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前瞻:救地球、救經濟的雙重解藥──新綠領崛起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9前瞻:救地球、救經濟的雙重解藥──新綠領崛起

2009年01月09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紀錄整理:周妮萱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年初發佈環境議題前瞻,點出值得關注的議題,展望新環境的未來。2008年,經濟夠囧,環境也很囧,邁入新的一年,要如何兼顧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本次座談實錄為「抗暖化,就是拼經濟」座談會討論議題之一。邀請專家學者,就新興綠領(green-collar)階級的趨勢進行分析,而台灣在拼經濟、刺激消費的同時,有沒有綠領階級崛起的可能?

時間:2009年1月5日上午9:30
地點:台北市NGO會館
主持人:張宏林(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
與談人: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地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林其昂(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拼經濟 更要進行產業重整

張宏林:工作有稱藍領、白領,何謂綠領?美國歐巴馬也提出了「阿波羅計畫」,最初馬總統曾大力提倡節能減碳,而政府又鼓勵多多使用消費券,使用消費券很多人就要開車去購買商品,二者間是否有違背?歐巴馬上任後政策執行是否能如預期?

林其昂:綠領階級與《美國綠色工作法案》相關,扶持金額不大,大約只有1、2億,與紓困所需投入金額之大不成比例,但仍須期待其調整產業結構的用心;對照台灣,產業升級的討論已討論許久,20年前在談、現在還在談,而現在所謂的永續發展與經濟成長又不相同,應包含傳統經濟、生態保育與社會正義,永續發展應具前瞻性,為未來做準備,這也是計畫性經濟的重要所在,不該只是想到才談。

最近的消費券,雖與節能減碳似有違背,但國際情勢影響,目前經濟情勢仍顯低迷,所以不應苛責。然而,政府在政策上的釐清,更應該責無旁貸,但是目前卻尚未看出有多大發展。政府應冷靜釐清一切問題,例如:經濟重整過程,有些企業需要政府救援,有些應令其即早終結,有些中小企業政府則應進行催生。對此,政府身為主政者應做好妥善規劃,好好思考台灣的永續發展,國民黨目前有一大好時機,而這相對的也是他的責任。

轉型商機:企業投入綠色生產

張宏林:台達電很久開始就已就節能設施、產品發展中投入大量心力,因為台達電認為應從節能開始,解決源頭為主,請問現在企業有何具體的作為?

張楊乾:CSR(企業社會責任)在台達電有專門部門,鄭崇華董事長本身也關注環境,曾呼籲研發部門應加快研發腳步,才能拯救地球。SONY在2002年時,發現其產品PS2內含鉛,在荷蘭被擋下後,轉交由台達電代工,因為台達電早已不在產品內使用鉛。

所以當企業發現投入綠色可獲利,就會繼續促進技術再提升;而在產品製造方面,我們也認為我們所製造的產品是大家每天在使用,若能提升效能便是幫全球省電。

另外還有CDP(碳揭露計畫),是給法人看的,法人會考慮企業的走向而考慮挹注資金的問題。目前台達電也在切入風力發電,現在台灣有許多企業家切入。我們希望建立節能社會,讓大家知道節能省電的有效利用,今年也是關鍵年。

台達電在綠建築這塊也正在投入,因為我們認為這是不會花太多錢又可提高工作滿意度和社會形象的業務。台達電台南廠更因此榮獲「黃金級」綠建築標章認證合格的肯定,所以當綠色可獲利且又有附加價值,更多企業就會投入。政府願意投入,企業也能跟進,跟進之後便會發現商機。

消費者力量決定企業方向

張宏林:新綠領的崛起,綠領仍是屬於勞方,政策走向仍是掌握在資本家。CSR或許形成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不得不走的狀況,而台灣民眾常被認為短視,僅看產品末端的產品價格,我們從不去理解公司背後的問題:雇用童工、虐待勞工、動物實驗……雖然綠領的概念聽起來好聽,可是有可能馬上扭轉概念嗎?

林其昂:CSR連結社會正義,一個好的企業應會在CSR報告書裡做以上問題的全盤報告。經濟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約翰彌爾 (John Stuart Mill)等人所主張(更正註),經濟發展的走勢將邁向利潤趨近於零,John Stuart Mill曾提過「靜止狀態」(stationary state)理論,個人感受現在的情勢似乎已漸漸來到這種靜止狀態。

大企業應自動作相關報告,而政府無須給予過度資金支持或保護,反而中小企業才應該大力扶持,政府應借用大企業的經驗幫助中小企業加速轉型。

經濟低成長或許並無不好,反而可能是幫助資源重整重分配,使生產的產品在過程中往好的方向去走。如此才是經濟發展未來走向,雖然可能低成長,但整個社會終將提升。本世紀最需要觀念調整,應把追求經濟成長當成過程而非目標,在過程中更須將生態保育放入(更正註)。

張宏林:經濟成長的計算真的很需要省思,例如GDP的成長包含去醫院看病也算在內,那是否就能鼓勵大家多去看病?企業家被過度要求成長是否不當?是大家可以思考的。

張楊乾:這一年應喚起大家對全球暖化的重視及凝聚共識,我們應該大家一起給政府更多壓力;而在企業方面,這仍是個絕佳機會,那我們也希望節能產品跟替代能源產業能夠快速復興。消費者可以透過碳足跡的檢視、或是有種專門針對血汗工廠的認證,很多商品現在已經採用。

台灣目前仍在規劃,在英國已經有很多的商品開始有碳足跡印製在產品上,例如牛奶盒或洋芋片;如果是紡織品,我們也可以從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裡,看他是否有提到他們如何看待血汗工廠、童工的問題。一方面,絕對需要消費者力量崛起。另外一方面,我們希望也能引進像是「搖籃到搖籃」的概念,讓資源能夠不斷的再使用,我們希望台灣未來能建造更永續的環境,不論是對企業、個人或社會。

規劃發展  不應急躁 

林其昂:剛剛張楊乾有提到今年是很關鍵的一年,因為有哥本哈根會議,但對台灣來講,2009年重點可能還不是哥本哈根會議,我們應該更有系統、組織的規畫,包含政策與民間團體的運作,台灣2009年的重點應該定位為釐清問題的一年,作為未來發展計畫的一年,先對問題做全盤的釐清。(更正註)

張宏林:如同我們的主題一樣,抗暖化就是拼經濟;曾有一個學者比喻,一個國家就像一台車,經濟是車的引擎、環境是車的底盤,沒有人會反對這台車的西西數要再大一點,但相對的你的底盤就要夠穩,環境與經濟成長應該是平衡狀態,若連生理對水、陽光跟空氣的需求與乾淨的要求都無法達成,人民無法安心拼經濟,我想我們應該找到更好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