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6.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我們正在徵求專案執行。  
誠徵志工協助採訪編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推薦瀏覽

珊瑚礁學會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中華鯨豚協會

溪流環境協會

千里步道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馬出席NGOs環境會議 力行節能減碳

總統馬英九於208全國NGOs環境會議中發言。
【相關連結】

要永續環境 不要愛台十二建設

每人每天1公斤垃圾 環團:從減量做起

環保團體籲:台灣集水多元化 全民監督治水

國土復育政策跳票? 環團要求馬英九說明白

世界環境日前夕,政府組織、環保團體力推節能減碳,馬英九出席208全國NGOs環境會議,推崇環保團體的努力,也預計在本週全面啟動政府節能措施,從脫西裝、走樓梯、大車換小車做起。

環保團體則認為個人減碳行為與高污染產業相比,根本就是大巫見小巫,希望馬英九可以拿出魄力,提出具體政策,至於「愛台十二建設」, 對環境永續衝擊需要更深入的檢討,不適當的部分就當作是選前文宣,「可以直接跳票了!」沒必要當真。另外,在全國NGOs環境會議中,與會團體也討論廢棄物、治水預算、棲地保育等議題,希望藉此凝聚共識,發揮監督力量…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把有機穿上身
有機棉,棉團裡藏棉殼、棉籽、落葉等等
文字:林燕如;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我們選擇吃有機食物,知道不但不傷害環境,對身體也很健康,不過,穿衣服也能做到健康又環保嗎?

布料纖維可以分為天然纖維跟人造纖維,其中,棉花是最廣泛被使用的。我們對棉花的需求十分依賴,不過,在柔軟潔白的棉花裡,卻藏著一個秘密…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德宗
民眾從恆河中取水。圖片來源:Michael Matlach

 


包括義大利、比利時、英國、法國和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目前受到豪大雨侵襲,紛紛宣佈進入緊急狀況。為預防豪大雨,台北市則是耗資1億4000萬元,打造大湖山莊街調洪沉沙池,以暫存山區洪水及攔截泥沙。

同在歐洲的西班牙卻碰到60年最嚴重乾旱,該政府決定興建凈水廠,好過濾地中海的鹹水。在亞洲的印度儘管目前擁有過剩的水源,然將面臨的水資源匱乏已相當嚴重。水患、乾旱這些災害層出不窮,人類學家 費根博士因此出版新書,詳細地介紹了10到15世紀間地球科學家稱為「大暖化」的時期,以應對當前氣候危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環境日特輯:迎接環境日 你在做什麼?
世界環境日,台灣版logo

環境資訊中心彙整

邁入六月,許多國家正為即將到來的環境日做準備,每年全球各地超過一百多個國家在6月5日這天一道共襄盛舉。世界環境日的目的除了讓環境保護的重要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同時也促使政府機關關注環境事件,提出具體作為。

活動試圖以人性的角度看待環境議題、使群眾主動擔任起永續發展與公義的監督者、讓社會大眾瞭解到環境議題的發展有賴公民的自覺、並藉此建立彼此的伙伴關係…精采內文

 
 
 
  馬出席NGOs環境會議 力行節能減碳
本報2008年5月31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夕,由十多個環保團體聯合舉辦的「2008全國NGOs環境會議」今(31)日起一連兩天在台北盛大舉行,吸引各地關心台灣永續發展人士參與,馬英九總統受邀親臨與會致詞,與環保團體共同探討環境問題的過去與未來。

馬英九在致詞中,大力推崇民間團體對台灣環保的貢獻。他表示,台灣的環保成就不是靠一個大有為的政府,而是靠眾多民間團體的努力而成。他指出其環境施政願景並非只是「環保政策」,而是「政策環保」,亦即所有部門的政策都應符合環保原則,而非只是環保署單一部門的任務而已。

馬:環保署轉型環境資源部  高山禁開公路

馬英九也提出環保署未來將轉型為環境資源部,統籌環境、林業、水力、地質、海洋等事務,提高行政層級,並整合資源。溫室氣體減量方面,除了推動6萬公頃平地造林計畫以外,也希望在2016至2020年間,二氧化碳減排至2008年水準,2025年減排至2000年水準,最後在2050年減排至2000年的一半。

馬英九坦承,交通部門也是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因此未來將大力推動輕軌運輸;此外,也將全力推動國土復育相關計畫,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不蓋任何一條『千里步道』以外的道路。」

針對馬英九談話,受邀與會的新任環保署長沈世宏也回應,任內將努力達成總統定訂的目標,並緊盯《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他不僅認同法案內應明定目標與時程,更主張法案內應制定處罰條款,才能發揮約束力。

環團回應:任內目標不明確 內部矛盾應解決

對於馬英九總統的「政策環保」願景,環保團體多持肯定的態度,荒野保護協會副理長柯典一表示,樂見總統與民間「溝通」。然而,對於執行面與目標達成度則多持保留。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徐光蓉更質疑,馬英九的溫室氣體減量期程,都是訂在卸任後,任內卻未定訂任何目標。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認為,溫室氣體減量的基礎在於明確的時程,有了明確目標,「一切將迎刃而解」。

針對六萬公頃平地造林,徐光蓉估算頂多減少60萬公噸CO2,僅達2003年台灣總排放量2500萬噸的0.25%不到,實為杯水車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則肯定新總統願意與民間團體溝通的誠意,但包括平地造林等策略,略嫌粗糙,需要再更多討論,以趨成熟。

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認為,馬英九的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希望不僅止於「嘴上說說」的階段,而應在政務與黨務體系內貫徹落實,解決內部矛盾,才有可能達成目標。潘翰聲舉例說明,雖然馬英九承諾一千公尺以上高山不開公路,然其競選期間確表明欲重修中橫公路的立場。另外,儘管提出了「卸任後」的減碳期程,然先前立院協商「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時,國民黨多位立委即提出反對訂定目標。潘翰聲說,馬英九應正視這些內部的矛盾,否則將成為其政策環保的絆腳石。

環保團體也期待,馬英九競選期間提出的「愛台12建設」,勢必有粗糙與不成熟之處,希望日後能開放公眾深入討論並修正。

NGOs環境會議至今已五年  思索台灣環境未來的平台

全國NGOs環境會議自2004年開始舉辦,今年是第五度召開,主婦聯盟常務董事陳曼麗表示,在台灣新政府甫上任、油價再次飆高、節能抗暖化成為全民關注議題的當下,本次會議除針對全球皆正視的暖化議題,思考身為地球公民一份子的台灣,所應扮演的積極性角色外,還將回顧及前瞻台灣的環境問題,思索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者之依存關係,營造台灣與世界之永續未來。

31日的大會於上午九點正式開幕,首先頒發「環境奉獻獎」,表揚「環保弘法師」粘錫麟。他20多年來在全台從事環境意識宣導、反工業污染,保留台灣環境淨土,對台灣環境貢獻厥偉。隨後大會播放由公視「我們的島」特別剪輯的「 2007環境事件簿」,並邀請所有與會者,進行「護台 Give Me Five」票選活動,於活動現場選出台灣環境事件的五個「我要」與「我不要」,分別是:

  • 我要:「綠色交通政策」、「成立環境資源部」、「環評制度改」革、「以永續發 展為優先的《產業發展基本法》、「有具體減量目標及時程的《溫室氣體減量法》」。
  • 我不要:「台塑大煉鋼廠」、「烏山頭水庫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國家資源BOT化」、「工程至上的治水方案」、「不負社會責任的高科技電子業」。

解決氣候變遷難題 需要更大的政治決心

發起單位之一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陳曼麗指出,今日人們所要面對的環境難題,比過去更加棘手,所需要的人力還更多。主婦聯盟從生活環保出發,就是希望人人都來做環保,成為環保尖兵。在日常生活裡每天都做,讓好的行為天天產生,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台灣也會越來越漂亮。

在大會首要議程「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中,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徐光蓉、前立委王塗發、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許文輔、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張四立等專家均指出,全球先進國家皆正視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問題,紛紛展開行動,證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未衝突。同時也認台灣儘管有發展再生能源的客觀條件與技術,但政策資源與政治決心仍不足,期待新政府多參考英、德、法、美國加州等先進作法,訂定具企圖心的減碳與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除了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大會將深入探討的議題還包括: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解構核能復興的神話、綠色交通、1410 億治水預算、棲地守護、台灣水資源的永續觀點、公益信託、台灣垃圾問題、立法遊說與環境行政訴訟等。將於後續兩天的議程中持續探討。

本次大會共同發起的十個單位包括:千里步道籌畫中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生態學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地球公民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陣線協會等。

Top

 
 
  我們的島:把有機穿上身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在追求健康有機的生活,以及原物料越來越短缺的情況下,環保紡織品成為未來的趨勢,目前最大量的環保纖維是有機棉。然而許多企業也陸續在研發新材質的環保纖維,像是利用竹炭、大豆、玉米等等,希望可以減少資源耗損的壓力。

我們選擇吃有機食物,知道不但不傷害環境,對身體也很健康,不過,穿衣服也能做到健康又環保嗎?

布料纖維可以分為天然纖維跟人造纖維,其中,棉花是最廣泛被使用的。我們對棉花的需求十分依賴,不過,在柔軟潔白的棉花裡,卻藏著一個秘密。

棉田佔世界農地的3%,但農藥的使用量就佔了25%。單一大面積的種植,讓棉花的病蟲害危害嚴重,必須要仰賴噴灑大量的農藥才能確保產量。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總經理張月瑩說,棉田佔世界農地的3%,但農藥的使用量就佔了25%。這樣的數據,聽了讓人心驚。2005年在知蓮企業的協助下,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找上佳和紡織合作,從貼身的衣物開始,開發一系列的有機棉產品。

來到位於台南的佳和紡織廠,這裡的有機棉來自土耳其,撥開鬆鬆軟軟的棉花仔細查看,可以發現棉團裡藏著黑黑小小的雜質,這些都是棉花的棉殼、棉籽、落葉等等,和一般棉花相比,一般棉花看起來乾淨多了。原來,一般棉花在採收前就已經使用落葉劑,減少採收的麻煩,在運送前也經過藥劑洗滌,去除了雜質部分,才會是現在潔淨的樣子。

為了製作有機棉,佳和在每個流程都設有機棉專屬機台專線運作,不過,因為有機棉的訂單量不足,專屬機台平時還是得支援一般棉花使用,等到有機棉的訂單進來,機台才重新整理清洗供有機棉運作。

在紡紗過程中,其實很難用肉眼去分辨有機棉和一般棉花的差異,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染整的過程,有機棉不能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和染劑,因此有機棉的產品看起來色澤偏黃,顏色選擇性少,考驗著消費者的購買態度。

有機棉專屬機台     Patagonia將環保與商機結合

隨著大眾環保意識的提升,有機棉的接受度也有往上攀升的趨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的Patagonia品牌,這裡的衣服大部分都是用環保材質製成,在包裝上簡化,不使用塑膠袋、標籤直接印在衣服上,減少不必要的使用,環保與商機結合,成為Patagonia 的特色。

從企業到個人,如果都能夠用珍惜的心態來看待資源時,態度也就截然不同。

地球資源有限,人的欲望卻是無窮,如何做選擇,全在你的舉手動念之間。

側記

有機棉不能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和染劑純棉的產品觸感柔軟、使用舒服,許多人都很愛用,但你不知道的是,根據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所提供的資料,一件上衣加一條牛仔褲,大約是1.4公斤的棉花所製成,而要生產1.4公斤的棉花,就要使用將近0.5公斤的農藥。這些都是平常在逛街買衣服的我們,所不會想到的事。而不使用農藥的有機棉,需要費心栽培,人力上要比一般棉花更為吃緊,產量也少將近1/3,因此售價上,高於一般棉花製品,但是對健康以及減少環境的傷害都是很有幫助的。

Top

 
 
  豪大雨肆虐 歐洲各國災情慘重
摘錄自2008年5月30日法新社羅馬報導

大水及土石流造成一名幼兒在內、4人在大雨中喪生後,義大利政府宣布北部地區進入緊急狀況,包括比利時、英國、法國和德國也同樣受到這場豪大雨侵襲。

「義大利新聞社」報導,這項由內閣會議所做的決定,可以讓比第蒙與達奧斯塔谷地等災區,更快獲得援助。

比第蒙29日發生山崩造成4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3歲幼兒,屍體一直到30日晚上才被找到。 杜林附近發生的土石流奪去兩條人命,一所當地醫院緊急撤出50名病患。紅十字會主管接受天空電視訪問時表示,看來最糟的情況已經過去了

由於豪大雨不斷,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在安全顧慮下,關閉從義大利杜林到法國里昂間的鐵道。連接法國到義大利的公路隧道因部分路段發生土石流封閉好幾個小時。阿爾卑斯山區的數條高速公路中斷或因安全起見暫時封閉。比利時電視台播出許多房子淹水,和車輛漂浮在泥水中的畫面。 德國媒體報導,一名婦女光腳走進淹水的地下室準備切斷電源時,遭電擊重傷。 英國南部的索麥塞郡受創嚴重,許多車輛被棄置在淹水的道路上,消防人員救出許多受困車主,另有數百戶人家和商店也浸泡在水中。

Top

 
 
  大湖調洪池 啟用
摘錄自2008年6月1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耗資1億4000萬元的大湖山莊街調洪沉沙池5月31日啟用,為北市防洪排水系統再添生力軍。水利處表示,大湖山莊街原有排水壓力箱涵幹線,因容量不符需求,7年前納莉風災時曾造成嚴重災情,調洪沉沙池完工啟用,將可大幅降低大湖地區發生洪水災情。

市長郝龍斌對工程表示滿意,他說,市府把沉沙池、排水通路都完成,大湖居民不用再擔心豪大雨時,就可能帶來淹水的噩夢。

水利處表示,大湖山莊街調洪沉沙池的主要功能,在於暫時儲存山區洪水及攔截泥沙,再抽排水到大湖公園,藉調節水位達到防洪目的;建造時為維持自然景觀,也盡可能減少混凝土構造物,兼顧生態環境的結合,可提供市民休閒遊憩使用。

大湖山莊街一帶大溝溪上游的瞬間降雨量非常大,而下游雨水下水道的排水容量不足,致過去遇到豪大雨時容易發生水患,納莉風災時更是災情慘重。

水利處指出,大湖山莊街既有的雨水排水幹線,連接大溝溪的集水面積達60公頃,但因是60年代布設,已不符排水需求,但又限於腹地狹窄,難以擴建,加上挾帶泥沙造成排水幹線淤積,因此決定在大湖山莊街底興建調洪沉沙池及分流渠道,以暫存山區洪水及攔截泥沙。

Top

 
 
  西班牙遇60年最嚴重乾旱 月花2千萬歐元買水
摘錄自2008年5月30日中國新聞網報導

東方網5月30日消息:西班牙北方的加泰羅尼亞自治區目前正爆發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首府巴塞羅那的人甚至不能洗車和澆花,而加泰羅尼亞目前每個月都得花2100萬歐元買水,才能稍稍紓解缺水困境。

據台灣東森新聞網報道,巴塞羅那目前正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路邊的賣花小販生意大受影響,由於缺水嚴重,政府甚至想禁止民眾洗車澆花。賣花小販岡薩雷斯說,「我告訴顧客,洗完蔬果後的水可用來澆花。」

為了救急,巴塞羅那緊急從別處買水,一艘運水船一次可送來2300萬公升的飲用水,估計今年夏天將有66個船次送水救急,加泰羅尼亞一個月買水成本高達2100萬歐元,但是一艘運水船僅能滿足加泰羅尼亞區6%的用水需求。

為了徹底解決飲用水不足的窘境,加泰羅尼亞政府正在郊區興建凈水廠,好過濾地中海的鹹水變成飲用水,雖然這個計畫被環保人士認為浪費能源,但當地政府卻認為勢在必行。

Top

 
 
  正視印度水資源危機
摘譯自2008年5月26日ENS印度,德里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曾經擔任印度商業及環境新聞線記者的雅各(Nitya Jacob)。圖片來源:ENS曾經擔任印度商業及環境新聞線記者的雅各(Nitya Jacob,以下簡稱NJ),近來接下了一件獨特的任務,亦即針對印度河流域的水資源情況撰寫一本生態遊記。

雅各以德里做為記錄的主要基礎,其研究結果相當具衝擊性。在寫完以水為主題的書之後,雅各表示,儘管印度目前擁有過剩的水源,以及全球水源管理的豐富經驗,但印度所面臨的水源危機已相當嚴重。

雅各新書書名為「探索印度傳統水源管理機制」,書中他觀察到,5000年薪火相傳的知識價值,讓印度在近代成為全球富有的國家之一,但這些知識已逐漸被淡忘,而這也是導致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記者專訪雅各的問答內容:

記者諾羅哈(Frederick Noronha,以下簡稱FN):你會如何形容這本書?
NJ:這本書主要從環境及社會背景來探討水資源,並點出水源管理的發展主要是考量當地形勢,以最便利的方法提供當地居民水源。

FN:書中最令人感到驚訝的發現?
NJ:第一,從水源管理的工程型態中看出水源知識的多樣性;第二,古人建構水利工程知識的深奧;第三,了解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FN:過程中什麼是你認為最重要的課題?
FJ:我們必須尊重水資源,而不是把它視為日用品或是可以購買的商品,我們這樣的行為已持續太久,而我們的思想也被西化的教育體制所定型,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比工程師更懂的這個道理。

由於同時具備環境和技術的特點,使得水源管理成為社會文化性的議題,但在現代解決方案中常常忽略了這點。控管水源使用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機制,應盡可能的被納入現代工業方案考量中,不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應該被捨棄。

FN:你會如何形容目前印度的水源現況?
NJ:我們正處在自己造成的危機之中,但情況還沒有失控,我們擁有豐沛的水源,但人民已放棄監督政府管理水資源的角色。

正在取水的小孩。圖片來源:Frederick Noronha農民過度灌溉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需要使用多少水量來取得最好的生產效益,我所接觸過的農民中,沒有人知道灌溉實際需要的水量,因為所有的相關農業技術人員,或是販賣種子和設備的推銷人員,只告訴他們需要多少設備和殺蟲劑,而不是水量。

FN:就你個人來看,印度在水源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NJ:水資源管理、天然和人為所造成的污染、降雨量改變引發水量的落差、地表儲水量的減少,以及多處河段被接通水管等等。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看1000年前的全球暖化 專訪法根博士
摘譯自2008年5月28日IPS美國,聖地牙哥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身兼人類學家與作家的法根(Brian Fagan)博士。圖片來源:IPS身兼人類學家與作家的法根(Brian Fagan)博士出版了新書「歷史上的大暖化(The Great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sations)」,為了應對當前氣候危機,他在新書中回首過去,詳細地介紹了10到15世紀間地球科學家稱為「大暖化」的時期。

中世紀氣候暖化帶給歐洲以及其他人口中心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從蒙古牧人與歐洲小農的生活中學到很多應對氣候變遷的寶貴經驗。

法根博士指出,中世紀的氣候暖化造成了贏家與輸家。由於植物生長期的增長,農業收成增加,歐洲北部成了贏家。此時出現了壯麗的哥德式教堂,英國的釀酒業者甚至能夠將酒出口至暖化的大輸家--法國。

然而如美國西南部等乾燥地區在長期乾旱下逐漸沒落,居民放棄了如查科峽谷等居住地,沒有做出適當應對的社會更慘,他們面對大規模的飢荒或完全崩毀。

法根博士沒有吹噓,他提供了可信科學資料與氣候記錄來描述那些文明的失落。

他更擔心人類不遠的未來。過去人類成功地適應了,甚至克服了氣候變遷,但是在現在這個嚴重的人為氣候變遷,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如果沒有做出適當應對,當前溫室氣體的增加將是大災難的前兆。

IPS的特派記者記者吉力(Enrique Gili,現居於聖地牙哥的自由作家,以下簡稱為IPS)在加州聖塔芭芭拉專訪了法根博士。

IPS:面對環境變遷,古代社會做出了有許多反應。上層菁英加強了社會控制,一般人民仰賴宗教儀式,或是改變身邊的環境,其結果好壞不一。

法根博士:位於中美洲的馬雅文明,因為旱災、環境壓力與社會動盪而瓦解,當年他們文明非常脆弱,正如我們今日。我們現在住在大城市裡,人口多了很多,但除了留在原地,我們幾乎無處可去。

IPS:有些社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應對氣候變遷,這樣公平嗎?

法根博士:你說的沒錯。佔優勢的是那些規模小又有彈性的社會,還有很強的家族倫理相互照應。這與我們現在的工業社會差別很大。一個狩獵採集的小社會要度過風雨實在容易多了。

IPS:所以我們從書中可以學到些什麼呢?

法根博士:第一、你可以擁有全世界的科技,但是引導我們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度過全球暖化危機的最終仍回歸到我們的人性。我們的智力在這5萬年間沒有沒有改變,我們愛恨、思考、對談、商量並爭執,由於這些特質為人類特有,我們成了投機主義者也成了發明家。面對氣候變遷,我們找到了各式各樣的解答,也深受其害,當人類真正成功時,仰賴的並不是科技,而是深度的思考與創意。

※ 本書中文版已於5月由野人出版社出版,相關書介請參照此處
※ 參考資料:IPS報導

Top

 
  環境日特輯:迎接環境日 你在做什麼?

環境資訊中心彙整

邁入六月,許多國家正為即將到來的環境日做準備,每年全球各地超過一百多個國家在6月5日這天一道共襄盛舉。世界環境日的目的除了讓環境保護的重要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同時也促使政府機關關注環境事件,提出具體作為。活動試圖以人性的角度看待環境議題、使群眾主動擔任起永續發展與公義的監督者、讓社會大眾瞭解到環境議題的發展有賴公民的自覺、並藉此建立彼此的伙伴關係。

每一年,世界環境日都會選擇在不同的城市中舉辦。主辦的政府或是城市會與UNEP一同合作,為即將開跑的世界環境日揭開序幕,而每一次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口號與logo總會成為活動眾所矚目的焦點。

世界環境日前置與當天活動包羅萬象,可以是包含各種活動的「大眾事件」,例如街頭遊行、植樹、回收或是掃街。當然,世界環境日也同時可以是「群英」結集之會,為了下一代子孫的福益,許多環境保育研討會以及工作坊在此時召開。以台灣為例,全國各地的環保NGO團體,從2004年起,每年環境日前夕召開全國NGOs環境會議,凝聚民間力量。因應今年環境日主題「踢除舊習,邁向低碳經濟」,也有團體舉辦「低碳社會與碳中和行動研討會」,說明氣候變遷時代下政府部門、民間團體、企業、學校的行動與作為。

此外,世界環境日也迫使政府發揮影響力。不論是當地官員、政府高官、或環保署長紛紛發表聲明,願意一同投入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例如1994年時,菲律賓總統羅慕斯就曾號召全國民眾於6月5號當天的中午配合節能,「以乾淨與綠色的思維配合友善能源的使用,使地球能源的使用達到最低」。

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環境日,也是台灣第一個立法通過的環境節日,今年「減碳」一詞更因為新總統馬英九上任一炮而紅,從總統府到各部會,無不「身體力行」,以大車換小車、走路、吃素等方式,力行節能減碳。馬英九也將在環境日當天宣示節能減碳措施,行政院更是卯足全力打造「政府節能行動綱領」。儘管環保團體批評「減碳不是脫西裝」、「台塑、大煉鋼廠才是排放溫室氣體的萬惡之首」,但不論政府官員是「作秀」還是「玩真的」,讓邊緣化的環境議題,可以佔據各媒體大篇幅報導,人人都能對減碳「琅琅上口」,也算是其貢獻之一吧!

另一方面,台灣的最高環境保護機關環保署,剛在今年地球日宣佈減碳元年正式啟動,環境日期間也推出地球暖化相片展及減碳宣言活動,並且辦理「綠色消費一起做」活動,鼓勵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消費習性,多多採購環保產品。

「世界環境日慶祝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改變與破壞環境有關的習慣及生活方式,在建築物內採用更多節能技術,安裝節能燈具,更多地利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說,各國必須行動起來,扭轉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多的趨勢,實現向低排放經濟模式的轉變。

※ 資料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