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1.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珊瑚生病了 海中雨林需要您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贊助環境資訊電子報 送好書&泰迪熊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台灣蝙蝠資訊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五都升格原鄉區治 原住民憂自治權喪失


「在墾殖者思維下,將原住民視為需要救助的弱勢、關係是不對等的,並迫使原住民與土地剝離。」攝影:陳錦桐

隨著五都首長底定,五都升格將接著面臨整併、治理問題,其中又以5原住民鄉成為區治後,區長官派,架空原住民自治最受非議。目前,除了高雄市長陳菊簽署 「高雄縣市合併原住民族權益政策白皮書」,尚有台中縣和平鄉併入台中市、台北縣烏來鄉尚未解套。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為首的多個原住民團體也於選前集結行政院抗議,強調地制法並不適合原住民部落,要求行政院透過命令解釋或修法等方式維護原住民權利。不過,行政院屢次不回應,原民團體表示將向國際法庭提出告訴,控告政府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及憲法。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五都改鄉為區 原民高呼反併吞
原鄉自主重建 原民夜宿凱道狼煙傳訊
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辦法 發佈實施
原民法案審查牛步化 族人望穿秋水

生物簡介 | 藏在端紫斑蝶身上的絢彩

作者:李鍾旻

秋天來臨時,北部地區紫斑蝶的數量減少了許多。由於紫斑蝶具有在秋冬時期向南遷移的習性,現下已不似夏天時龐大的族群。牠們藉此躲避寒冷的冬季,直到春天時,才會再遷移至各地繁衍後代。此時在台北見到少數停留在郊區,沒有南遷的種類,多半是端紫斑蝶。今天我便幸運的碰上了幾隻端紫斑蝶。

一般我們所說的紫斑蝶共有四種。端紫斑蝶是台灣四種主要紫斑蝶中,北部常見的種類。雖然牠的名字叫作端紫斑蝶,但外表似乎相當黯淡樸素,身上幾乎所有的區域漆黑一片,除了茶褐色,就只剩下局部的黑色與白點。乍見不但不起眼,也找不到任何與牠名字有關的部分。既然稱作紫斑蝶,那麼紫色又在何處呢?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中國「城市病」爆發,城市面臨失調,北京市民抱怨「首都變『首堵』,房子又貴得出奇。」河流被嚴重汙染,水資源不足。北京、廣州等地更出現「垃圾圍城」,顯示中國大城市已超過環境承載能力,不宜人類居住。中國急速發展下的困境是借鏡,數度為環境請命的作家張曉風對台北花博發表看法。煙火放一會兒就過去,花很快就凋零,應顧本一點,樹才是土地上更好的煙火。因此號召民眾植樹,做為給台灣的永恆禮物。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雪梨打造了1棟「節能屋」,要向大家證明節能減碳並不困難。除了小市民從自身生活節能,監督政府與企業與政策制訂也非常重要。昨日在墨西哥坎昆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由於中美這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不願相讓,各方期待低迷。但全球對於UNFCCC的信心、2011年在南非達成具法律拘束力協議的目標,仍須在這一次會議努力。11月27日48漁業代表在國際大西洋鮪魚保育委員會(ICCAT)巴黎年會,通過保護鎚頭鯊跟白鰭鯊的措施,但未能保護大西洋黑鮪魚位於墨西哥灣或是地中海的產卵地。在黑鮪魚高達數百億美元的黑市價值面前,貪婪與不當管理已經優先於永續性以及一般人具有的常識。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如果沒有石化擴張......」──鄉村血淚的城市便利

作者:munch

當一則則歌頌石化生活的廣告,充斥在媒體版面之上,並且以石化工業為基本生活所需,昭示當下社會的無法背離。於是,社會集體該被石化綁架,甚至沈默的做為共犯。

是的!長期以來,大家都在享受石化生活的便利,甚至誤認石化如同上帝的手指,捏出人類所需的一切。但是,時至今日,在生活便利之外,開始思考環境永續,原來生活便利建立在環境透支之上,甚至在愉快的石化生活之外,看見石化污染區域的悲傷人們,漸漸的我們才清晰,原來我們活在謊言之中,以他人的痛苦,堆壘我們的幸福。

精采內文

論壇∣慈濟人,請搶救慈濟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我真的希望慈濟人可以看見本文。

都市計畫中劃設保護區的目的是為保護都市生命與生活的安全,簡單的說,這些地區因為可以保護你、我,所以必須透過都市規劃程序劃設為保護區好好的保護它,如同都市計畫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第四條中清楚定義:「保護區:為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功能而劃定之分區。」保護區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是再清楚不過的事。

既然都市保護區的價值是「保護」,那麼誰會買保護區呢?有誰可以買保護區進行變更與開發呢?答案很簡單,叫做有權力的開發業者。慈濟的朋友們,您們真的相信台灣社會能夠接受以善心之名募集善眾善款,買保護區土地,然後變更並且大興土木嗎?您們真的都認為可以這樣做嗎?

精采內文

 

五都升格原鄉區治 原住民憂自治權喪失

本報2010年11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圖說:原住民與土地的關係緊密,是文化實踐的場域。攝影:陳錦桐隨著五都首長底定,五都升格將接著面臨整併、治理問題,其中又以5原住民鄉成為區治後,區長官派,架空原住民自治最受非議。目前,除了高雄市長陳菊簽署「高雄縣市合併原住民族權益政策白皮書」,尚有台中縣和平鄉併入台中市、台北縣烏來鄉尚未解套。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為首的多個原住民團體也於選前集結行政院抗議,強調地制法並不適合原住民部落,要求行政院透過命令解釋或修法等方式維護原住民權利。

原住民政策協會監事拔尚表示,台灣自2005年頒布《原住民族基本法》,之後未制定子法,原住民期待已久的自治依然落空;但現行制度,原鄉仍能選出原住民的村長與鄉長,保有微小卻仍存在的「自治」,鄉內的土地審查委員會至少還有機會參與。五都整併後,全部改為區,依據《地方制度法》為官派,但這與原民法第20條「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衝突。

拔尚說,原住民族基本法是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制定,不是原住民的事情是屬於全台灣人的法令,但卻無本土化思維,只有墾殖者/漢人思維,拔尚說,原民法明訂原住民在自己的土地、種族、文化以及生態環境上擁有治理權,但在墾殖者思維下,將原住民視為需要救助的弱勢、關係是不對等的,並迫使原住民與土地剝離。

拔尚舉例說,就像原住民的農業,是將土地以及其上所生長的物種當做生命的一部分,善待而獲得回報,和土地的關係緊密,不是到哪裡都可以生活,是一種適應土地的自然耕作的方法。

圖說:「在墾殖者思維下,將原住民視為需要救助的弱勢、關係是不對等的,並迫使原住民與土地剝離。」攝影:陳錦桐這也說明八八水災原住民為何死守家園,他們感受和土地的關係,卻無法以語言表達(或不善表達/利用信仰的語言表達)。「土地是原住民實踐語言、文化的場域與空間。遷村意味著土地關係被拔除。這樣的原住民族,將徒留軀殼。」拔尚說。

過去受限中央行政單位與地方政府制度,土地管理掌握在農委會和營建署,原住民實踐的空間基礎消失了,為了維護重新建立與土地之關係原住民要自治。

此次由聯盟提出的「高雄縣市合併原住民族區政策權益白皮書」為例,3項政策原則為以新夥伴關係精神,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那瑪夏、茂林及桃源3個原住民族區與高雄市(政府)建立平等互惠的夥伴關係;以原住民族自治為目標,辦理各項自治立法、組織與培力等工作。即使高雄市當選人陳菊簽署此份文件,但如何落實,仍有待觀察;而台中市以及新北市政府是否也能釋出善意,仍為未知數。

對於行政院屢次不回應,原民團體表示政府不該再玩弄原住民,並揚言不惜向海牙國際法庭提出告訴,控告政府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及憲法。

Top

 
 
 

生物簡介 | 藏在端紫斑蝶身上的絢彩

作者:李鍾旻

 秋天來臨時,北部地區紫斑蝶的數量減少了許多。由於紫斑蝶具有在秋冬時期向南遷移的習性,現下已不似夏天時龐大的族群。牠們藉此躲避寒冷的冬季,直到春天時,才會再遷移至各地繁衍後代。此時在台北見到少數停留在郊區,沒有南遷的種類,多半是端紫斑蝶。今天我便幸運的碰上了幾隻端紫斑蝶。

藏在翅膀下的低調華麗

一般我們所說的紫斑蝶共有四種。端紫斑蝶是台灣四種主要紫斑蝶中,北部常見的種類。雖然牠的名字叫作端紫斑蝶,但外表似乎相當黯淡樸素,身上幾乎所有的區域漆黑一片,除了茶褐色,就只剩下局部的黑色與白點。乍見不但不起眼,也找不到任何與牠名字有關的部分。既然稱作紫斑蝶,那麼紫色又在何處呢?

若不認識牠,或許當下會對牠的外表有所疑惑。事實上鮮豔的藍紫色就藏在翅膀背側的前端,也就是停棲時摺起重疊的部分。平時隱蔽在豎起的翅膀之下,只有在飛行時,或是偶爾展翅時才得以展現。也因為這塊位於翅前端的特異色澤,成了牠名稱的由來。這些色彩的最迷人之處,莫過於金屬質感般的光輝。從不同角度觀看,甚至所見到的顏色、深淺濃厚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其實這些具有金屬光澤的紫色,是特定光線經由鱗粉上結構反射所造成的燦爛色彩,所以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變化。由於這種金屬色彩並非色素所致,這種原理稱作物理色。

「彩球」毛筆器  求偶兼退敵

紫斑蝶還有一個祕密色彩,就是鮮明的黃色。雄性紫斑蝶腹部具有一對黃色球狀構造,外觀就像啦啦隊所使用的彩球一樣。此構造稱做「毛筆器」,能夠伸縮自如,用於求偶。毛筆器平時收摺在腹部末端,求偶時便翻出,並帶著氣味。雄性紫斑蝶求偶時,即利用此毛筆器所散發特殊的氣味,也就是「費洛蒙」,與雌性溝通。這些氣味能夠吸引並安撫雌性,達到交尾的目的。

不同種類所散發的氣味也不盡相同。端紫斑蝶毛筆器所散發的味道,聞起來即有股淡淡的青草味。除了求偶,當雄性紫斑蝶被天敵捕捉時,也會翻出這對「彩球」企圖嚇阻敵人,用以增加逃生的機會。所以當紫斑蝶受困時,便不斷翻弄著這對球狀構造,貌似啦啦隊在歡呼一般。

棲地遭破壞 蝶影難翩翩

由於多數蝶類是不具群聚越冬習性的,紫斑蝶類的越冬行為算是少數的特例。有許多國家曾著手研究蝴蝶遷徙的秘密,具越冬習性的蝶類在媒體前更是炙手可熱。近年來在報章媒體的資訊下,許多大眾熟知紫斑蝶的大名,台灣南部的「紫蝶幽谷」更是與墨西哥「帝王蝶谷」齊名,有關紫斑蝶遷徙的議題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們關注。

過去從日治時代起,台灣曾經有許多以民眾以販售蝴蝶標本維生,相關產品更外銷國外。儘管當時採集風氣盛行,每年捕捉成千上萬的蝶類製成商品販賣,野生的蝴蝶數量仍舊相當龐大。然而大約三、四十年前,由於開墾導致棲地持續遭受破壞,蝴蝶數量開始大量減少,蝴蝶加工業也因無法維持而消逝。如今國土的不當開發仍舊一直持續著。民間也意識到,明顯的,紫斑蝶南部越冬族群正因棲地的喪失而逐漸減少。相形之下,單純的繁殖、保護物種並不能真正的保育野生動物,棲地的維護顯得重要許多

 
     
 
 

中國城市病爆發 離宜居越來越遠

摘錄自2010年11月27日大紀元電子報報導

繼《瞭望》週刊10月刊文指出中國「城市病」集中爆發,專家稱城市面臨失調後,11月25日,《人民日報》又發表文章,稱許多北京市民抱怨「首都變『首堵』,房子又貴得出奇。」

據了解,北京交通擁堵時間已從2008年的每天平均3.5小時增加到現在的5小時,汽車平均時速僅為15公里。除房價高、交通擁堵、街區發展失衡這些市民們日常就能深切體會的「城市病」外,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還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惡化等「城市病」。

環境汙染也讓人頭疼。在深圳,多條河流已經被嚴重汙染,即便地處珠江三角洲,該城市仍是中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之一,2009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已經下降到20年前的1/18。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北京、廣州等地一度出現「垃圾圍城」現象。專家:已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宜居城市需有之條件:第一,乾淨飲用水。第二,新鮮的空氣。第三,可安靜睡覺的環境。第四,能放心的食物。最後,能在一個良好的綠色的環境當中生活、工作。

Top

 

張曉風為樹發聲 花博不如顧本

摘錄自2010年11月29日中央社報導

數度為環境請命的作家張曉風今天為「樹」發聲,對熱門的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發表看法。她表示,煙火放一會兒就過去,花很快就凋零,應顧本一點,樹才是土地上更好的煙火。

張曉風日前對政府202兵工廠開發案提建言,最近又為溼地槓上內湖慈濟社福專區。她下午應新希望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邀請,出席響應建國百年百萬植樹活動,號召民眾植樹100萬棵,做為給台灣的永恆禮物。

張曉風表示,「煙火就是一剎那會燃過去的東西,花11、12月都還可以開,不過很快就凋散了,我們唯一需要的東西是大樹。」

張曉風事後進一步澄清,自己不是反對花博的形式,花是漂亮,如美女擦口紅很漂亮,不如營養均衡一點、自然一點、「顧本一點」,多種點樹才是幫土地顧本。

至於對花博開幕煙火的批評,張曉風覺得「不如去種地上的樹,才是更好的煙火。」

Top

 

雪梨節能屋 淋浴計時玻璃牆

摘錄自2010年11月28日中央社雪梨報導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珍貴的能源,澳洲的電力公司與自來水公司一起在雪梨打造了1棟「節能屋」,邀請1個3口之家免費入住1年,親身體驗,要向大家證明節能減碳並不困難。

環保節能屋內不論裝潢、家具都盡量以回收再利用的資源製作。廚房的流理臺面、餐桌都使用經濟且再生容易的竹子製作,廚房內餐吧椅的前身是軟木塞,餐吧檯以及部分牆面則是以回收的玻璃製成。餐椅,則是以回收的汽車電池改造而成;常見的包裝紙箱則搖身一變,成了櫥櫃的面板;客廳裡的書架也是回收金屬打造而成。

打敗其他160個申請家庭而贏得在環保節能屋免費居住1年的亞當斯、喬伊斯以及剛滿5歲的女兒艾娃一家更是身體力行,努力省水節電。他們將廚餘回收做成堆肥,利用堆肥以及太陽能板發電,足夠完全供應一家所需的用電。屋內的照明設施全部使用發光二極體(LED)燈,選用的家電都為節能型,因此用電量也大為減少。另外,家中所有的水龍頭以及插座都裝上水錶、電錶,方便監測能源用量,還可以上網查看家中各種水、電使用的分布。

不過環保節能並不與生活便利劃上等號。例如:節能屋中以廢輪胎打造的廚房地板就相當難清潔;喬伊斯一家開著電動車去探望親戚,可是在半途沒電,也沒有地方可以立即充電,只好請拖吊車將電動車拖回家。

Top

 

坎昆氣候會議明召開 中美互動仍是關鍵

摘錄自2010年11月28日新頭殼報導

不同於一年前哥本哈根聚集舉世目光,29日將在墨西哥坎昆(Cancún)開幕的今年度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各方期待低迷。中美這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也未見相讓的跡象。

首先是美國的氣候能源法案在參議院受阻,本月初的期中選舉,在氣候問題上保守的共和黨又大勝。華府環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所長拉許(Jonathan Lash)最近在一篇發表於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的文章說,面臨這種情況,美國如今對於它去年提出的減排目標是否認真,都很難說。

另外,中國去年提出的目標,是在2020年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但中國堅持要自己稽核,已開發國家則主張要用國際機制進行,指責中國不透明。這一歧異仍在。

這次會議中,資金和技術的轉移問題也是焦點。依據哥本哈根協定,已開發國家從今年到2012年要先期提供發展中國家約300億美元因應氣候變化,中期更要在2020年前以每年1000億美元為目標。目前資助進度並不理想,金額跟估計所需之間尚有重大差距,同時「決定分配」的機制也還充滿爭議。

坎昆會議預料不會有重大結論,但它的階段性功能仍被寄予若干期待。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指出,坎昆的協商成果,「將有助於維持住對於(UNFCCC)這個多邊體制的信心,以及2011年在南非達成具法律拘束力的協議」。

 Top

 

漁業國未能捍衛大西洋黑鮪魚 黑市交易問題仍然猖獗

摘譯自2010年11月27日ENS法國巴黎報導,林可麗編譯,范仕穎審校

Bluefin tuna (Photo courtesy Greenpeace)國際大西洋鮪魚保育委員會(ICCAT)48個漁業國代表27日於巴黎舉辦年會,會中通過一些保護鎚頭鯊跟白鰭鯊的措施,但卻未能保護大西洋黑鮪魚位於墨西哥灣與地中海的產卵地點。

ICCAT在長達多日的閉門協商會議後,達成了共識,同意將2011年的黑鮪魚限制捕撈量下修600公噸,自地中海捕撈限制自原有的13,500公噸降至12,900公噸,而墨西哥灣的1,750噸則維持不變。

保育團體、ICCAT的科學家、歐盟及美國長久以來即呼籲催促將2011年地中海的限制漁獲量調至6,000公噸,讓遭到過度捕撈的魚群數量能回復正常。他們說ICCAT的決策對於魚群數量的恢復實質幫助不大。有明確證據指出黑鮪魚具有高達數百億美元的黑市價值。

WWF-France stages a demonstration urging bluefin tuna protection on the River Seine in Paris, November 21, 2010 (Photo courtesy WWF-France)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地中海漁業計畫主持人圖得拉(Sergi Tudela)博士說,「在ICCAT會議中談到大西洋黑鮪魚問題時,貪婪、不當管理當道,永續性、一般常識的考量反而居下風。這個微小的限制漁獲量下修程度,不足以保證地中海的黑鮪魚數量能夠恢復。」

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黑鮪魚(Thunnus thynnus)被列為資料不足,表示自1996年以來就沒有評估資料。但目前,在黑海及裡海,大西洋的黑鮪魚已經成經絕跡。

國際非營利組織Avaaz警告,「這場高峰會馬上就應採取更大的動作來停止過度捕撈黑鮪魚,否則黑鮪魚將會絕種。而沒有了他們,海中的生態系統可能會癱瘓。」Avaaz在ICCAT會議上向歐盟協商代表遞交了一份由31萬9000多人簽署的陳情書,催促採取行動保育黑鮪魚。

10月間,歐盟漁業執委德曼納奇(Maria Damanaki)提議將地中海的黑鮪魚限制捕撈量下修至6,000公噸,以讓魚群數量有更好的機會能恢復正常。這份提議後來被逆轉,歐盟表示現在將會「將鮪魚漁民的利益納入考量。」

EU chief negotiator Pierre Amilhat, right, receives Avaaz petition in Paris, November 26, 2010. (Photo courtesy Avaaz.)在會議前一週,歐盟成員國同意了一份協議內容,但是協議的內容並不是根據歐盟執委會的建議擬定。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NOAA)副署長盧全蔻(Jane Lubchenco)博士表示,「美國大力推動對黑鮪魚與其他魚類,採取以科學為根據的管理措施,應用預警方法來考量對生態系統的衝擊。」

盧全蔻博士表示,「我們在這個會議達到的結果成敗參半,但我們將會持續推動永續的管理方式,以支持與商業漁業及休閒漁業有關的長期穩定工作。」

但是保育團體指向了一個巨大的黑鮪魚黑市市場,這個市場是由國際調查記者聯合組織(ICIJ)所揭露,ICIJ針對ICCAT的成員國如何管理地中海黑鮪魚的庫存量,進行了長達七個月的調查並發布了一份報告。

ICIJ針對在1998年到2007年間的黑鮪魚總漁獲量調查,揭露了浪費、詐騙,以及猖獗的多項不當管理措施。

Bluefin tuna await transport to market, St.-Jean, Aquitaine, France. (Photo by Alexandre Dulaunoy)ICIJ報導指出,「在驟降的東大西洋魚群數量背後的真相,藏著的是一個巨大的非法黑市。在1998到2007年間,黑市達到巔峰時期時,每三尾的黑鮪魚中就有超過一尾是非法捕撈,在檯面下創造了超過40億美元產值的交易額。」

ICIJ報導寫道,「漁夫大搖大擺地違反公告的正式合法捕撈限制量,並且從事一連串的不法勾當,包括假報捕獲尺寸,雇用禁用的偵察飛機,捕捉尺寸太小的魚,買賣漁獲限制量,並且侵佔歐盟觀察員不能進入的北非水域中的鮪魚。」

根據ICIJ,「海上農莊,是黑鮪魚增加體重來增加其價值的地方,已經變成了地中海與北非"洗"鮪魚的中心。許多農莊都低報了他們的漁獲量並且造假虛報主管機關強制規定應放生的非法捕捉黑鮪魚。」

黑鮪魚在日本東京Tsukiji市場的砧板上(照片由John Kahrs攝影)ICIJ報導並指出,「雖然歐盟的政府代表已經開始打擊不法,但是非法漁業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WWF的地中海漁業計畫主持人圖德拉博士表示今年的ICCAT會議並沒有做出任何措施來彌補現的局面。

圖德拉博士表示,「根據多年以來觀察ICCAT的經驗,以及數不清可以做出正確事情的機會。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委員會的對黑鮪魚的永續漁業並沒有興趣,而只對短期的商業利益有興趣。從來沒有實施有效的措施來控制大規模的非法漁撈以及未經報告的地中海黑鮪魚捕撈行為。」 

Top

 

論壇∣「如果沒有石化擴張......」──鄉村血淚的城市便利

作者:munch

當一則則歌頌石化生活的廣告,充斥在媒體版面之上,並且以石化工業為基本生活所需,昭示當下社會的無法背離。於是,社會集體該被石化綁架,甚至沈默的做為共犯。

是的!長期以來,大家都在享受石化生活的便利,甚至誤認石化如同上帝的手指,捏出人類所需的一切。但是,時至今日,在生活便利之外,開始思考環境永續,原來生活便利建立在環境透支之上,甚至在愉快的石化生活之外,看見石化污染區域的悲傷人們,漸漸的我們才清晰,原來我們活在謊言之中,以他人的痛苦,堆壘我們的幸福。

當所有便利的石化產品,在我們的生活週遭出現,人們從未思考或觀看過這些石化產品的生產區域,甚至被隱藏保護的生產流程,掩蓋許多驚人數據。當那些長期被壓抑的人們、被污染的土地,跳了出來,才讓人驚覺巨大的痛苦,從來不會寫在石化產品的美好廣告詞中。

石化工業有多恐怖!

中油五輕的土地污染,公告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及整治場址,讓後勁人誓死趕走忍受已久的惡鄰居。台塑仁武廠的爆發的污染事件,再多的無污染雄辯,也掩蓋不了廠區長期高度污染,被公告為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的事實,引發仁武地區居民的怒火。甚至到最近,雲林六輕、嘉義南亞廠,連續發生大火,燒到台塑出面道歉,政府揚言對污染進行裁罰。

但是,震驚社會的集體憤怒過後,就是石化工業一連串的抗辯調查,永遠在法律縫隙裡找出路,無法證明污染、無法證明擴散、無法證明有害,所有的「無法證明」,成為石化工業的生存護身符。

因此,石化工業真正恐怖的地方,不只是污染!而是躲在數據、詮釋背後的「低於標準」、「無法證明」,一種難以究責的無奈。

當國內外學者提出一份份罹癌率、流行病學、生命減縮的報告,石化工業不敢誇言完全沒有污染,只會以「低於標準」的說法,度過一關又一關的審核,及至污染現象出現,又是冗長調查的「無法證明」,自外法律的處罰。就算一旦釀成災害,就以敦親睦鄰的補償,避免法律定讞後的賠償。

於是,石化存活,活在科學數據、法律言辭、金錢補償的背後,它絕非沒有污染,實際排出大量環境毒物(註),只是它合於最低的「不死標準」,一種數據上可接受的污染,以及難以證明的直接危害,只要沒有駭人的大量死亡,石化工業就可被寬容。

數十年來,石化工業始終攪在糾纏不清的污染疑雲之中,遊移在法律、環評的邊界,但是唯一清晰的是,在低於標準、無法證明的言詞中,居民的痛苦,土地的傷害,以及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成為唯一可見的事實。

石化工業提出的書面上,永遠有著符合「不死標準」的數據與文字,但是親身前往石化生產區週遭村落走訪,就可以體會當地居民對於空氣異味、河流污染、土壤毒害、漁獲減少、離癌致病、房價低落等等現象,終日痛苦不已,那才是真實的痛苦數據,只是政府永遠找不到兇手,或是強調「低於標準」、「無法證明」。

如今,一連串的石化廣告,搖身一變,在美化的圖文裡,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甚至將石化工業形塑成彷如潔淨無污染的工業。這種「不死標準」的美好,看在鄉間居民眼中,何其諷刺!

石化無污染,一個舉世的笑話,當經濟部長都能以「必要之惡」來形容石化業,石化工業又會是甚麼聖潔美好的工業。

在這個時代,縱使石化工業仍在法律條文、科學數據中,逃脫責罰自證清白,但是在那些石化工業所在位置,人民再也壓抑不住的苦痛與怒吼,更讓人們清楚,所有宣稱來自石化的城市便利生活,如何埋葬的許多犧牲的生命與環境。

城市開始有著反思,人們開始降低石化用品,減塑、低碳、追求自然產品,其實都是一種對於石化反思的人道思維,誰有權將幸福,建立在他人與土地的痛苦之上?而這樣的痛苦不會太過遙遠,終有一天會反噬城市,無論是污染的食物、有害的空氣,甚至劇變的氣候。

時代至今,不可能重返原始時光,這也是現今環保思維興起的原因,當人們驚覺環境惡化,所能做的就是減少污染,對於石化產品,人們已經懂得減少使用,甚至完全拒絕,對於石化工業,就算新的產業難以替代,但是也該有著拒絕石化產業再擴張的決心。

時代在進步,環保的思維,已經讓人們從產品使用,望向生產流程,也讓人們在享受之時,體認到犧牲甚麼?所有美好的言詞背後,可能藏的悲傷的事實,當我們懂得,悟透石化產品背後的苦痛,又如何將城市便利,建立在鄉村血淚之上!

我們無法拒絕長途汽車,但是我們學著短程以自行車代步,我們現今無法拒絕所有石化產品,但是可以從拒絕石化擴張做起。

石化美好的年代已過,它創造的財富,只是少數人所得,它為鄉村、土地帶來傷害,卻是要全體社會沈擔,太多顯露的事實,說明一個長期被矇蔽的石化神話,該是反思與節制的時刻,現今先從拒絕國光石化、六輕五期的石化擴張上做起,要求政府規範一個符合社會公益的最低石化體系,而非財團利益的石化擴張。

「如果沒有石化…..」,不該是當下的威脅,而是未來的追求。

從電動汽車的綠能思維,自然材料的潔淨產品,反石化的新環保科技不斷發展,在所有石化替代產品研發前,應該先思考「如果沒有石化擴張......」,放棄掉一些城市的石化便利,還給環境遲來的幸福,何需再讓鄉村有著驚懼的暗夜哭泣。

如果美好建立在血淚上,石化便利只是殘酷心靈的反映。

註:以台塑六輕為例,自我評鑑標明排放的多種巨量空氣污染物數據,但是強調符合環評標準。所以石化工業不是無毒,只是合於環評的「不死標準」,問題是這種放縱污染的最低標準,如何訂定?如何確實檢驗出危害生命程度?甚至從改善環境的思維,它根本違反追求無毒、優質等更高生活環境品質的積極態度,成為一種無奈的生命妥協。更殘酷說,這種不死標準一旦移近城市設置工廠,一定引來政治風暴,但是在偏鄉就可容許。

※本文由主婦聯盟《綠主張》邀稿,刊登於2010.12期雜誌。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論壇∣慈濟人,請搶救慈濟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我真的希望慈濟人可以看見本文。

都市計畫中劃設保護區的目的是為保護都市生命與生活的安全,簡單的說,這些地區因為可以保護你、我,所以必須透過都市規劃程序劃設為保護區好好的保護它,如同都市計畫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第四條中清楚定義:「保護區:為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功能而劃定之分區。」保護區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是再清楚不過的事。

既然都市保護區的價值是「保護」,那麼誰會買保護區呢?有誰可以買保護區進行變更與開發呢?答案很簡單,叫做有權力的開發業者。慈濟的朋友們,您們真的相信台灣社會能夠接受以善心之名募集善眾善款,買保護區土地,然後變更並且大興土木嗎?您們真的都認為可以這樣做嗎?

論初發心,買保護區,而且是買來進行變更開發,根本是一件不對的事。一件善事,選了不對的地方,是有善心的做錯事。更恐怖的是,那種堅持變更、 硬要開發的高傲與蠻橫,以及以生態滯洪池做技術包裝的工程至上, 完全漠視保護區的功能,這正是人定勝天最徹底的展現。依此歪理, 台北市的保護區還有什麼不能做的?台灣國土還有什麼不能開發的?

慈濟的朋友們,我必須敬告您們:天啊,慈濟正在做這樣的事。

關心慈濟內湖基地案(「變更臺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五段大湖公園北側部分保護區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主要計畫案」)幾年來最無法理解的是,慈濟為何堅持要做內湖保護區開發呢?志業為何強要與保護區混為一談呢?證嚴法師真的知道這件事、真的同意嗎?慈濟信眾及社會大眾知道這個案子的指標性意義(開發商都在觀看本案)嗎?

慈濟救災動員確是台灣社會善的展現,但之所以需要救災,根源在於造災。如果這個社會不持續製造災難的惡因,那麼慈濟應可轉移善念與善款並成就社會更大的善。然而保護區的變更是一場開門的野蠻遊戲,是城市新一波造災的開端,這樣的行為絕非對善款負責,也不是對信眾交代,更不是證嚴法師精神的實踐。變更保護區,不僅是社會對慈濟的信任危機,更是證嚴法師面臨的道德危機。

但是,慈濟執事者一意孤行。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跟保護區有仇嗎?難道不知道通過後對保護區製造的危機以及對慈濟的殺傷力嗎?

慈濟人,請搶救慈濟,讓保護區就是保護區。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陳韋綸、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