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蝴蝶簡介]小紋青斑蝶 Tirumala septentronis (Butler) --﹥ 作者:黃行七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其分佈範圍遍及全島,向上可達中海拔山區,但中部以北地方數量較多,也是屬於較常見的蝴蝶。 小紋青斑蝶的寄主植物為蘿藦科植物,目前有記錄僅布朗藤,不過以本蝶種的數量來看,其幼蟲可每能會攝食其他蘿藦科植物,因為布朗藤分佈狹隘,是數量不多的稀有植物。 斑蝶的幼蟲大都攝食蘿藦科和夾竹桃科這類有毒植物,而且會將其有毒物質,堆積在體內形成防衛利器,相對的它們在自然界的捕食天敵也較其他蝴蝶少,所以幼蟲外觀也不同於別科的蝴蝶幼蟲,是非常鮮艷亮麗的顏色,也就是我們人類定義的「警戒色 」。同樣的成蟲除了鮮明的外表,其飛行速度也是出奇的慢,通常少振翅,而是用滑翔的,不過如受干擾時,瞬間移動的躲避功夫也不差。成蟲一般比較喜歡在草原環境活動,主要跟食物有關,它們吸食花蜜,其中以菊科植物最受青睞,尤其是澤蘭,每當各地各種澤蘭盛開,你就很容易看到它陶醉在花上,當然還有斑蝶科其他成員,此外菜園種植的紅鳳菜,開花時它們也絕對是很少缺席的。 [美麗桌布:小紋青斑蝶] 本專欄由本刊與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共同規劃。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環署建置敏感區位環境資料庫查詢系統 作為環評選址參考 --﹥ 稿源:環保署 全國經濟發展會議中,儘速建立全國各地基本環境資料庫,以減輕個別環評報告製作及環評審查的作業成本…的結論,已有初步具體成效。環保署已與各部會合作建置「環境敏感區位及特定目的區位限制整合查詢系統」,主動以開發單位的需求著眼,提供不同輸入方式(如輸入地點座標、直接上傳檔案等),供業者將開發區域顯示到畫面上,再與環境敏感區位及特定目的區位比對,將可作為選址的重要參考,避免事後不必要的爭議。此外,更進一步列出各單位的申請流程清單,提供透明化的申辦手續、必備資料及申請時間等資訊,方便業者申請各項證明文件。此一措施,可望降低環評作業的時程。 環保署指出,該整合查詢系統是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透過網站(www.epa.gov.tw)的方式,提供各界即時性的查詢,第一次使用時將自動下載免費的讀圖軟體(MapGuide viewer)。整個系統朝向簡易操作的理念來設計,可查詢地名、座標、交叉路口及行政區,以及調整顯示的比例大小、位置等。 未來除持續更新彙整資料外,另依據環保署「環境資料庫建置推動計畫」的短、中、長程推動方案,持續以經常性業務推動辦理。 ◆[生活環境]毒性廢棄物掩埋場造成畸形兒機率升高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5-03.html ◆[生態保育]氮污染改變了美國的生態系統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1-25 (ENS)- 全美生態系統中的氮元素並非像以往所認為的大多是來自於自然,而是來自酸雨和農業肥料。從南美洲未受污染的古森林研究結果,顛覆了人們長久以來有關北半球生態系統與污染效應的看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5-06.html ◆[生態保育]西伯利亞大雪使瀕危虎豹挨餓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5-01.html ◆[環境政策]育加山核廢料儲存場設置案獲批准 獨立評論報導提出質疑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1-25 (ENS)- 核廢料技術審查委員會(NWTRB)發表評論指出,育加山永久核廢料儲存場的科學基礎仍站不住腳,無法保證能夠確實保護環境、維持數千年的安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8-07.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5-09.html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台灣黑熊人工繁殖的爭議 --﹥ 稿源:關懷生命協會 民間非法繁殖台灣黑熊成功,飼主設宴大肆慶祝,卻得面對違反野保法的罰鍰處份。飼主大感不平,不少民眾也表同情,一時之間,倡議修法之聲四起。 當初野保法為什麼禁止(教育與學術目的以外的)人工繁殖保育類野生動物?原因是:1.種源必定來自野外,這對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無疑是雪上加霜;2.種源得來不易,長期近親交配嚴重影響基因歧異度;3.長期監禁的生涯嚴重剝奪動物權益;4.人工繁殖成功的最後,野生動物不是成為人類的寵物就是食物,下場悲淒。 事實上,物種保育面臨著一個大問題:慣習於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再也無法適應嚴酷的山林考驗。野放一再失敗,這是各國保育工作上共同面臨的難題。這透露一個警訊:物種保育,可能最後只能讓人類看到野生動物的「幻影」。 所以,如果我們誤以為這起台灣黑熊的繁殖成功,是保育的一大「勝利」,結果很可能是把全民帶上一個歧途--更加嚴重忽視棲地保育的重要性。身為保育主管的農委會,豈能不慎思乎! 本文轉載自【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http://www.lca.org.tw/index.asp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有一天,我養來餵食海膽幼虫的微細藻類「崩盤」了,在一夕之間。 我去墾丁進行野地研究,一去就是5天。實驗室中養的浮游藻類5天沒有稀釋,在我回來那天下午,濃到了極點,也綠到了極點。因為太累了,就先回家,心想明天早上再來稀釋。 第二天早上,一到實驗室之後,大吃一驚,5公升的藻類在一夕之間完全崩潰,水變得澄清,瓶底有一層白色沈殿。數千萬顆微細藻類在一夕之間全死光了,多不可思議。 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藻類之間太擁擠了,產生相互抑制的物質,這種抑制物質濃度太高,把自己也毒死了。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數量太多,某種分泌物濃度太高,所以把族群全給毒死了。也可能是數量太多,水質變壞,一夕之間全死了。 在動物界裏,也有一些因族群數量太高所產生的異常現象。一種野地的旅鼠,因為族群數量太多,充斥整個森林,甚至爬到樹上。最後,造成集體出走,遷移到其他地方。在遷移的過程中,縱然遇到河流也紛紛跳下,造成集體投河淹死的奇景。 當族群數量太龐大,生存的空間有限,食物也不足,為了種族的延續,遺傳基因啟動了調節數量的指令。有些指令是不可思議的遷移行為,例如蜈蚣、馬陸、和旅鼠。有些則是相互殘殺和攻擊,個體間變得猜忌、暴燥、兇殘。有些毛毛虫則是爬出棲息地,向四處遊竄。這些現象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降低族群數量」。 我的海藻也是,不過,它們無法遷移,最後竟被自己製造的廢棄物給毒死。 在生態學裹,有一個名詞叫做「最大負載量」(Carrying capacity)。意思是說,每一個環境都有它最大的承載極限,任何一個環境的資源是有限的,不管是食物或活動的空間。因此,它所能供養的生命是有限的,縱然用人為方式給它無限的食物,但廢物堆積的結果,一定會破壞生存的環境,讓生物無法繼續生存。 我們拼命在提高生產力,拼經濟,但我們忽略了我們也同樣在製造廢棄物,製造垃圾。我們處理廢棄物的能力及所花的心力,遠比不上製造廢棄物的能力,所以產生了不平衡的困境。不知不覺中,我們正在製造細菌和病毒的溫床。 不要太迷信人類的科技及醫學,細菌每20分鐘繁殖一次,細菌和病毒突變的速率遠遠超過我們的科技。登革熱、腸病毒、口蹄疫、AIDS已經把我們修理得夠慘了。 想一想,地球上已知近100萬種的生物中,除了人之外,那種生物會製造廢棄物?除了人之外,那種生物有「丟棄」的心理。地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中,那種會製造廢棄物的生物存活下來? 惡質的生活正不知不覺的啟動我們的自私基因及原始的生物性,為求自己小小一塊安靜舒適的空間而不擇手段,許多社會及大自然的問題接踵而至。垃圾大戰,大自然反撲的「天災」正在警告我們,環境的最大負載量已經來臨,我們應該要在「處理廢棄物」「減少廢棄物」上多花些心思,而不是一昧地增加生產力,當然,這也包括「人」在內。 想一想,也問一問人口學家和生態學家,臺灣的「人口負載量」大約是多少?不要很精準,大約就可以。 地球像一個大試驗瓶,人的處境就像瓶中的藻類,浮浮沉沉,正在製造廢棄物毒殺自己。 如何自救呢?少生些小孩,少丟些垃圾!多幾次環境大掃除!留一些自然資源給孩子吧!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時 間:每週日早上7:30 台灣擁有豐富的蝴蝶資源,昔日,繽紛彩蝶漫天飛舞更贏得「蝴蝶王國」的美譽!的確,即是在濕冷的寒冬,只要暖暖的冬陽乍現,台北盆地周遭的山野依舊有機會欣賞到十餘種的美麗彩蝶,此外,蝴蝶的食草與蜜源植物彼此密切的關係亦是解說的主題。為推廣民眾認識台灣得天獨厚的蝴蝶資源,並將自然教育及戶外休閒相結合,進而從中體認『蝴蝶是大自然的珍貴資產』,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利用每個例假日(春節期間2/10暫停乙次)安排解說義工帶領民眾到台北盆地近郊進行半天的「賞蝶活動」,期望藉由解說義工的引領,讓民眾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能有機會認識昆蟲世界中的美麗仙子-蝴蝶,經由實地認識自然生態環境裡彼此環環相扣的緊密關係之餘,更加體認環境保護之重要性。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周日賞蝶活動於每週日舉行,該活動為推廣蝴蝶生態保育之義務導覽活動,免費且無須事先報名!週日早上七點三十分,在臺北市館前路國立台灣博物館門口的銅牛前集合,隨後由解說員帶領民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當日賞蝶地點,請自備雙筒望遠鏡(必備)、圖鑑、筆記本、遮陽帽、雨具、車資及餐點飲水,活動約於中午原地解散。二月上旬的活動地點如下:2/3 仙跡岩;2/17 象山。 這樣一個知性的賞蝶半日之旅,極適合攜家帶眷參與!洽詢專線02-2881-4006,亦可上網查詢 http://butterfly.kingnet.com.tw。 ●[座談會]邀您一起來尋找台灣百合-台灣百合生態幻燈片放映與座談會 --﹥ 時 間:2月2月(六) 下午2:00~4:00
台灣百合曾經是到處可見的原生植物,從海邊到高山都有它的蹤跡,但是因為土地過度開發和人為採摘,人跡可達之處已不容易再看到它,更別想看到它大量盛開的美景。生活在島嶼上的我們已經越來越不認識它了,和它距離越來越遠。 真心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它、認識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別邀請百合同好會駱明永先生以幻燈片介紹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觀察、記錄、繁殖台灣百合的經驗與驚奇。現場將準備種子、幼苗和蒴果莢等實物及個人蒐集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歡迎喜歡台灣百合的朋友們一同來種植,讓它再次盛開於島嶼的每個角落。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view.php?id=1619 播出時間:1月31日(四) 下午3:45~4:00 本集節目我們要介紹一個重建區的故事。南投縣埔里有個桃米村,再921地震中全村有一半以上的房舍全倒或半倒,災後重建,全村凝聚共識,要利用他們天然的資源,將桃米村變成一個生態休閒的好景點,經過兩年多的重建,蛙叫、蟲鳴,是否依舊呢?我們現在就去看看。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