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籲:台灣集水多元化 全民監督治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保團體籲:台灣集水多元化 全民監督治水 

2008年06月02日
本報2008年6月2日台北訊,顧美芬報導

2006年立法院草率三讀通過8年1410億治水特別預算,為免成效不彰,浪費公帑,在2008全國NGOs環保會議中,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決定發起「全民監督治水」運動。而多個環保團體也呼籲,政府治水應拋棄傳統違反生態做法,積極開發多元化的水資源利用。

治水預算高 成效低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決策小組成員梁蔭民2006年,立法院在一片混亂中,倉促通過了「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及適用全台的「水患治理特別條例」,其中分別編列了石門水庫6年250億經費,以及針對全台易淹水地區8年1160億,總計編列了上限1410億的治水特別預算。

其實在這之前,政府每年可以用於治水經費,包括區域排水、河川整治經費80億元、災後準備金20億元、特別統籌款80-90億元、第二預備金80億元,總計至少270億的經費可以運用。但每到風災期間,民眾仍難逃脫水患之苦,顯然政府治水成效大受質疑。

不當工程 浪費公帑

全國NGOs環保會議中,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決策小組成員梁蔭民以石門水庫治水成效為例指出,集水區內的玉峯壩,近山壁的右側魚道在2006年發生山壁垂直崩塌,使魚道嚴重受損;原地重建後六個月,又再度崩塌,幾千萬的工程費,就這樣「去了了」。

他不禁想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在崩塌處原地重建?」何以評鑑時,20、30位工程師、還有多位水利工程教授竟然沒有人說話。他痛心的說,「到現場才知道,我們的錢是怎麼花的?」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呼籲民眾,若發現住家附近若有不當被整治河川,可以跟該聯盟連繫,希望全民一起參與監督治水。

落實資訊公開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石門小組召集人陳儒東為防止黑箱作業,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石門小組召集人陳儒東提出「資訊公開」草案。陳儒東表示,雖然現行已有政府資訊公開法,但因母法規定仍有很大的模糊空間,全議程序、學者意見,都被視為機密保護,以致於民眾很難有效監督政府作為。這次針對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該聯盟擬定資訊公開要點草案,就是具體明訂公開的範圍,真正落實資訊公開,發揮人民監督的力量。這項草案預計6月中旬,送到工作小組中討論。

共商多元集水方案

會中,與會者反應,台灣現行集水方式仍是以大規模、集中的集水方式,違反環境保育的潮流。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執行長林意楨表示,現行集水方式不易推翻,但多元化集水方式仍有可為的空間。

他建議,例如像桃園因地質因素,過去有許多廢棄碑塘,輔以簡易的淨水設施,或接到自來水處理場,就可用於蓄水設施;又如歐洲的作法,就是在排水溝附近做一個濕地,增加濕地不但強化集水功能,對生態也有所助益;第三種,就是改用小型水庫,善用橡皮壩設施,調節水源供需。這些都是多元集水方式。

而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也指出,目前台灣的集水技術還停留在取「地面水」,施工規模較大,成本也較高,一談到取「地下水」,政府常以「這樣會造成地層下陷」誤導社會大眾。其實集水方式可以很多元,如屏東二工圳模式,在上游攔截浮游水;或是在上游蓋一個具蓄水功能的人工湖,抽取600~800公尺深的地下水,可參考日本經驗;而國外遇有滂河取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