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新聞檢索

2002-02-10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闖蕩江湖 回歸菜園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大肚山上的台灣百合 (下)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石門-山溪村雀榕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薇薇和小依 (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不純砍頭
本會訊息 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書寫]闖蕩江湖 回歸菜園 --﹥

作者:哨兵

外婆家在清水的邊疆東山里 那村落沒幾戶人家 沒有太多的圍牆

但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家的界線 我們與鄰居之間

是以一條小小的土溝為界的 土溝是以經年累月的水流痕跡做為標記的

你家的園與我家的院子種竹子為界 是綠竹 長出來的綠竹筍好吃極了

家的邊疆是牛廄跟豬槽 還有一間有兩塊水泥板可以踩踏的傳統糞坑

去年 二舅回山上在老家蓋了一棟房子 順便築起了圍牆

後來才發現 這兩年山上新蓋的房子 都建有圍牆

在老一輩逐漸凋零後 退休的一代回到山上

多將自己放逐在圍牆裡

年輕時的大舅 為了生計 將來與前途 堅持不留在山上做園

遠離家園到台北創業賣鞋子

現在退休後 常回山上老家 在二舅新蓋的建築裡一住一個月

不再操心生意上的事情 而是慢慢的將院子開墾成一片菜園

有花椰菜 小白菜 豆子 辣椒 都是有機的 還加網子

大舅笑著說 現在的蔬菜太便宜了 澆水不划算 所以不想澆水了

二舅種了一排木瓜 兩棵茄苳

退休的一代回到兒時生長的山上 重新踩踏在紅土地上

開始種菜 種果樹 走過繁華與競爭 回歸田園

[自然人文]大肚山上的台灣百合 (下) --﹥

作者:楊國禎
攝影:楊國禎

照片八、草生地夾雜的含羞草盛花中  已開花的台灣百合植株最高可達兩公尺左右,在稍有遮陰而光線較弱的地方會抽得較瘦長。蓮座狀時期需要多量的陽光行光合作用,以累積開花結果需要的養分,此時植株低矮,如有其他植物遮陰則不易生長,故百合多生長於草生地,越空曠的地方越有生長良好的可能,森林下則不見蹤影。依氣候條件,大肚山上應為森林所覆蓋,但乾旱的冬半年時常發生火災,火災後會先長為草生地,時間足夠的話會再演替為森林,但草生地在乾旱的冬半年會乾枯,此時又容易發生火災,燒掉草生地及草地裡逐漸長出的樹木小苗,這為百合創造優良的生長環境,當夏季百草興盛時,她已累積足夠的能量抽苔,花苔突出眾雜草的糾纏,開出顯著的花來招蜂傳粉,當秋風蕭瑟眾草乾枯時,突出的枝枒又充當具有薄翅的種子的撒播器,而土裡的鱗莖又是避開火燒的絕佳方式。也就是說,此地的百合藉著火燒排除生存競爭的壓力,不然她會隨著草地演替為森林而消失。

照片九、艷紅鹿子百合花朵近攝/吳聖傑 攝影  依上面所言,現在大肚山上到處都是火災所形成的草生地,且連年都在燒,應該到處都是百合花才是,但事實上只有四公頃範圍內才是集中區,向外圍則零零星星,大肚山的其餘地方就不常見,這說明著此地的百合可能是最近時期突然大量闖入,落籍生根後,正逐漸地向外擴張中,此種情形最可能的狀況是有人大量種植形成。

  台灣野生的百合(Lilium),可依花的型態分成兩型:照片十、麝香百合1.喇叭型,只有花被片的前端開口張開,基部組合成一長的圓筒,內面沒有斑點;2.反捲型,整朵花的花被片幾乎都張開、反捲,張開來的花被片內面有顏色鮮豔的斑點。台灣野生的反捲型有艷紅鹿子百合(L. speciosum var. gloriosoides)、野小百合(L. callosum) ,而喇叭型百合最近被認為(台灣師大生物系王震哲教授私人通訊)都是已有園藝栽植的麝香百合的變種,有麝香百合原種(L. longiflorum var. longiflorum)、台灣百合(L. longiflorum var. formosanum)、粗莖麝香百合 (或稱鐵炮百合) (L. longiflorum var. scabrum),典型的特徵如下:

照片十一、東北角葉較寬的中間型百合個體,可見基部蓮座狀的葉子及抽苔的花莖  麝香百合原種:全株光滑無毛、無紅褐色的色素,葉較寬約2公分、邊緣反捲、前端銳尖,花純白,四月左右開花;

  台灣百合:全株光滑無毛、具有紅褐色的色素,葉較細狹約1公分寬、邊緣平展、前端銳尖,花外有紅褐條紋,六、七月開花;

  粗莖麝香百合:全株披有粗糙毛、無紅褐色的色素,葉寬約2公分、邊緣平展、前端鈍,花純白,四月左右開花。

照片十二、台灣百合生長地附近邊坡溝谷,示火災後草生地與相思樹森林分界  麝香百合天然分布於東亞島弧,從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分布到菲律賓。麝香百合原種從日本、琉球群島分布到台灣外島的彭佳嶼、龜山島與蘭嶼為止;台灣百合分布於台灣本島從高山到平地、海邊;從東北角沿東海岸延伸到蘭嶼,照片十三、草地中逐漸成長的相思樹苗木,如無火災則將演替為森林,此時百合將退出舞台這一帶是麝香百合原種與台灣百合分布的分界面,有各式各樣的兩者間的中間型出現,形成過渡帶的現象;粗莖麝香百合就只分布於過渡帶中的東北角附近。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好像人類生存於非洲的是黑人、歐洲的是白人、亞洲的是黃種人,而當不同種族聚集於美國紐約,混血產生不黑不白或不黃而呈現不同中間光譜位置的人類個體,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間有過渡帶一樣。大肚山上的台灣百合,很多個體開的花外表的紅褐色條紋並不明顯,因此推測可能與東北角到蘭嶼這一過渡帶的個體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老樹巡禮]石門-山溪村雀榕 --﹥

編號:北96∥樹種:雀榕∥高/公尺:10∥直徑:3∥年齡:250∥地點:石門鄉山溪村大溪墘路聖明宮  石門鄉豬槽潭一帶,有一棵老樹號稱「千年豬神樹公」,不但以樹齡高、樹圍大出名,更以奇特的樹形吸引許多遊客前來一探究竟,也成為善男信女朝拜的對象。

  這棵老樹的樹幹上一處突出部分,無論遠觀或近看,都像是一隻豬的頭部,不但體型神似,眼耳口鼻皆具備完全,好似一隻豬從樹幹上探頭張望,模樣十分逗趣,因而有「豬神樹公」之稱。高齡250歲的樹公約需十二個成年男子雙手相連才能將它環抱,樹高約六層樓的高度,長的十分高大英挺。

  民眾如果夏日到北海岸一遊,記得順便來趟老樹之旅,可走淡金公路進入石門鄉,經過老梅國小後,有一人行陸橋的路口右轉進入,往豬槽潭方向前進,循著聖明宮的指標行約一公里後,在山腳下即可看見巨大的樹影覆蓋著整個宮廟,繼續前行,就可發現老樹的蹤跡了。

  同樣位於這條路線上的老梅古道,亦是戲水的好地方,沿著老梅溪畔前進,來到上游的青山瀑布,沿途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每逢假日皆吸引許多人來此遊玩。

[專欄作家]薇薇和小依 (下) --﹥

作家:賈福相

  我自己的名字很土、很俗,但也不願意改,所以總有點不甘心。我女兒們的名字是我起的,若干年前也替一位遠親的小女兒起了一個好名字,自己從練習寫文章後,也前前後後地替自己起了幾個筆名。

  我有一個畫家朋友,告訴我她最感滿意的是替自己的版畫命名。

  薇薇的出處是名正言順的,詩經中有許多砍柴割草和採菜的章句,都是我喜歡的,因為小時候我也砍過柴、割過草、採過菜。這些工作常常發生在假日,所以有一半是娛樂性的。在山坡、在河邊、在郊野,春假裏少男少女一塊兒去踏青,就這樣產生了那麼多美麗的戀歌。

  「彼採葛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又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在野菜和野花中,我很喜歡「薇」。薇是一種碗豆,像蔓生的苜宿,花有淺紅、淺藍或黃黃的白﹔葉子和花都可以食用。伯夷、叔齊跑到山上不食周粟就是靠食薇過日子的。我喜歡薇花、薇葉,也喜歡「薇薇」的發音。作為一個名字豈非頗有詩意。

  「小依」也是很好的名字。小小的依戀,依依的不捨,依依的相扶相偎,相依就有溫暖,就有含情的脈脈。人生孤獨的時候那麼多,寂寞的時候那麼多,誰不想有些兩情相悅的偎依,相依相抱時才得到一瞬的完整。「完整」那麼遙遠,「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而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求思的目的是不是為了小小的相依?

  薇薇和小依是詩,是我從詩經中抄來的,是一種嚮往,一種渴慕。

  有個朋友最近送了我一本羅智成一九八八年出版的詩集《寶寶之書》。在序言裏羅說:「當(寶寶)這兩個字被信賴地喚出,或被想到時,青年詩人努力杜撰但未成形的遭遇,便附身於他所期待的對象,十分密切地靠上前來。他們曾經是戀人、孩童、神祇、同志、導師,或自己。」羅說得比我好。

  薇薇和小依出現在我的文章裏,出現在我第一本書裏。以後,還會出現在我的文章裏,也許會出現在我最後的一本書裏。

[開懷篇]不純砍頭 --﹥

一群遊客路過一養蜂場,
路旁招牌以醒目的紅漆字寫著「不純砍頭!」 

遊客甲:「不純砍頭?砍誰的頭啊?」 

遊客乙:「笨蛋,當然是老闆的頭了!」 

遊客丙:「泥才素笨蛋,當然是砍蜜蜂的頭囉!」 

此時,突然冒出''原本躲在樹叢旁的''老闆王麻子, 
左手拿著蜂蜜罐,右手亮出亮晶晶的斧頭。 

「你們都錯了...
誰敢說偶棉家的蜂蜜不純,就砍“你們”的頭!哈哈!」 

附注:有覺笑話不純者,砍頭也!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知性版範例訂閱 ★新聞版範例訂閱 ★目錄版範例訂閱

  對於知性版與新聞版的服務,您的想法是...
  

  姓名: 電子郵件:

  *請於上網連線時,再按"寄出"按鈕。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