他用這句話緊緊抱住我,會抱我一輩子的。而我唯一一次抱過他的──竟是冰冷的天人永隔。 我和美籍好友喬雅玲可就不同了,每次她從美國回來,或從玉山下來,一碰面,「Give me a hug!」(給我抱抱!)兩個人又抱又拍,是那麼熟悉,那麼自然。她的父親和叔叔從美國到台灣,我們見面也是擁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我都那麼習慣。 母親七十八歲,去年中風在床,四肢無法動彈,肌肉萎縮,神智已經不清。年底回中壢看她,當晚我準備回臺中,她閃著淚水,突然說出『抱抱我!』,我側身抱著她,淚水溼了她的臉頰,兒時記憶浮上心頭。車子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好想回頭,再抱抱她。 為什麼我們總是把感情藏在心中?孩子在外唸書,久久回家一次,為什麼不能沈沈地抱著他。以前我總是說「爸、媽,我回來了!」或者什麼都沒說,現在,想抱都來不及了。 孩子兩歲多了,每天下班,我都習慣蹲下來,伸出雙臂抱著他,拍拍他的背。有時我出差多天回來,他也會跑過來,張開雙臂抱著我,但只能拍到我肩膀。父子之間,擁抱成了自然。 和妻子也是如此,一回家,在孩子面前,我也會習慣的伸出雙臂抱著她,讓孩子知道這是好熟悉、好自然的動作,這是親情、是關懷。 有一天,孩子長大了,出外唸書或就業,當我再看到他,也都要張開雙臂緊緊抱著他。父子相擁,拍拍背心,什麼也不必多說。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緊緊抱著孫子,拍拍他的肩膀,也看到孩子擁抱著孫子,像我抱他一般。 抱人,是關懷、是思念。被抱,是舒解、是釋放。 那一天,我老了,會好渴望有人緊緊抱著我。 你有多久沒抱過家人了?讓親情的擁抱,成為我們熟悉的動作。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播出時間:1月24日(四) 下午3:45~4:00 位於南投縣埔里的桃米社區,舊名為「桃米坑」,過去以務農為主,在經歷了921大地震之後,積極朝休閒生態社區前進,希望未來成為生態村,能提供村內居民一個休閒與教育的場所。 本集節目,我們去探訪村內的青蛙王子-官裕富,他教我們如何辨識腹斑蛙與莫氏樹蛙,果然,經過他的解說,讓我們對青蛙的常識更上層樓,稱他為青蛙王子一點也不為過,我們本集就跟著節目一起到他經營的生態池看看,順便親身感受為何「生態之美,盡在桃米」!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