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趣聞/科博館科普專欄]人是誰殺的?談法醫昆蟲學 (上) --﹥ 作者:詹美鈴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一般人在命案發生時,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警察和法醫在現場勘驗屍體,研判死者的死亡時間和死亡方式。而你可能從來沒想到昆蟲學家也可以像福爾摩斯一般,利用屍體身上和周遭環境的昆蟲作為線索來協助破案。究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呢?且聽下面詳細道來。
就生物學觀點來看,死亡是一種過程而非一個事件。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的死亡速率不盡相同,只有當所有細胞死亡,不再進行呼吸和代謝時,才算完全死亡。當心臟停止跳動後,身體溫度開始逐漸降低,約兩天後,屍體腸內細菌會開始增殖然後進行分解,但此時屍體外表看起來仍相當新鮮。細菌繼續增殖導致腸道破裂,其他器官也遭到攻擊和分解,屍體因體內細菌代謝產生的氣體而腫脹,並發出屍臭味。接著屍體開始變黑,氣體逐漸散去而變得萎陷,屍臭味更加濃厚,然後漸漸變乾,表面經發酵作用後開始發霉,最後完全乾燥,腐敗的速率變慢。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環境政策]歐盟撤銷機場噪音管制計畫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7-01.html ◆[環境政策]煙霧、煤灰管制條例已完全排除適法疑義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27 (ENS)- 為減少美國境內煙霧與煤灰污染,自1997年實施清淨空氣管制條例以來,聯邦上訴法院已駁回最後一宗申訴案件。法院於週二(3/26)作成是項裁決,這對於贊同公權力介入以保障大眾健康與環境免受商業利益侵害的人士而言,可說是一大勝利,對此,保育團體及布希政府亦同聲喝采。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7-06.html ◆[環境政策]牙買加赤字嚴重 民生用水普及化遙不可及 --﹥
牙買加,京斯敦,2002-03-27 (ENS)- 牙買加水源保護最高當局「地下水總局」(UWA)表示,儘管島內水源條件惡化,但水源短缺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無力負擔民生用水設備的建設經費。因為政府舉債嚴重,國家水源委員會無法在2005年達到「牙買加人人有水可用」的目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7-03.html ◆[生態保育]保育英國3處野生物棲地 園藝業者經協商後同意放棄開採泥炭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7-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7-09.html 作者:劉志堅 (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環保署於90年11月發布,台灣的農地土壤有三百餘公頃重金屬濃度過高。土壤受重金屬污染,屬長久累積的老問題,直到最近又被翻動起來。土壤是地表地質母岩經長久風化、沉積、及生物的綜合作用而形成,土壤支撐植物的生長及提供其養份,通常土壤有很好的吸著能力。土壤一經污染,其中的污染物很可能被植物吸收,或漫滲到地下水流中。 不管是空氣污染(沉降到地面)、水污染、垃圾或廢棄物,以及農耕種作常常大面積使用肥料及農藥,都會導致土壤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當土壤被發現受污壤(指其污染物濃度經檢驗超過一定限值)時,已經太慢了,已經甚為嚴重了。 土壤污染既已發生,其復育、整治工作,已是一種「事後補救」,既難有成效、又花費不貲。例如屏東紅蝦山非法有害廢棄物棄置場,其不法者所獲利恐不及三千萬元,但整治恐要花三至八億元還不一定可復原;台北縣政府移置新莊瓊林里大漢溪河邊的垃圾場,約花了二十六億元。在環境保護的策略上,良好的環保「管制工作」,是不應使土壤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既已發生污染,再來「事後補救」,是一種最失敗的「管制工作」。 導致土壤污染的成因相當多,通常經過長久時間,日積月累才爆發「污染事件」。其防治需採「綜合性」防制策略,即必需中央的環保署、地方環保局齊心協力,長久持續的努力,才能為功。其真的如此,即使事實上已經發生「土壤污染事件」,但若沒檢測或查覺出來,仍是以為沒有問題、不知道問題的嚴重程度。手握甚多資源、及負有整體決策責任的環保署,現在仍然在「大執法」、追追追(污染源)階段,實在有點不堪。(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遲至89年2月2日始公布) 土壤受到污染,就如同母親的乳汁受到污染一般,大地的植物如何吸吮?(2001.12.15) 作者:陳健一 地景中呈現的一片草葉、一株樹木,到一塊磚瓦、一棟房舍、一段路標、一個殘敗的字紙片段,都可能指向土地的某種訊息,彰顯土地的某些性質。這些訊息和性質,可以成為土地上遊憩的心情註腳,可以是引發智慧的支點,也可以是踏實生命意義之路的閱歷,更可以是社會實踐的基礎。 對於「板橋社區大學」的授課,我不斷呈現土地上諸多表徵意義,其間涉及地理學、地質學、植物學、史學、人類學、公共政策......,層面不可謂不寬,但是都指涉出地方空間的特色、台灣土地性質的深層可能。這樣的理解主要想彰顯一個觀點:土地的關照可以更具體、更深層、更整體。 質言之,土地提供的訊息是整體的,不是切割的;是深層的,不是無厘頭的;是時間長尺度計較的,不是短視近利的;單從自然生態領域進入土地,不足以言詮其整體,只是人文發展的探究,更是見樹不見林;若涉及政治的意義又容易流於偏執......。關於土地的閱讀,我試圖言詮類似的觀點。觀點形塑過程中,我和學員相互提攜,彼此激盪具土地意義的思想可能、動態意含、結構視角,我們讀台灣的地理,在具體地方地理圖象的舉例中感覺到河階、聚落的意義;我們讀台灣的建築特色,卻要彰顯台灣的風土環境;我們讀植物,藉以表徵個別植物指涉的自然生態、人文發展意義;涉獵台灣史,更在族群習氣及地土特色中交相辨證...... 整體而言,這樣的課程演繹,絕不是知識的堆砌和講述,而是思想縱深的探險、土地意含的尋釋、生命意義的反照。 只是這樣的課程企圖,落坐在實際課程演繹時,還殘存多少,又是另一有待考驗的命題。 編案:本文為作者在板橋社大上課的感言。
播出時間:4月3日(三) 下午3:45~4:00 每年的春風吹起,也引發了在南方過冬的灰面鷲的思鄉之情。灰面鷲是屬於遷移性的猛禽。每年夏天牠們主要的棲息地是在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九月底北方國家轉冷,灰面鷲開始南飛,以菲律賓、南洋群島和中南半島為渡冬區。當牠們北返時,已經是隔年三月的春分了。賞鷹時間該在清晨六點到七點,那是灰面鷲的起鷹時刻。前一天傍晚在八卦山上休息的鷹群,這個時候必須重新定位,尋找正確的飛行方向及適合的氣流,起鷹時由下盤旋而上,宛如龍捲風般的驚人氣勢,是賞鷹者最震撼的感動。現在,就請您跟著我們一起到八卦山,參與這一年一度的盛會吧!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