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09.10.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水產出版社
苦勞網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美濃愛鄉協進會
台灣生態學會  
新世代青年團  
千里步道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環境信託網站  
 
  國家公園土地歸還原住民 澳洲創先例

 

【相關連結】
民族生物學亞洲會議:保存共生的文化與自然 原住民扮演要角
還我土地運動-紀錄亞泥侵佔原住民土地一事
巴西印地安人爭取土地權 抗爭到底
沒有堤防的溪洲部落 失去土地的家

澳洲當局23日在約克角半島科的原住民社區科瓦尼阿馬舉行儀式,正式將昆士蘭省境內一座3.7萬公頃大的「蜜雪兒‧亞歷斯河國家公園」(Mitchell-Alice Rivers)土地,創下先例,由昆士蘭省府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部部長瓊斯(Kate Jones)手中交還給Kunjen與Oykangand兩個原本居住此地的原住民族,寫下國家公園歸還原住民土地的歷史新頁。

該國家公園設立於1977年,佔地371平方公里。在撥交儀式上正名為「約克角原住民土地國家公園」,未來依照《原住民管理協議》由傳統土地所有者與昆士蘭省府共管。

詳細內文

 
  生物簡介:潛水三段對話 記憶野柳珊瑚礁的過去與現在
土石流照片;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作者:陳昭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實驗室)

台北連續兩個星期細雨濛濛的天氣,在週日一掃而空,太陽露臉。好不容易等到了機會能夠去野柳收回放在海裡的兩支連續溫度紀錄器和珊瑚採樣,順便作一下今年北部潛水的ending。 早上七點和助理們開車到了野柳核二廠的入水口路旁的停車格。這條公路早期擔負著野柳到金山很重要的交通任務。後來,過山隧道打通了之後,這條公路車變少了,但是海邊慢慢畫出野柳風景特定區的區塊出來。由核二廠入水口的這個點可以遠眺金山方向的三燭台,天氣晴時,天空一片藍與海相連。

在準備著裝下水的時候,一部雙B的黑色轎車急駛過,突然間倒車停在我們的背後。車上下來了一為年約五十的大哥,一副好奇的走了過來。對話就這樣開始──

詳細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引發各界討論,由於狂牛症病毒耐高溫,即使高溫烹煮後仍有致病危機,且專家學者表示,一旦進入食物鏈,就會在這個生態環境一直繁殖。因此非疫區應嚴格禁止。

蘇花替爭執多時,日前總統到花蓮替候選人站台時,承諾蘇花高替代道路2010年一定發包動工。只是蘇花替的環評案還未進環保署大門,2009年是否能動工無法預估。

中科四期放流水爭議不斷,審查小組結論雖是濁水溪與舊濁水溪兩案皆可,但行政院長吳敦義卻要求採以海洋放流方式,環保署環評獨立性與專業性備受質疑。

為保存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建議將珊瑚物種樣本保存於液態氮當中。未來全球溫度若能恢復穩定,冷凍保存的珊瑚可以再回歸海洋自然棲息地。

中國南方旱情越發嚴重,許多省分初現水位新低,民生飲水及農業灌溉上出現問題。水庫及水塘乾竭,出現了罕見的旱情。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日本反核遊行現場觀察

作者: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10月3日,東京,明治公園08:00

星期六的公園廣場上,四處散布的不是來遊玩的一般市民,而是5、60個工作人員在現場忙碌,在各處搭設園遊會的帳棚。我與新潟縣反核地方組織的女性們一起坐車到現場,跟主辦單位報到之後,在分配到的攤位上開始卸貨跟佈置。在時晴時雨的天氣下,所有人一邊躲雨,一邊為了這一天的工作著手準備,第一次參 與日本社會運動的大型集會,場中流動著輕快明朗的氣氛,種種設計與佈置,都讓我這個台灣人備感新鮮,趕緊拿起器材拍攝與記錄。

這是日本6年一次的全國性反核大集會,上個月在台灣時,收到非核亞洲論壇的刊物,才知道這次集會的消息,10月3日也正好在我赴日旅行的期間內,因 此決定過來參加,原本以為只是一場小型集會,上網研究相關訊息後,才發現活動設計中有園遊會、音樂會、研討會、室外演講以及一場東京市內的遊行,規模十分盛大。我有幸恭逢其盛,看著陸續進場的的各地組織工作者,心知這真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學習與觀摩。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連署】請不要讓我們的溪流看不到魚
土石流照片;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發起者:大堀溪文化協會等17個單位

溪流有魚是天經地義的事,溪流沒有魚就不堪稱之為溪流。可是多年來,我們的家鄉有許多溪流已經失去了這種上天的恩賜。

30多年前,我們走到居家附近的溪流,釣魚、戲水、看魚兒悠遊、聽蟲鳴鳥叫,和大自然一起呼吸,真是快活愜意。

那時候,大肚魚、牛屎鯽、鯽魚、鯉魚隨處可見,溪哥也是台灣溪流不可缺少的指標魚,甚至我們可以就在田邊的溝渠裡抓泥鰍和狗甘仔,多麼美妙的時光啊!

我們認為:這樣的美好經驗需要傳承;潔淨的土地要完整的移交給下一代。

詳細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呂苡榕‧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