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鳥類簡介]彩鷸 Painted Snipe (Rostratula benghalensis) --﹥ 作者:楊育昌
雖然兩性各有其外型特色
◆[能源議題]採購綠色電力蔚然成風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4-02 (ENS)- 芝加哥等49個市政機關在2001年6月與當地電力公司ComEd簽約,向該公司購買再生能源電力,用以供應這些城市10%的用電量,並於5年內提高採購比例至20%。這是美國此類採購案例規模最大的一次,目前已有許多城市、企業或個人開始購買「綠色電力」,而芝加哥不過是其中一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02-01.html ◆[生態保育]美國多數沿海水域遭到污染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4-02 (ENS)- 由4個聯邦機構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美國沿海水域幾乎有半數污染情形嚴重,使得它們對人類以及水生物的效益大為降低。這份調查報告是首次針對全美沿海水域的環境狀況進行評估,評定結果從普通到劣等都有。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02-06.html ◆[生態保育]美洲生態走廊有賴法律網絡提供保護 --﹥
哥斯大黎加,聖荷西,2002-04-02 (ENS)- 一群意志堅定且深具遠見的生態學家們,正著手為美洲生態走廊勾勒美好的藍圖,從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為起點向南延伸至阿根廷火地島,形成一道連續不斷、不受侵擾、樹林叢生的走廊,其中交錯著公私有保留區網路,為地球的動植物物種提供保護。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02-03.html ◆[土地與水文]美國河流面臨危機 改道、污染、水壩為主要問題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02-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黃怡碧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02-09.html 作者:鄭益明 (看守台灣協會執行長) 媒體以醒目的標題報導「惡性腫瘤 國人頭號殺手」,引述內政部指出,去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蟬連首位的惡性腫瘤,即大家所熟悉的癌症,佔死亡人數的25.35%,意謂每4個死者中,就有1人死於癌症;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從71年癌症超越腦血管疾病,成為十大死因之首位時的16.65%,持續上升到去年的25.35%,增加了52.25%。若以每十萬人口的死亡率來計算,則自71年的78.66,到89年的142.23,足足增加了80.82%,著實駭人聽聞。過去當我們聽到朋友罹患癌症時,總會覺得驚訝,但是現在得知某人得到癌症,就像聽到他感冒了一樣,不會再有任何訝異的感覺。 那麼,癌症是國人的宿命?是追求經濟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相信,大家都會持反對的態度;但是我們面對那麼高的癌症死亡率,且逐年攀高(近十年來各為95.97、101.47、107.05、110.58、121.50、130.41、134.10、134.00、135.32、142.23),不得不令我們憂心如焚。大部分的工業國家,其癌症死亡率均逐年在下降,唯獨我國永遠不甘落人於後,也勇猛地拔得頭籌,且成績輝煌;衛生署公佈的國際比較數據,從79年到86年癌症死亡率,我國成長了23.61%,而各國下降的情形為:英國9.84%、美國6.19%、新加坡5.40%、德國 5.24%、日本1.11%,就連南韓和中國都在下降。難道我們就是國際的次等公民? 環保署87年公佈,我國有害事業廢棄物有38%不知去向,繼而查出169處非法棄置場,6處有立即危害。因此有毒木瓜、鎘米、重金屬污染的蔬菜、有機氯污染的水產品、有機溶劑污染的水源、地下水污染、甚至還有癌症公路等等,也就層出不窮,隨恃在你我身旁;各種有害物質透過水、空氣和食物鏈,進入到我們體內,干擾我們的內分泌系統、破壞免疫系統,再加上生活習慣的丕變,在多重作用影響下,最後導致細胞病變的癌症,威脅到大多數國人。 過去,由於我國政策一味追求經濟成長,因此除了經濟利益外,其他的都可以犧牲,而生態、環境本是自然資源,又有何價值可言?甚至也賠上了國人的健康。然而,經過了二、三十年累積下來的陳?,其所索取的代價,已造成我國沉重的負擔:根據健保局資料,85年11月底領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有28萬多人,其中癌症患者就佔了42.09%,而全民健保每年花在癌症上的經費約在新台幣100億元,88年健保的花費更高達2,900多億元。 我們強烈呼籲,有關單位應重視癌症罹患率和死亡率的節節升高,徹底調查各種污染源的清冊和流佈,特別是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制定有效清除各種污染源的策略、因應辦法、及執行手段和期程,導正作秀及敷衍的積習,實事求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扭轉流行病和癌症的罹患率和死亡率,讓國人生活在免於癌症恐懼的環境。(2001.12.23) 【看守台灣協會】http://www.taiwanwatch.org.tw ■[環境關懷事件]水田部落「自然主權」的挑戰 (下) --﹥ 作者:紀駿傑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澄社社員) 這樣的「自然主權」觀念與價值在過去十多年間成為了加拿大與澳洲的許多原住民族們在法庭上以及和政府簽訂合約時的重要依據,也為他們贏得了許多土地與自治的權利。1988年澳洲的高等法庭裁決了一個Mabo案例,正式承認該案例中的澳洲原住民對於土地所擁有的傳統主權,而這個裁決也推翻了長久以來澳洲白人政府所認定的,澳洲這塊土地在白人來到之時是個「無主之地」的宣稱,許多後續的原住民土地權訴訟也因此有了有力的判例來支持。 水田部落在記者會中提出他們「自然主權」主張的同時,也舉過往至今的不同台灣政權所帶來的生態問題作為他們行動的合理性依據:「歷史清楚的告訴我們,台灣島曾因原住民族擁有傳統領域與自然主權而創造了生態環境的寶庫,台灣島也因原住民族失去傳統領域與自然主權而呈現現在的『災難之島、垃圾之島、貪婪之島』」。見證當前台灣幾乎無所不在的各種生態破壞與災難,我們能不對這些控訴感到汗顏嗎?這也難怪當水田部落做出要暫時「封山」的決定之後,儘管缺乏法源基礎,我們仍然看到社會上一片支持與讚許的聲音,這其實也代表著民眾對於政府長久以來未能有效保護山林而導致的不信任感。 當然,歷史是無法走回頭路的。大多數原住民對於「自然主權」的要求也並不是企求要回所有的傳統領域土地;他們只是希望能有一片可以好好在上面生活、文化得以傳承的安居之地罷了。以這次的「封山」記者會而言,他們的主要訴求便是在和政府協商下成立「北得拉曼山泰雅族保護區籌備處」,並要求在此保護區成立之前停止一切的不當侵權行為。 面對這樣的訴求,政府應該有所體認,水田部落並不是單一個案,它是當前全球原住民對於他們生活領域與傳統主權追求之潮流的地方行動之一支;水田部落的行動絕對會引發更多台灣原住民族相類似行動的。因此,如何整體性的朝阿扁總統所承諾的與原住民族建立新「伙伴關係」進行政策變革,便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了。 原住民族對於「自然主權」的追求並不是洪水猛獸,它只是被獵人追殺得無處藏匿之山羌所發出的最後哀鳴罷了。更何況,水田部落的長老們還根據泰雅族祖靈的精神而承諾:「還給我們保護區!我們將給大家好山、好水、好空氣!」 【文章連載】■水田部落「自然主權」的挑戰
(上) (下) ●[活動]自然情操、土地倫理研習營 --﹥ 時 間:4月20日(六) 上午7:40~下午5:00 壹、前言 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對台灣的自然、土地陌生,很重要的原因來自教育環境抹煞想像力,降低思考的深度,教育內涵若不能及時扭轉,不能讓台灣自然土地、生界與學生的情感、知識結合,終究會走向自欺欺人的虛妄教育。 透過此次研習期待老師們能覺知以往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激發出對事物的新思考,在者透過國土的災變讓老師們更深刻的體驗到國家環境的危機及政府的不當作為,最後透過自然情操的培養、土地倫理的經驗及教師的社會人格的培育,來期許老師們成為社會及教育的良知。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1773 播出時間:4月8日(一) 下午 3:45~4:00首播 時序進入春天,到台灣渡冬的候鳥,已開始陸續北返。過去我們曾經介紹過許多觀賞水鳥的好地方,例如宜蘭的無尾港、台北的關渡、新竹的客雅溪口,和台南的四草、曾文溪口等等。這一次,我們要帶大家到離島走一走,跟台北鳥會到金門去看看那兒的鳥況。相對於台灣本島,金門的開發破壞算是相當輕微,在人為干預較小的情況下,自然保有較佳的鳥況。再加上面積不大,卻擁有許多在台灣難得一見的鳥種,像戴勝、蒼翡翠、黑翅鳶、栗喉蜂虎等等,因此長期以來,金門一直是鳥友們的天堂,尤其對於第一次賞鳥的新手而言,那裡的鳥兒簡直令人目不暇給。現在,我們就一起到金門賞鳥去吧。 播出時間:4月9日(二) 下午 3:45~4:00首播 在大台北地區提到水筆仔,大家首先想到的就只是關渡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很少人知道台北縣蘆洲五股的淡水河畔也長著一片水筆仔。最近我們聽說了來到這兒卻發現,這些原本應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的國寶級植物,不但沒有受到重視和保護,還面臨了工程廢棄物的殘害。看到有些水筆仔已被橋樑施工打樁的爛泥濺滿全株,爛泥間更是工程鐵棒混雜。一樣的生物,兩樣不同的命運,現在,就請您和我們一起來關心這兒的生態問題。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