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01-17 (全文版)

  本日主題:2005年十大環境議題前瞻 跳脫天災陰霾 朝永續發展邁進
環境議題
前瞻系列
2005年十大環境議題前瞻 跳脫天災陰霾 朝永續發展邁進
環境政策 前瞻:儘速推動環境立法
環境新聞 [生態保育]阿瑪斯號跨國求償判決出爐 我方倒賠700多萬台幣
[生活環境]加拿大狂牛病第3起 美國出現繼續限制進口聲音
[生活環境]加拿大10天兩起狂牛病例
[生活環境]柯林頓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基金 提供海嘯生還者安全用水
[生活環境]美專家向下調整高氯鹽酸危險性
[環境政策]美國紐約燃煤電廠同意大幅度削減污染排放量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2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海洋國家的挫敗
專  欄 [專欄作家-李永展]落實國土復育方案的幾點提醒
編輯報報 緊急徵求各界對《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之意見
活動訊息 [活動] [講座]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環境議題前瞻系列]2005年十大環境議題前瞻 跳脫天災陰霾 朝永續發展邁進 --﹥

本報訊

  在人類的發展中,經濟的進展只不過是其中一個面向,它絕不是人類追求發展的全部。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更好的生活及更完整的生態來支撐,那就好像是在流沙上建構金字塔,塔再如何宏偉壯觀,終究還是會沈陷泥淖中而無法自拔──這便是永續發展提醒我們必須同時注重「生態/生活/生產」三生理念的精髓。然而台灣卻往往只看到了「看不見的手」所創造的「經濟奇蹟」,卻忽略這些奇蹟其實是建構在忽視甚至破壞台灣「看不見的腳」的環境生態之上,因此,台灣更需有暮鼓晨鐘的「環境守門人」來替台灣的環境生態把關。本會連續四年,年年提出的「十大環境議題前瞻」,正是基於這個理念。

  我們希望藉由前瞻議題的提出,能展現環保團體的觀察與關切,為相關政策爭取更多討論的時間與空間。而今年的首要之務,應是針對行政院組織改造中,關於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部會調整,及國土計畫法與資訊公開法等重要法案持續著力。

  2005年十大環境前瞻之面向,包括了環境政策、資訊公開、環評修法、國土復育、氣候變遷、狩獵議題、生態工法、河川保育、環保生活、生物安全等十大面向。期待透過前瞻的提出,使對環境友善的政策,如京都議定書的溫室氣體減量、資訊公開、環境影響評估法的修法、生態工法與垃圾強制分類等,能號召關心環境人士的力量,促使政策延續與落實,並發展應有的配套措施。而民間如結合公民行動與社區大學的河川保育運動,也是值得各界師法與關注。

 此外,國土保育可能衍生原住民權益與高山產業衝擊,原住民狩獵與保育、護生團體之間的互動,以及環境資源部組織架構定型前的共識凝聚過程,均顯示互動與溝通討論之必要性,期待關心環境議題的人士能一起把握這個機會,打造永續的未來。

  2004年聖誕假期期間,南亞大海嘯造成15萬人以上死亡、12個國家至少500萬人基本生存受影響;國內在2004年夏天也發生多起風災、水災與土石流,國土保育的聲音開始浮現,顯現人與自然的關係亟待改善。天災反映的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也反映出自然界反撲的力量。以往強調「人定勝天」的觀念,然而此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是人永續發展之道。或許個人棉薄之力無法改變環境的持續惡化,但如果不做一些改變,未來只會更壞,不會更好! 以下是2005年的十大環境議題前瞻:

環境政策 前瞻:

今年民間團體必須積極運作的重要政策之法案應該有二大軸向:行政院組織改造中關於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部會調整,以及國土計畫法/資訊公開法等重要法案的通過。在2005年上半年,民間團體務必要儘速針對這個議題形成討論空間,為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機制打好基礎。另外台灣關於資訊公開及環境教育也相當缺乏,根本無法形強大民意後盾,為了扭轉劣勢,公民社會養成教育及資訊公開也必須成為2005年奮鬥的方向,而其立法也應成為各界須持續著力之處。

資訊公開 前瞻:

今年環境資訊公開的發展方向,不論「政府資訊公開法」是否通過,「行政資訊公開辦法」和「環境基本法」的規範下,都足以讓真正以環境為先,願意推動的單位能大顯身手了,但固步自封的機構仍然可以張著限制公開等大旗子來規避責任。反倒是是環保署三年計畫「資訊公開全民參與」中,「產業環境會計制度推動計畫」的子計畫更令人期待。透過建立產業環境會計制度及公告企業環境報告書,可以讓企業有機會提供其重視環境相關的措施及成效,以建立與民眾溝通的基礎。

環評修法 前瞻:

環評法雖僅有短短32條,引起的爭議卻多如牛毛。綜而觀之,目前機制缺乏資訊公開、有效的民眾參與、以及救濟管道,致使受開發行為影響的民眾不知如何否決不當行政決策,也因缺乏救濟和後續監督的機制,才讓許多開發案的環評在黑箱作業中棄守專業立場。為避免環評淪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改良環評委員遴選機制與權責、環評爭議處理機制引進與否、是否採行以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的政策環評等,是今後的重要追蹤方向。

國土復育 前瞻:

自七二水災重創台灣山林後,政府終於正視向來棘手的土地開發及保育問題,因而行政院於2004年10月草擬「國土復育條例草案」,計畫發動退耕還林政策,進而引發保育、產業及原住民各方褒貶不一。草案中雖有遷居就業的補助,卻未有整體產業政策轉移目標,民眾亦無所適從。由於此一政策對山地民眾生存權關係重大,衝突將再所難免,預料必須經歷極長時間的溝通與磨合。

氣候變遷 前瞻:

京都議定書即將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意味著「碳市場」已成為合法的現實;換言之,國與國之間將可正式交易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我國雖非締約國,現階段並無排放減量的壓力,但未來仍將可能被要求配合二氧化碳減量,故必須儘早準備。為因應未來排放二氧化碳或耗電較多的產業若無法符合減量標準,經濟部正著手研擬國內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台灣將成為「碳市場」的一員,成為全球整體溫室氣體總量抑制的一環,對產業界的衝擊與其因應作為,值得觀察。

狩獵議題 前瞻:

2004年12月林務局假丹大地區舉辦的狩獵試驗計畫經媒體報導引起護生團體的強力批評,繼之激起一波保育、護生、與原住民文化議題的一陣論戰。這波持續中的論戰與衝突,影響層面將不止於野生動物資源的經營管理,將直接衝擊新政府亟欲與原住民族建構的新伙伴關係,甚至還會刻印在台灣正逐步形塑的多元本土價值上,是保育團體、護生團體、政治社團與原運團體宜謹慎注意的議題。

生態工法 前瞻:

72水災過後災情慘重,生態工法政策遂成了箭靶。然台灣採用生態工法尚在起步階段,觀念和技術還未臻成熟,許多土木工程人員和政府基層工程單位尚未深入理解其真諦,出現許多因草率、錯誤施作而導致失敗的案例,更有些單位為了爭取工程預算假借生態工法之名,卻進行破壞生態的工程施作。究其實,生態工法的重點在於心態的改變,今後工程界與生態界的互動溝通仍應多加強,否則土木工程和自然生態各自表述卻無交集的狀況,將繼續重演。

河川保育前瞻:

2002年環保署宣示河川整治年,2003年起並大幅調高河川污染整治的預算編列,然而2004年4月在全國社區大學年會,各地社區大學一張張怵目驚心的河川命謀殺案現場照片,更是在河川論壇中,催生了區域社區大學的「河川守護聯盟」,也讓環保署長與民間社大朋友於台南簽署河川宣言,這一連串的發展,讓我們對於長期因經濟發展而被嚴重污染的河川生機,看到一道曙光,這種公部門與民間聯手投入關懷我們的環境公共議題,確實是台灣持續邁向公民社會的重要指標。

環保生活前瞻:

2005年有多項環保新政策及措施實施上路,其中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首推十縣市實施垃圾強制分類。然各項配套措施仍有待再深化,例如由於公寓大樓集中收集垃圾比例日益增加,因此期待環保項目能像消防安檢一般,納入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中,回收分類工作能夠更為落實。然未來強制分類後,回收物量勢必大增,環保署應規劃相關的配套措施,擴充當前的廚餘回收處理場及堆肥場等各類回收處理場的處理能量;再者,實施垃圾強制分類的縣市是否會有民眾將未分類的垃圾帶至鄰近縣市丟棄,造成垃圾越境移動的困擾,尚待觀察。

生物安全 前瞻:

入侵紅火蟻的出現跨部會的「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的成立,開啟了全國性的外來種生物防治措施,但請神容易送神難,觀諸美國和紐澳的慘痛經驗,只有魄力和決心是不夠的。除了加強民眾對外來種的認識和宣導,海關人員、防檢單位及學術研究等專業人員的培訓,以及檢疫流程或儀器的改進,以培養在第一時間攔截外來生物的敏感度、技術和能量,都是今後可以改進的方向。

  最後,十大前瞻議題的產出,除了本會的理監事群與志工群以外,要特別感謝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台大地理所劉彥蘭等人的參與及協助。

[環境議題前瞻系列]環境政策 前瞻:儘速推動環境立法 --﹥

今年環境資訊公開的發展方向,不論「政府資訊公開法」是否通過,「行政資訊公開辦法」和「環境基本法」的規範下,都足以讓真正以環境為先,願意推動的單位能大顯身手了,但固步自封的機構仍然可以張著限制公開等大旗子來規避責任。反倒是是環保署三年計畫「資訊公開全民參與」中,「產業環境會計制度推動計畫」的子計畫更令人期待。透過建立產業環境會計制度及公告企業環境報告書,可以讓企業有機會提供其重視環境相關的措施及成效,以建立與民眾溝通的基礎。

  2004年全球的天災人禍不斷,從南亞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台灣的水患土石流等天災肆虐、到國際間戰亂、恐怖主義等人禍橫行,讓人擔憂我們是否還有明天?當然,適度的擔憂和提醒是好的,可以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反省自己、團體、社會和國家的所做所為;然而,過度悲觀或過度相信預言,反而會讓自己失去方向而惶惶不可終日,終將無濟於事。

  如果從最近十年來國內外環境問題來檢視人與環境的關係,其實有些問題可以透過個人的行動來改變,有些需從全台的觀點著手,而有些則需全球的集體力量才能扭轉。例如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減緩必須仰賴全球各界的投入才能解決;而台灣的山林水土被不當開發利用,大量資源不斷投入重建、救災,到頭來卻無法挽回頹勢,便必須從全國角度來檢討國土保育政策,進而提出國土保育利用相關法案;至於法案的通過則有賴民眾及民間團體與民意代表共同催生,而例如在外用餐最好自備筷子、水杯,購物不用塑膠袋,也是民眾本身便可以積極投入而改變環境現況的。不過如果環境政策形成法案草案送到立法院審議卻碰上政治角力拉扯,環境立法的內容往往會在政黨協商下面目全非,不僅民氣可用的契機喪失了,連帶可能延宕了國土保育及空間改造的契機!

  2004年有關環境政策及國土保育的法案不可謂不多,但似乎毫無進展,例如國土計畫法草案、景觀法草案、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等,遑論未見動靜的資訊公開法及國土保育利用條例等重要法案。然而這些重要環境政策及國土保育相關法案一旦被過度政治化的台灣立法院生態所宰制,往往等於宣判死刑,這種過度泛政治化的負面影響不幸地使台灣環境成為最大的犧牲者。展望2005年,民間團體必須積極運作的重要政策之法案應該有二大軸向:行政院組織改造中關於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部會調整,以及國土計畫法/資訊公開法等重要法案的通過。

  行政院組織改造中攸關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最直接部會非「環境資源部」莫屬,但各界對於環境資源部所屬的司署局等組織架構尚未形成共識,在2005年上半年,民間團體務必要儘速針對這個議題形成討論空間,然後在公開透明的過程中,經過各方檢視與不同論述,務必要在最短期限內形成共識,作為未來「環境資源部」組織改造的基礎,如果民間團體的第一步都沒有整合好,未來有關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機制架構恐怕會對台灣的環境及生態造成無法彌補的影響。

  國土計畫法/國土保育利用條例/景觀法/社區營造條例等國土空間改造法案及資訊公開法/環境教育法也應積極排入立法院審議程序,前者屬於城鄉發展及空間改造的重要母法,這些攸關台灣環境未來的重要法案應儘速通過,否則台灣未來的國土規劃、城鄉發展、及資源管理便沒有法源可依循,而無法訂定施行細則據以實施,也無法研擬國土計畫、城鄉計畫、及國土保育方案,連帶無法達到永續台灣的願景。後者屬於資訊公開透明及環境教育宣導的重要立法,這些立法旨在建構台灣成為公民社會的踏腳石,眾所周知,台灣除了國土計畫及空間營造等環境政策需要立法,關於資訊公開及環境教育也相當缺乏,根本無法形成永續發展共識及強大民意後盾作為環境立法的基礎,為了扭轉這種劣勢,除了民間團體必須積極宣導、串連、運動外,台灣的公民社會養成教育及資訊公開也必須成為2005年奮鬥的方向,而其立法也應成為各界須持續著力之處。

  回顧2004年不可不謂天災人禍頻傳的多事之秋,當下當然還有許多環境問題亟待解決,或許有人會沮喪地認為,個人棉薄之力無法改變環境的持續惡化,不過我們應該了解:「如果不做一些改變,未來只會更壞,不會更好!」環境意識的培養、環境教育的深耕、環境資訊的公開是改變現狀的最大原動力,但也須搭配環境立法的落實,將環境政策形成法制,然後透過全民的身體力行,才能逐步改善日漸惡化的環境。2005年伊始,讓我們以「不要問環境能為我們作什麼,應該問我們能為環境作什麼」的心態,從改變自己周遭的環境作起,然後再逐步擴大到里鄰/社區/城鄉/區域/國家/全球的環境。這的確是一條漫長的不歸路,但惟有大家一起攜手邁進,才能使這條漫漫長路變成一條永續發展的康莊大道,就讓我們從2005年開始吧!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阿瑪斯號跨國求償判決出爐 我方倒賠700多萬台幣 --﹥

本報訊

在墾丁龍坑海域擱淺的阿瑪斯號貨輪。

  4年前在墾丁龍坑海域發生希臘籍「阿瑪斯號」貨輪擱淺漏油事件,環保署代表台灣政府於挪威展開跨海訴訟求償,判決結果上週出爐。法院雖然判決船東有義務賠償我方之損害,但核給之金額甚,扣除我方應分擔之訴訟費用以及專家法官審理費用,尚須倒貼734萬餘台幣。至於是否繼續提出上訴,環保署表示,因上訴期間為自判決送達日起算1個月,環保署將儘速邀集相關單位研商。

  根據環保署上週接獲挪威Arendal地方法院傳真之判決書載明,阿瑪斯號貨輪船東及船東責任互保協會Gard應賠償我國美金28萬8,889元(約合新台幣953萬3,337元)及自2003年3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依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而我國應分擔Gard及阿瑪斯號船東訴訟費用334萬892挪威克朗(約合新台幣1,670萬4,460元),並支付法院3萬4,300挪威克朗(約合新台幣17萬1,500百元)及由法院決定之專家法官費用,以及前述款項至實際付款日止之遲延利息。

  挪威法院雖然判決Gard及阿瑪斯號船東有義務賠償我方之損害,但核給之金額甚少,該金額係為於船難初期我方「已實際支付」之監控費用。其餘我方所請求之珊瑚復育費用、漁業復育費用、稅收損失及觀光收入損失等,法院或認為無足夠之證據證明該等損失發生、或認為該等損失與阿瑪斯油污事件間之因果關係尚無法證明,故未准許該等損害賠償之請求。

  在珊瑚復育費用方面,法院認為並無必要採取任何措施來固定或復原受損區域的珊瑚。經由自然力的作用,該地區已在逐漸復原中;即便目前的成長率不理想,一段期間以後,該地區仍會復原。另外考慮到該受損區的惡劣天氣,法院認為移植珊瑚及釋放珊瑚幼蟲的復育方式也很有可能不會成功。

  在漁業復育費用方面,法院認為並無足夠證據足以顯示漁業資源係因阿瑪斯號油污事件的發生而受有損害,如果阿瑪斯號確實對漁業資源產生有限的損害,該等損害也可利用自然方式加以復育,而無置放人工漁礁或放流魚苗之必要。

  在觀光收入損失方面,法院認為當地遊客人數的減少可能是因為阿瑪斯油污事件以外的其他因素所造成,因為數年來該地遊客人數均呈現下降之趨勢,且旅遊景點也會改變,因此無足夠證據證明阿瑪斯油污事件造成墾丁國家公園內景點的營收損失。

  在稅收損失方面,法院認為海生館之收入應該列入考慮,因為其營收乃墾丁國家公園內重要的一部分。如將海生館之收入及稅額納入考慮,則2001年的該地稅收實較2000年增加,因此並無證據顯示阿瑪斯油污造成國家稅收的損失。

  法院認為在阿瑪斯號擱淺事故發生後的第一階段確實有必要進行監控工作,因此只要該項監控計畫在關於了解擱淺事故後的預期及可能損失是適當且必要的,船方即有義務賠償中華民國所支出的監控費用。中華民國作為一臨海國家,有權於事故發生後進行廣泛的監控,以全面瞭解該地所受之損失。因2001年及2002年已經支出之監控費用合理且有必要,應全額受償。至於未來可能支出的監控費用,法院認為並無必要,因2002年的監控結果顯示,該地已在自然復育中,因此未來的監控不應受到補償。

  環保署表示,我國政府相關單位及各專家證人已努力蒐集及提出本件污染案之各項損害證據,惟仍無法獲得挪威法官之採信,深感遺憾。有關是否繼續提出上訴,環保署表示,因上訴期間為自判決送達日起算一個月,環保署將儘速邀集相關單位研商。(2005-01-17)

[生活環境]加拿大狂牛病第3起 美國出現繼續限制進口聲音 --﹥

  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2005-01-12 (ENS)- 在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證實有一頭8歲大的乳牛在致命腦部萎縮疾病測試上呈陽性反應之後,不到2個禮拜,加國的第3起狂牛病例在亞伯達省得到證實。這項發現已引發美加邊界新的牛肉安全問題,同時也促使美國國會聽證會採取新技術對加拿大牛肉產業進行調查。

  根據美國的新裁定,原本加拿大即將被列為牛海綿狀腦病(BSE,即狂牛病)的「低危險性」國家,但是自從美國在去年12月29日宣布即將解除加拿大牛肉進口禁令之後,這已經是第2起在亞伯達省發現的狂牛病感染病。

  這起病例動搖加拿大的希望,依照原定計畫加拿大可望在3月解除禁令,並恢復對美國高利潤的牛肉貿易。加拿大食品檢驗局試圖再次向大眾保證,表示「那頭牛沒有任何一部份流入人類食物或動物飼料的生產體系」。儘管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和肉品業者做出安全保證的聲明,美國農業部官員仍表示他們將「迅速派遣技術小組前往加拿大,評估近來這些病例的相關情形。」

  在2004年12月29日宣布的低危險性裁定中,美國農業部表示加拿大的安全措施已經就緒,將散播狂牛病的危險降到最低。這些安全措施包括禁止餵食其他牲畜由牛、綿羊和山羊等反芻動物製成的飼料,就是禁止以含有反芻動物蛋白質的飼料飼養反芻類動物。美國和加拿大都在1997年實施這項禁令。

  這項低危險性裁決目前進入美國國會60天的複審,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也將在2月的第一週舉行聽證會。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加拿大10天兩起狂牛病例 --﹥

周姮宏編譯/莫聞審校

  加拿大於11日時宣佈,境內繼先前發現的狂牛症牛之後,10天內再次發現第二個案例,也使自加國的史上第三起病例。這項發現引起美國官方的注意,認為美國是否過早開放加拿大活生生的牛隻進口美國?而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表示,10天內同時發現兩起案例僅是巧合,並不代表加拿大狂牛症的問題持續擴散。加國農業部長米契爾(Andy Mitchell)表示,他將於近期內拜訪美國與墨西哥,提出加國將能有效控制狂牛症的保證,他已下令食品檢驗局重新檢討動物飼料控管措施,於3月7日前提出報告。

  美國在2003年5月實施加拿大牛肉進口禁令,近期正討論要解除該禁令。加拿大養牛業者估計,其他國家封鎖該國牛肉的結果,將使他們蒙受約500萬加幣的損失。

[生活環境]柯林頓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基金 提供海嘯生還者安全用水 --﹥

  美國,紐約,2005-01-12 (ENS)-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執行主席貝拉米(Carol Bellamy)女士10日提出一項4500萬美元的聯合倡議,為那些受到印度洋海嘯侵襲的兒童及家庭帶來安全的飲用水和公共衛生系統。去年12月26日的地震及海嘯造成了超過15萬人喪生,以及11個亞洲國家約5百萬人無家可歸。

[生活環境]美專家向下調整高氯鹽酸危險性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1-12 (ENS)- 美國一支專家小組昨天表示,源自火箭燃料而對人類甲狀腺有不良影響、並已污染35個州之飲用水的污染物,其危險性可能不若聯邦環境管理員之前所想的那麼嚴重。根據一項由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所發表的新報告指出,人類可以安全的吸收比美國環保署所建議之服用劑量約20倍以上的高氯鹽酸。

[環境政策]美國紐約燃煤電廠同意大幅度削減污染排放量 --﹥

  美國,紐約州,阿爾巴尼,2005-01-12 (ENS)- 根據美國紐約州所提起的訴訟並於昨天所達成的二項解決協議規定,六座位於紐約郊區的火力發電廠,包括二座紐約州內污染最嚴重的發電廠,必須大幅削減污染排放量。紐約州共和黨的州長帕塔基(George Pataki)以及民主黨的檢察總長史匹瑟(Eliot Spitzer)表示,這些協議是紐約州有史以來最大幅度削減空氣污染的解決方案。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7 --﹥

  • [生態保育]聯合國報告 台灣珊瑚礁 持續遭破壞。在南亞海嘯災難中,珊瑚礁成為天然屏障,提升了人類保護珊瑚礁的警覺意識,但聯合國最近公布的權威報告,對台灣沿海珊瑚礁生態發出警訊:過度及破壞式捕魚、沉澱物及海岸地區發展等因素,已使全台灣珊瑚礁面臨威脅。 (日內瓦 自由時報)

  • [生態保育]保育出擊修正開發政策統一管理事權漁業署:與漁民溝通保育禁採沿海珊瑚礁。聯合國對台灣沿海珊瑚礁生態發出警訊,台灣環保聯盟除呼籲政府正視此一問題,並重新修正環境開發政策,且應該從國人的教育、宣導著手。 (台北 台灣日報)

  • [土地及水文]「國土復育」公聽會今登場。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行政院經建會共同主辦的「大地•我的母親:國土復育」公聽會,將於15日舉辦。時報文教基金會指出,這十多年來,台灣的自然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從賀伯颱風、921震災,一直到近期的敏都利颱風及艾莉颱風等,都重創台灣敏感而脆弱的大地;年復一年,過量降雨、土石流隨著災害而成為常態自然現象。在受創後,山林崩坍、河川潰堤,這些環境敏感地帶已不容再次摧殘,而台灣的山林政策也成為當前最迫切需要重新省思的課題之一。 (台北 中時電子報)

  • [土地及水文]經建會:國土復育區將採「道路減量」。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規劃的「國土復育策略草案」,檢討目前運輸型態對環境敏感地區可能產生的破壞,將採取「道路減量」方式,山坡地道路若不是法定道路,除行政院專案核准的林道等特殊道路,未來傾向不再新闢及拓寬。 (台北 中央社)

  • [土地及水文]繼阿公店後 石門水庫是下一個更新改善目標。關門3年的阿公店水庫,94年6月將重新啟用,這是國內第一座大規模更新改善的指標水庫。水利署表示,繼阿公店水庫之後,下一個要進行的老舊水庫清淤改善工程,就是在去年艾利風災中重創的石門水庫,不過,不同於阿公店是全面關門挖砂,石門將採取的是活化工程,在不影響供水下,增加調度取水的新功能。 (台北 中廣新聞網)

  • [土地及水文]沙洲內移 子寮港淤塞。雲林沿海沙洲有逐漸往內陸靠攏現象,不僅造成部分港口淤塞,更導致原本抵禦外海浪潮侵襲的保護功能喪失,漁民擔心若沙洲持續內移,屆時部分港口恐面臨封港命運。 (雲林 聯合報)

  • [生態保育]黑腹燕鷗過境 林邊萬鳥凌空。屏東縣林邊鄉15日飛來數量驚人的冬候鳥「黑腹燕鷗」,鳥會人員估計有近1萬隻,這也是屏東地區首度同時有如此驚人數量的冬候鳥出現,過境覓食,不排除與氣候異常有關。 (屏東 聯合新聞網)

  • [生態保育]全球黑面琵鷺普查 22日起展開。黑琵家族野鳥學會今天表示,全球黑面琵鷺普查於22日、23日進行,屆時台灣、中國大陸、澳門、香港、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黑琵數據將出爐,確認全球黑琵數量。 (台南 中央社)

  • [生態保育]傳統與保育拔河丹大續辦狩獵?聽民意林務局近期邀環保團體、原住民座談後定奪。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13日針對「丹大試獵決定續辦」及「再辦4年」的說法澄清表示,「絕無此事」。林務局並表示,將於近期邀集各民間團體、在地住民及相關單位,召開「原住民基於傳統文化祭儀需要之狩獵規範」座談會,廣徵及聽取各界意見後,再決定未來後續進行的方式。 (台北 台灣日報)

  • [生態保育]台南縣推動3大計畫 打造七股自然村。台南縣七股鄉沿海擁有全台最大的潟湖生態體系,台南縣政府94年已編列預算,交由民間團體進行打造「七股自然村」,一月中旬起將陸續推動「小雪」「雨水」及「白露」等3大計畫,建立潟湖監測系統及強化民宿觀光旅遊。 (台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動保申訴案 93年3000件。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93年國內動物保護相關的申訴案有將近3千件之多,這顯示民眾對周遭環境發生的寵物、流浪動物問題不再漠不關心,不過,申訴案中,控訴妨礙安寧與環境汙染的案件,遠高於控訴虐待、傷害與宰殺案件。 (台北 聯合新聞網)

  • [生活環境]盜砂復燃 吉洋又見大峽谷。美濃鎮吉洋地區盜採陸砂死灰復燃,業者在農地四周築起鋼板圍籬,利用夜間開挖,不少農地變成數10深的大峽谷,縣警局副局長陳書田昨天與縣府人員會勘後,指示旗山警分局加派警力蒐證查緝,並將地主依公共危險罪嫌移送法辦。 (高雄 聯合報)

  • [能源議題]農會擬於虎尾惠來里建發電廠 居民揚言長期抗爭。雲林縣農會計畫在該農會位於虎尾鎮惠來里的廢棄養殖場,興建1座以粗糠、稻草為燃料的發電廠,且已經開始進行整地。由於惠來里已經有了1座火葬場,如今又來了發電廠,附近居民都非常氣憤與不滿,15日上午特別到發電廠工地,表達反對到底的強硬立場,同時揚言發動長期抗爭。 (雲林 ETtoday)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7 --﹥

  • [生態保育]世界最大麋鹿保護區 首次面臨缺水危機。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海之濱,擁有濕地7.8萬公傾,屬海洋灘淤型濕地。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麋鹿保護區,現有706頭瀕臨滅絕麋鹿,佔全球總量1/3。1986年以來保護區因近海降雨豐,周邊溝渠多,能解決麋鹿飲水問題。但近兩年降雨量少,河溝也幾乎乾涸,對喜歡水的麋鹿來說相當致命,且會影響下一代乃至今後麋鹿的發展。 (江蘇 新聞晚報)

  • [生態保育]陝西佛坪竹林開花 秦嶺大熊貓遇食源危機。陝西佛坪縣野生動物管護站近日發現,娘娘山自然保護區的巴山木竹、秦嶺箭竹正在抽穗開花,開花竹子面積達11.5公頃,可能威脅部分秦嶺大熊貓的食源和生存環境。20多年前佛坪也曾出現竹子開花,但在4至5月份,這次提前到冬季開花且周期短,實屬罕見。 (西安 新華社)

  • [生態保育]青海發現世界最大的貓魚。青海省最近發現青藏高原邊緣山區唯一的珍貴魚類「貓魚」,這也是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貓魚。 (台北 中央社)

  • [生態保育]中國西部山地生態和生物面臨威脅。中國專家指出,西部山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目前正面臨著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嚴重以及退化速度快、面積大、類型多等四大威脅。 (台北 中央社)

  • [土地及水文]新疆坎兒井數量劇減 斷流一半多。有中國地下長城之稱的新疆坎兒井,至今斷流超過一半,已由50年代的1784條銳減至目前的614條。 (台北 中央社)

  • [土地及水文]廣東調水為珠江解除鹹潮。珠江三角洲地區海水倒灌形成鹹潮,危害澳門、珠海、中山、廣州等地,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決定實施珠江壓鹹補淡方案,在春節前為珠三角輸送淡水,最遠來自千里之外的貴州省。 (台北 中央社)

  • [土地及水文]亞洲最大沙漠水庫 乾涸後重新蓄水。始建於1958年的甘肅省紅崖山水庫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自2004年6月首度全面乾涸後,緊急協調從黃河、石羊河等多次調水,現又重新蓄水3200萬立方公尺。儘管比上年同期少,但預計春灌不會有大問題。 (蘭州 新華社)

  • [生活環境]廣西人工增雨 個人或企業皆可申請。廣西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表示,根據有關 法規,企業或個人可根據實際需求,與氣象部門合作開發空中水資源、進行人工增雨作業。2004年岩灘水庫就在上游進行人工增雨作業,以增加水庫容量。人工影響天氣不僅包括人工增雨,還包括人工消霧、人工消雹等。 (廣西 當代生活報)

  • [生活環境]中國廠商將停止生產「有毒」洗衣機。據報導,中國大陸一些廠商因應歐盟最新指令,將停止生產一些暗藏6種有毒物的洗衣機。 (北京 中央社)

  • [生活環境]廣東1600萬農民飲水達不到衛生標準。廣東省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全省竟有1600萬農村人口飲用水水質達不到標準,其中受污染水影響近700萬人。 (香港 中央 社)

  • [生活環境]河南農村因濫用藥物出現多胞胎現象。河南省農民因濫用藥物出現多胞胎現象。河南婦幼保健醫院近3年就出生雙胞胎127名、三胞胎11名、四胞胎5名、五胞胎1名;本月份尚有數對雙胞胎出生或待生。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新疆轉型新型工業 將建設四大石化基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表示,新疆將轉型為新型工業基地,並建設為四大石化工業基地,分別為獨山子至克拉瑪依、烏魯木齊、塔里木和吐魯番至哈密,分佈在天山南北。 (台北 中央社)

  • [能源議題]中國每年平均將建兩座核反應堆。為滿足似乎永遠不足的電力需求,中國政府計劃建造更多的核電廠。據保守估計,現在開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要建造兩座核反應堆。 (台北 中央社)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1-12 --﹥

  • [土地及水文]南亞大海嘯 夏威夷海嘯警報中心已儘可能提出警告

  • [土地及水文]加州拉康奇塔土石流 死亡人數累計至6人

  • [生活環境]波多黎各發電廠所排放的廢水過熱

  • [生活環境]拉斯維加斯、鳳凰城符合一氧化碳標準

  • [生活環境]氡氣檢測活動本月開始起跑

  • [生態保育]海洋保育團體Oceana發起海洋環保艇活動

  • [生態保育]蒙大拿州將野牛狩獵延至11月

  • [環境政策]華盛頓州長駱家輝卸任 哥倫比亞河協議待處理

[環境的未來]海洋國家的挫敗 --﹥

作者:邱文彥 (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胡念祖 (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阿瑪斯號海汙生態求償案,挪威法院日前判決船東只需賠償我國新台幣953萬元,不僅與我國求償金額3億5,000萬元相距甚遠,我方還須負擔訴訟費用1,600萬元。此一事件無疑為繼元月4日政黨協商將行政院組織法中原擬設立之「海洋委員會」裁撤後,2005台灣海洋年再一次的重大挫敗。

  4年前聯合報的投書,首先揭露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於墾丁擱淺漏油引起的法政問題,當時墾丁龍坑保護區遭受漏油嚴重汙染,海域珊瑚礁至今仍殘喘在船骸連年的磨移陰影中,也引起國人對於海洋保護的重視,政府亦因此刺激而建構了海洋汙染應變的基本架構。諷刺的是,4年後我們發現台灣是個健忘的地方,人們逐漸遺忘當年的情境與啟示,政府的思維邏輯與行政作為更與海洋漸行漸遠。

  依據挪威法院之判決,無論是珊瑚損害、漁業衝擊和觀光收入等求償部分,我方都被認為「無直接證據」。海洋汙染的應變處理固須因地制宜,但經驗的累積與傳承十分重要。試問:20幾年前東北角的「布拉格油輪」事件,相關檔案或束之高閣、或隱於個人研究室,有多少資料是公開的?這些攸關重要生態環境的資料難道不是國家資產嗎?珊瑚學界、媒體和潛水界不止一次公布相關資料指出墾丁珊瑚仍然遭受阿瑪斯號船骸的破壞,但主事機關一再否認,果真沒有損害,又何須求償與復育?官方前後不一的思維,莫非只想掩飾與卸責?

  行政院去年設置諮詢性質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通過國家海洋政策綱領及分工計畫表,並宣告今年為海洋年,但行政院卻同時放棄設置海洋事務部。挪威法院的判決只是再次提醒我們,我們對海洋事務輕忽漠視,對於海洋生態、環境與資源毫無瞭解與掌握,因此「無直接證據」可以支持索賠;本案亦再次諷刺我們,多年來我們一直是「說的多,做的少」,海洋立國難道成了選舉語言?

[專欄作家-李永展]落實國土復育方案的幾點提醒 --﹥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2004年七二水災重創台灣山林後,行政院終於於2004年10月草擬「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希望能正視國土開發及保育問題,然而草案提出後,也引發保育、產業及原住民各方不同的褒貶聲音。站在生態保育的角度擬定國土復育條例,立意頗佳,但因事關高山產業的發展、離島的永續建設,如何有效執行並兼顧產業轉移及居民生計,尚考驗政府的決心與智慧。

高山產業政策應周延

  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目的在於希望能遏止土地超限利用的問題,讓農業退回500公尺以下的平地,然首當其衝的就是當地居民的生計權益,因此高山產業政策必須謹慎檢討。首先,國土復育條例必須能提供居民轉業及遷移輔導,以及合理的補償制度;其次,在轉業遷移過程中必須嚴格監控,勿使政策被扭曲。草案雖有遷居就業的補助,卻仍缺乏整體高山產業政策的目標,大方向未定,往往使民眾無所適從。政府應儘速推動國土計畫法立法,然後據以研擬永續的國土計畫(國土保育地區/城鄉發展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再針對生態/生活/生產研擬配套措施。

  此外,草案規定山地內僅允許生態旅遊及生態保育誠屬永續之作法,然生態旅遊的真正意涵應著重在「生態」,而非國人所認知的「進香團式旅遊」,因而大力提倡不永續的旅遊便等於破壞台灣寶貴的山林資源;再加上目前許多休閒旅遊仍依附高山農業,因此生態旅遊認知不正確的情況下便容易成為鑽漏洞的對象。在各種配套措施未周延前貿然實施,不只無法說服社會大眾,更易引發民眾與政府間不斷衝突,致使政策美意無法落實。政府應儘速彙整出公私部門推動生態旅遊有具體成效的社區或地區,從中找出成功實施及社區參與的機制,並歸納出成功實踐生態旅遊的關鍵,作為未來立法的參考。

原住民生存權應正視

  原住民大多以農業維生,如果要落實國土復育方案,輔導原住民產業轉移勢必成為重要的考慮面向之一。草案研擬復育區只能經營生態旅遊與接駁車,應優先輔導原住民辦理或優先雇用原住民,若原住民無意願,則視情況可開放非原住民經營。此舉看似保障原住民生存權,卻大大改變並限制了原住民的生存發展方式──即從自主的一級農業轉為外生的三級服務業。產業大幅改變也就等於斲斷了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而商業行為(接駁轉乘)更直接挑戰原住民與環境共生的天性,後續應如何執行?如何讓原住民能接受?進而讓原住民成為「高山守門員」的實際操作方式應更細緻。

  未來要推動生態旅遊恐將面臨兩難的窘境:若旅遊不興盛則就業機會少,但如果旅遊旺盛便代表就業機會多,恐又造成過度開發。──因此總量管制之落實應列為條例要實施前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方能促進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生態旅遊,也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的國土復育。
遷居則是另一個值得正視的問題。草案規定中高海拔山區及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內之居民若願遷居平地者,地方執行機關應協助安排;山區原住民如願意集體遷村,地方執行機關應應於安全、適宜的原住民保留地或平地公地,整體規劃合乎生態原則之原住民部落予以安置,並協助就業、就學及就養,及保存原住民傳統文化。但個人遷居與部落遷村畢竟不同,且部落數量不少,遷村與否都是兩難:部落遷移多,等於解構了原住民的傳統領域;部落遷移少,則無法徹底解決高山產業及道路問題。

國土復育基金要審慎

  根據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第41條,行政院應設置國土復育基金,不過要特別提醒的是,國土復育基金的應用務必要格外審慎,務必要在對的地方作對的事,避免造成現階段不少「離島建設條例」補助的「不永續建設」再發生。例如蘭嶼天池的「天梯」──為了在山中步道蓋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渟亭,結果皆伐了三至六公尺的裸露地,所以就粗暴地在原有步道上蓋了鋼條支撐的木棧道天梯。而蘭嶼朗島部落為了方便機動漁船停靠便蓋了一座根本不簡易的簡易港口,結果使朗島原來的藍色海灣(Blue Bay)變成憂鬱海灣(blue bay)。這二個案例都是離島建設條例項下的工程,也都屬於經費花在不該花的地方之案例。達娜伊谷剛好相反:雖然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每年門票收入二三千萬元,但沒有控制入園人數,造成品質每況愈下,但鄒族人民說他們的公共建設不足,所以需以量取勝來取得建設基金,未來的國土復育基金或許可幫助鄒族進行公共建設,而自然生態公園的門票收入則作為公共福利措施,如此才能真正建構永續的生態旅遊。

好的政策+好的溝通=好的立法=永續的台灣國土

  台灣的水患土石流等天然災害,逐漸讓國人瞭解到國土復育的重要,也顯示出民氣可用,所以政府適時提出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其立意可謂良善,也深具永續發展精髓。不過要推動國土復育條例的立法,必須針對上述二個提醒創造出更多周延的對話機制,才能爭取民眾認同及立法院同意,也才能落實國土復育方案。下一步應該是透過公開透明且多元的討論方式,讓更多民眾瞭解此條例之美意,然後建構在民意的支持上,從而幫助完成立法。質言之,好的政策必須加上好的溝通才能有好的立法來建構永續的台灣國土,也才能讓台灣「在世界地圖上永續發展、屹立不搖」! (2005-01-17)

編按

經建會目前正緊急徵求各界對《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針砭意見,時間僅剩3天,歡迎各界提供相關意見與想法,寄至本報投稿信箱infor@e-info.org.tw,或寄至經建會郭翡玉組長信箱fykuo@cepd.gov.tw,隨函請附上姓名與連絡方式,謝謝。

[活動]香山濕地賞鳥美食一日遊 --﹥

  時 間:2月20日(六)
  地 點:新竹
  主 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02-23259190
      E-mail: wbst@wbst.org.tw

  香山濕地位於新竹地區,被觀光局列為台灣地區十大賞鳥勝地之一,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供養著大批候鳥來此棲息覓食,白冠雞、大杓鷸、田鷸、翻石鷸……等涉禽游走於濕地間,眾多的鳥種記錄實在難以計數。來到北埔老街,客家獨特的建築風格引人入勝,寺廟古宅各具特色,小吃更是迷人,再品嚐一番客家菜與與擂茶的風味,讓大家不僅享受眼福之外,還可滿足口腹之慾哦!

詳情請參閱 台北野鳥學會網站
 

[講座]綠色顯影-關於水資源與河川污染的環境觀點 --﹥

  時 間:1月20日(四) 晚上7:00-10:00
  地 點: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二段166號2樓)
  主 辦: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02-23643506
      E-mail: gcaa@seed.net.tw

  針對水資源與河川污染之主題,我們將以觀賞國內外相關之河流或水資源問題的影片方式來切入議題討論。

詳情請參閱http://www.gcaa.org.tw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修補生命的翅膀 --﹥

  播出日期:1月17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1月18日(二)  中午12:00-13:00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修補生命的翅膀

   天空是鳥兒的故鄉,展開雙翼的翅膀,總是吸引許多人讚嘆的目光。但是你可曾想過,許多受到人類傷害的鳥類,失去飛翔能力,再也回不了天空,只能囚居在牢籠,悲苦的哀鳴著。在台灣,許多人投入鳥類救援行列,從醫療到照顧,默默地努力著,為失翼的鳥兒,修補生命的翅膀。

【人與自然】重建公園美學觀

  公園的印象是什麼?是整齊的移植樹木,或是沒有昆蟲的草坪,對於都市居民而言,公園是不適合野外探險的地方。

  但是有一群人,準備顛覆傳統公園印象,打算營造一個能夠探險,富有教育的生態新公園。

【看守台灣】八煙水圳事件

  八煙是魚路古道終點的小村落,它美的令人感動,這裡沒有冷氣、沒有網路、沒有自來水、沒有第四台,傳統的石頭老房子隨處可見,水圳蜿蜒的流過每一戶住家,住家外都有洗衣窟,婦女在這裡洗衣服、洗菜、洗東洗西。

[編輯報報]緊急徵求各界對《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之意見  --﹥

  經建會目前正緊急徵求各界對《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針砭意見,時間僅剩3天,本報今刊出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李永展之專欄文章,期待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歡迎各界繼續提供相關意見與想法。稿件請寄至本報投稿信箱infor@e-info.org.tw,或寄至經建會郭翡玉組長信箱fykuo@cepd.gov.tw,隨函請附上姓名與連絡方式,謝謝。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