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台灣第一份放生現象調查報告出爐 保育團體呼籲修法納入管制 --﹥ 本報訊 台灣人藉由「放生」做功德的習俗由來以久,然而,放生活動可能衍生的外來種入侵、食物鏈遭破壞、雜交種產生、基因及生物相改變,人為加速動物非自然散佈等問題,也引起生態保育方面的疑慮。保育團體上週五(17日)召開記者會,公佈《全台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及紀錄影片,將全台宗教團體商業化的放生活動攤在陽光下,讓社會大眾共同探討其嚴重性,並藉此呼籲政府修法予以管制。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自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共費時一年半,訪查了全台2,544個佛教、道教、密教及各地念佛會等寺廟或宗教團體,始完成這份堪稱台灣第一份針對宗教界放生現象的完整報告。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日前中研院多位學者便嚴重提出警告,台灣外來種生物入侵的問題,其嚴重程度已必須被當作生物戰來應對。顯現放生所附帶衍生的外來種問題,必須嚴肅對待。 根據報告,訪查的2,544個宗教團體中,有效訪談數為2,007個,而實際從事放生的團體為483個,約佔25%。未從事放生的團體有1,524個,佔76%,顯示大多數的宗教團體並未從事放生。但由於仍有將近1/4的團體不斷的、大量的放生,其情況與影響相當嚴重。 訪查報告指出,將近500家寺廟定期或不定期的放生地點可說遍及全台灣,包括山林、河川溪流、湖泊、海岸、沿海、港邊、水庫、高爾夫球場、公園等,而許多團體的放生地點更遠及中國。放生物種種類繁多,包括鳥類、魚類、蝦蟹類、爬蟲類、兩棲類,甚至還有昆蟲類的蟋蟀、棘皮動物海膽、環節動物蚯蚓、軟體動物章魚,以及哺乳動物牛、梅花鹿、水鹿、兔子,禽鳥類雞、鴨、鵝、孔雀、鴕鳥,乃至靈長類的猴子等等。 而放生數量,基本上是大型動物以隻計,禽鳥類以「籠」計,而水族動物則是「稱斤論兩」難以計數。放生的金額,由於絕大多數寺廟不願對外公開,總額難以精確估計。不過,根據訪查報告,以南投縣一間寺廟為例,其平均每月放生金額高達百萬以上。保守估計,全台寺廟每年放生金額至少在2億元以上,而各種動物則超過2億隻! 報告中更詳細整理從事放生活動者所強調的「放生動機」及「所認定的效益」與「感應事蹟」。許多放生團體在「鼓勵」民眾從事放生時,往往強調「功德」與「消除業障」,甚至不斷強調「神蹟」、「奇效」。例如北部某放生團體就表示:「放生功德很大,但放生金額最好不要太少,錢多一點『會比較有效』,像之前有一位民眾是『躺著』(意指重病在床)一起出去放生,放生完後就『站著』回來了,因為他放的金額很大,立刻就有了效果。」 不過,雖然有將近1/4的寺廟從事放生,但是反對放生的寺廟也不少,這些寺廟大都直接投入推廣素食、環保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育的工作,反而比放生更能達到減少動物殺戮的目的。 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集團化、商業化、大量化」的放生活動,實質上對減少「肉食者」的影響效果有限,市場上供應宰殺的動物物種和數量不會因「放生」而減少,反而因為放生行為,而增加了動物的犧牲--包括因為放生而直接從野外獵捕、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因為放生而增加飼養繁殖的數量;動物在運輸、搬運途中常造成緊迫與傷亡的痛苦……等等。因此,他們呼籲宗教團體「放下殘酷的慈悲」,別再從事錯誤的放生。 另外,保育團體也指出,現有的法律規範無法有效管理此類的放生活動。因為從法律面上,「集團化、商業化、大量化」的放生,實務上尚難認定行為人與所放動物具有「飼養或管領關係」,因此較難視同「個人棄養」或「非法釋放」,而受現行動物保護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 保育團體主張,主管機關則應主動推動修法,將現行關於棄養及非法釋放的規定「準用」到放生。例如在動保法不得棄養規定及野保法不得非法釋放規定之後,加入「前項規定於放生行為準用之,但基於野生動物急難救助而適當者或基於學術目的而復育放流者,不在此限」等條款。 然此一模式係事後補救的「取締」行動,若從事前防範與把關著手,可修法加入「程序審查」,不論概念上放生是否為棄養、非法釋放,只要實際行為或是名目上可稱為「放生」,就要事前經過特定委員會的審查。審查的委員會可以是動物保護委員會與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的結合,而審查的範圍則包括許可要件、物種來源、生態影響評估、動物福利等等與動物保護、生態保育有關之事項。 目前這份報告的完整內容,以公佈在動物社會研究會的網站上,有興趣的讀者可至以下網址下載:http://www.east.org.tw/01/3-31-1.doc。(2004-09-21)
【參考網站、文章】 ◆[生態保育]象牙市場需求下 每年4千多頭大象遭獵殺 --﹥ 瑞士,格蘭,2004-09-16 (ENS)- 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組織成員會議的開會前夕,有一項新的報告指出,每年有超過4,000頭的大象為供應非洲、亞洲象牙市場的需求而喪命。該報告提到,全球非法獵殺大象的案件數自1995年以來有成長的趨勢。 根據「大象貿易資訊系統」(ETIS)最新得出的分析資料顯示,繼泰國、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與奈及利亞之後,中國也成為供應、製造和購買非法象牙的最主要國家。 這份報告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共同運作的野生動物貿易監測網絡TRAFFIC(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所提出,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詳細紀錄所有涉及非法象牙貿易國家的報告。報告中指出,非法象牙貿易對中非地區造成的衝擊特別嚴重,該地的大象數量因盜獵而持續減少當中。此外,在一些國家境內,由國內合法象牙交易掩護非法的情形,也越來越猖獗。 這份報告所使用的資料,是根據ETIS系統所搜羅的9,400多筆非法象牙破獲紀錄,加以分析而來。在曼谷的華盛頓公約(CITES)締約國會議期間,該報告將列入正式議程的討論文件。WWF也將在會議中要求世界各國加強執法、填補法律漏洞、嚴格管控國內交易市場,以終結此類非法交易。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6-01.asp ◆[生態保育]戰火下的剛果公園急需資金援助 --﹥ 法國,巴黎,2004-09-16 (ENS)- 根據聯合國基金會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規劃的世界遺產地點,近期因受到當地的武裝衝突影響而急需資金以保全該地的完整。這個基金會提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金,以保障剛果五個公園內的生物差異性,其中受到保護生物包括僅存的濱絕種大猩猩、黑猩猩、犀牛及非洲鹿等。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6-05.asp ◆[全球變遷]極地原民領袖:地球正在溶化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9-16 (ENS)- 一位極地原住民的領袖針對反氣候變遷議題,於昨日向美國政府及其人民提出了一項強烈的請求。在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一場聽證會中,印紐特人極地地區會議組織(Inuit Circumpolar Conference)主席克魯迪爾女士表示,印紐特人現今因極地環境的變化而使得其生活飽受威脅。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6-10.asp ◆[生活環境]伊凡颶風登陸美國奪九命 紐奧良災情輕微 --﹥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2004-09-16 (ENS)- 伊凡颶風今早位置位於阿拉巴馬州外海,其挾帶高達130英哩的強風和豪雨目前正侵襲著位於佛州的班沙哥拉市。而地勢較低的紐奧良市現在也正處於狂風豪雨的籠罩下,但與颶風來襲前嚴重的災情預測相較,紐市受到風災的影響不如預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6-04.asp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放鷹打獵活動盛行 阿拉伯灣區獵隼瀕臨滅絕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4-09-16 - 在阿拉伯灣地區,獵隼(saker falcon)是傳統用來捕獵波斑鴇(houbara bustard)的最佳猛禽。但因為大量捕捉獵隼的結果,獵隼數量已大幅下滑。國際鳥盟指出,由於在波斑鴇野外棲地從事放鷹打獵的活動越來越多,已造成野生獵隼及波斑鴇的數量減少。 捕鷹人通常在秋天捕捉獵隼,最常捕捉的是幼雌獵隼,一來她們較易捕捉及訓練,二來她們比雄鳥還會獵捕波斑鴇。國際鳥盟指出,在最近的調查中顯示,獵隼的族群由1990年的10,000對,降至2003年的4,000對,下降約60%。國際鳥盟並建議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獵隼加入瀕臨絕種生物名單。 因為野生獵隼大量減少,以及捕捉獵隼的花費節節上升,需要獵隼的商人或許將會將目標轉向人工養殖的獵隼,而減少購買稀有昂貴的野生獵隼。「希望到時獵隼能在野生棲地快速的回復族群數量。」國際鳥盟表示。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楊璧如 編譯,蔡季勳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6-09.asp 作者:趙君偉 (蘭嶼中學教師) 2002年的夏天,我來到蘭嶼的第4年,學會騎單車的第14年,我帶著一名蘭嶼中學升國三的學生,騎著單車環台灣島一圈。這趟活動出發前,我其實是沒有任何動機的,純粹是因為覺得自己一個人騎單車環島太壯烈了一點,而自己又是個怕寂寞的人,索性就找了個乖巧又愛騎單車的學生,簡單訓練過後,就讓他陪我去環島了。 開學之後,我們把行程中紀錄的影像以及文字製作成海報,張貼在校內的布告欄上,而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這個活動獲得蘭嶼中學師生超級熱烈的迴響,我順勢在校內成立單車社團,開始籌畫下一次的單車環島之旅。次年,也就是2003年,我帶著5名蘭嶼的學生完成單車環島之旅;今年,2004年,我帶著11名蘭嶼的學生,會同苗栗農工單車社的朋友們,師生共25人,第三度順利地完成單車環島之旅。 爸爸,我要一台單車! 老實說,我是在第二次帶學生環島的時候,才真正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開始思考這項活動的「教育意義」。 蘭嶼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她是一個落後、神秘、美麗而深邃的島嶼。就生活水準以及一般居民收入而言,可以名列全國最貧窮的鄉鎮之一,但是當地居民的交通方式卻十分地「機車」,90%的居民以機車代步,少數有錢的就買個中古車,家長讓學生騎機車的比例超過一半以上。所以,整個島就充滿了機車和破爛汽車的噪音,路上能看到的單車真是寥寥可數。在這個海風強烈而且鹽分侵蝕劇烈的地方,騎單車成了一種美麗卻不切實際的交通方式。這樣的情況對於我這個愛騎單車的人來說,真是一個情有可原卻無法忍受的事情,因此我決定利用單車環島這個活動,把單車的形象全部重新塑造起來。 下定決心後,我騎車時一定全副車衣車褲卡踏加墨鏡安全帽;單車隊練車時,一定服裝統一,編隊擋風整列前進。於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不必任何媒體報導,全島老老少少都知道「蘭嶼中學有個騎單車的趙老師」、「趙老師有帶單車社」、「單車社暑假的時候要去環島」。學生開始把目光集中到單車這個無污染、效率高的交通工具,各村孩子最流行的一句話成了:「爸爸,我要一台單車!」蘭嶼鄉各地開始捲起一陣單車狂熱,而我和學校的單車社依然持續地努力,要將這個狂熱延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畢竟,當我看到蘭嶼這個純樸的地方卻充滿了動力交通工具噪音時,心中的痛真是難以言喻。雖然目前距離大家把單車當作交通工具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蘭嶼已經處處可見單車的輪跡了。 單車環台 細察台灣 對參加單車環島的全體隊員而言,這個活動最大的意義,就是他們的視野更加寬廣,眼光也看得更遠了。一個離島的孩子,對於台灣本島各種物質和流行的渴望,不是任何都市孩子能夠憑空想像的,可是由於資訊的缺乏,大多數蘭嶼的孩子只能夠從電視以及網路裡面,接收到猶如垃圾一般的無用資訊,對蘭嶼的孩子而言,台灣同時像是天堂一般快樂、也似地獄一般邪惡。然而單車社的學生有機會從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來細細觀察這塊炫惑他們的土地,這樣的學習機會,是絕大多數同年齡孩子所沒有的。因此,當他們回到學校之後,很明顯地,由於旅途中接觸很多陌生人的緣故,個性變大方開朗了;由於日夜鍛鍊的緣故,體格變得相當健壯了;更重要的,由於見過太多台灣本島的各個面相,他們對於價值的判斷更腳踏實地了。 但是,關於交通工具的選擇,大多數的隊員還是說:「騎單車好累,騎機車比較好、比較不累!」乍聽之下當然是有點失望,沒有能夠藉機培養個單車狂熱份子出來,不過國中教育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大概只有躲在象牙塔裡面的老學究們,才會認為只要藉著什麼活動或是體驗,就能夠讓青少年徹底改變。我只盼望我能把單車的種子灑在這些學生心中,終有一天發芽的時候,他們會發現當年那個單車環島的旅途,其實收穫遠比自己想像得多。 今年承蒙台中市南門扶輪社慷慨贊助,替單車環島的學生每人買了一台新車,環島完畢就送給這些踏板上的飛魚們。因此,蘭嶼頓時多了11台嶄新先進的單車,而且都通過台灣環島一圈的考驗,頓時大家又把目光集中在單車這項交通工具上,我又可以開始招收今年的隊員,準備明年武嶺會師的活動。同時,我更希望的是,能夠把單車的夢想散播在這個島上,讓學生能夠搭乘著他自己兒時的夢想起飛,陪著這個島嶼,飛向一個乾淨、充滿活力的未來。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打破水庫開發派長期壟斷決策的利益結構!--記2004年9月13日吉洋人工湖座談會 --﹥ 作者:李根政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9月13日(一)的座談會由林盛豐政務委員主持,在回應李根政關於吉洋人工湖預算編列進度問題時,行政院明確表示吉洋人工湖尚未經行政院核定,目前送進立法院的九十四年度預算中也未編列,未來如果沒有疑慮將編列於新10大建設之特別預算中,林盛豐政委重申了行政院不會蠻幹的態度。會議結束前,林政委要求學者們對於吉洋人工湖技術層面的歧見,在會後召開閉門會議討論,至於有關南台灣水資源的供需情勢、本案是否為最佳方案等,則另案討論。也就是說當天的會議並無實際進展,官方雖對民間團體的訴求留下討論空間,但仍不放棄推動吉洋人工湖。 筆者全程與會的過程中,針對政務官與水利單位有幾項觀察提供大家參考,另順帶提出對水資源政策應有的理性程序提出構想與建言。 1、本次座談會林政委辦公室預擬了「高屏地區水資源供需評估」、「高屏地區地下水文特性」、「人工湖多目標開發策略之利弊」等三個議題。第一命題試圖回答的是高屏地區是否有缺水情勢?第二命題要解答的是依據高屏地區地下水文之特性,什麼是水源開發的最佳技術?第三命題則是探討政府聲稱的人工湖多目標開發策略是否禁得起檢驗? 坦白說,這三個議題其實不失為理性討論水資源政策的好議題,也正是民間最重要的疑問,不過可惜的是水利單位並不對此做任何準備工作。 2、按理說,水利單位應扮演的角色正是充分考量上述命題,做出正確的決策,然而,筆者不得不指出,國民政府治台以來,從屬經濟部的水利單位,100%的角色僅是開發部門的取水工具,因此怎麼提水資源政策,都是水資源開發案。另外歷來的水利官僚、專家學者、工程顧問公司形成一共生體系,其思維取向與技術專長都是蓋水庫、攔河堰等大型的開發案,根本容不下其他的方案,這從每年度的預算編列即可得到明證(註1)。而其最大的盲點則是忽視台灣地文、水文的特色,每每都是強天所難,硬要蠻幹,總是認為技術可以克服一切困難。 3、8月5日,林盛豐政務南下勘查吉洋人工湖,曾當場指示水利署應在本次座談會前與丁澈士、李根政等人進行對話,釐清爭議,但技術官僚充耳不聞,水源組長林連山竟在今日的會場上兩手一攤,聲稱沒有聽到政務委員的指示,而水利署陳伸賢署長承諾要對替代方案進行評估,同樣也被當做沒這回事,技術官僚的傲慢,可見一斑! 4、民間團體抨擊歷來工業用水的真正需求以及實際用水量,一直是個不清楚的「黑數」,在資訊不清的情形下,台灣的水資源政策也同樣是個「黑箱」,政策決策品質幾無公信力。當天出席的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龔誠山博士承認確是如此,水源組長林連山則說明目前唯一清楚的是各工業區提報給水利單位的用水需求計畫書,此即新增水源開發的最重要依據。 5、對於行政院為避免決策錯誤,願意持續釐清雙方的歧見,民間仍給與高度肯定,然而,若執政者僅以技術是否可行做為吉洋人工湖開發案是否繼續推動的唯一依據,不願就水的供需,開發效益與替代方案(註2)、環境風險等進行考量,則此一決策品質仍將飽受民間質疑與歷史檢驗! 結語 「水」的問題,如同我所見識到的林業界,是台灣尚未被打破的產、官、學一體的壟斷性結構,急需讓各種資訊透明化,決策公共化,更重要的是進行人事改革,改變此一結構。 現階段,除非水利單位能夠擺脫「開發新水源」的工具性角色,以及狹隘專業的傲慢,民間才有可能與其進行實質的對話。 筆者再度呼籲,在目前高屏水的供需沒有迫切壓力下,暫緩吉洋人工湖開發案,是保留給後代選擇權,重新思考水資源政策的好時機! 後記 本次出席的民間團體成員除筆者外,計有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長黃麗霞、台灣蠻野心足協會理事長文魯彬、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台灣環保聯盟總會會長陳椒華、溼地保護聯盟屏東分會袁瑞雲、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副董事長黃美釵等人。由丁澈士教授邀請與水利單位對話的學者為成大地科所吳銘志副教授、中央地質調查所主祕江崇榮、中研究研究員汪中和等4人。 註1:九十四年度的水利署的水資源開發費用達54億3千萬元,主要辦理寶山第二水庫工程、阿公店水庫更新工程、集集共同引水工程後續計畫、湖山水庫工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多元化水源開發計畫、水庫更新及工改善計畫、金門與馬祖及澎湖等地區水資源開發計畫等。但節流、回收等措施仍停留於宣導層次,預算不僅稀少,而且混雜編列在一些不相關科目之中。(九十四年度相關預算編列於補助政府機關、水庫管理單位及民間相關公益法人團體等辦理水庫集水區緊急治理工程及重大災害治理、水庫保護帶綠美化造林、節水設施、及德基水庫集水區整體治理工作等,計需8千270萬。) 註2:座談會中成功大學吳銘志副教授,曾提及在荖濃溪河床下設置一700公尺的集水廊道,比照二峰圳的取水量推估,每日可供水40萬噸,何需開挖700公頃的大湖?
【相關文章】 ▲[環境小百科]綠色標章:引導消費者採購較環保的產品 --﹥ 百科博士 「綠色消費」所宣導的觀念,是改變消費模式,藉此降低天然資源的消耗、毒性物質的使用及污染物的排放,在追求更佳生活品質的同時不會影響後代子孫的權益。那麼要如何改變消費模式?利用簡單但精確的說明、符號或圖形,將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環保特性充分表達出來,訴諸於消費大眾,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這些說明、符號或圖形,便是「環境標誌與宣告」,也就是綠色標章,引導消費者採購較環保的產品而達到環保之目的。 百科教室 環境標誌制度於1977年由德國首創執行,推出了「藍天使標章」,到了90年代在全世界蓬勃發展,相繼有日本、加拿大、美國、法國、台灣等約30個國家紛紛建立此一制度。發展至今,包括ISO-14000及許多國際貿易事務上,都將綠色標章或其他環境標誌制度納為重要的考量項目。台灣是由行政院環保署自1992年起,以「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之環保產品理念,開始推動環保標章。至2002年底,使用枚數已超過29億枚,申請採用環保標章的商品數也逐年增加,顯示了綠色標章已成為消者採購時的考量之一。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高英勛 彙編 董景生 審校) ●[講座]「綠色能源」暨「環保綠生活」全國巡迴宣講 --﹥ 時 間:10月01-03日 本計畫培訓內容結合「永續校園」與「生態社區」實地參訪、綠色能源介紹、社區組織推動工作坊與省能DIY操作示範之課程,讓學員掌握相關知識與理念。 詳情請參閱 http://home.kimo.com.tw/ind7749/2497.htm 時 間:10月9日、17月、24日、31日 建立漢寶溼地生態旅遊動線,利用生態導覽與體驗,認識芳苑鄉漢寶地區棲地的多樣性,並結合沿海養殖及季節性農漁產品、當地產業,以及人文特色,體驗漢寶地區的萬種風情,進而促進漢寶產業發展。 ●[課程]森林小學師資培訓暨個人進修課程2004秋季班 --﹥ 時 間:10月11日 我們在找尋一個人,我們在落實一種教育,我們在號召不一樣的教育工作者,邀請志同道合者參加2004秋季森林小學秋季師資培訓! 詳情請參閱 http://hef.yam.org.tw/class/2/index01.htm ●[研討會]93年環境教育研討會 --﹥ 時 間:10月8日 加強高中小學教職員工環境保護及環境教育的知識,以期達到落實環保教育於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詳情請參閱 http://203.68.17.205/report_qu.asp?tableno=40 ★[本會訊息]徵求「外來種寵物網路交易」觀察志工 --﹥ 本會徵求網路交易觀察志工,協助內容為針對固定管道進行每月2次的定時調查。有興趣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填寫後寄至 ing@e-info.org.tw(主旨:外來種寵物網路交易觀察志工),謝謝您的參與和支持!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 i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