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烏來]與獵人共度的午後 (五) --﹥
作者:黃泰華 (台大自然保育社)
早上天還沒亮就醒來了,那樣的氣氛讓我無法像在宿舍一樣貪戀睡眠,這時飛鼠和阿仁也起來了,他們一邊吃飯一邊叫熟睡的阿蚊起來吃飯。昨晚要睡覺時阿蚊也是一直搖著喝醉的他們要一起吃飯。當然誰都搖不醒誰的。
阿仁用一根竹管將餘燼吹起來,他們控制火堆真的有一套,沒用時只有餘燼不會浪費柴火,要用時吹兩下就起來了。用山豬腳踏板鋪成餐桌,就做日式榻榻米。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nec/2002/ne02090901.htm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行動計畫獲各國代表通過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3
(ENS)- 來自191個國家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協商代表們已就「行動計畫」內容達成協議,此計畫的目的在緩和貧窮與保存地球自然資源。預料在明天高峰會議結束時,與會代表們將通過這份行動計畫,並同時發表政治宣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3-03.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90301
◆[生活環境]全球石油業主管就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討論 --﹥
巴西,里約熱內盧,2002-09-03
(ENS)-
來自全球各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高階主管正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第17屆世界石油會議,會中首度就石油業者的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討論。本次會議於里約會議中心舉行,約有60個國家委員會與3,000名代表與會;同時,非政府組織則在「社會責任展覽場」設置展示攤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3-02.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90302
◆[生活環境]美國消費者進行採樣檢測
結果顯示含砷木材仍有安全疑慮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9-03 (ENS)-
一項由全美各地消費者進行採樣的新研究指出,在針對含砷木材進行獨立檢測後,結果顯示,大眾仍有可能藉由老舊的層板、遊樂設施或野餐檯所使用的加壓處理木材,接觸到從中釋出的高濃度砷。就在今年初,聯邦政府與木材製品業者才二度提出安全保證,但這份調查結果卻與之相左。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3-07.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90303
◆[生態保育]保護海洋須遠從內陸著手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3
(ENS)-
出於對生態系之間相互影響的新重視,美國正準備發動一項新計畫,希望透過內陸污染源頭的整治,達到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目標。昨天在南非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宣布了這項稱為「從溪流到海洋」的行動計畫。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3-06.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90304
◆[生態保育]全球猩猩生存前景黯淡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3
(ENS)-
在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發表的新報告指出,若人類以目前的速度持續進行道路、採礦營地等公共設施的開發,那麼到2030年時,非洲現有的猩猩棲地中,將僅有不到10%的棲地仍能維持完整未被破壞的狀態。在東南亞方面的研究發現,前景則更不樂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3-01.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90305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9-09 --﹥
-
[能源議題]花蓮和平電廠開始商轉。台泥轉投資和平電廠第二套機組6日通過測試,開始商轉。台泥總經理辜成允表示,這項水泥廠與電廠共生的設計為全球首創,電廠發電產生的脫硫石膏、底灰、飛灰可以直接送往水泥廠,轉作水泥生產原料,一方面可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同時水泥廠也可就近供應電廠石灰石,降低採礦成本。
(台北 經濟日報)
-
[環境政策]南投縣完成立法,將課徵水資源臨時稅。南投縣議會6日三讀通過縣政府提出的「水資源臨時課稅自治條例」,課稅對象包括水公司、電力公司、包裝水業者等,課稅的標準是每立方公尺課新台幣0.5的稅,但農民與家戶不必課稅。
(南投 中央社)
-
[生活環境]焚化場儲坑開挖
居民抗議失水。台東市豐谷、豐原、豐里里等大豐地區30餘位居民,6日上午前往施工中的台東焚化場,抗議焚化爐儲坑開挖,造成周邊地區缺水嚴重,居民生活及耕作不便,也質疑業主達和大豐環保股份公司偽造地下水流失調查報告。
(台東 聯合報)
-
[生活環境]水產試驗所推廣養殖用水循環使用,省水成效佳。台西分所長劉富光說,由於文蛤呼吸攝食行為的特性,可除去水中懸浮粒子淨化水質;而魚蝦池水中所懸浮的微細藻類等有機質可當作文蛤食物。故兩者可交替循環使用,降低養殖用水過度使用問題。
(台西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台南科學園區啟動地下水監測系統,首開工業區先例。
(台南縣 工商時報)
-
[生活環境]景美溪魚群死亡,疑工廠趁颱風期間排放廢水所致。
(台北 東森新聞)
-
[生態保育]颱風期間,保育類玳瑁受困獲救。辛樂克颱風期間,淡水洲子灣有一隻保育類玳瑁被海浪打上岸,6日經民眾發現通報後已被消防隊救起,目前暫時安置於消防隊中。
(台北 中央社)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2-09-09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09 --﹥
-
[全球變遷]中國氣候將繼續變暖。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6日表示,中國氣候將繼續變暖,到2020至2030年,全國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1點7度;到2050年,全國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2點2度。
(成都 中新社)
-
[環境政策]浙江省劃定重點污染監管區域
區內新建專案暫緩審批。浙江省近日劃定了台州椒江化工基地、上虞精細化工園區、衢州沈家工業園區、平陽水頭制革基地等一批「省級重點污染監管區域」,環保局對這些區域將加強監管,對區域內的新建廠區專案暫緩審查批准。
(浙江 人民網)
-
[環境政策]中國水利部確定今冬明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中國水利部6日指出,要把解決抗旱水源、西部的草原生態、中部的節水灌溉和東部的水利現代化作為全國今冬明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工作重點。
(濟南 新華社)
-
[生活環境]非法采金污染水源
村民要告政府失職。自從有人在村後山使用劇毒的氰化物非法采挖金礦後,廣東省羅定市金雞鎮沖口村的村民就再也不敢飲用村裏的水。為此,當地村民要控告金礦老闆和羅定市政府。
(廣東 人民網)
-
[其他]城市建設環保成績優異
上海獲聯合國「城市永續發展貢獻獎」。 (上海
上海環境報)
-
[其他]中國科學家近期發現會爬樹的恐龍的化石。這種恐龍身長只有麻雀大小,有一條很長的尾巴-幾乎與身體長度相當。它的腳部構造與現代在樹上生活的鳥類十分相似。樹息龍化石證明鳥類的祖先更可能是一群生活在樹上的動物,而不是一群在地面奔跑的物種。
(北京 新華社)
-
[其他]「海峽兩岸水資源暨環境保護上海論壇」6日在上海開幕。
(上海 中新社)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2-09-09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03 --﹥
-
[生活環境]矽微晶片可偵測出有毒物質
-
[生活環境]開學週
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生態教育小秘訣
-
[環境政策]保育團體控告政府違法融資
造成氣候暖化惡化
-
[環境政策]聯邦撥款補助水源用戶
本土魚類同受惠
-
[生態保育]加州森林大火
數千野營民眾被迫逃離
-
[生態保育]防堵外來物種入侵
鼓勵屋主採取簡易措施
-
[全球變遷]美國與台灣合力發展全球衛星系統
-
[生物科技]微生物可用來清理廢棄物、製造能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3-09.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2-09-03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探索水藍星 (上) --﹥
作者:陳瑞賓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地球面積的70%被水覆蓋,藉由水從固態、液態、汽態的三相循環變化,地表的能量得以流動、交換,使氣候穩定。人體也是由70%的水份組成,藉由水這個媒介,得以在生物體內運送物質,構成循環系統,無怪乎科學家會用「水」,來做為探索外星球有無生命時的重要依據。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issue/water/2002/wa02090901.htm
▲[南非地球高峰會]人物專訪-葉政務委員俊榮
(四) --﹥
聯合採訪、整理:鄭百評、江嘉萍
台灣面臨的永續發展問題,已經不只是環境保護的問題,我們現在要看的是永續發展的面向。永續發展不是只談環境保護,它談的是全人類發展的願景,更進一步從生態上的和諧,甚至強調這一代、下一代,人與自然的關係。特別從Agenda 21去強調民間團體的重要性,而且各種角色的重要性。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WSSD/2002/ws02090901.htm
▲[專欄作家]馬告的另類觀點2:環境價值與國家公園改革 (一) --﹥
作者:林益仁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灣的國家公園制定與規劃,國家運作的力量向來強勢。
從威權時代一直到解嚴,已經設立的六座國家公園,在規劃與執行面上,幾乎都是學界與官僚所主導,很少有民間參與的空間。由學界與官僚所主導的國家公園理念與制度,則多數是選擇性地參照舶來的國際思潮,這些思潮對台灣當地文化的理解與重視可以說是極低!
然而,搶救棲蘭檜木森林一直到馬告國家公園的籌議過程則是一個特例。更重要的是,它的意義並不是著眼在設立「一個」國家公園而已,而是針對國家公園背後的價值觀所進行的反省動作,這包括了檜木森林的生態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論爭,以及森林誰屬的生態政治問題等。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viewer/yihren/2002/yi02090901.htm
●[徵求]森林顯影-攝影比賽暨森林老照片徵件 --﹥
時 間:即日起至9月30日 (郵戳為憑)
地 點: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台北市八德路3段12巷70弄15號)
主 辦:農委會林務局
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02-25772152
台灣寶島素有「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美譽,其地形富於變化,氣候四季分明,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寶庫。
森林面積佔全島大半以上,是涵養全島生物多樣性的命脈,為使民眾能透過影像了解台灣森林資源之豐美,鼓勵民眾以鏡頭紀錄台灣大地,特舉辦全國性攝影比賽及老照片徵件活動,期能發掘更多珍貴的影像資料,並能提昇全民生態保育之觀念。
徵件主題分為:A-森林景觀組、B-動植物生態組、C-林園綠地組等三組。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forest_image/focus1_01_0a.htm
●[課程]台北市社區環保領袖人才培訓班 --﹥
時 間:9月11-20日(每周三、五) 上午9:00-12:00
地 點: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 (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主 辦:台北市社區環保服務團、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聯絡人:楊小姐 電話: 02-23686211轉14
您熱心社區事務嗎?您希望居住的社區更好嗎?或者,您想為社區多做點事,卻不知如何著手。
為培訓社區環保領袖人才,主婦聯盟期待做社區的好伙伴,特別精心安排本活動,以組織技巧為主,從社區人力、募款、議題、策略、發展等方面,讓您更熟悉社區運作模式,學會辦理環保活動的規劃執行方法,有心為社區貢獻及熱心環保事務的您,千萬不要錯過喔!
本課程要傳授您組織運作的技巧;並安排參訪行程,讓您與其他社區交流;透過座談討論,學習領導風格及技巧。您也可以成為社區高手!
※免費,但需繳交保證金500元,結業後,全勤者保證金將全額退還。
詳情請參閱 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recreation/bulletin/act091.htm
●[課程]排灣族的民俗植物 --﹥
時 間:9月11日(三) 晚上7:30-9:00
地 點:台北市興隆路1段113號1樓
講 者:洪昆源
主 辦:荒野保護協會 02-29303193轉19
民俗植物是指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野生植物,從民俗植物的利用可反應出各民族的食衣住行、文化及民族特色。早期台灣原住民同胞利用許多天然植物,野採食用或作紡織、編織等利用,比如排灣族食用植物包括之野菜、野果及藥用植物,而百步蛇的圖樣則廣為運用在排灣族傳統的雕刻或各種圖飾,這些都隱含有許多先民的智慧。歡迎對排灣族文化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報名額滿為止。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448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