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6.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看守台灣協會
地球公民協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苦勞網
六足王國:台灣昆蟲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保障生物多樣性  全球保護區擴大
【相關連結】
促進人與環境永續關係 聯合國新增23處保護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留區」新增25處
以森林保育之名化解衝突 獅子山、賴比瑞亞共建跨國和平公園
印尼科摩多龍數量減 政府設國家公園

「人與生物圈計畫」在1970年開始進行,它提出一項跨領域的研究議題及建構能力的計畫,目標是要改善人們與環境的關係。這個計畫的目標是要從生態、社會及經濟面向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流失,運用它的世界生物圈保留區網絡作為運作單位,來進行知識分享、研究與監測、教育與培訓、並和各地社區共同參與決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與生物圈計畫國際協調委員會」5月26日召開會議,決議從17個國家選出的22個新址,列入該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留區網絡(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中。這些生物圈保留區用來試驗及瞭解區域內的永續發展,特別是目前「2005至2014年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2005 through 2014)也正在進行中。精采內文

 

 

 
  我們不介意品嚐「綠領」新瓶舊酒
【相關連結】
職場新趨勢:變身綠領 提升競爭力
2009前瞻:救地球、救經濟的雙重解藥──新綠領崛起
地球日座談:綠領工作在台灣可有未來?
綠領經濟 台灣不可及的夢想?
「綠領(Green Collar)」這新名詞,隨歐巴馬上任後疾聲呼籲以再生與新能源等綠色科技產業促進就業機會、創造經濟成長利基同時達成環保目標的新政。這股感覺良好的跨領域政策與願景背後,終究得面臨市場競爭的殘酷考驗。

我們應如何看美國這波綠領新政帶來的啟示?除非將綠領政策納入中央計畫與預算分配機制出現新利多,或許還不用急著訂出標榜綠領的職訓機構與課程。此外,與其期待國內政府與企業認識綠領是甚麼,不如先看看我們用甚麼方式,鼓勵或者是提醒那些已經存在的政策與計畫內容,有哪些符合綠領精神?政府是否能夠在同單位內或是鄰近單位之間,展開互相認識不同事務機能合作的一點點可能性?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前進8850

採訪:柯金源、剪輯:陳志昌、攝影:柯金源、撰稿:柯金源、張岱屏

扛起沉重的木樁,一步步往山上前進,為的是要給登山者一條更安全的步道,他是布農族人伍玉龍...

伍玉龍的老家就在離玉山最近的東埔部落,國小開始跟著爸爸在山上打獵、放陷阱,跟許多布農族年輕人一樣,伍玉龍在高中畢業以後,開始擔任登山隊的挑夫與登山嚮導。對他來說,山是啟蒙的開始。1985年玉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後,伍玉龍進入國家公園擔任保育巡查員,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登山專家,25歲開始參與海外攀登行動,是國內最早遠征國外的登山者之一。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全球最大的40個城市共同組成C40,致力於解決氣候變化問題。C40上週在韓國漢城舉行第三次年度會議,美國休士頓市率先成爲美國第一個宣布全面翻修大樓計劃的C40城市

由於氣候變遷,北極冰原大量溶解。報告指出,北極冰層溶解若持續加速,使得較溫暖的海水流向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東部濱海地區,而這些海水可能使得海平線上昇的幅度比其他濱海地區高出1、2呎。氣候異常,導致今年部分縣市收成一期稻作發生稻熱病,稻穗有如空包彈般「不稔實」

台灣新聞方面,雲林台西一帶海域淤沙增加,成了沙灘,因應環境變化,當地淺灘定置蚵田竟出現內移跡,村民憂心進入汛期後,恐將影響區域排水功能

大陸貴州地區石漠化嚴重,為解決生態與經濟問題,在石漠化治理中,貴州將生態畜牧業和藥材、果樹、茶葉等種植項目與石漠化治理結合起來,為農民興建「綠色銀行」解決長遠生計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置入性行銷:媒體窮得只剩下錢?

作者:潘翰聲(綠黨發言人)

蘋果日報引用獨立媒體記者的部落格文章,爆料許多主流媒體都拿政府的錢做廣告化新聞,置入性行銷攀上歷史新高。日前立法院舉辦的農村再生條例公聽會上,我當場質問農委會水保局「花了多少錢做置入性行銷」,當然沒有得到答案;隔天報導該公聽會的某媒體依然故我,一面倒的幫政府擦脂抹粉,甚至請御用學者為政策辯護,我們一看就知道是砸錢的假新聞真廣告,但一般民眾就這樣繳稅來幫自己洗腦。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呂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