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1.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數位造林
2009環境手札預售
蝶會2009桌曆
編輯室小啟

募!響應資源回收,單面可列印回收紙募集中,意者請電洽本會

賀! 本站「從踢碳抗暖化觀點評析當前政策與趨勢」入圍第七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不一樣的海岸之旅:英、日、台海岸保育計畫

英國白浪島

【相關連結】
從理想到行動 多樣的日本國民信託
郭兆偉「走在˙海之濱」
台灣的離島圓夢曲

夏天剛過、冬天漸進,但您的記憶是否仍停留在那片湛藍的海邊?今年夏天,英國白浪島、日本天神崎、台灣沿海,三段島國的海岸之旅,各自看見什麼不一樣的新鮮事,昨(20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從保育觀點,分享今年夏天在英、日、台海岸的所見所聞。

白浪島位於英國南邊,目前為英國國民信託海神計畫的託管地,海神計畫主旨是「管理變化,首要步驟是必須先理解大自然;而天神崎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的田邊市,原本建商要在此地蓋起大量別墅,後因天神崎自然關懷協會發起募款活動,成功地得以保留;台灣的海之濱則讓人有許多感動,但也面臨諸多難題。這三段海岸故事如何交織匯聚……精采內文

 
 
  世界遺產巡禮:真相大白 阿里山鐵路並非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上)
風靡中外的阿里山小火車。圖片提供:中華世界遺產協會

作者:蘇昭旭

在台灣地區,目前尚未有任何登錄世界遺產的地景,只有幾個初步評定的潛力點。在2002年文建會初步評選台灣進軍世界遺產的潛力點,將阿里山森林鐵路、棲蘭山檜木林、卑南文化遺址、太魯閣峽谷,被評為可盡速推動的第一類,由此可見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代表性與文化資產價值。

不過,十分弔詭的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獲得重視的主因,在初步的評鑑報告中,竟然出現阿里山鐵路是世界僅存三大登山鐵路之一,後來深度探訪之後,面對國際來訪學者,竟發現全球登山鐵道營運者還有百餘條以上,這樣說辭竟然是貽笑大方,誤會一場。如果阿里山森林鐵道並非謠傳的世界三大,究竟其真實國際地位如何?其登錄成世界文化遺產之利基究竟為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探討與研究的課題。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猶他州內格林河的基座(圖片來源:Utah Geological Survey)

美國布希政府卸任前獨排眾議,擬開放商業開發油頁岩,開採方式對環境可能造成的隱憂。在南非,一家英國與南非聯合持股的公司得到許可,將在南非生態最敏感脆弱的自然環境之中開採煤礦,可能衝擊包括南非的國鳥—「藍蓑羽鶴 」。

不過,國際方面,也傳來好消息: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臭氧層逐漸癒合,報告結果也顯示,美國自1980年代晚期以來已減少產生98%的臭氧層破壞物質。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有喜囉!除了秘書長陳瑞賓日前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之外,明天更將舉辦綠色婚禮,用創意和分享愛地球。另一個驚喜,科學家在印尼發現體重50克侏儒眼鏡猴,動物學家原本以為這種動物在20世紀早期就絕種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綠色影展:「垃圾即食物」不是夢! 綠色工業設計讓地球更健康
經過綠色規劃的廢棄物,絕對可以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柳源芷

作者:柳源芷

如果垃圾可以變成食物,那麼一個棘手的環保議題就可以化解了,但是垃圾怎麼會變成食物呢?《垃圾即食物》這個節目中將介紹來自德國的化學家麥可布朗加(Michael Braungart)和設計師麥可當諾夫(William McDonough)推出的革命性概念。

循環才是天道

這個概念來自自然,生態圈的一切循環都是的,櫻桃樹在春天開花結果,沒有人會認為滿樹的櫻桃會是「生產過剩」,而櫻桃成熟落地之後也不會被認為是浪費資源,因為果實會被自然分解,成為營養的肥料,分解的果實越多,之後土壤就會越肥沃,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所謂的「廢棄物」產生。精采內文

 
 
 
不一樣的海岸之旅:英、日、台海岸保育計畫

本報2008年11月21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夏天剛過、冬天漸進,但您的記憶是否仍停留在那片湛藍的海邊?今年夏天,英國白浪島、日本天神崎、台灣沿海,三段島國的海岸之旅,各自看見什麼不一樣的新鮮事,昨(20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從保育觀點,分享今年夏天在英、日、台海岸的所見所聞。

旅程之一:英國白浪島

Brownsea Island(白浪島)是位於英國南邊的一個小島,是世界童子軍的發源地,目前為英國國民信託海神計畫的託管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耿璐為實地瞭解英國海岸保育情形,今年8月,鎖定英國最成功的海岸保護計畫──Neptune Coastline Campaign (海神計畫),並前往學習觀摩。

耿璐提到,海島旅遊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劃設計,會讓遊客擠在碼頭不知所措,白浪島在碼頭處設置接待所,是每個遊客登島的必經之處,在收費過程及正式入島之前,遊客會對這座小島有所認識,也讓造訪者留下好的印象。

除此之外,佔地500英畝的白浪島採分區管理,有些區域分給另一個野生生物信託代管;港邊的房子除信託活動自用,也外租給民眾當渡假小屋爭取更多經費;而另一邊的島上堡壘,則是租給私人機構,減少維護開銷。

耿璐進一步提到,雖然英國國民信託的海神計畫,擁有豐富的實際管理經驗,但跟世界其他海岸一樣,面臨海平面上升、海岸變遷的問題。英國國民信託組織雖無法確切指出各海岸的應對方案,但其手邊握有許多監測資料,也已經預測出所有海水上升後可能影響的區域,耿璐引述英國國民信託的話:「海神計畫主旨是『管理變化』,我們要先理解大自然。」

※更多關於英國白浪島的資訊

旅程之二:日本天神崎

天神崎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的田邊市,原本建商要在此地蓋起大量別墅,後因天神崎自然關懷協會發起募款活動,成功地得以保留。天神崎地區受黑潮和暗礁影響,擁有60多種暖水海域珊瑚,是日本國內數個少見的生態寶庫。長期致力於環境信託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7月也走訪此地,一探究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溫于璇表示,當地居民曾以市民連署方式要求政府保存該區並禁止開發,但依日本法令規定,行政當局無法禁止開發商進入,政府也無法出資將開發預定地直接購買下來。最後,天神崎自然關懷協會發起市民集資向業者買回的方式,經過一年多的募款活動,共募得近400萬日圓,並以350萬日圓買下天神崎山林地區2390平方公尺的土地,這是該會所保存的第一號地。

成功將環境保留下來,固然值得高興,但是後續的經營維護,才是挑戰的開始。溫于璇提到,天神崎自然關懷基金會陸陸續續一共保存了17處土地,共約7萬3千平方公尺,所保存下來的區域,不做任何開發建設,保留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觀,作為自然觀察教室、海底清掃活動、溼地整理活動、兒童故鄉繪畫展,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及一般民眾可以更親近天神崎。更特別的是,這些環境教育的工作,都是由不支薪的志工一手包辦。

※更多關於日本天神崎的資訊

旅程之三:台灣海之濱

旅程回到了台灣,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笑著說:「因為沒錢,帶著一手蒐集的資訊、影印來的海岸線地圖,就這樣用雙腳開始了台灣的海岸線之旅。」郭兆偉花了67天時間,徒步環島海岸線,為的只是「瞭解海多一點」,他說:「我想親眼看看現在的海岸,跟課本寫的、前輩說的,有什麼不一樣。」

郭兆偉分享親眼所見的感動和殘酷,從基隆順時針往東部出發,他看見了地景豐富的東北角、壯闊的東部斷崖海岸;一路往南,到了最南邊的龍坑保護區,接著是楓港以北、高雄以南,隨處可見的消波塊、堤防和大水管,西部沿海盛行的養蚵漁業、彰化廣懋的潮間帶、苗栗遼闊的沙灘……。

除了看見美景、體認到人與自然的相處之外,對於海岸環境,郭兆偉有很深的感觸。他提到,在東部甚至走到沒路可走的窘境,往前看是太平洋、往後看是山崖或是消波塊、水泥牆,或涉水渡河、或上切峭壁,總能走出一條路來,並且看見更美的風景。也因此,他提出反思,過去修橋舖路是功德,但路已經夠多了,是否還要繼續開馬路?

以大量貝殼打造的貝殼廟、滿坑滿谷的消波塊,還有爐渣、蚵架用的廢棄保麗龍、電磁土、沙灘車等這些在台灣海邊常見的東西,讓他感觸良多,除了資源過度利用、海洋污染嚴重之外,還有海岸侵蝕倒退、沙洲流失等諸多問題,「政府打算用更貴、更新、讓人可以親近大海的工法,來取代消波塊,但我們應該思考,是否必須改變『人定勝天』的思維?」

※更多關於台灣海之濱的資訊

Top

 
 
  世界遺產巡禮:真相大白 阿里山鐵路並非世界三大登山鐵路

阿里山鐵路的國際地位與全球比較(上)

作者:蘇昭旭

風靡中外的阿里山小火車。圖片提供: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在台灣地區,目前尚未有任何登錄世界遺產的地景,只有幾個初步評定的潛力點。在2002年文建會初步評選台灣進軍世界遺產的潛力點,將阿里山森林鐵路、棲蘭山檜木林、卑南文化遺址、太魯閣峽谷,被評為可盡速推動的第一類,由此可見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代表性與文化資產價值。

不過,十分弔詭的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獲得重視的主因,在初步的評鑑報告中,竟然出現阿里山鐵路是世界僅存三大登山鐵路之一,後來深度探訪之後,面對國際來訪學者,竟發現全球登山鐵道營運者還有百餘條以上,這樣說辭竟然是貽笑大方,誤會一場。如果阿里山森林鐵道並非謠傳的世界三大,究竟其真實國際地位如何?其登錄成世界文化遺產之利基究竟為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探討與研究的課題。

然而,每當阿里山森林鐵路在媒體被報導之時,經常會出現一些耀眼的頭銜,例如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甚至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這樣的字眼在一般民眾眼裡,可能覺得與有榮焉,不疑有他;然而看在專家學者的眼中,不禁會想:既然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那麼世界其他兩條登山鐵路又是何者?而這三大的定義究竟是以坡度、高度或長度去衡量,來決定前三名嗎?又是何種國際單位具有如此公信力,令國人深信不疑呢?

其實,在2002年文建會評選世界遺產潛力點時,製作國際說帖,邀訪國際學者,才赫然發現阿里山森林鐵路並非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更非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而且不曾有國際單位公佈過世界三大登山鐵路。長久以來,我們沾沾自喜的頭銜,在邁向國際視野的檢驗時,終於回歸到平凡的現實。究竟,阿里山森林鐵路在全球登山鐵路中的地位為何?

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疑

其實世界三大登山鐵路這個問題,早在1990年之初,就被少數有心人士發現;因為在當時有些媒體,宣稱台灣阿里山森林鐵路與日本大井川登山鐵路,以及瑞士的阿爾卑斯山登山鐵路,合稱「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但是多數地理與歷史學者都知道世界最高的鐵路,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南美洲祕魯附近的安地斯山(4830m,Peruvian Central),不合乎常識邏輯;另外,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登山鐵路,保守估計就有17條,到底是哪一條?於是這個問題在當時被丟進了林務局,林務局一時之間尚不知如何回答媒體,因此在1993年7月8日由林務局森林育樂組公佈:阿里山森林鐵路、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及智利與阿根廷的安地斯山橫貫鐵路,合稱世界三大登山鐵路(可查閱民國85年版台灣省林務局誌)。就這樣這個答案大家始終深信不疑,後續若干出版品文獻也以此為據,不知道這個說法有著「考證不清」的疑問存在。

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哪一個國際單位曾經公佈,或有足夠公信力宣稱世界三大,而且不論就坡度、高度或長度去決定前三名,阿里山森林鐵路都排不上前三名;畢竟台灣是海島國家,山岳鐵道規模難與美洲或歐亞大陸相比。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下產生了這個謠言?又誤導了國人如此之久?又是誰發現幫忙找到真相?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精采的故事。

締結姊妹鐵道的源起

故事的起源,必須追溯到日本大井川鐵路,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締結姊妹鐵道開始。在1977年,在日本大井川鐵路前副社長白井昭先生的努力下,日本大井川鐵路與瑞士的布里恩茲湖畔的BRB(Brienz Rothorn Bahn )登山鐵路,締結為「登山姊妹鐵道」。由於日本大井川鐵路在長島水庫完工後,川根市代至長島的路段會被淹沒,所以日本大井川鐵路便被迫提高坡度,以齒軌的方式爬坡,這段坡度高達千分之九十,成為全日本坡度最大的登山鐵路。基於這項理由,並為了打響日本大井川鐵路的國際知名度,所以與瑞士的BRB登山鐵路締結為姊妹鐵道。

這項登山姊妹鐵道的締結,有許多相似的背景因素;例如大井川鐵路與瑞士的BRB登山鐵路皆使用阿布杜式齒軌(ABT Rack Rail);大井川鐵路通過所謂的南阿爾卑斯山(日本仿歐地名)附近,瑞士的BRB登山鐵路正是位於阿爾卑斯山,歐洲屋脊少女峰旁布里恩茲湖畔;大井川鐵路是日本蒸汽火車的保存聖地,瑞士的BRB恰好是全瑞士兩條非電氣化登山鐵路之一(另一條為DFB),並使用蒸汽火車的登山鐵路。由此可見,日本若是願意主動締結姊妹鐵道,其選擇絕非輕率,並有其專業考量的。

到了1982年,日本媒體披露台灣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因為阿里山公路通車,有可能不敵公路競爭而虧損,甚至面臨關閉的危機。日本鐵道界前輩高井貢看了十分關心,並親自來台走訪一趟;他明瞭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阿里山鐵路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林業鐵道成就,擁有許多傲視全球的鐵道資產,豈可任其關閉?於是他主動聯繫長期關心阿里山鐵路的白井昭先生,並提出日本大井川鐵路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締結姊妹鐵道的構想。沒想到這個構想立刻獲得日本大井川鐵路高層的認同,幾經高井貢先生的牽線與奔走,終於在1986年1月24日,由當時林務局局長許啟佑與大井川鐵道後滕社長,簽署締結姊妹鐵道,為中日兩國鐵道邦誼寫下歷史性的一頁。

於是在本新聞方面,為慶祝這項歷史性的紀錄,在各大媒體首度出現了「世界登山鐵路三姊妹」的名詞,以表彰日本大井川鐵路在1977年與瑞士的BRB登山鐵路,1986年與台灣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締結姊妹鐵道。當然這是以日本大井川鐵路的觀點,瑞士的BRB登山鐵路與台灣的阿里山森林鐵路並無結盟關係。如同樣的文字一樣被刊登在台灣媒體如嘉義地方新聞上,今天仍然可以從當年的舊報紙,找到「世界登山鐵路三姊妹」的敘述。這也是台灣對阿里山鐵路首度出現世界三大之說,卻也為後來的誤用訛傳埋下了遠因。

媒體的誤用與國人自創的三大標準

從1986年起,日本大井川鐵路每逢三月花季,總會組團前來台灣,走訪阿里山森林鐵路,這是一項行之多年的溫馨傳統,代表了日本人士的關心與情誼,直到2003年3月1日事故發生才首度中斷。但是每當日本大井川鐵路組團前來走訪阿里山森林鐵路之時,嘉義地方新聞也會加以報導,附帶地也會陳述日本大井川鐵路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結盟關係。但是不知是否「世界登山鐵路三姊妹」,其中的姊字(日文為「女市」)中文難懂,或是記者朋友的創見,無意間被改成了「世界三大登山鐵路」。然而這項媒體的誤用,並沒有被人立即發現並予以適度制止,反而由於某種民情與自尊的伸展,被其他媒體甚至學界訛傳誤用,甚至一度誇大成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這也正是在1990年之初,少數有心人士質疑「世界三大登山鐵路」的最初版本,為阿里山森林鐵路、日本大井川登山鐵路以及瑞士的阿爾卑斯山登山鐵路的原因。

1999年2月,阿里山森林鐵路首部蒸汽火車26號復活,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知名度推向另一個高峰。當然無可避免的,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這個說法再次甚囂塵上。根據當時林務局的說法,世界三大登山鐵路為:阿里山森林鐵路、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及祕魯安地斯山鐵路,並基於登山鐵路從平地至山地,並定義出登山鐵路就是起點要從海拔一百公尺以下,落差在一千公尺以上,愕然驚覺全球合乎此一嚴格定義者,唯阿里山森林鐵路而已。另外如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起點New Jalpaiguri已經是海拔114公尺,安地斯山鐵路不論起點或終點皆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亦顯現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可貴。

其實不少學者已經發現,該定義為國人專門阿里山鐵路「量身訂作」,也與全球登山鐵道的定義不符,台灣國際觀的不足,也由此可見。然而,十分弔詭的是,世界三大登山鐵路這樣的說法,縱然不合事實,也並非沒有貢獻。尤其在1996年,有地方民意代表為炒作土地,竟以阻礙交通為由,執意要求拆除阿里山森林鐵路平地段,計畫在竹崎蓋觀光大飯店。當時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被媒體各界大幅披露,基於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珍貴性,雖然不合事實,卻也讓林務局有所依據,堅持不對那些惡質民代讓步,阿里山森林鐵路終得以度過那一段危險時期。

日人高井貢前輩的提醒 使真相大白

2001年,敝人拙作阿里山森林鐵路1912~1999兩大冊出版,雖然堪稱資料最詳細的阿里山工具書典籍,然而慚愧的是,敝人仍不免沿用了錯誤的說法。於是,在前往日本交流的過程中,恍然驚覺原來日本人士對於台灣媒體,包含官方出版品、宣傳帶、森林遊樂區摺頁,大幅使用世界三大登山鐵路,早已不以為然。但基於情面與苦無確切實證,亦隱忍不提,對於世界三大登山鐵路這個訛傳如何產生,比我們國人還清楚。因此,日人高井貢前輩糾正這個錯誤,他並提出若干當年的剪報、相片,以及世界登山鐵路相關數據,終於使這一切真相大白。

在2001年那次與談之後,高井貢前輩與白井昭前輩,前後官方的拜會,都不約而同地向林務局提出推動阿里山森林鐵路成為世界遺產的說法,這也是阿里山鐵路與世界遺產產生關聯的最早時機點。2001年,鐵道旅行雜誌第二期上率先披露這個觀點。2006年更在白井昭前輩的協助之下,讓台灣代表以觀察員的名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亞太文化資產中心ACCU,2006年1月25∼28日在日本奈良舉行國際鐵道資產會議,以發送說帖的方式,呼籲國際社會重視阿里山鐵路的文化資產地位,讓國際鐵道舞台聽到了來自台灣的聲音,為登錄世界遺產跨出第一步。

如果有朝一日,台灣的阿里山鐵路獲得登錄世界遺產,所有台灣人永遠不能忘記高井貢與白井昭兩位前輩,透過他們兩位的努力,讓阿里山鐵路在邁向國際化的舞台上產生極大的貢獻。敝人投身鐵路數十載,看到他們的關心、付出到年近八十高齡,頭髮斑白,行動困難,仍然不忘記關心阿里山鐵路的未來,那種對台灣鐵道的愛,著實令人感動不已啊!(下期待續)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Top

 
 
 
布希卸任前擬開放油頁岩開發 罔顧外界異見

摘譯自2008年11月18日ENS美國華府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布希政府11月17日獨排眾議,完成一項聯邦領地商業開發油頁岩的管理辦法,不過對於外界質疑此法內容未臻完善,以及開採方式對環境可能造成的隱憂,府方一概充耳不聞。

此項辦法由美國內政部土地管理局宣佈,提供油頁岩商業開發行為一套規範框架,內容包括權利金繳納規則與土地放租面積等細項。

該辦法中的開發地,鎖定熟知的格林河流域,佔地200多萬英畝,橫跨科羅拉多、猶他與懷俄明三州。土管局預估美國境內的油頁岩蘊藏量,將可生產超過8,000億桶的石油。

內政部土地礦產管理助理秘書長艾瑞特(Stephen Allred)指出,如此豐富的蘊藏量足足讓美國至少在一個世紀內,不再需要仰賴石油進口。

不過另一方面艾瑞特也承認說,人類迄今仍未開發出低成本的大量資源開採技術,至少在10年之內無其可能。這也是環保人士與部分民主黨議員對此反彈的其中一項原因,同時也擔心為了能將沈積岩中的化合物轉換成合成原油,最後卻為了生產而導致耗盡水和其他能源等不良後果。

尤因塔盆地(Uinta Basin)採集到的油頁岩(圖片來源: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向來給予油頁岩「地球上最骯髒燃料」的封號,因為光是在提煉過程中就已經比一般石油生產,排放4倍以上的溫室氣體。

不過,艾瑞特對環保人士所關切的問題僅輕描淡寫帶過,卻向記者表示,企業投資以及其他人士將可從管理辦法中了解,在規劃過程中因考量到環境保護層面,整個開採行為將會以公開方式進行。

為了能夠招攬企業參與開發,該辦法特別提供參與公司在繳納權利金上的議價空間,以相對優惠的金額給付開採油頁岩時的土地租賃費。

一般能源公司在聯邦領地上開採傳統石油與天然氣,最高必須繳納12.5%的權利金給聯邦政府。然而,投資油頁岩開發的公司在前5年只需付繳5%的權利金,自第6年起逐年增加1%,一直達到12.5%為止。

在加拿大亞伯達省從瀝青砂中產製石油的狀況(圖片來源:Suncor/ANL)艾瑞特認為權利金上的優惠措施相當合理,因為為了開採油頁岩,這些公司必須斥資上億美元投資。

儘管美國大量開採油頁岩究竟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尚無定論,環保人士卻已利用司法訴訟,要脅撤銷布希政府日前開放格林河道油頁岩開採的決定;與此同時,一些民主黨眾議員亦直言無法認同開採油頁岩的這項作法。

即將上任的總統歐巴馬認為,在管理辦法擬定之前,應做好全方位的研究,具體評估油頁岩開採的成本與效益,不過僅就此表達他的看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nov2008/2008-11-18-10.asp

Top

 
 
 
南非鳥類保育與煤礦開採衝突 申請法院仲裁

摘譯自2008年11月17日ENS英國,劍橋報導;陳維婷編譯;禾引審校

一家英國與南非聯合持股的公司得到許可,將在南非生態最敏感脆弱的自然環境之中開採煤礦,保育人士為此向南非高等法院提出申請,希望對於許可核發過程進行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

這家名為騰達礦業(Delta Mining)的南非公司,多數股權在10月份仍屬倫敦礦業所有,保育人士認為該公司非法取得探勘權,並且將對南非的自然資產造成極為嚴重的威脅,且影響可長達數十年。

保育人士警告,Pretoria東方面積近2百平方公里的瓦科斯楚-呂納堡(Wakkerstroom/Luneburg)濕地與草原地帶 開採煤礦區域,會造成超過3百種鳥類的棲地遭到摧毀。

可能受到衝擊的包括南非的國鳥—「藍蓑羽鶴 」(A. paradisea)。這種鳥類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入「易危」(vulnerable)等級。保育人士警告,此地是4條主要河川的源頭,都可能因為採礦活動受到污染。

在英國皇家鳥類保育協會(RSPB)的支持下,南非鳥盟(BirdLife South Africa)向高等法院申請,對騰達公司在瓦科斯楚-呂納堡地區的探勘權進行司法審查。

鳥盟認為,這些探勘權取得的過程中,不曾適當詢問可能遭受影響的地主,也沒有對採礦的嚴重生態衝擊做出適當考量。對於鳥盟的申請,騰達礦業與南非政府礦產與能源部同表反對。

騰達礦業在2007年8月與11月取得瓦科斯楚-呂納堡地區的探勘權。保育團體指出,探勘權核准過程違反了南非「國家環境管理法」與「礦產石油資源發展法」的部份規定。

這兩項法案都要求對利益持有者與受影響者進行諮詢,包括了地主、南非鳥盟、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分部與厄侃嘉拉(Ekangala)草原基金會。

瓦科斯楚地區的高海拔草原棲息了3百種以上的鳥類,以及1百種以上的當地特有植物。在南非的賞鳥旅遊活動中,超過8成將瓦科斯楚列入行程。

受煤礦探勘威脅的地點包括了蓬戈拉(Pongola)森林保育區,是正式受到保護的區域,屬於東部草原的一部份。

騰達礦業在環境管理計畫中宣稱蓬戈拉森林「沒有任何物種受到威脅」,然而保育團體指出,這個草原是南非13種特有鳥類唯一會出現的地區,並在2001年被南非鳥盟選定為重要野鳥棲地(IBA)。

英國皇家鳥會的非洲鳥類專家巴克利(Paul Buckley)表示,「這是南非自然生態未來數十年將面臨的最嚴重威脅。瓦科斯楚是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也一直是南非環境最獨特的代表性地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nov2008/2008-11-17-02.asp

Top

 
 
  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臭氧層逐漸癒合

摘譯自2008年11月17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2008年9月12日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狀況 (圖片來源 : NOAA)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所主導的最新全球臭氧層評估結果顯示,只要各國政府繼續遵守蒙特婁公約,在2070年之後,臭氧層破壞物質的排放對於各區域臭氧的影響將會十分微小。

報告結果也顯示,美國自1980年代晚期以來已減少產生98%的臭氧層破壞物質。

這份最新的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評估報告,首次針對美國在製造及減少含有氯、溴化學物質排放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詳細的分析資料,這些物質都會導致臭氧層破洞,其中也包括氯氟碳化物(CFCs)。在1970年代之前,人類尚未發現氯氟碳化物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時,當時氯氟碳化物主要用於冰箱和空調系統所使用的冷煤。

臭氧層破壞物質的排放,不僅僅來自冷煤的使用,還包括消防藥劑、電子清洗藥劑、發泡劑等其他產品的應用。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大氣化學家,也是此份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Ravishankara表示:「在美國及超過190個蒙特婁簽約國家的努力下,阻止了未來臭氧層破洞更加惡化的情況,也讓人類或其他生物免於曝露在有害健康的紫外線幅射之下。」

1987年的蒙特婁公約及之後陸續提出的修正案,針對臭氧層破壞物質的生產及使用,設立了限制規範,甚至淘汰禁用。

研究中發現,在1994年到2004年期間,美國在臭氧層破壞物質的排放量,約佔全球大氣中臭氧破壞物質含量的15%到39%。

自1980年代以來,在多數人類居住的南、北半球中緯地區,臭氧層已減少了約5%,但報告中指出,近來臭氧已有開始增加的現象。

臭氧本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同溫層中的臭氧能暖化同溫層及間接暖化較低層的大氣,因此同溫層臭氧是影響氣候的重要物質。臭氧層的減少對氣候有冷卻作用,不過此項作用含蓋了其他許多要素,因此仍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nov2008/2008-11-17-01.asp

Top

 
 
  綠色婚禮 創意 分享 愛地球

本報2008年11月21日台北訊,林穆琳報導

年關將至,又是璧人成雙、喜訊連連的佳節時期。環保意識抬頭,新人婚宴不再只是吃吃喝喝、行禮如儀,一股融入環保意識的綠色婚禮,已逐漸蔚為風潮。

所謂的綠色婚禮,是指在婚禮規劃上,把地球擺在第一位;減少廢棄物產生、降低碳足跡、不以保育類動物為食材……一切都是為了將婚宴對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綠色婚禮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且有專家代為操辦;但在極度重視婚俗的台灣,要如何舉辦個迥異於傳統又不失禮的婚宴,顧到家長親友面子又能表現愛地球的心意,可就要靠新人的創意和智慧了!

被封為「減碳達人」的台達電文教基金會媒體企劃張楊乾,為響應夏至關燈活動,今年六月就曾摸黑進行「低碳婚禮」,而傳誦一時;婚禮現場也不供應國人一向喜愛的魚翅料理。另位環保綠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則將於本週六(22日)舉辦另類的「綠愛婚趴」,以結合公益及樂活為號召,讓無限的創意改寫另一種綠色婚禮典型。

甫榮獲今年度十大傑出青年的陳瑞賓及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鄭秀娟,由於長期致力環境教育,對自己的終身大事也有更深的期許。將於明天下午於景美國中舉行的婚宴,不僅帶有綠色環保風,也將肩負公益募款的角色;來賓禮金及婚禮上所拍賣的款項,將全數捐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作為推動環境資訊與棲地保存之用。

在這場名為「綠愛婚趴」的婚宴,從規劃到落實,都包含對環境友善的心願和創意。如採用電子喜帖,婚宴食材以輕食為主;充滿創意的現場佈置,一花一物,全都向朋友商借,或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完全未費分文。作為婚宴佈置主題的蚵殼,是新人譜出戀曲所在地──七股所回收的代表物;白紗則是募集來的二手回收物,用來妝點會場,簡樸、真誠,不失隆重又深具意義。同時新人呼籲,前往共襄盛舉的貴賓,多以大眾運輸工具來代步。

新人陳瑞賓、鄭秀娟希望將眾人的祝福,化為支持環境工作的力量;在這場名為「綠愛婚趴」的婚宴上,新人將捐出友人致贈的紀念禮物,當場義賣,由出席者自由樂捐。眾人在婚宴上的參與及分享,也將成為對地球的祝福。

獲邀參與這場綠色婚宴的來賓,還包括獨立樂團「薄荷葉」團員鄭凱同、小倩與「黑手那卡西」樂團及與多位友人,都將到場獻唱;數個環保團體也以行動表示支持,主婦聯盟、自然步道協會、綠色陣線協會、文山社大巧手縫紉班將設攤推廣理念與義賣綠色商品,台灣環境資訊協也設有精品跳蚤義賣區,邀大家購買所需同時做公益。結合環保、公益與分享,這場「綠愛婚趴」預料將成為另類創意婚禮的最佳示範。

Top

 
 
  科學家發現體重50克侏儒眼鏡猴

摘錄自2008年11月20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科學家今年8月在印尼「蘇拉威西島」山地,捕捉到罕見的侏儒眼鏡猴。動物學家在20世紀早期就以為這種體重只有50公克的眼鏡猴已經絕種,結果在「失蹤」80年後,直到公元2000年後才再次發現牠們。

新華網引述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科學家在「蘇拉威西島」中部一處國家公園觀察了2個月,並捕捉到兩雄一雌3隻侏儒眼鏡猴,在為牠們加上無線電追蹤項圈後。

這種眼鏡猴是世界最小和珍奇的靈長目動物之一,晝伏夜出,依靠昆蟲維生,全身茸毛,頭部能夠轉動180度,巨眼大耳,跟靈長目不同的是有爪,無指甲。體型只有老鼠大小,外形十分可愛。

Top

 
 
  綠色影展:「垃圾即食物」不是夢! 綠色工業設計讓地球更健康

作者:柳源芷

經過綠色規劃的廢棄物,絕對可以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柳源芷如果垃圾可以變成食物,那麼一個棘手的環保議題就可以化解了,但是垃圾怎麼會變成食物呢?《垃圾即食物》這個節目中將介紹來自德國的化學家麥可布朗加(Michael Braungart)和設計師麥可當諾夫(William McDonough)推出的革命性概念。

循環才是天道

這個概念來自自然,生態圈的一切循環都是的,櫻桃樹在春天開花結果,沒有人會認為滿樹的櫻桃會是「生產過剩」,而櫻桃成熟落地之後也不會被認為是浪費資源,因為果實會被自然分解,成為營養的肥料,分解的果實越多,之後土壤就會越肥沃,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所謂的「廢棄物」產生。

經過綠色規劃的廢棄物,絕對可以回收再利用。圖片來源:柳源芷工業社會中儘管人們努力減少廢棄物,宣導零排放和零廢棄的概念,但是大眾還是接受廢棄物的產生這個事實,而所謂的資源回收(Recycling)充其量算是「降級回收」(down cycling),物質在回收時就失去了原有的品質,於是退而求其次地作成其他物品,在一次次的回收中逐漸降級,最後進了焚化爐。

乾乾淨淨的工廠廢水

麥可布朗加提出刪除「廢棄物」這個想法,他指出不良的設計無論怎麼回收最終都會製造出廢棄物。他希望一個產品可以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讓每一部分都可以完全再次使用,或者回到生態循環中被自然分解;或者在保有原始品質的狀態下被再次回收製成新的產品,達到零廢棄物的目標。

瑞士一家紡織工廠面臨倒閉的危機,因為工廠的紡織廢棄物無法符合政府的環保標準,在無計可施的狀況下這家工廠尋求麥可當諾夫的幫助,麥可提出的解決之道就讓工廠產生的廢棄物完全分解,他們選用植物纖維代替原本使用的合成纖維,並尋找到不具毒性的染料,現在工廠的紡織廢料可以賣給當地農莊,廢料會完全分解並成為植物的肥料,工廠的廢水問題也同時解決了,現在流出工廠的水比流入時更乾淨。

已有許多成功案例

福特公司成功製造出環保概念車。圖片來源:柳源芷麥可布朗加和麥可當諾夫一同寫了「從搖籃到搖籃- 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這本書, 書中提出他們綠色工業設計的構想,在設計初期就考慮到整個產品的循環,讓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都不會危害到人體和環境。

福特公司成功製造出環保概念車。圖片來源:柳源芷這不只是麥可布朗加和麥可當諾夫的理想,他們也已和各種不同的企業做出成功的案例,他們很務實地了解,不論多麼崇高的理想,若是企業無法獲利,終究只是空談。

在《垃圾即食物》這個節目中我們將看到許多運用綠色工業設計的案例,包括NIKE、福特汽車等大公司,都成功地設計出環保產品,麥可布朗加樂觀地說藉著優秀的商業設計,也是可以逐漸改變世界的。

※ 《垃圾即食物》11/22 11:00至12:00 公視播出
※  麥可布朗嘉教授講座
時間:12/1高雄、12/2台北
主辦: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說明:需事先報名,詳情請上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