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南非地球高峰會專欄]

1992地球高峰會議回憶錄 (三)

作者:王俊秀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有民間才有明天(1992/6/3)

  民間的NGO所舉辦的全球論壇,在開始數天後,官方地球高峰會議正式開鑼,參加的各國領袖雖然由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的2位(瑞典及印度總理)增加至本次的131位,不但意味著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也意味著環境問題不解決演變成政治問題時,恐怕環境及政權都面臨「生死存亡」。對聯合國而言,它一方面了解民間力量的不可輕忽,另一方面它也對其會員國的難以掌握頗有無力感,因此讓地球高峰會議及全球論壇同場競技,其實是希望藉著NGO的力量以作為將來衡量民間及政府間制衡及互動的指標。

  地球高峰會議由於歧見太深,包袱太重,以致其最後結果並不被看好,特別是南北差距的問題很不好擺平,南半球不但要求北半球支付環保費用,且要求北半球國家要先作改變(例如消費方式及生活方式),而在簽約時也採取「時間差攻擊」的策略,即南半球要求在簽約年以前有5到10年的開發權(即環境破壞)。另一方面北半球國家卻別有用心的指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南半球豐富的資源要拿出來一同分享,如有不從,強力干預((中東美伊戰爭即為例子)。

  全球論壇中的國際NGO及社會運動論壇在開幕式中即預測地球高峰會議將會像巴西嘉年華會般: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因此全球論壇希望民間力量能在此展現,也簽訂和地球高峰會議相對應的民間國際公約,例如地球憲章對應其Agenda2l或里約宣言,一方面希望對各國政府產生督促力,二方面藉此提昇國際問的民間環保網路。如此的運作方法其實也是綠色思想一草根民主、社會責任,非暴力原則一的實踐。

  NGO的環保整合也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思考全球性,行動地方性」的策略再配合區域互動可能是未來幾年內的重點,誠如各洲代表所陳述的環境問題皆有區域性色彩,非洲由於有許多國家處於貧窮狀況,認為人才是瀕臨絕滅的動物;拉丁美洲則致力於反核及反軍備;亞洲必須先改變日本,注意污染輸出;歐洲將致力於對付跨國企業;阿拉伯世界認為有和平及人權才有環保;太平洋群島區抗議毒性化學物質傾倒及核子及化武試驗;各地少數民族及土著代表宣稱土地受侵入,未享有平等的環境權,上述各州代表倒出了那麼多的「垃圾」,不互相支援來處理即將「共死」,因此NGO所強調「共生」的危機意識,將彙整成一面環保網。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