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8.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地球公民協會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台灣生態學會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珊瑚礁學會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那瑪夏鄉情況危急 200人急需救援
I'iwi是一種夏威夷的鳥類,屬瀕絕物種。攝影:Jack Jeffrey。提供:美國內政部。
【相關連結】
高雄縣那瑪夏鄉土石流現況
莫拉克颱風,看見無力的部落
八八水患的思考
八八洪患―退地還水的自然思考

高雄縣那瑪夏鄉楠梓仙溪潰堤,部落走山情況嚴重,當第四村落民族、民權、民生一村與二村對外聯結全數中斷,目前預估約2000人仍受困其中。目前民族部落約200人避難於舊社平台,但平台出現坍方跡象,連日降雨讓當地土質鬆動,當地居民表示,下午或許就會坍方,200多名村民恐罹難,盼外界共同呼籲救難單位重點救援。

雖然救援直升機已進入當地,逐步救出老人與小孩,但舊社平台上仍有200多人受困期間,加上山區近日常有午後雷陣雨,一旦下雨直昇機便無法進行救援。當地居民希望,政府能將民族村做為重點救園的目標,否則一旦坍方,平台上的200人將全數罹難。

詳細內文

 
 
  離島圓夢曲:藍色火燒島的哀默與希望
藤壺伸出長長的交尾器;圖片提供:余慧盈

作者:陳淑麗(中央研究院珊瑚礁演化生態暨遺傳研究室研究助理)

綠島位於台東的東南方海上,是一充滿熱帶色彩而景致優美的火山島嶼。全島主要由丘陵台地所組成,島的周圍大多為裙狀珊瑚礁環繞。綠島的珊瑚物種多樣性及豐度都很高,總共記錄到168種可以形成珊瑚礁的石珊瑚,6種觸手超小的水螅珊瑚,八隻觸手的八放珊瑚則有8種,而柔軟的軟珊瑚也有記錄到27種,同時根據台灣的珊瑚物種地理分布判斷,綠島應該有250到300種石珊瑚。

也因為豐富的海洋資源,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而來,然而隨著開發的增加,海洋環境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將造成沿岸海水水質惡化及營養鹽之增加,對當地珊瑚礁生態系造成相當的衝擊,綠島居民或許因珊瑚礁而富,但作為其最大資產的珊瑚礁卻正面臨嚴重的危機。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加拿大的豎琴海豹幼獸;圖片提供:IFAW

莫拉克颱風除了對台灣造成嚴重災情,也給中國帶來重創。福建和浙江兩省帶來狂風暴雨,兩省共數百萬人受災

台灣方面,莫拉克帶來豪雨,二仁溪出海口附近堆積許多上游沖刷下的垃圾與動物屍體。災情慘重的高縣甲仙鄉,十幾萬方的砂土瞬間被大雨帶進小林村,村內遭土石流掩蓋

另外曾文水庫集水區遭大雨不斷沖刷,上噸巨石不斷崩落,而土石流災情不只掩埋道路,還有挖土機從山頂隨著巨石崩落。

屏東來義鄉道路坍方,空勤總隊出動直升機前往救援,只是山區的土石還在滑動,情況岌岌可危。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水就是水  哪管是河水、屍水、淚水、汗水
2008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與美國前總統高爾在波茲南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握手合影。潘基文表示,在對抗全球暖化上,全世界應避免開倒車的情形;他同時呼籲全球實踐「綠色新政」( Green New Deal),以對應氣候和經濟的雙重危機;圖片來源:路透社

作者:鄭國威(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理事)

我這樣得說法其實過於簡化了,廖本全老師去年這篇文章把台灣的病入膏肓的困境描述的更為妥切:

如果把台灣視為一個人來看,先天的國土脆弱本質昭告此人體質不好;而百年來的山林開拓,濫墾、濫伐、濫建等向天搶地,告訴我們此人素來不善待自己,並且不斷挑戰自己,造成一身 贏弱;921地震無疑大病一場,更使原本敏感的體質加劇殘破衰敗;無奈此人積重難返、惡性難改,不僅從未保養(復育)衰敗、受傷的身體(國土),仍然持續掠奪與噩耗,不到油盡燈枯誓不罷休;更恐怖的是,此人身處的外在環境(氣候變遷)極其惡劣,病毒、病媒充斥,隨時可能引爆疫情。這樣的一個人,病痛傷殘成為生命常態,如果你是醫生,如何解救?

詳細內文

 
  行動參與:反對法律扶助基金會官方董事過半!

發起單位: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最近發起「反對法律扶助基金會官方董事過半」的連署活動,司改會發起連署的理由(詳見附加檔連署書)如下:

1. 貼近民間需要,確保服務效率彈性及親切

2. 確保中立性(特別是以政府機關為被告時)

3. 民間董事過半是先國家的普遍作法

4. 官派董事過半形成球員兼裁判

5. 官派董事過半非立法院決議的意旨(針對以「財產管理」為主要業務之財團法人)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呂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