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烏來聯外道路環評違法 台北縣農業局遲不處分 --﹥ 本報訊 由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市野鳥協會、台灣蝴蝶保育協會等環保團體所組成的「烏來關懷聯盟」昨(25)日至烏來三峽聯外道路預定地進行會勘,由律師所組成的保育組織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指出,由於該地5月中的非法動工,目前正在進行的預定道路環境影響評估已觸犯水土保持法,但台北縣農業局卻遲遲未做出處分。 烏來關懷聯盟成員於昨日早晨即前往預定道路現場進行會勘與環境調查,在道路預定地的森林裡發現如長鬃山羊、綠蛺蝶等珍貴稀有生物。台大自然保育社黃泰華表示這片山林裡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但是在5月中烏來鄉公所卻以開闢美露山步道為名在聯外道路預定路線上非法動工4公里,現在已經可以明顯的看見此開發所造成的棲地改變和水土保持破壞對生態和山下居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未來若開闢一條6米寬,20公里長的道路所造成的影響將比現在更嚴重。 目前這條烏來鄉公所規劃的烏來三峽聯外道路已經進入第一階段環境影響評估,蠻野心足律師陳錦芳指出,依據水土保持法第23條針對山坡地非法開發「主管機關應令其停工,得沒入其設施所使用之機具,強制拆除及清除其工作物,所需費用,由經營人、使用人或所有人負擔,並自第一次處罰之日起兩年內,暫停該地之開發申請。」明確指出由於5月中的美露山步道工程未依循水土保持法的程序,因此該地兩年內不得提出開發申請,也使上週剛進入環評階段的烏來三峽聯外道路一案成為非法的申請。 台北縣農業局已於6月14日派人至動工現場了解狀況,並且口頭上表示確實有違反水土保持法的規定,至今卻遲遲未對烏來鄉公所作出處分。環保團體呼籲農業局立刻對這項違法工程作出回應,不要讓非法的環評申請繼續進行。(2004-07-26)
【參考網站】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團體拜會各政黨 籲以七二水災為鑑 審慎考慮開發政策 --﹥ 本報訊 台灣各主要環保團體於上週五(23日)分別拜會各政黨,建議各政黨能在不分區立委的安全名單中提名環保委員外,並提出國土保安與環境政策建言,要求各政黨審慎考慮國家重大開發政策,包括蘇花高速公路、四大平地人工湖以及核四廠等。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非核台灣聯盟、草山文史生態聯盟、永續台灣文教金會等數個環保團體十多名代表,23日上午首先拜會民進黨與國民黨、下午拜會親民黨,提出國土保安與環境政策建言,要求從嚴認定可能造成生態破壞與土石流的交通建設,立即停建蘇花高。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陳椒華表示,蘇花高全長86公里,有77公里為隧道與橋樑,開挖將嚴重破壞山體結構、流失水資源,為避免重蹈七二水災的覆轍,各政黨應支持立即停建,別讓台灣變成災難之島。此外,陳椒華亦要求政府公布七二水災道路修復所需經費,讓民眾思考是否繼續負擔龐大的財政支出及不當的交通建設。 環保團體表示,除了蘇花高停建的急迫性外,此次拜會各政黨是希望在未來許多環境相關的議題都能回歸理性對話與思考,勿陷入政黨的對立與紛爭。非核台灣聯盟執行長何宗勳在拜會親民黨副秘書長廖蒼松時即表示,許多橘營的委員以前都非常支持環保,甚至包括反對興建核四,但後來卻都因為政黨惡鬥而陷入對立,不得與敵對政黨的訴求一致。 此次的拜會,環保團體都認為是與各政黨進一步理性對話的開始,包括在野的國民黨與親民黨都允諾可以與環保團體建立溝通管道,甚至針對特殊議題舉辦對話會議,讓雙方能彼此溝通說服。何宗勳表示,以往環保團體的確與民進黨關係較為接近,但過去4年來,環保團體野逐漸體認到,環保團體還是要肩負起監督與批判執政者的責任,綠色執政未必就是綠色保證。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強調,環保本來就不分國界也不分政黨、色彩,而愛台灣、愛這塊土地與人民,絕對不是喊一喊而已,支持環保才是實際的表現。(2004-07-26) ◆[環境政策]歐盟執委會採取行動遏止非法盜伐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4-07-21 (ENS)- 由於非法盜伐以及木材相關的非法貿易日趨增加,已對發展中和過渡轉型中的國家會造成巨大的環境傷害,歐盟執委會決採行一套新的措施來遏止的此一問題。同意加入此一措施的夥伴國家,將給予木材生產國獎勵以維持他們的合法伐木,另外還將提供一個認證許可方案讓非法伐木遠離歐洲。 這項方案是採自願性質,期望藉由歐盟內部市場提供的合法手段與工具,來推動發展中國家達到良好的治理。歐盟執委會表示,非法盜伐和政治腐敗與治理不善有關。在非法盜伐嚴重的發展中國家當中,估計每年因此而損失的國庫收入達100億至150億歐元(約122億至184億美元)。同時,在發展中國家依賴林產謀生的鄉村社區,也因盜伐問題而更為貧窮。 歐盟採取這項新措施的同時,「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昨天在瑞士茵特拉肯(Interlaken)召開的年會上也接櫫一項新方向,兩者的理念不謀而合。 「國際熱帶木材理事會」(ITTO下設之決策機制)主席麥凱派恩(Jan McAlpine)表示:那些來自永續經營的熱帶森林所出產的林產品,如果能夠被林產輸入國家與消費者所支持,將能有效改善重要森林的永續經營管理,並有助於減緩森林砍伐。 麥凱派恩女士建議,要有效打擊非法盜伐與非法木材交易,可採用的方法包括:為業者提供自願性的生產守則;提供GIS與遙感衛星等最新科技給熱帶森林所在政府使用;建立永續經營森林認證制度;以及林產品的生態標章制度,好讓消費者確保他們所購買的產品是來自於永續經營的森林。 過去10年來,歐盟執委會在亞洲、中部非洲與南美洲等地已投注了6億5,000多萬歐元(約7億9,800萬美元),用以推展森林保育工作與永續經營方案。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21-01.asp ◆[生態保育]全世界鳴鳥的共同起源:澳洲 --﹥ 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波里斯市,2004-07-21 (ENS)- 科學家在報告中指出,所有的鳴鳥追蹤其起源可溯及至4500萬年前,牠們的祖先離開澳洲和新幾內亞,移居到除南極洲以外的其他各個大洲。目前人類所知的鳥類中,有將近一半是鳴鳥。此項發現顛覆了以往認為這些鳥類都源自於歐亞大陸的看法。這份研究報告本週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網站上,研究計畫主持人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貝爾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巴爾克(Keith Barker)。 編按:該報告摘要已公佈於http://www.pnas.org/cgi/content/abstract/0401892101v1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21-11.asp ◆[生態保育]國際捕鯨委員會:庫頁島的石油發展計畫威脅到灰鯨的生存 --﹥ 義大利,索倫托,2004-07-21 (ENS)- 國際捕鯨委員會已經一致同意其科學委員會所報告的內容,亦即俄羅斯遠東地區庫頁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計畫,將會對嚴重瀕絕的西北太平洋灰鯨造成威脅。已知現存的灰鯨種類只有100隻,包括23隻正值生產期的母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21-02.asp ◆[其他]美國民主黨基於環境觀點反對布希的法官任命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7-21 (ENS)-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昨天阻止前內政部法務官梅爾斯(William Myers)成為第9巡迴上訴法庭終身職法官的提名案,這是一次環保人士的重要勝利。超過180個保育團體、多個原住民部落、和其他組織都反對這個對長期從事礦業及畜牛業遊說者的任命案。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21-10.asp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唐炘炘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4/2004-07-21-09.asp ▲[環保節能-節能e網抓]打造自己的綠色桃花源:「大安綠色社區動起來」網站 --﹥ 作者:高健仁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你理想中的社區是什麼模樣呢?四周有綠蔭圍繞、蟲鳥爭鳴;下班或放學,左鄰右舍寒暄家常、相熟如友;地方上的風土習俗、歷史傳說和週末的聯誼活動,正是大家聊天的話材。要享受如此愜意自然的生活,不需往郊區或山邊尋找,不妨先看看別人如何在鬧市中,如何親手打造出自己的桃花源! 「大安綠色社區動起來」網站是由南大安區社區規劃服務中心所建置而成。該中心由師大環教所王順美教授所領軍,二年來透過社區相關資料的蒐集、計劃性的訪談與社區規劃、社區營造研習課程教學,及凝聚社區居民的共識、結合社區居民共同推動等工作,以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社區的最大目標。 人與自然間的和諧永續 本網站最大特色,在於綠色社區概念的傳遞,並為打造理想家園作了具體的示範。何謂綠色社區?一般人極容易以為不過是綠化、種種樹木而已。其真正意涵,從網站左方「綠色社區」選單中的「綠色社區理念」選項中,可以看到深入的解釋。其中提到在整個在意識上、生活上、空間上、產業上等,綠色社區都應具有「有機的想法」、「節省能源、資源、透水、保水、減少污染的考量」、「提倡本土」及「生物多樣性」的思考,所以是多元、整體,漸漸去修改形塑的。由此可知,理想的社區和住家環境,應該是個可以永續生存的空間,是一群人和自然環境一起共榮共存的生活點滴。 然而,對生活環境的冷漠、鄰里情感的疏離,是台灣漸趨向工業發展的「後遺症」之一。要改變現狀,達到人和自然和諧永續的綠色社區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此方面可借助二大推手的力量,一是社區規劃師,一是在地民眾的參與。 如何打造綠色社區? 什麼是社區規劃師?進入首頁「社區服務」選單中的「社區規劃師」選項,就可明瞭「地區環境的醫生」──社區規劃師的角色,在於為社區環境診斷,提出對社區發展的建議。藉由網頁上所收錄的會議記錄,可具體了解社區規劃師在結合社區特色規劃、居民和活動之間的考量運作情形。 此外,「社區服務」底下的另一個選項──「掛診單」,則公開接受大家對自己社區問題的諮詢。你只要在「我要掛診」當中,填入自己的聯絡方式和疑問,便能夠得到專業的建議。按下「舊掛診單回顧」,則能看看別人社區的問題,並看到在環境規劃師的巧思之下,如何讓社區空間變得更可親、更適合人居。 想看看別人成功的例子嗎?點下首頁左方的「綠色社區」,在「綠色社區營造實錄」中,集合了眾多老師的研究心得,例如介紹「綠色社區動起來」實務操作、如何凝聚社區共識、規劃行動方案等等,可作為有心於社區營造計畫者的暖身;此外,要詳知更詳細的方法,不妨參考「綠色社區活動」,這部分主要具體呈現了萬芳社區及大安社區的龍安里等地,如何經由各式活動和講習的舉行,來增加居民對社區環境的了解,以進一步凝聚居民的情感和參與社區改造的共識。 當全台許多地方都在為發展出屬於自己社區特色,而投入社區營造工程時,你還在光羨慕於那一棟棟聳立於山坡上、耗電耗能的水泥「花園大廈」嗎?想要擁有人情味、土地和花草香的桃花源,其實不用外求,就從自己的參與、從現在、從當地開始吧! 【網網相連】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自然與倫理]生命之河:過去、現今、與未來(5)-現今與歷史 --﹥
作者:羅斯頓 (Holmes Rolston III) 生命之河長達億萬年之久,人類在其中行過百萬年,所記錄下的行跡卻只有數千年。假若河長是環繞地球1圈,人類的旅程只是走過1個鄉鎮的半途,而歷史所記載的部分則僅數百呎之遙而已,個人一生的長度更是只及數步之遠。這種線性量度雖然呈現了生命之河的自然長度,卻未記錄人類時期因匯流入資訊而引起的亂流。原本從上流順流而下者,變成以對數方式(logarithmically)激起更深沉與擾動的支流。生命之河過去行經的距離,只被遺忘與流失少許,更多的大部份留存在我們當中,因為現今乃是過去的持續。 現今的生命,乃是過去生命之累積實現 我們乃是「過去所是之現今所是」(the is-ness of the was),這不僅具演化性的意味,也有教育性的意味。蘇格拉底與摩西、耶穌與佛陀、牛頓與哥白尼,他們不只是先於我們;藉由數以千計之默默無名人士的珍惜與教導,他們的影響得以持續至今;經由這樣跨越時代的傳承,使得他們的所有重新構成了我們。我們時而認為過去只是軀骸,已逝者無非只是記憶與魅影;但假若生命是向前推進的水流,那就不是這樣,因為正是那過去生育了我們。我們現今的生命,乃是過去生命之累積性的當前具體實現。就法律的術語,我們同時是我們先祖「遺囑」的執行者與受益者,使得我們的先祖得以長久存留。我們當遵循「遺囑」,如此其效力可持續下去,以確保「現今所是之未來所是」(will-be-ness of the is)。就自然界的詞彙來說,我們有根,我們就應當有果。 生命是種華麗的「演出」(project),是終極的戲劇。其中部份意義不但是,且應當是短暫虛幻的。但其最深的意義卻不能僅在現今中尋得,而是在整個故事中,由過去即出現的主角在整個情節的重複章節中,深刻而一致地演出。插曲對現今來說可能是受歡迎的,但它們會行過逝去(pass away),只對某一特定時代有意義。中斷與危急使我們感到意外,然而每一個世代當中最高貴的冒險,仍舊是那貢獻給流經世代間之意義的流動。引人入勝的戲劇,往往無法完全地預知結果;同樣的,我們也無法知曉生命潮流的未來發展將會是成功或是災難;但這並不減損現今演員的責任,不減損他們自身當下的完整性,而更是建造它。 活在現今,乃是帶著過去,進入未來 每一位科學家、每一位人文學者、每一位教育家、每一對父母親,都知道單一的個體生命如何需要這些向後回顧與向前眺望的面相。我們被設定好與那些傳承給我們的事物互動;我們攜之前行稍許,卻未至其終途;我們終將落幕退去,而我們的學生、門徒、兒女卻將繼續前行。本年代曾看見華生與克里克(Watson and Crick)的顯著啟示,但這僅是隨著如達爾文、孟德爾(Mendel)、林奈(Linnaeus)等人之後;後人將延續這一個傳承。民主已長期地建立,多數的我們將死去,民主卻可傳承下去。音樂家、藝術家、小說家、哲學家皆獲益於其前人的遺產,而他們所創造於現今受欣賞的作品,也將傳承為公共財產。個別的生命與工作是最容易被遺忘的,但那並不意謂他們並不是讓文化得以傳承的人工智慧線路之一環。 沒有人會否認存在於過去、現今與未來間的重大不對稱,它們可以從麥特格(McTaggart)所稱時序A系列加以清楚辨別;在其中刀鋒似的現今,冷酷地劃過時間,將未來轉換成過去。但也可能是較為科學且道德的、視時間為他所稱之B系列,在整體系列中只是有著先於/後於之關係。若我們並列這些系列,過去、現今與未來並不是3件事,而是一可信服的真實,即是:有一生命之流,帶著過去的所屬、經過現今、航向未來。過去、現今與未來並非纏繞於一線的念珠,它們各自有可分離的存在性單一(simpliciter)。它們流動在一起,像一河流的逆流與順流,只是更為富含生機。近視而驕傲的「當今」世代認為過去已死,未來未臨,只有現今活著。遠視者看見活在現今,乃是帶著過去,進入未來;而若如此,則那朝生暮死的當今世代便是雖生猶死,因其不知存活的真義。我們是由記憶與希望所構成,而且確如先知的真理所言:無願景之處,人民便滅亡(When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
【文章連載】 本文譯自:羅斯頓教授所著《哲學走向野性》(Philosophy Gone Wild),61-71頁。 作者:廖本全 (台北大學地政系助教) 大約200萬年前,中央山脈自太平洋出水,而後抬升、崩塌,復又抬升、崩塌……,脆弱地體開啟島嶼基業,復藉冰河召喚生界遷徙並提供生物演化的舞台,成就福爾摩沙高豐富度、高歧異度且相對穩定的綠色傳奇。自荷蘭、清朝、日本迄國府統治,百年開發,從平原稻作到溫帶雨林伐樟取腦,再到中海拔霧林帶檜木開發史;繼之,茶樹、檳榔、高冷蔬菜、高山水果等農業,乃至林業造林等,台灣原始森林徹底轉為溫帶農園。其後,公路上山、採礦上山、別墅小木屋上山、高爾夫18洞上山、宗教寺廟上山,萬千工程上山「造災」,台灣山林自2500公尺以下,近無完整國度。復次,新世紀新政府舊思維,剝奪土地自我療傷的全民造林、披著生態糖衣的工程工法、假生態之名的消費生態旅遊,在政府和全民拚經濟下全面攻克台灣島。 生態體檢三大面向 東台灣,1989年銅門災變、1990年紅葉災變,生態災難初試啼聲;1996年賀伯災變、1997年瑞伯成災,復以1999年921大震,台灣生態浩劫猶如骨牌,全面啟動;2000年象神釀災、2001年桃芝、納莉肆虐、2003年SARS疫情直撲;2004年7月2日,敏督利挾帶旺盛西南氣流,台灣島中央山系偏西,自苗栗(卓蘭)、台中(和平)、南投(仁愛、信義)、嘉義(阿里山)以迄高雄(桃源),盡入劫境。2005年及其後,一切待續…… 從綠色傳奇的「福爾摩沙」到生態災難的「國在山河破」,對自然生界而言,百萬年大化神蹟同百年崩解奇觀,天菁地華同天災地變,不過都是「自然而然」罷了;然而,對人類來說,原以為只出賣子孫世代,卻萬萬料想不到生界解體成災和自食果報之速。災難當下,政府、媒體、全民有曰「天災」,或曰「人禍」,諉過卸責之間,無人肯智慧承認「天人合一」。災難之後,不願給予土地生界時間來自然療傷,卻給足自己時間來遺忘。因此,生界的還我土地運動一揭開序幕,戲碼必然不斷重演,才能提醒人類的善忘根性。 72災後,國土規劃成為萬夫所指,以為國土規劃的調整與立法即是維生系統復原的威而剛,是濫墾、濫伐、濫建的搖頭丸,是全民去惡趨福的萬靈丹。事實上,國土規劃應該是一套涵蓋價值觀念、法令制度以及行動實踐、管理執行的結構性社會體制,因此,其調整變革也必須含括整體社會思維、觀念和價值的扭轉,再落實為國土規劃的徹底檢討,以及政府管理的執行與實踐。 一、 全民思維的轉化 台灣自日治起搭接上現代化的軌道,戰後又納入現代化資本主義體系中(以美、日為代表),吸納了西方資本主義「人本中心」的價值,形塑以經濟發展成長為導向的直線型現代化觀念,據此框架了國土、鄉村與都市的發展型態。因之,國土規劃乃成為國家經濟發展計畫的一環,並被賦予提供和協助經濟成長、排除經濟發展的障礙、解決經濟建設所帶來的問題等功能,故國土規劃大計是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掌理主管。據此,歷來台灣的國土規劃體制,雖然依循西方社會思想與規劃思潮的更替而演變,並且提出新的計畫目標,例如1995年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中即已宣示「永續發展」的理念,並且將「維護環境生態」列為規劃總目標之首。然而,整體價值思維未曾轉化,「永續發展」只能當作政策化妝品,歷近10年而不見具體落實之詳細內容與作為,而「環境生態」亦永遠是與經濟發展衝突的犧牲品,國土放領、核四、蘇花高、湖山水庫、雲林大湖、吉洋人工湖、高山纜車等經建案皆只是近例,難以盡數。 隨潮而流的口號絕對只是浮光掠影或是造災之源,此可見諸全民造林、生態工法、生態旅遊等之實際操作。而一個社會價值內涵的形成,應該是誠實面對事實與經驗後的自我省察,轉化為對地體母土本質的瞭解,並內化為生活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因此,這一代台灣人必須真誠面對自己的善與惡、是與非、對與錯,深刻瞭解這片島嶼裡天、地、神、人的時空歷史價值與意義,醞釀和開創「以生態為中心」的土地認同和自然倫理。生命態度決定生活方式,智慧、遠見、格局雖非一蹴可及,價值與情操卻決定未來。否則,正如同72災後所謂傳統工法取代生態工法的爭議,或是經建會張景森副主委所提出的封路建纜車,皆只是舊思維新造災的濫觴。 二、國土規劃的檢討 72災後的媒體口水爭議之間,彷彿誘導全民指向台灣過往沒有國土規劃。 台灣的國土規劃可溯自1964年由聯合國發展方案(UNDP)補助,美國專家孟森夫婦指導行政院經合會(經建會之前身)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依經濟理性與效率的計畫思維,展開都會與區域規劃,至1979年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即已完成國家經濟發展的國土計畫體制。而一套包含政策、計畫、法令、行政等體制的國土規劃,不僅是政府格局、遠見的呈顯,以及保障人民生命、提昇人民生活的制度,亦是全民生活價值和態度的總表現,更是這一整個世代台灣人的人地關係與文化的濃縮。因之,雖台灣的國土規劃隨世界趨勢演變而提出不同的理念,然而一方面因經濟成長的意識型態仍主導規劃取向,所以在國土計畫中生態永續即與經濟成長自相殘殺;另一方面國土計畫並無法源依據,致使下位計畫(縣市綜合發展計畫、都市計畫、地方發展建設)不僅無法(或無須)落實,甚至反其道而行,例如具有污染性或破壞性的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即位於生態敏感之限制發展區內,然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中小開「但書」之門,容許重大建設突擊生態敏感地區,而地方政府更無視上位計畫之指導原則,可謂上下交相利的開發典型。 國土規劃應該是依據世代價值與理想,並以對國土的全面調查與充分瞭解為基礎,從山林到平地、從水系到海洋、從鄉村到都市進行全盤的土地區劃。屬國土維生的保安和保命地,嚴格規範阻止發展腳步逼近與入侵,而可供經建發展的經濟地,則依環境因素(如地形、地質等)區分發展類別與型態,限制開發程度,並且建立必要的防災機制與進行必須的公共工程。所謂真正的生態工法則應於此境施作,而非無限上綱的處處是治山、防洪、整治、重建工程。過往的國土規劃與現實恰恰與此相反,經濟發展地區早已門戶洞開,而維生保命的脆危土地則處處開小門,容許小利、近利覬覦。 建議政府整合現有的國土自然與人文研究資訊,復透過全面調查徹底瞭解臺灣地體與生態本質,並負責任地公布現況(包括斷層所在、土石流危險區),讓全民經由對土地生界的瞭解,建立世代責任以及社會風險的觀念。再據此重新檢討國土規劃的政策、方向、計畫、法令乃至行政執行,建構一個符合土地倫理、生態價值、世代公義的「生態之國土規劃」。 三、國土管理的執行 最後是行政管理與執行的問題,此涉及二重要層面,一是管理權責劃分不清的問題,二是行政執行落實不力的問題。台灣國土管理機關龐雜重疊、法令繁瑣,以中央單位為例,行政院轄下與國土管理相關的機關,除經建會外尚包括內政部(營建署、地政司)、經濟部(水利署、工業局、礦業司)、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交通部(觀光局)、農委會(林務局)、原住民委員會等等,1滴小水滴從高山到海洋的旅行,需歷經不同的行政區界和管理單位。因之,從中央的部門之間,到中央與地方之間,管理單位平時爭權、遇事互推卸責,成為定律。稍稍舉例,假日台灣山間處處可見休旅車跨水軋車,林務局風景區停車場搭滿帳棚野炊、歡唱卡拉OK,國家公園餵食台灣彌猴秀,試問管理何在? 籲請政府善用此機會,儘速整合國家國土管理體制,成立統合國土資源的中央管理機關,並落實對人的活動與行為的管理與執行,至於對土地生界的管理,台灣土地公和地基主從來都沒有懈怠過。 真心祈願,72之災能衝垮百年來的線性發展和成長的思維觀念,淘空當代「人本中心」的存在價值,建立一個具有反思性的「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思考取向。全民、政府和媒體徹底學習去瞭解臺灣本質,亦學習被臺灣的本質所瞭解,才可能發展出基於對土地深層依附的經驗與記憶的自然情操、土地倫理、人文智慧與生命價值,同時也才可能展現出對土地具有深厚關懷與在乎的大地之愛,而這片島嶼的共同體,也才可能得其所的安居。 (本文同步刊登於《荒野快報》151期)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講座]竹東農業大動脈—竹東圳 --﹥
時 間:7月27日(二) 晚上7:30-9:3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weekly/hc.htm ●[活動]台南古城生命之旅-16歲成年禮祭盛會 --﹥
時 間:8月21-22日(六-日) 山水客結合大員文化會規劃推出台南人生命禮俗之旅,探索古城400年傳統歷史文化特色,提供文教界、國外人士、中外親子家庭報名參加,活動內容包括古城樓巡禮、傳統生命禮俗、訪相關店家耆老、參與16歲成年禮祭盛會等。 詳情請參閱 http://home.kimo.com.tw/a0935606657/activity.htm ●[活動]巴庫拉斯生態攝影之旅 --﹥
時 間:9月11-12日(六-日) 農莊「巴庫拉斯」(Bakurasu)位於濁水溪中上游,是布農族巴庫拉斯社的舊址。巴庫拉斯是布農族語,意指河岸地是平坦、水源豐沛的好地方。放下世俗的的欲望,回歸真實的大地,巴庫拉斯讓您輕鬆體驗真實的山居生活,沒有電視、沒有卡拉OK、沒有大魚大肉,有的是最乾淨的空氣與沒有任何污染的水、看不完的自然美景與蟲鳴鳥叫,邀請您一同來分享農莊的山居歲月。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
播出日期:7月26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二妹的眼淚 颱風侵襲台灣,常常造成重大農業損失。但是在巨額的農業損失之下,我們看見的往往只是抽象的統計數據,卻聽不見農民微弱的呼聲。我們可曾想過,一個個數字背後,一個個農業家庭的悲傷心情。 【看守台灣】土石流警報 72水災的豪雨,讓台灣許多山區又發生了滾滾土石流。地質學者評估,921過後山區累積的大量鬆動土石,讓台灣在未來的15年內都必須面對土石流的威脅。除了提心吊膽、撤退家園,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看守台灣】來觀光,去光光? 宋先生的家是「松鶴社區」,也是全台中縣第一家觀光農場。開農場的創意來自他的岳父陳握強。為了實現回歸山林的夢,陳握強1996年來到「松鶴」──他口中台語讀音像是「最好」的地方。 ★[本會訊息]徵求「環境指標介紹」撰寫志工 --﹥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 sharlin@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