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01-14 (全文版)

  本日主題:方力行談大海嘯後 台灣面對海洋的態度
環境新聞
回顧系列
[台灣篇]放生現象亂糟糟 政府該管管
[國際篇]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築壩 危及下游近億人生計
環境新聞 [全球變遷]小島國家召開永續會議 海嘯問題成討論焦點
[全球變遷]全球旱象日漸嚴重 疑與全球暖化有關
[生活環境]嚴寒天候影響 阿拉斯加原油外洩清運工作受阻
[生態保育]歐洲黃蜂入侵澳洲 威脅生物多樣性
[環境政策]日本環保夥伴廣場  NPO交流資訊的好所在
[其他]海嘯衝擊印度古部落民族生存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4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4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1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大海嘯後 台灣面對海洋的態度
專  欄 [我們的島]修補生命的翅膀
專  題 [狩獵與保育]三百萬山林地雷的另一層思考
讀者投書 海洋淪為政爭工具
活動訊息 [講座] [節目預告]
編輯報報 更正啟事
本會訊息 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環境新聞回顧系列-台灣篇]放生現象亂糟糟 政府該管管 --﹥

各種種類的烏龜一直是熱門的放生物種,放生者相信放生烏龜可以求得長壽。(照片提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台灣第一份「放生物」訪查報告出爐了,隨著報告發表,「放生」所造成的生態危機再度搬上檯面,更因近年來SARS、紅火蟻等因遷移造成的疫情和生態災難國人記憶猶存,更使放生行為對生態體系的擾亂成為焦點。即使就報導篇數與時間而言都是少的,然而它仍躍上十大新聞之列,擠掉了其他爭論更多的議題,顯示此議題對台灣的重要程度。

  這份報告是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自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費時一年半,訪查全台2,544個佛教、道教、密教及各地念佛會等寺廟或宗教團體之後共同完成的調查報告。報告標題以「先抓我囚禁,再買我放生,是功德還是造孽?」點出先囚後放的衝突,與宗教界「放生」原義「戒殺」、「育物」、「護生」概念不但背道而馳,並對放生團體、鳥店,以及抓鳥人形成利益共生的共犯結構,深感憂心。

  很難想像即使從事放生的宗教團體佔全數的1/4,一年的放生數字仍高達2億台幣和近2億隻無辜的動物,種類繁多,不及備考,其中以鳥類為大宗。幾乎所有販賣「放生鳥」或其他放生動物的業者都不諱言,放生團體、鳥店,以及抓鳥人已經形成「互利共生」的食物鏈或營利結構,透過放生團體訂貨,抓鳥人捕捉野鳥,交由鳥店賣給放生者放到野外,然後繼續再度被捕捉這樣的循環,將原本動機為善、具有崇高操守的道德概念給利益化、金錢化了。雖然在歷史上這不是第一遭,然而此回付出代價的卻是無辜的動物並殃及生態環境,功德與生命,孰重孰輕,全在一念之間!

  此外,放生活動可能衍生的外來種入侵、食物鏈遭破壞、雜交種產生、基因及生物相改變,人為加速動物非自然散佈等問題,更使台灣生態環境難以消化。因此,保育團體呼籲宗教團體「放下殘酷的慈悲」,別再從事錯誤的放生,並要求主管機關主動推動修法,將現行關於棄養及非法釋放的規定「準用」到放生。

  值得觀察的是報告中指出「放生團體、鳥店,以及抓鳥人」的共犯結構多屬社會底層,在維護生態環境與動物權益的同時,這群「共犯」何去何從將成為另一個社會課題。

[環境新聞回顧系列-國際篇]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築壩 危及下游近億人生計 --﹥

水壩的興建不僅令河水流量不穩,更直接影響湄公河生態系內生物,河水混濁也使當地居民食用之藻類數量大減,大幅影響居民生計。

  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瀾滄江進行一連串大型水壩及水利工程可能破壞湄公河生態,影響下游近億人的生活。

  流經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越南諸國的湄公河及其支流一直以來都是中南半島居民生活主要支柱,沿岸居民依靠湄公河水做為農業灌溉、飲水來源;湄公河也是世界重要的內河魚產區,民眾亦多依靠捕魚維生。而湄公河水運亦是諸國主要的運輸管道。

  中國於1986在瀾滄江動工興建水壩,規劃於該處興建八座梯級式水壩。1996年,在第一座水壩漫灣水電站完工後,下游之湄公河明顯受到影響,因水壩在雨季蓄水,於旱季放水,故下游雨季缺水,旱季水流量比往常多一倍,嚴重影響自然河水調節;並且河水混濁,以及不時出現未預警的排洪,危害沿岸農業及居民生活,破壞生態。流至泰國北部的湄公河水位於今年初開始下降,水深不足,迫使船隻擱淺無法通行,連帶影響運輸及經貿活動。中國的這項水壩興建計畫事前並未會同下游各國進行磋商,且亦未提供任何環境影響評估給下游諸國,繼去年完成之大朝山水電站後,中國仍繼續開發瀾滄江流域第三座大壩。

  水壩的興建不僅令河水流量不穩,更直接影響湄公河生態系內生物,水壩會限制水流量及其內營養物沉積,水中生物的食物來源減少,魚類數量驟降。河中岩石、暗礁、淺灘被破壞,也影響魚類生活和繁殖的場所,好幾種洄游魚類受到波及。自2003年11月以來半年內,湄公河漁獲降至往年的半數,於湄公河生活特有之河豚和湄公鯰也瀕臨絕種。工程爆破引起河水混濁也使當地居民食用之藻類數量大減,大幅影響居民生計。

  中國水壩對文化的保存亦有極大的傷害,瀾滄江流域為壯、侗等少數民族屬靈聖地;湄公河畔泰國的索可泰古城、寮國龍波邦等世界文化遺產都可能因水壩的興建而被破壞。雲南三江併流流域也因水電站及觀光的開發被世界遺產中心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且建立水壩所連帶衍生之遷民問題亦無法獲得妥善解決。 監測湄公河流域整體狀況的湄公河委員會由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各國代表組成,而中國遲遲不願加入參與。泰國參議員對中國瀾滄江工程已公開表示憂心,在最近的會議當中,中國仍未表達參與湄公河管理之意願。

  中國是世界上計畫或正在修建水壩數量最多的國家,境內水壩超過兩萬座,但水電大壩發電使用比極低,非最經濟的發電方式;且大壩式水力發電是重要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之一,尤其是腐敗植物釋放出來的甲烷氣體,屬於非潔淨能源。若中國再不開發新的發電技術,而一味無度的於河流建設水利大壩工程,則會有更多生態環境及居民生活遭受嚴重影響,甚至破壞。

[全球變遷]小島國家召開永續會議 海嘯問題成討論焦點 --﹥

  模里西斯,路易港,2005-01-11 (ENS)- 一場主題為小島發展中國家之永續性的國際性會議,10日起在模里西斯召開,為了紀念印度洋海嘯中喪生的15萬人,大會決定以一分鐘的靜默揭開其序幕。這場會議共有來自51個小島開發中國家的超過2000名代表與會,其中包括了約25個國家元首及政府領袖。

  這次會議的召開,係由聯合國結合教科文組織等轄屬機構共同籌劃,大會正式名稱為「小島發展中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執行成果檢討之國際會議」。在未來4天的議程中,與會代表將針對10年前在巴貝多全球會議中達成的「發展中島嶼國家行動計畫共識」(SIDS),檢討其執行現況。

  大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聯合國復秘書長暨高級代表的喬杜里(Anwarul Chowdhury)表示:「這次國際會議的任務對SIDS至為重要」,他坦承:「儘管經由小島發展中國家的努力,然而對國際共同支持與合作執行巴貝多會議行動計畫的期待,仍尚未具體落實。」

  喬杜里說,這些國家因為腹地狹小又與外界隔絕,體質相對脆弱,加上諸如愛滋病、貿易與安全等新興議題,將使這些國家未來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化。他表示,「要有實質意義的進展,我們此刻在模里西斯所設定的第一要務,不僅是要有切合實際、可達成的目標,而且還要能確實發動來自國際社群完整而真誠的支持。」

[全球變遷]全球旱象日漸嚴重 疑與全球暖化有關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1-11 (ENS)- 受嚴重旱災侵襲的土地,在過去30年中增加了超過1倍。而根據美國學者表示,全球性溫度的增加其是關鍵性的因素。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氣象學家指出,在2002年地球表面有約30%的土地遭逢旱災,而1970年代此一比例僅有10~15%。

  NCAR大氣專家、同時也是提出這份新報告的領導人達依(Aiguo Dai)表示,旱情增加的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由於溫度升高的結果,而不是降雨或降雪量減少所造成的。達依表示,氣溫升高促使陸地上的水氣蒸發加快,「根據我們的分析,這種乾旱的趨勢恐怕已經開始了。」

[生活環境]嚴寒天候影響 阿拉斯加原油外洩清運工作受阻 --﹥

  美國,阿拉斯加州,朱諾,2005-01-11 (ENS)- 由於受到惡劣及嚴寒的天候阻礙,在阿留申群島中的烏納拉斯卡島上清除馬來籍貨輪Selendang Ayu號殘骸及外洩原油的工作進度因而變得十分緩慢。因此本週一應變小組利用溫度高於冰點的機會,實施空中海岸線評估、清除、船隻搬運、水質檢測或是野生動物復育等工作。

[生態保育]歐洲黃蜂入侵澳洲 威脅生物多樣性 --﹥

  澳洲,坎培拉,2005-01-11 (ENS)- 澳洲已然受到來自歐洲的黃蜂侵襲-政府科學家表示;這將會對澳洲大陸上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特別是蛾與蝴蝶所受影響最大。因為大量的黃蜂可以侵占一個原屬其他昆蟲的地區。大英國協科研分部(CSIRO)目前正與坎培拉市區的公園及廣場配合,將警告坎培拉居民應當心這種具傷害性的黃蜂。

[國際新聞-環境政策]日本環保夥伴廣場  NPO交流資訊的好所在 --﹥

黃毓婷編譯/克力士審校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本環境省本月初於廣島、大阪開設「環保夥伴廣場」服務處,邀集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及民間企業一同分享環保的心得。

  「環保夥伴廣場」在1996年於東京青山區成立後,一直是日本全國非營利組織之間交換經驗及流通資訊的場域。「環境保全•環境教育推進法」於2003年10月起正式實施後,由於該法要求中央及地方自治區擔負起設置類似機構的義務,2004年度開始在環境省的主導下,在近畿等地展開為期3年的「環保夥伴廣場」設立計畫。

  「環保夥伴廣場」除供閱覽環境書籍及資料庫外,並提供環保團體的活動資訊。營運上係委託當地非營利組織或環保團體管理,不受行政機關主導,目的在使更多團體及市民能參與交流。 「環保夥伴廣場」亦名「全球環境資訊中心」(Glob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Centre, GEIC),由日本環境省與聯合國大學共同經營,網址是http://www.geic.or.jp/geic/index.html

[國際新聞-其他]海嘯衝擊印度古部落民族生存 --﹥

周姮宏編譯/莫聞審校

  印度安達曼群島上超過500多個島嶼中,僅有30多個島嶼是6個起源於蒙古和非洲的原住民部落所棲息的家園。他們在島上居住上千年以上,而其中的 Shompens一族,一生從未離開過自己居住的群島,他們用矛和弓箭狩獵,採集果實和樹根和魚類維生。這個人數僅幾百人的部落民族離群索居,長久以來避免外界的影響,但是一切在海嘯過後改觀。海嘯沖毀他們的家園,兩百多人的部落民族從保護區海峽島(Strait Island)被遷移到首都布萊爾港的收容所。

  這項遷徙動作讓人擔憂,無論是部落民族或政府都不希望他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而首當其衝的是僅存49人的古安達曼部落(Great Andamanese),這個古部族在過去強盛時,人口曾有1萬人左右,1859年與英軍作戰戰敗後逐漸式微,由於和新移民的衝突、自然死亡與疾病等因素,他們的人口仍在持續減少當中。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4 --﹥

  • [環境政策]國土復育條例方案遭擋下。由於原住民委員會強烈反對,「國土復育條例行動綱領與方案」12日在關鍵時刻並未排入行政院會議程。這項行動綱領與方案明定海拔超過1500公尺的山區列為禁止農耕及採伐林木、限期廢耕區,受衝擊的原住民經調查高達25個部落。 (台北 聯合報)

  • [環境政策]國土復育尚無法補助先下山。中央訂定國土復育條例,將禁止高海拔山林開發,雖尚未完成立法,但已衝擊南投縣火紅的清境農場觀光,縣府12日指出,清境農場規劃興建的國際高山觀光旅館已暫緩,中央1年至少1000萬元的活動補助也不再來。 (南投 聯合報)

  • [環境政策]漁港將開放休閒觀光。立法院12日初審通過漁港法修正草案。近年漁獲大減導致小型漁港生存不易,因此修法鬆綁漁港限制。未來漁會將取得更高的漁港投資計畫和經營的自主權;漁港開放民眾垂釣和多元化經營後,將可規劃成觀光設施。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丹大試獵決定續辦。93年12月首度舉辦的「丹大地區原住民試辦狩獵計畫」引起保育團體反彈,12日林務局召開檢討會,確定原民狩獵試辦計畫仍持續舉辦,但是會加強向保育團體溝通說明。 (南投 聯合報)

  • [生態保育]水溫升高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漸少。雪霸國家公園93年秋季普查櫻花鉤吻鮭生態,統計鮭魚有1500多尾,較去年春季減少近一半,許多鮭魚明顯因食物量減少而體型消瘦。93年艾利風災有可能是造成此現象的主因,不過調查也發現,七家灣溪水溫升高是不利孵育的因素之一,顯見全球溫室效應也影響了台灣的自然環境。 (台中 民生報)

  • [生活環境]北宜高雪山隧道口失火 坪林驚。北宜高雪山隧道坪林出口處,12日上午突然發生火警,承包隧道工程的介興營造公司,安裝在隧道口空壓機組全部被燒毀。火災發生後現場還漏出許多黑機油,不是直接流入北勢溪污染水源,就是布滿整個工地現場,還好這些機油沒有被引燃,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環保團體批:房產業開綠建築倒車。內政部營建署積極推動綠建築,但環保團體、建築學者12日批評房地產業者「走火入魔」,新推出住宅都附設SPA、游泳池等耗水設施,同時向購屋人推銷「觀景窗」,以大面玻璃配合外推窗取代傳統橫推窗;這些作法都是開綠建築倒車的行為,呼籲購屋人以行動抵制。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資源回收形象計畫 借鏡苗市。苗栗市公所從87年起分贈低收入戶拾荒者三輪車、手推四輪平板車,方便他們拾荒及自力更生,並能深入巷道資源回收,成效良好,環保署擬訂資源回收形象改造計畫,將把苗栗經驗全面推廣至各縣市,並要求各縣市派員到苗栗市觀摩。 (苗栗 聯合報)

  • [生活環境]竹市70多流浪犬好想有個家。新竹市流浪犬收容中心入冬後收容的犬隻增加,以幼犬居多。收容中心每周六、日的上午10至12時受理領養,目前有70多隻各型狗待領養,洽詢電話:03-5368329。 (新竹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4 --﹥

  • [能源議題]推動社會節能能源將定額管理。從今年起到2010年,北京市將實施政府機構節能工程、工業節能工程、建築節能工程等6大節能工程,以推動全社會節能。 (北京新京報)

  • [土地及水文]旱情持續困擾廣東 專家:「水荒」猛於電荒。據廣東省氣象局的中長期預報,今年1-4月廣東全省總體降水將偏少1-2 成,旱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專家稱,目前旱災已嚴重影響到全省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如不予以充分重視,水資源短缺將成為嚴重困擾廣東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其危害可能比能源短缺更甚。 (廣東 人民日報)

  • [土地及水文]今年中國沙塵天氣將西多東少總體發生率較平均低。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沙塵暴網絡監測結果分析表明:2004年中國北方除甘肅河西地區以外,沙塵天氣發生的源頭地區和主要傳輸路徑生態環境質量沒有明顯變化,局部地區得到恢復。預計2005年中國沙塵暴天氣將呈現西多東少態勢,總體發生率較平均低。 (北京 中新社)

  • [生活環境]「隨地方便」糟蹋美麗綠化。蘇州河新建小區林立,綠化景色優美,但就因為綠化能擋人視線,這裡成了大小便處,行人路過此地都要掩鼻而過。無奈之下有人在大型不鏽鋼雕塑下和路口轉彎處豎上一塊大牌子,「忠告」隨地大小便的人。但問題沒有解決,市容環境卻越來越惡化。 (浙江 人民網)

  • [其他]中國國家環保總局亮出首張「黃牌」。12日,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向汕頭市亮出「黃牌」,2006年年底前,汕頭市若還不能達到各項考核指標,將被撤銷「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這是中國國家環保總局亮出的首張「黃牌」。 (北京 北京青年報)

  • [其他]新技術推進鉻渣無害化處理。在12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鉻渣無害化資源化實用技術報告會」上,有關專家建議應進一步推進鉻鹽行業的清潔生產,加強有關技術研發和法制建設,力爭在2012年底完成長期堆存鉻渣的無害處理。 (北京 人民日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1 --﹥

  • [土地及水文]加州爆發土石流 目前造成三人死亡

  • [環境政策]聯邦機構決定 日後採購將優先考慮生技而非石化產品

  • [生態保育]佛州代表要求聯邦法院 將水域規劃提供稀有物種

  • [能源議題]全球首輛氫燃料巴士 即將於佛羅里達州啟用

  • [能源議題]俄亥俄州計畫興建鈾礦提煉場 將徵詢公眾意見

  • [生活環境]懷俄明州礦床甲烷排放許可 遭法院判定違法

  • [生活環境]蘋果舉行電腦展 環保人士要求採用環保標準

  • [生活環境]新罕布夏州電鍍廠超級基金場址 將開始執行拆除工作

[環境的未來]大海嘯後 台灣面對海洋的態度 --﹥

作者:方力行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2004年12月25日行政院舉辦「海洋事務研討會」,為即將定調的台灣海洋政策博徵眾議,並將醞釀經年的海洋國家施政主軸向社會推展,沒想到第二天南亞就發生了百年罕見的大海嘯,傷亡慘重,全球震驚。而立法院又通過刪除了新政府組織中的「海洋事務委員會」,兩者相乘,更對我國籌畫許久,即將啟航的國家海洋政策猶如當頭棒喝,若果真如此,那麼這次的大海嘯不但奪走了近16萬人的性命,其後續效應還可能重創台灣2,300百萬人的命運。

  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長遠的發展需向外開疆拓土,早已是舉國共識,但因缺乏海洋民族的一些基本特質,卻使得每逢要實踐時,瞻前顧後,躊躇不前,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對道德理想的執著,生死成敗的淡然」,回顧15、16世紀時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向海洋拓殖,船帆一張,滄海茫茫,他們難道不知道奔向夢想和財富時,同時也奔向災難與死亡。可是依然向前走,原因無他,因為留在有限的國土上,你爭我奪,同胞相殘,最後同歸於盡,是逃不脫的宿命,不如挺身而出,航向未知,如果成功,固然有衣錦榮歸的回報,如果失敗,至少可免掉同類相殘,所以當年四出探險的先鋒,許多都是有知識、有財富、有地位的貴族世家或領導階層,而非唯利是圖的投機客或走投無路的邊緣人,因此,海嘯不是障礙,以前有,現在有,以後一樣有,海洋民族怕的不是驚濤駭浪,而是人類心中深藏的自保與恐懼。

  在我國未來發展的海洋政策中,有關海域安全、海洋科研方面的推動,應該不會受到這次災變的影響,甚至可能加強投入,以保身家,受創的應是未來海洋產業和海洋文化的提升,以及領導人和全民持續推動海洋國家的決心。不過海洋產業實在不該受這次災變的影響,航運、漁業一直是台灣經濟和農業的命脈,海嘯除了讓我們更注意安全,加強預報外,持續的發展不可稍怠;台灣的海岸開發利用本來就亟需重整,藉此機會正好鑑往知來、重新規畫。海洋觀光遊憩是21世紀前三年發展最快速的產業,顯示了新時代全球休憩遊樂的取向,海嘯雖會使成長受挫,但趨勢仍在,台灣固應擷取教訓,更應把握沒有受損的好運道儘快布局。至於海洋文化方面,歷史的追尋、民俗節慶的發揚、文學藝術的倡導、社區文化的塑造,都和此次海嘯無關,反倒是全民海洋體育活動的訓練與培育如更落實,日後真有海難,自救的機會還多一些。

  真正的海洋民族特質並不是聞起來有海腥,嘗起來有鹹味,成天將海掛在嘴上,行止目無法紀的豪放。它是一種冒險犯難,求新求變、包容博大、善利萬物而不自居的氣質,既有波濤千里、無堅不摧的能力,更有靜水無波、滴水穿石的耐力,化為行為,則是努力學習、勇於擔當、臨事不懼、謗尤不悔、樂觀自信、博施於人,我們可以在政治家、文化人、商人、學者、公務員,甚至失業的父親、單親的媽媽身上看到這種特性,更希望將它變成一種普世價值觀,凝聚成一股有形的力量,帶動這個社會向上提升,千萬不要在正要開始時,就被一場在數千公里外發生的海嘯或是立法院刪除了一個委員會,澆熄了國家走向海洋的熱切期望。

[我們的島]修補生命的翅膀 --﹥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在台灣,許多人投入鳥類救援行列,從醫療到照顧,為失翼的鳥兒,修補生命的翅膀。  天空是鳥兒的故鄉,展開雙翼的翅膀,總是吸引許多人讚嘆的目光。但是你可曾想過,許多受到人類傷害的鳥類,失去飛翔能力,再也回不了天空,只能囚居在牢籠,悲苦的哀鳴著。在台灣,許多人投入鳥類救援行列,從醫療到照顧,默默地努力著,為失翼的鳥兒,修補生命的翅膀。

鳥類的守護站

為小小的鳥類動手術,困難度相當高,因為缺乏專用的醫療器材,幾乎所有器具都得自行設計打造。  嘉義的詹成章獸醫,接到民眾送來的兩隻受傷燕鷗,在檢視傷口之後,發現燕鷗翅膀骨折,決定送特種生物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急救站獲得通報,簡先生和阿輝熟練的帶著工具,開著車從南投直奔嘉義,緊急將鳥類接回醫療。

  在台灣,存在一個鳥類的救援網絡,由各地鳥會以及當地獸醫師相互配合,第一線收容醫治民眾送來的受傷野鳥,如果鳥類傷勢情形嚴重或需要復健,就再轉送設備較好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進行醫療。

  急救站的詹芳澤獸醫,經過X光的判圖後,決定為其中一隻受傷燕鷗進行手術,重新接合骨折的翅膀,但是為小小的鳥類動手術,困難度相當高,因為缺乏專用的醫療器材,幾乎所有器具都得自行設計打造。

  手術過程解決麻醉及接合骨材的問題,花費2小時完成手術,小小生命能否倖存,就看牠能否渡過手術後的危險期,但是經過一晚,詹醫師再度前來查看,小燕鷗已能站立進食,一個生命被搶救回來。

復健樹林

急救站的樹林裡,有一棟木搭的簡陋建築,屋內由木板隔出一間間小房間,就是猛禽專屬的復健病房,房門外的小卡片標示著牠們的病情。  急救站目前以鳥類救援為主,算是國內較有規模的動物醫療單位,因為它除了有更多的醫療設備外,也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讓傷癒的鳥類能夠練習飛翔重返天空。

  急救站的樹林裡,有一棟木搭的簡陋建築,屋內由木板隔出的一間間小房間,就是猛禽專屬的復健病房,房門外的小卡片標示著牠們的病情。在急救站內,目前收容許多猛禽,因為這些猛禽需要較大的隔離空間,才能保持野性,等野放後重返自然,因此全國受傷的猛禽,幾乎都往這裡送。

  急救站中並不是只有猛禽,還有一些小型的鳥類,關在另一處鳥籠內,裡面有許多珍貴鳥種,像一隻不怕人的藪鳥,長相相當可愛,每次到了吃飯時間,就是一幅淘氣的模樣。對於這些小型鳥類,急救站為牠們設計一個自由走道,只要能夠通過走道的鳥類,就表示已經完全康復,能夠重返天空。

治療傷痕搶救人性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能在治療後重返天空,一些受傷太重的鳥類,在手術保住性命後,就只能終身收容。在急救站裡,鳥類受到的傷害千奇百怪,有些傷害,來自人類的無情殘害,看了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一隻獨眼的大冠鷲站立在狹小籠舍的門旁,樣子讓人看了心驚,牠中網受纏數日,引發眼球附近的組織潰爛,搶救後挽回一命,卻瞎了一隻眼,終生不能再回野外。  一隻獨眼的大冠鷲站立在狹小籠舍的門旁,樣子讓人看了心驚,牠是中網受纏數日,引發眼球附近的組織潰爛,在搶救後挽回一命,卻瞎了一隻眼,終生不能再回野外。一張人類佈下的網,讓原本遨翔在天空的猛禽,只能在小小的籠舍裡,接受終身收容,在那鳥類殘破的軀體裡,無異看見人類醜陋的心靈。

  受傷不能重返自然的鳥類,不僅來自身體上的傷害,也包括人為造成的野性改變,像急救站中另一隻大冠鷲,會發出像狗一般的哀求聲,像狗一般跑著來搶奪食物,和一般所想的凶猛老鷹的形象相差甚遠,完全是人類長期飼養所導致。

獨眼的鷹、斷翅的鳥、像狗般哀求的猛禽,這些鳥類的悲傷,全都來自人類的毒手,人為的獵捕、飼養,是造成鳥類傷殘的主要原因。  獨眼的鷹、斷翅的鳥、像狗般哀求的猛禽,這些鳥類的悲傷,全都來自人類的毒手,人為的獵捕、飼養,是造成鳥類傷殘的主要原因,為了照顧這些鳥類,急救站不斷伸出援手,但是如何減少來自人類的傷害,成為在搶救之外,更重要的課題。

生命翅膀由此展開

  他們開始思考,透過生態教育的展示,開啟一個有別於到動物園,觀看美麗動物的角度,讓更多人透過解說的觀看,瞭解這些不能回到天空的傷鳥,明白人類對於動物生命的無情輕忽,也為這些傷殘的鳥類,修補一雙生命的翅膀,讓牠們舞著殘破的雙翼,激起人們愛護生態的心。

天空是鳥兒的故鄉,當人們讚美天空裡美麗的翅膀,也該想想在陰暗的箱籠裡,一些受到人類傷害的鳥類。  在台灣,動物救援的觀念,已經慢慢生根,許多民眾都會將受傷動物,送到急救站醫治,從鳥類到獸類,幾乎樣樣都有。但是目前急救站只有五位工作人員,收容的籠舍都是自力以木條、木板釘製,面對數量龐大又不斷湧入的受傷動物,幾乎已經到了照顧的極限。比起鄰國,台灣國家級的野鳥救傷資源,還不如日本一個縣的資源。

  救援行動成為挽救鳥類生態的最後一道防線,天空是鳥兒的故鄉,當人們讚美天空裡美麗的翅膀,也該想想在陰暗的箱籠裡,一些受到人類傷害的鳥類,期待更多熱心人的努力,給牠們一雙生命的翅膀。

[狩獵與保育]三百萬山林地雷的另一層思考 --﹥

作者:盧道杰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日前報紙刊載謂國內山林中有高達數百萬的獵捕野生動物的陷阱,甚至有綠營的重量級法師與媒體大師藉以批評執政當局的生態保育施政作為。我個人建議這麼多的山林地雷的存在也許是個事實,卻可能不能單純以除雷或執法的方式來思索,蓋山林地雷是人去鋪設的,就跟社會的犯罪是一樣的,只有增加警力嚴格執法,並不能降低犯罪率,反而可能激化人際之間的對立,甚至進一步提升犯罪行為的發生。如果執政黨政府僅回應道德口號般的訴求,而不深思其背後蘊含的政治不平等、族群歧視、文化差異與區域發展失衡的問題,馬上就會落入藍營批評的「只會口水(選舉)、不會治國」的口實。

  這些山林地雷都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有人去舖設的,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舖設者的意願,除了現有的300萬,還有另一個300萬,甚至400萬顆山林地雷會出現,或許為了躲避或抗議執法與清除的動作還會擴大其分佈。有人提議每年編列預算徵召人力來清除,綜觀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森林法等相關自然資源的保育法規皆已實施多年,也都明文禁止濫捕、濫採的行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甚至以刑法伺候,那為什麼每年總是會發生那麼幾件所謂駭人聽聞的個案?為什麼保育機關跟在地社群間多處於緊張的關係?這還是國民黨時代的舊官僚執行不力嗎?我個人以為這樣的狀況也許呈現了另一個我們必須認清的事實,國家力量(警力、巡護力)是極其有限的,保育的工作光靠政府與保育人士是不夠的。國際保育社會之所以在最近的一、二十年強力宣導參與式的保育典範,呼籲重新認知在地社群特別是原住民族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上的重要位置,就是希望能面對這樣的現實,務實地解決問題。當然,這也不是說要完全揚棄集權執法的作法,而是強調多元治理的思維。

  過去政府在思索這樣的盜獵濫墾的問題時,絕大多數是採全面禁絕強力執法的態度,因為這最簡單,卻也最粗糙,只有政府是對的,生態科學是真實的,完全不理不同區域族群間的不同,也無法顧及社會文化的可能貢獻。其結果就是面對群眾負責執法的基層為了避免民怨反彈,只能選擇性執法,甚至許多地方到後來變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內行人都知道美麗的山林每逢連續假期就變成狩獵嘉年華與殺戮戰場,所以,出現了300萬顆山林地雷。如果,要說這是過去的施政思維,那麼新的綠色執政的思維該不會是再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吧!而有政府官員願意反省思考既有的經營管理典範,苦思如何提高保育的效能,綠色與保育人士應該是要鼓勵支持的,不是嗎?

  護生跟禁娼、禁賭一樣都有崇高的道德意涵,但卻也都不能解決問題,保育作業不能是道德的辯論與是非的對壘,而宜是多元價值、務實操作的對話。資源保育其實在經濟掛帥的資本世界與民主選舉的政治制度裡幾乎是永遠的弱勢,無法去跟國防、財經,甚至社會福利、健保等爭取更多的資源與空間,保育不宜因為路線之爭而讓極有限的時間與資源空轉。不願面對實際的現場狀況,一廂情願地以單一價值挾以政治力宰制政府國家體制,也許,希望只是也許,這山林中的野生動物不會繼續大量被屠殺,而不會在將來大家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亡」的遺憾。

我要進入討論區回應

[讀者投書]海洋淪為政爭工具 --﹥

作者:邱文彥 (中山大學海洋與海岸管理學程負責人)

   兩周前陳總統參加陽明海運周年活動時,還提到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將進一步提升為常設編制的組織」,訂定海洋政策綱領和修訂海洋白皮書,2005年更公布為「台灣海洋年」。

  言猶在耳,本月4日政院組織法黨政協商中,海洋事務部不但煙消雲散,海洋委員會更遭刪除,以回復陸委會為藍綠陣營的交換條件。海洋是版圖的延伸,也是世代依賴的資源,今天卻淪為兩黨政爭的標的,豈不悲哀?

  當中國跨出島鍊、船艇出沒東岸之際,我們的威脅難道不是來自海上?最近上海超越鹿特丹成為國際第一大港,高雄港卻節節衰退,台灣不靠航運貿易,工商如何發展?我為遠洋漁業大國,但非法濫捕遭到嚴厲制裁,人單勢孤的台灣漁船又任由海盜掠奪時,漁業管理豈非關涉千萬漁民生計?當年的遊艇事業何等風光,但單打獨鬥已今非昔比,今天最有潛力的養殖業可能步上類似覆轍,如何輔導永續?當美國準備投資雙倍經費強化海洋研究教育時,我們可曾規畫海洋院校學生的出路?在南亞遭到海嘯奪走數萬生命之際,海巡和研究機構卻將步步解構,沒有強力專責機關,海岸能有效規畫管理?海洋事務能寄望「整合」嗎?全球海上強國莫不設置海洋主管機關。海洋事務設置部會,果真是統獨之爭、門戶之見?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教科書中海洋分量不到5%,一個新興事務能匆匆幾場座談決定前景嗎?藍綠果真已沈淪至此,要靠「生命之母」交換支持和以「海洋立國」騙取選票?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講座]人文與歷史講堂:台北人不可不知-山中傳奇系列 --﹥

  時 間:2月16日(三)─室內
      認識凱達格蘭-「台北的主人」
      2月19日(六)─戶外
      探訪桃園凱達格蘭南崁四社,走蕃嶺古道
  地 點:523會館
      (台北市赤峰街28-2號,近捷運雙連站1號出口)
  主 辦:523登山會 02-25557523
      E-mail: 523@523.org.tw

  總統府前的大馬路,在幾年前被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姑不論真正做了多少事,或仍然只是「象徵」,我們真正在反省的是什麼?我們將談凱達格蘭的過去和現在。將來?不是靠講師一個人去說,而是靠你、我、大家、社會一起反省了。

  「南崁四社」就是位於現在八德市的宵裡社,龜山鄉的龜崙社,蘆竹鄉的南崁社和坑仔社。我們還可以在這四個地方,找到一些凱達格蘭人的生活痕跡,在坑仔社,還有他們的聚落,一些特別的語言忌諱,大同中也看到小異的宗教信仰,靜靜地隱藏在閩南人的包圍中……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修補生命的翅膀 --﹥

  播出日期:1月17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1月18日(二)  中午12:00-13:00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修補生命的翅膀

   天空是鳥兒的故鄉,展開雙翼的翅膀,總是吸引許多人讚嘆的目光。但是你可曾想過,許多受到人類傷害的鳥類,失去飛翔能力,再也回不了天空,只能囚居在牢籠,悲苦的哀鳴著。在台灣,許多人投入鳥類救援行列,從醫療到照顧,默默地努力著,為失翼的鳥兒,修補生命的翅膀。

【人與自然】重建公園美學觀

  公園的印象是什麼?是整齊的移植樹木,或是沒有昆蟲的草坪,對於都市居民而言,公園是不適合野外探險的地方。

  但是有一群人,準備顛覆傳統公園印象,打算營造一個能夠探險,富有教育的生態新公園。

【看守台灣】八煙水圳事件

  八煙是魚路古道終點的小村落,它美的令人感動,這裡沒有冷氣、沒有網路、沒有自來水、沒有第四台,傳統的石頭老房子隨處可見,水圳蜿蜒的流過每一戶住家,住家外都有洗衣窟,婦女在這裡洗衣服、洗菜、洗東洗西。

[編輯報報]更正啟事 --﹥

  本刊1月13日「狩獵與保育」專題,《從丹大狩獵議題談自然資源經管:建構對話平台為要務,在地參與管理為優先》, 刊出後,荒野協會來電更正如下:

  1.作者署名原為「荒野保護協會 保育部」,應為「荒野保護協會」;2.最後一段「包括『基本族群數量是否能承受狩獵的衝擊』、『丹大地區的野生動物基本資料』、『為什麼選丹大地區』等」字樣刪除。

  上述2點為該會最新共識,特次更正。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