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政策]淨化空氣品質 英國設立更嚴格的新標準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05-02.asp ◆[環境政策]農藥安全再評估 美國環保署與環保團體不同調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8-05 (ENS)- 美國環保署上週五(8/2)宣稱已在國會規定的期限內完成農藥安全再評估工作;但「自然資源防護委員會」(NRDC)卻表示,環保署未能針對毒性最強與最需優先審查的幾種農藥採取應有的作為。該協會曾以農藥審查問題控告環保署,並順利與環保署取得協議,另訂農藥化學成分再審查的截止期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05-06.asp ◆[生態保育]美國學者聚集 探討森林野火的正反衝擊效果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05-07.asp ◆[生態保育]行經山區獅子活動範圍時 提高警覺以免喪命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05-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悅容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悅容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05-09.asp ▲[南非地球高峰會]從參與地球高峰會談台灣NGOs與政府關係 (上) --﹥ 作者:楊長鎮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常務理事)
地球峰會最早是由國際間非政府環境運動組織所推動的,但目前架構在聯合國體系下的地球峰會,其目標成敗與否,最後還是要看各國政府的決策而定,也就是說,各國NGOs一方面以全球為戰場,另方面也要有成功的在地行動,透過民主政治影響或參與政府決策。當布希否決京都議定書,不但共和黨政府成為環境運動者的對立面,連美國綠黨和支持綠黨總統候選人耐得的綠色運動組織,都被視為罪人,因為耐得在佛羅里達的得票數,被視為拉下的高爾(支持京都議定書)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在愈是民主和價值多元社會裡,政府和NGOs之間、NGO和NGO之間,乃至於政府不同部門之間,愈是存在多種多樣的動態複雜關係,接不接受政府資助可以討論,但不是收不收編的指標;甚直連「收編」與否,也可能已喪失對社運問題的解釋力,矮化了NGOs與社運工作者之自主性判斷。 在公民社會中,NGOs是民主參與的主要行動者或代理人,在不同的制度環境和不同的情境下,NGOs和政府的關係是多元的,而政府資助也成為民主政體擴大第三部門、重視民間公共性的做法。所以,NGO主體性不能僅從關係形式上去評定。 就一般的經驗整理歸納,我們可以發現NGOs和政府關係至少可以拉開以下不同的光譜:
▲[南非地球高峰會]1992地球高峰會議回憶錄 (五) --﹥ 作者:王俊秀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熱鬧中的孤獨一台灣心情(1992/6/5) 台灣自從退出聯合國後,環保資訊尚能接收,但總有不能完全掌握的遺憾,累積了20多年「被遺棄」的經驗,雖然如今有緣到巴西里約來「遊學」,卻有過其門而不入的不甘願,一方面也凸顯出民間力量的更形重要,二方面也體會到台灣的困難處境,台灣又再次嘗到了「熱鬧中的孤獨」滋味。 地球高峰會議參加的187個國家和地區中,事實上有10餘國和地區並非聯合國的會員國,這多少表示了台灣受制於中國大陸的情況,這其中乃出現「政治突圍」及「環保突圍」約兩種話題,就環保而言,台灣經驗放大至世界格局自有其重大意義,這可由台灣來的兩個攤位不約而同對全球論壇發出二封聲明書中看出端倪,政府代表團(IFP)發出的聲明指出台灣「正經驗」的經濟情況可在世界環保舞台上派上用場,要有永續發展,就必須超越政治格局,因此呼籲「政治免疫」的全球環保行動參與。另一方面,民間代表團(TEC)所發出的聲明指出台灣「負經驗」一以破壞環境來達到經濟成長(牛仔式經濟)不足取,應作為第三世界發展的借鏡。 換言之,由於台灣環保的遠離國際社會,台灣經驗所造成的假象應本於誠信原則公諸於世。這二封聲明書是互補的,它們隱含了進入國際社會是全民的心願,台灣的經濟情況可為世界環保盡一些力,台灣負經驗如果可以傳承,則可直接減少許多「環保殺手」,如此約角色事實上可以在世界環保舞台上大顯身手,但要找出來適當的切入點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高峰會議已有一明顯傾向指出,美國已不再是環保的領導者,日本將取而代之。由在全球論壇中日本民間代表團的表現也可預測日本NGO未來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日本有近10個大小攤位,其所「控訴」水候病的系統化正是一種經驗的傳承,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風只會提昇一個國家的形象,因為是一種客觀事情的呈現,並非所謂「告洋狀」,如果我們承認只有一個地球,則台灣不能自外於世界體系。 不管外面的環境多麼惡劣,利用中國生態哲學的觀念,台灣要讓全世界知道:過去40年靠破壞環境來爭取經濟成長是不對的,靠「好的風水」來成長才是爭千秋、也爭萬世,讓地球的風水有面子不是大家共同的心願嗎?台灣不應在再孤獨地自怨自艾,應該由過去經驗中創造獨特的「台灣舞步」與世界共舞。 【文章連載】▲1992地球高峰會議回憶錄 (一) (二) (三) (四) (五) 作者:王緒昂 「原味」之外 在諸多改變中,在島上長期進行的野生物調查工作卻在持續著。除了蘭嶼角鴞研究工作的調查人員外,又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相關工作陸續在島上展開。勤奮的野生動物研究者與多數居民耕種、漁獵的生活方式相比,誠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調查與研究這樣一個「不事生產」的事業,可能不是多數達悟人所能理解的,而往來的旅客可能也無從理解此地除了他們眼中的「原味」之外的重要性。 巧遇昆蟲所畢業的連裕益,兩人愉快的閒聊了起來,在服替代役的他特別利用珍貴的假期進行他例行的年度造訪。每每在環島公路上看到他們兄弟倆的身影,也目睹他們一天做兩天用的野外調查態度,終於在一次用餐的機會中發問:「你究竟為什麼這麼拼命的進行野外觀察?」。他收斂起尋常的慧詰笑容,回答:「使命感!」,而在他反問我:「你覺得這個海島還能有多久呢?」我只能沈默以對。的確,在七年的光陰裡我看到了蘭嶼的變化,至於七年後的景象呢?那可能不是多數人所能接受的樣貌了。 事實上,在寄居的民宿中,許多的言語都圍繞著鹿野忠雄打轉,不管是認真的討論還是開玩笑的話題,都無損我們對鹿野先生推崇,同時他在人類、地質、生物學各方面的成就,也都是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望塵莫及的。然而,從他多次進駐蘭嶼並完成如臺灣原住民族圖譜-雅美族篇(達悟族舊稱)這樣的著作,這個在不同學術領域上野都存在著極高價值的島,在鹿野先生的心中可能也有著相當的份量吧! 維持多元特質的存在對封閉系統的運作有其必要性,因為唯有如此才得以應付高度分工的需求,亦可增加系統的效能與面臨變動時的緩衝能力。當然,這樣的道理也可廣泛的應用於人類社會乃至於生態系。因而當生物學家注意到物種消失所可能產生的衝擊而強調維持物種、遺傳與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時,蘭嶼卻開始變得與臺灣近似,海島的獨特性隨時間而迅速的消逝。 你想這個海島還能有多久 利用調查工作的空閒沿環島公路繞行一圈,也試著去尋訪當年認識的幾位朋友。在椰油村先找到了胡金龍、呂文忠,他們當年曾伴著我在椰油國小旁的潮池中尋找擱淺海豚的屍骨,並且在海邊逐一清洗撿拾起的脊椎。當年兩個稚氣的孩子都已近成年,只是在當兵之前他們必得經歷島上幾乎所有孩子的際遇--赴臺灣做工而後失業返家。對這些個國中畢業後即投入就業市場的達悟孩子們來說,當兵可能卻是個難得的休息,可以不用思考太多的過個兩年。 而野銀村的廖隆明夫婦,倒也湊巧的在永興農場進行調查工作時遭遇。還住在傳統地下屋中的他們早上下田耕作、中午在涼臺上乘涼、涼台下養著豬隻,似乎仍然維持著七年前相同的生活。但是周遭的老人家減少了許多,以致野銀部落的地下屋也乏人問津,與當地年輕人爭相修建水泥屋的情形相比,趨之若騖前來拍攝傳統地下屋的遊客便成為強烈的對比。 我仍然會不定期安排隨性的行程,讓心中有著流浪的感覺,去享受一個人隨處漂流的感動。可是,蘭嶼也在流浪嗎?她的明日是處於何種狀態呢?縱然不能做主觀判斷的說出她必然走向一缺乏特色的未來,但是若以這七年間的已發生的快速轉變看來,這個島嶼似乎極有可能將會民宿看板林立、街景混亂,終將步上綠島的後塵,那會是達悟人盼望的嗎?但肯定不會是鍾愛蘭嶼之人忍心目睹的結果。 經歷過去一年周旋於人群間的荒謬時光,其實我內心明白來蘭嶼的原因是試圖去找回那份存在人性中良善的成份,或是這島嶼上特有的天真。然而看到島上漢人越來越多,許多工程甚至思考的模式都與臺灣本島無異,我也開始懷疑這個地方的明日是否依然讓人醉心。 蘭嶼達悟文化的沒落、工程此起彼落的進行著,海島的特色迅速消失。此時,小連的話突然在耳邊浮現:「你想這個海島還能有多久呢?」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作者:徐順利 (銘傳公共事務研究所) 想起一年前,我還是一個在台北海洋館的工作人員。數不盡的夜晚,我自願無加班費的留宿在養殖站,只為陪伴與觀察剛進館內的生物。滿腔熱血卻被冷冷的澆熄,「談保育就不要在海洋館工作,海洋館是營利機構不是保育團體」,「海洋館就這樣了,要嘛就留下,不要就滾蛋」,主管的話彷彿一柄利刃,切斷我那份僅有的依戀,與日日夜夜與館中生物相處的矛盾痛苦掙扎。 回想於去年3、4月間,有漁民向館方回報定置網內有隻海龜落網,館方隨即載回飼養,但因館內無野生海龜飼育經驗,且因是違法捕捉,而不便請相關專家學者來指導,於是這隻原本健康的一隻海龜,不久就死了。死因雖然不確定,但死前龜體多處潰瘍,經推斷是細菌感染而死。 去年5月底,漁民又回報捕獲一隻約2公尺的鯨鯊。館方至漁場後發現該鯨鯊體長超過2公尺,館內的魚缸可能會不夠大,但鑑於鯨鯊知名度及宣傳價值高,可以吸引遊客來館參觀,於是設法載回館內展出。一隻實長約2.8公尺的鯨鯊,放到長約12公尺、寬約4公尺(中間最窄處約3公尺)、深約2.5公尺的魚缸中。鯨鯊是洄游性魚類,會一直不停游動,於窄小的魚缸內,其後果可想而知。鯨鯊一直不停摩擦缸面,紅腫-破皮-出血-遍體鱗傷。為避免遊客發現鯨鯊遍體鱗傷,還在魚缸面外貼一層層黑膠帶,而對遊客說那膠帶是為避免鯨鯊受到驚嚇,而它的傷口是在定置網中掙扎受傷的。 記得該鯨鯊是5月25日(星期五)進來的,隨即館方發媒體對外宣稱說是漁民捐贈的(實是花15萬元向漁民購買),海洋館是基於保育觀念來搶救它的。 5月26日(星期六):包括海洋大學等多位專家學者聞訊前來,並建議館方因魚缸太小,最好趁其狀況較好時,儘速放生回大海。 5月27日(星期日):各學術單位如澎湖水族館等紛紛來電詢問狀況,或熱心傳真鯨鯊相關飼育資料,提供館方各項支援。同時因假日遊客人數不如預期,館方討論是否將鯨鯊放生,以營造另一波宣傳以吸引遊客。 5月28日(星期一):因鯨鯊狀況持續惡化,但因魚缸後勤空間太小,活體捉出技術及困難度太高,於是決定放棄放生,以避免在捉出過程中死亡,反而造成宣傳反效果。鯨鯊至下午約3點時停止游動,遲至7點時停止呼吸。隨即「拖」出後,賣給漁民一萬餘元。 5月29日(星期二):館方主管經營會議決議統一對外說詞,並將說詞內容傳閱要求各部門人員簽收,以應付外界人士的詢問。 隨後在6月初(記得好像是6月6日)館內有人向農委會、台北市政府及保育團體檢舉及陳情,相關人員到館內查看,但無所獲,據聞當天華視新聞有播出。 隔日公司要求公司人員保密,並以開除為恐嚇要脅手段,企圖掩蓋事實。 館方在6月8日命館內人員載送冷凍櫃中的海龜屍體丟棄,因我平日在館內就常有一些保育的想法與公司相左,故主管特別要求和我載送海龜去丟棄,藉以表明立場時,被我拒絕,隨後並就相關事情和主管發生言語衝突。 在6月中時主管以不服領導為由,要記我小過。館方並且在我休假時,在未事先告知下拆開我平日工作用的電腦硬碟備分,藉以查明是否就是我向相關單位檢舉。雖然被當時有事回公司的我撞見,但我還是讓館方檢查。然而,結果也沒查到任何公司想要的東西。 6月21日深感心力交瘁,而遞出辭呈。 以上是我最後一個月在海洋館的日子。老實說,至今想來還是憤憤不平。當時的我在館內負責養殖部門的文書行政,故對館方決策過程知之甚詳。館方在處理時,在我看來,可說是完全沒有實際去考慮保育的問題,卻一直以保育為重點來對外宣傳。基本上對於一個營利色彩這麼濃厚的海洋館而言,保育對它來說只是一個對外宣傳的工具。有沒有實際保育的工作,對公司來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外的保育宣傳會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商業利益及規避一些負面的影響。赤裸裸的商業行為,只要披上保育的羊皮後,似乎都變成冠冕堂皇的保育工作。 面對那隻海龜時我只覺得孤掌難鳴與萬般無奈。當我面對那隻鯨鯊時,一方面慢慢看著牠傷口日趨惡化,一方面看著許許多多學術及研究單位極為熱心的參與與主動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援,但卻看到館方的漠視及純粹商業的利益考量,及對事情的處理態度,實在感到心力交瘁及寒心。 對台北海洋館而言,我覺得會產生這種情況可能是基於以下原因: 一、以展示面來說: 其為一都會型水族館,因不靠海,所以生物及海水來源取得困難。加上在都會裡,經營成本偏高,收支難以平衡。在要求公司一定的獲利下,難不為其而旁門左道。 館內腹地太小,軟、硬體擴充受限,難以利用館內現有資源來作長期而有效性的宣傳。也因為無法蓄養保育類動物或像一些濱海的水族館有機會發現擱淺動物可以救援及宣傳。因此需常常用保育為名,找一些特殊生物展出,一方面可以提高館方的保育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宣傳,以達到吸引遊客的目的。 二、以專業背景來講: 在我離職前,養殖部門只有我一個生物系畢業的比較會注意一些保育觀念與態度。養殖部門無獸醫師,只有水產養殖技師,養殖技術雖專業,但多欠缺保育觀念。而其他水產養殖系或非相關科系畢業任職的同仁,雖也會對公司一些體制不滿,但也是欠缺保育觀念。 館方沒有具生態及動物保育相關背景的專任或專職顧問,以致在主官決策時,無法就保育觀點提出建議。 三、以海洋館內部而言: 主官更動迭起,我任職3年內歷經3位總經理,其均為有線電視或網路媒體專業背景,經營方向完全是以商業利益為考量。欠缺對海洋館專業知識的認識,甚至連哪些是保育類動物都不知道,還鬧出鯨鯊是海哺類的笑話。 海洋館前身為一電腦資訊廣場,館內主管多數是資訊廣場時就已任職的,並無對一個海洋水族館應有的功能有清楚的認識。經營館務純以商業考量,保育對其而言,充其量只是一個經營工具與宣傳策略。 館方背景資源雄厚,因其為東X媒體科技集團旗下的關係企業,媒體資源豐富,造成館方的有恃無恐,相信一切都可藉其強勢的媒體資源來運作。 記得曾看過一個關於動物園存在價值的報導,報導中提到,人們總是會對自己所熟悉的生物感到注意,而會產生保護牠們的想法。雖然動物園將野生動物關在籠子中讓人觀賞是不甚合乎保護動物的行為,但與其讓牠們族群在自然界中不為人知的被人類所獵殺,不如將其中一小部份請到動物園裡來,以喚醒人們對牠們的重視。既然是請來作客,當然有必要為牠們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與仁道的對待。動物園在此所顯示的教育價值,遠超乎它所代表的商業利益。 水族生態展示館,其建館主要目的應該是為教育、研究及保育。以現代化的行銷管理制度及活潑生動的教育活動規劃,結合各級學校及民間社團單位的活動策劃。廣泛收集各項保育資訊,適切的融入展示與教育活動中,以推動海洋生物科學知識及海洋環境教育理念。並且舉辦各類研究成果發表或研討會,來提昇館的研究水準及聲譽。或許在數年之後,館的展示內容趨於陳舊而展露疲態時,仍能以一流的研究水準和其他展示館並駕齊驅,這才是水族生態館是永續經營的基礎及應有的社會責任。縱然是營利機構,也絕不會是未經許可違法盜捕保育類動物、或以保育為名來傷害一些稀有動物展覽牟利。 台北海洋館在前年爭取屏東海生館BOT案失敗後,便把目標放在即將在民國93年成立的基隆海科館及海生館。今在獲知屏東海生館BOT民營業者,以海生館官方名義,向農委會申請合法捕捉鯨豚展出許可通過後,對於苦於無法蓄養鯨豚等保育類動物的台北海洋館而言,其勢必志在必得。挾其現有經營方式及處理態度,殊難想像未來在BOT案得標後的情況,是否又會用一套保育的宣傳口號來矯飾。另外,對於一些其他民營業者,在缺乏監督下,雖不願去臆測,但實在感到憂心忡忡。 為防止類似情況發生,我覺得應該建立一套監督體制,例如:展示生物來源的透明化、重點及保育類的展出生物,以植入晶片的方式來識別或展示生物交易的監察制度……等等,以防止野生動物被濫捕。或者建立生物展覽館的評鑑、許可或審查以及館務人員資格及遴選制度……等等,以提高館方素質。如此,才不會讓一些不肖的生物展示館或動物園成為生態保育的死角。 ●[活動]「花蝴蝶DIY」親子手繪活動 --﹥ 時 間:8月11日(日) 下午2:30-4:00 除了帶您認識台灣各種不同的蝴蝶之外,還將教授親子們利用簡單的紙黏土,手繪出一個個美麗別致的花蝴蝶,並自己動手作美麗迷人的花蝴蝶項鍊、胸針等飾品。每份材料費100元,現場直接報名。 時 間:8月10日(六) 下午2:30-4:00 你有看過兩個頭的蝴蝶嗎?這是小灰蝶科的蝴蝶,一個是真頭,另一個假頭是用來欺敵,此科的蝴蝶在台灣大約有100多種。 「蝴蝶」生態講座,將由中華民國蝴蝶保育學會秘書長、同時也是台北鳥會解說員郭祺財先生透過幻燈片的解說,介紹台灣常見的蝴蝶生態、蝴蝶求生避敵8大招(逃、躲、騙、混、嚇、毒、死、共生),還要傳授民眾簡易的賞蝶入門口訣-「一口二角三身體,四翅五科六隻腳,七步八招九常見,十實在在保萬年」等小撇步。 ●[課程]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習班 --﹥ 時 間:8月24日-11月01日,共10週 二十一世紀生物科技大放異彩,全人類都無法置身事外! 生物科技的發展對你我生活以及產業發展將帶來深遠的影響之外,伴隨而來無限商機,還有即將引發的各種法律爭議.本課程集13位名師之大成,深入淺出探討「生物科技與法律」的最新應用方向以及趨勢,透過網路效率學習,一窺生技與法律未來發展全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learn.com.tw/ntu/ntu.htm
播出時間:8月10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台灣海岸侵蝕的問題日益嚴重,導致海岸線全面的後退,濱海地區面臨被吞沒的危險,沿岸的居民也必須跟著不斷的遷移。為了減緩國土的持續流失,政府水利及公路單位,大量構築護岸海堤、布置消波塊,這些人工防硬措施,雖然可以發揮防禦潮浪的功能,卻也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節目中,我們將帶您到台灣的沿岸地區,實地看看各地觸目驚心的流失現象,探索海岸侵蝕的成因,以及各地河川局如何運用硬體工法,來捍衛我們後退的海岸線。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