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4.05







近期活動

4/14-15貢寮「諾努客農庄」自然米 邀請您作伙來春耕插秧(4/13截止)
《請別打我,長官》週五在光復 紀錄片放映暨座談
《欺騙的種子:揭發政府不想面對、企業不讓你知道的基因改造滅種黑幕》作者新書分享會
陽明山四季賞花「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成果大眾講座」第一場
2012玉山永續環境論壇(4/13截止)
與野鳥攝影互動經驗談
內本鹿小學-深度部落體驗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拍了再吃 菜市場蘊藏新魚種不容錯過

由上而下,分別是在恆春市場發現的尾斑擬鱸,在墾丁發現的墾丁擬鱸,以及台灣首次紀錄、世界第二次紀錄到的紅擬鱸。何宣慶攝。

你曾經注意過你吃的魚是什麼嗎?上菜市場偶爾遇到魚販回答不出來名字的魚,或許買回家後先別急著吃,牠可能是新魚種!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何宣慶,幾年前上菜市場買魚,就曾意外發現世界新種「尾斑擬鱸」,之後,他一頭栽入擬鱸的世界,至今已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多項新種擬鱸論文。

擬鱸又稱為沙鱸(sandperch),屬於底棲魚種,或稱為珊瑚礁魚種,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或大陸棚底部的沙泥地,是珊瑚礁區常見的物種,但有少數物種棲息深度較深,據推測應該是冰河時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待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後,留在深海地區獨立演化的物種。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27種擬鱸 台灣魚種等待發掘

市場買魚 發現新物種

菜市場魚圖鑑

永續海鮮

【氣候變遷Q&A】(29) 解決問題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本報2012年4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一場國際氣候公約的會議中,畫面中的男子,正注視著螢幕上顯示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那麼,解決氣候問題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

精采內文

環球360°∣未來吃什麼?

作者:John Vidal;翻譯:李揚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新增25億(相當於中國和印度當下人口的總和),我們怎樣才能養活這麼多人?聯合國估計,我們必須將目前的食物產量翻一番才能滿足需求;各國政府也宣稱,應該採用新技術並避免浪費。但無論如何節約,世界長期饑餓人口已經達到了10億;未開墾土地寥寥無幾;氣候變化加大了很多地區農業生產的難度;海洋魚類過度捕撈;世界許多地區水資源短缺愈演愈烈。

50年前,當世界人口只有如今的大約一半時,人類曾希望用所謂的「綠色革命」阻止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雜交種子和化肥使用量的猛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人類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與父輩相比,我們的糧食產量將近翻了一番,但對地表和地下水的消耗卻增長了兩倍。

食品、農業和水利等領域的技術專家必須找到新的方法,讓從前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發展農業的地方成為我們的糧倉。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應該如何使用土地和水資源。全新一代的尖端農民、奇特食品及精彩創意也應運而生。

精采內文

2012地球日重點行動:搶救葉蘇尼國家公園

本報2012年4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賴慧玲編譯;王智昱審校

南美洲厄瓜多的葉蘇尼國家公園(YasuniNationalPark)現正以國際信託基金的方式,保護此區地下的石油,無限期禁止開採。世界地球日官方網絡也發出呼籲,希望更多人的關注。

葉蘇尼國家公園成立於1979年,並於1989年被國際教科文組織宣布為國際生物圈保留區(biosphereReserve)。國家公園位於西亞馬遜地區的拿坡河上游(NapoRiver)流域內,涵蓋962,000公頃(譯註:相當於1/4個臺灣)。全區至少有2,274種樹木和灌木品種,平均一公頃可找到655種以上的樹種,比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境內所有的樹種加起來更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兒童節快樂嗎?收到小禮物與翻轉的上下課時間短暫開心一天,但無辜的小朋友身邊環伺了大量有毒物質,推遲多年,中國兒童家具標準將出立法監管,相信不只是廣大的中國,全世界的小朋友也可獲保障。

全球科學家日前在倫敦一場「壓力下的星球研討會」中,針對過去數週來持續探討的議題拋出嚴厲警告:地球越來越熱,正跨越無可逆轉的臨界點。節省水資源,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聯合國GreenUp行動最近發起一項很好玩的活動:將你每天沐浴時間限制在一首歌長度內,大家可以今晚就開始,挑一首最喜歡的歌加入吧,練歌喉又做環保。不過再多人洗戰鬥澡,敵不過錯誤的政策,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引水工程停工3天,在10台遊覽車的動員前往國科會嗆聲下,今天恐怕要復工了,而在台南,官田鋼增設酸洗廠的計畫,在當地鄉親與五府千歲到場坐鎮下,環差審查遭到了否決。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拍了再吃 菜市場蘊藏新魚種不容錯過

本報2012年4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到菜市場買魚,每隻魚你都知道名字嗎?圖為小琉球市場的魚,很多都是珊瑚礁魚。你曾經注意過你吃的魚是什麼嗎?上菜市場偶爾遇到魚販回答不出來名字的魚,或許買回家後先別急著吃,牠可能是新魚種!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何宣慶,幾年前上菜市場買魚,就曾意外發現世界新種「尾斑擬鱸」[],之後,他一頭栽入擬鱸的世界,至今已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多項新種擬鱸論文。

何宣慶解釋,擬鱸又稱為沙鱸(sandperch),屬於底棲魚種,或稱為珊瑚礁魚種,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或大陸棚底部的沙泥地,是珊瑚礁區常見的物種,但有少數物種棲息深度較深,據推測應該是冰河時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待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後,留在深海地區獨立演化的物種。

何宣慶一開始並不是研究擬鱸,博士班畢業後到海生館工作,有別於在中研院從事碩、博士研究期間,每星期必須花兩個多小時到宜蘭大溪、南方澳漁港採集,現在,到後壁湖漁港只要騎幾分鐘摩托車就到了。擬鱸雖然不是主要經濟魚種,卻常出現在漁民混獲中,不明究理就被消費者吃下肚。尾斑擬鱸就是在恆春的菜市場找到的,他也在市場發現新紀錄的單斑擬鱸,這個物種自從1985年在菲律賓被發現後,就再也沒有人看過,經過了20幾年後,才又意外在恆春的市場出現。

在恆春菜市場發現的新種擬鱸尾斑擬鱸。(攝影:何慶宣)基於對擬鱸的熱愛,他不但遍尋菜市場,也增加擬鱸的採集,並且勤找文獻參考。繼在恆春市場發現的新種尾斑擬鱸後,最近又再接再厲發現了兩個新種的擬鱸,刊登在2月新加坡大學所發行的萊佛士動物學刊上。

何宣慶說,海生館的任務就是收集標本,民眾或漁民朋友若發現特別的魚,有可能是新種。他舉之前意外發現1986年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莫顯蕎所收集的標本,經再三確認,不但是新種,更可能是新屬,而這個種將會以收藏者命名為「莫氏擬鱸」。民眾若遇這種情況,可先拍照寄到海生館,若經確認屬於新種,可進一步將冷凍的魚送給海生館。

何宣慶也提醒,擬鱸屬於珊瑚礁魚種,在推行綠色海鮮、永續海洋之際,應讓民眾深入了解食用魚類的來源,盡量不要食用珊瑚礁魚類。他說,站在保育的立場,吃對魚種才是關鍵,而珊瑚礁生態系不容許有破口,否則將造成生態系崩解。

注:2010-9-30自由時報「魚博士挖到寶 市場買魚 發現新物種」所稱的「底斑擬鱸」為誤植,經與何宣慶博士確認應為「尾斑擬鱸」。

【相關報導】27種擬鱸 台灣魚種等待發掘

Top

 

【氣候變遷Q&A】(29) 解決問題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5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節錄自衛報報導。攝影: Cris Bouroncle/AFP/Getty Images。在一場國際氣候公約的會議中,畫面中的男子,正注視著螢幕上顯示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那麼,解決氣候問題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談:

溫度目標

最終,溫度升高是最重要的議題,因為暖化是造成所有其他氣候變遷問題的元兇。

何謂「安全的」升溫範圍,目前並沒有定論,但是希望能夠降低風險達到可接受的範圍,並努力減少突破氣候系統「臨界點」(tipping points)的機會。目前,世界上大部份國家已經簽署了限制升溫不超過2℃的目標。本文所談的比較基準,是指相較於工業革命前的溫度。

然而,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接受這個目標。像是最先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例如低海拔的海島國家可能受到升高海平面危及,就要求應該將升溫限制為不超過1.5℃。最新的科學論文也指出,若接受溫度上升到2℃就可能造成災難降臨。

另一方面,許多科學家認為要達到限制升溫不超過2℃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現今地球已經升溫超過0.7℃。科學家預測,即使我們馬上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零排放,仍然會再升高0.6℃,也就是一共會升高1.3℃。

溫室氣體濃度目標

人類並不是直接改變地球的溫度,而是藉由影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為了達到限制溫度上升的目標,我們必須有效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使得溫室氣體達到適當的濃度。

雖然目前對於解決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濃度沒有一致定見,穩定所有的溫室氣體濃度在450ppm CO2e (二氧化碳當量),是最常見的公認目標。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最新報告,若達到此目標,就有50%的機率可以將升溫控制在不超過2℃。若大於450ppm CO2e 濃度,避免升溫超過2℃的機率就會下滑,反之,機率則會提高。

另一個普遍接受的目標是穩定 CO2(不包含其他溫室氣體)濃度在350ppm 。現在CO2的濃度是390ppm,而且逐年上升。除了迅速減少排放量到零以外,還需要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根據英國氣候辦公室,如果能達到此目標,全球平均溫度就能夠達到只比工業革命前升溫約1.5℃。不過,這個情境仍要看其他種類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變化而定。

排放量目標

解決氣候變遷的排放量目標,可以用相對的排放減量來表示。舉例來說,在2050年之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1990年的50%。

這樣的目標可以多種方式來達到。其一,穩定維持溫室氣體排放不變,直到2040年代,接下來再大幅度減少排放量,不過這樣一來就意味著總共有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內、升溫幅度也越大。相對來說,若即刻採取減量措施,並且持平維持直到2050年,情況會更好。

較上述設定相對的減量目標更為明確的方式是「排放量軌跡」(emissions trajectory),明確定義出每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通常訂定排放量軌跡的方式為,選定一個排放量為達到峰值的年度,以及決定接下來每年排放量下降的速率。科學家們已經檢視了許多排放量軌跡,每一個涵括特定範圍的溫室氣體濃度,同時決定了溫度上升的範圍。

根據英國氣候辦公室研究,全球須在2016年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接下來每年的減量速率為4%,如此一來才有50%機率能夠成功避免升溫超過2℃。為了更可能成功地避免升溫2℃,我們必須更快達到排放量峰值,以及/或是在達到峰值後更快速減少排放量。

現今並沒有國際間一致同意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峰值目標(下降速率亦然)。2010年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上提出的《丹麥草案》(Danish Text),擬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峰值應不晚於2020年,並且在2050年前減少50%排放。但是,這份草案並未生效,至今仍然尚未浮現全球的一致性目標。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Top

 

環球360°∣未來吃什麼?

作者:John Vidal;翻譯:李揚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新增25億(相當於中國和印度當下人口的總和),我們怎樣才能養活這麼多人?聯合國估計,我們必須將目前的食物產量翻一番才能滿足需求;各國政府也宣稱,應該採用新技術並避免浪費。但無論如何節約,世界長期饑餓人口已經達到了10億;未開墾土地寥寥無幾;氣候變化加大了很多地區農業生產的難度;海洋魚類過度捕撈;世界許多地區水資源短缺愈演愈烈。

油炸螞蚱,图片作者:cwh3

50年前,當世界人口只有如今的大約一半時,人類曾希望用所謂的「綠色革命」阻止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雜交種子和化肥使用量的猛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人類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與父輩相比,我們的糧食產量將近翻了一番,但對地表和地下水的消耗卻增長了兩倍。

食品、農業和水利等領域的技術專家必須找到新的方法,讓從前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發展農業的地方成為我們的糧倉。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應該如何使用土地和水資源。全新一代的尖端農民、奇特食品及精彩創意也應運而生。

藻類

怎樣才能在大量減少耕地使用的前提下生產出更多可以養活人類的食物?要做到這點其實十分簡單—只要我們將精力轉向商業化的藻類養殖。藻類是一種單細胞生物,結構並不複雜,在海洋裏、污水中以及其他糧食作物無法存活的環境中都能快速生長繁殖。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和海運集團都在研究使用海藻油的可能性,精明的清潔能源投資者更是將錢源源不斷地投入這項尚處在發展初期的技術之中。

藻類養殖的回報極高:據科學家估算,在最理想條件下,商業藻類養殖每英畝(約合4050平方米)可產出5000到10000加侖(大約22730到45460公升)海藻油;而相比之下,用玉米等糧食作物生產生物乙醇每英畝產量只有350加侖(約合1590公升)。另外,藻類還可以用作動物飼料和肥料。用海藻油替代美國市面上全部生物乙醇需要佔用大約2百英畝(8000多平方公里)沙漠,但正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馬克•愛德華茲所說,這也意味著將騰出4000萬英畝(約合162000平方千米)的農田和每年幾百萬加侖的灌溉水用來為人類生產糧食。

雖然處在食物鏈的底部,但海帶等藻類一直以來就是日本和中國餐桌上的佳餚,並且已經用作肥料、土壤改良劑和動物飼料。愛德華茲說:「藻類大的如海帶、巨藻,小的只有顯微鏡才能觀測到;它們能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提供脂肪、油類和糖分。自然界無論是小蝦還是藍鯨都以它們為食。藻類是所有生命的基礎,也是人類未來的依靠。」

人造肉

這種東西看起來像肉,摸起來像肉,也的確是肉,只不過不是從喘氣兒的活體動物身上取下來的。相反,人造肉是利用幹細胞在大型容器中「人工培養」出來的。

科學家認為,尋找肉類的替代品十分重要。因為在中國等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人們的飲食習慣正向西方靠近,這使政府和農民不得不砍伐森林以開發新的農場。目前有將近1/4的可耕地用於養牛,另有1/4用於種植動物飼料。在美國,牲畜飼料在全部穀物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已經達到將近7成。

目前,大部分人造肉的研究都是在歐洲進行的,其中荷蘭和英國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利用幹細胞培養出可以食用的組織結構。不過,雖然首個用人造肉製成的漢堡明年便有望問世,但它的味道可能會令人大失所望。肉類的顏色和口味分別來自血液和脂肪。雖然研究人員已經找出了能做出血液和脂肪的幹細胞,但真正製成人造血液和脂肪還是一項漫長、複雜而昂貴的工作。

即便如此,研究證明人造肉在環境方面的益處是普通肉類無法比擬的,其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水、能量和土地都更少。另外,在大規模農場飼養以及生長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已經飽受質疑之時,人造肉卻幾乎不涉及任何道德爭議。

新型糧食作物

很少有人聽說過黎志康這個名字,但這位中國植物育種專家很可能將作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永載史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工作12年之後,黎志康和他的科研團隊去年開發出了「綠色超級稻」。經驗證,這一系列稻種不僅產量更高,而且更耐旱、耐澇、耐鹽,還更能抗蟲害、抗病。

黎志康沒有使用轉基因技術,而是與來自16個國家的上百名研究院和農民合作,完全採用傳統育種技術將250多個稻種雜交選優。

這種能大幅度增加亞洲地區糧食產量、養活1億人的綠色超級稻幾年之內即將正式推向市場。但對於其他作物來說,更好的植物育種——無論是否使用轉基因技術——也將是提高產量的關鍵。

然而在過去的20年中,大部分研究經費都用在了轉基因技術上。農用化學產業當初承諾,經他們改造的糧食作物不僅富含維生素、酵素或者健康脂肪酸,並且有很好的耐旱性,能減少碳排放。雖然我們有望看到能製造人類疫苗的香蕉、成熟期更短的魚和具有抗病性的牛,但「養活世界」的承諾仍遠未實現。

去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過3.5億英畝(約合14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球耕地面積約10%,是德國、法國、英國國土面積的總和;但玉米、油菜及大豆佔據了其中大部分,而這三種作物的產出大多用作動物飼料。

沙漠綠化

多地區受乾旱之苦,唯一鄰近的水源就是海洋。我們能不能開發一種技術,讓智利、加利福尼亞、秘魯和中東這樣的沿海沙漠利用海水實現綠化呢?

英國發明家查理•佩頓就有這樣一個設想:用廣闊的「海水溫室」種糧發電。他的計畫很簡單:在自然界的水迴圈中,海水經陽光加熱後蒸發,冷卻後形成雲,之後再以雨的形式回到地表。佩頓的設計採取了類似的結構。在這裏,炙熱的沙漠空氣在進入溫室後首先冷卻,再經海水加濕。潮濕的空氣在滋潤溫室中的農作物之後,將穿過一個蒸發裝置。當遇到一組裝有冷海水的冷卻管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淡水,由工作人員統一收集。使用這種方法生產的淡水是溫室作物需水量的5倍,因此可以將一部分溫室中產生的淡水用於當地其他作物的灌溉。

海水溫室已經被證明行之有效,而且今年就會有一個由挪威政府支持的大型試點專案在約旦亞喀巴附近上馬。「撒哈拉森林計畫」將綜合利用不同的技術種植糧食和生物能源作物,將於2015年正式開始運行。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新技術正在開發當中,它們將使人類得以在極端環境中種植糧食。或許其中最簡單卻最具雄心的專案就是籌畫已久的「非洲綠色長城」計畫了。這片長條狀的森林寬15公里,長7775公里,自西非的塞內加爾一直延伸到東非的吉布提。參與該計畫的非洲11國表示,「綠色長城」將有助於阻止撒哈拉沙漠向南擴展,減緩土壤退化,降低風速,促進雨水下滲,並創造出適宜種植水果、蔬菜和其他作物的小氣候。

昆蟲

在歐洲或是美國大多數餐廳的菜單上,像蝗蟲、蚱蜢、蜘蛛、黃蜂、蠕蟲、螞蟻和甲殼蟲這樣的東西是難得一見的;但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人們食用的昆蟲多達1400種。隨著食品價格的上漲和世界範圍內土地供應緊張,英國等地建立食用昆蟲養殖場的日子也不遠了。
養殖昆蟲的優點不僅在於昆蟲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高鈣高鐵的食物,還因為昆蟲養殖場占地很小。從環境角度看,傳統養殖場同樣不能和它相提並論。昆蟲將植物轉化為可食用肉質的速度比發育週期最短的家畜還要快;它們釋放的溫室氣體更少;無論喂它們紙張、水藻還是工業廢料,它們都能茁壯成長。

一直積極尋求大範圍推廣食用昆蟲養殖的聯合國和歐盟都十分推崇這種「微型家畜」的種種優點。荷蘭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建立昆蟲養殖場。但出於對西方人神經質的照顧,他們要求研究人員看看能否單獨提取昆蟲蛋白。

與此同時,歐盟向其成員國提供300萬歐元資金推廣昆蟲在餐飲中的使用,並要求食品標準監管機構研究昆蟲作為膳食補充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

減少消耗是唯一的出路 2011年12月16日
保障糧食安全到底靠什麼? 2009年3月27日
你為什麼吃素? 2011年4月21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2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2年4月4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2012地球日重點行動:搶救葉蘇尼國家公園

本報2012年4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賴慧玲編譯;王智昱審校

南美洲厄瓜多的葉蘇尼國家公園(YasuniNationalPark)現正以國際信託基金的方式,保護此區地下的石油,無限期禁止開採。世界地球日官方網絡也發出呼籲,希望更多人的關注。

葉蘇尼國家公園成立於1979年,並於1989年被國際教科文組織宣布為國際生物圈保留區(biosphereReserve)。國家公園位於西亞馬遜地區的拿坡河上游(NapoRiver)流域內,涵蓋962,000公頃(譯註:相當於1/4個臺灣)。全區至少有2,274種樹木和灌木品種,平均一公頃可找到655種以上的樹種,比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境內所有的樹種加起來更多。

葉蘇尼國家公園很可能是地球上生物最為多樣的地方。區內有593種鳥類,80種蝙蝠,150種兩棲類動物,120種爬蟲類和超過4000種維管植物(譯註:具有木質部和韌皮部的植物,包含蕨類和蘇鐵等種子植物)。據估計,區內更有高達10萬種以上的昆蟲品種。

葉蘇尼也以區內的亞馬遜原住民聞名於世。亞馬遜蓋丘亞族或納布魯那族,瓦拉尼族,和另外兩個與世隔絕的族群,以及塔加利和塔羅米南族,皆世居此地。其中瓦拉尼族占據大部分的地區,以驍勇善戰為世人所知。

雖然葉蘇尼國家公園對於保存此區的文化和物種至關重要,然而,國家公園本身的保存卻飽受威脅。區內的油井、為開採石油開闢的道路以及採油設施,皆持續對國家公園造成危害。其他威脅還包括非法伐木和氣候變遷。但即使在眾多威脅環伺之下,現在仍有一個歷史性的機會,可以讓這片自然奇景流傳後世。

2007年,國家公園東北區的義思平哥-坦伯可加-提普帝尼地區(Ishpingo-Tambococha-Tiputini,簡稱ITT)發現大量的石油存量。厄瓜多總統柯雷亞(RaphaelCorrea)向聯合國提出條件:若國際社會願意合作,提供相當於開採此區石油一半以上的獲利給厄瓜多,則其政府將保護此區地下的石油,無限期禁止開採。

現在,厄瓜多政府正致力於無限期保持ITT地區8億4600萬桶的石油存量。國際社會也將提供財源,協助創立由國家、厄瓜多公民社會和捐款者共同參與的國際信託基金。

原文:http://www.earthday.org/campaign/save-yasuni-national-park

Top

 
 

中國兒童家具標準將出立法監管

摘錄自2012年4月4日中廣網北京報導

從2008年不斷延後,中國《兒童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將於8月份面市。

環保專家董金獅表示,第一方面是涉及內容比較多,家具裡面的材料、塗料還有皮革、纖維成份等等都要進行具體的限制,而且要提供檢測的方法,還有判定的依據,這些都需要時間去參考國際資料與實驗的驗證。

第二方面生產兒童家具的企業,他們對這些標準意見也不統一,要求越嚴格,就意味著對好多企業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這個標準遲遲不能出台,技術指標的細化和量化,檢測方法的具體化都給這些原來生產兒童家具的企業帶來挑戰。

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院有一個工業標準調查會,2004年工業標準調查會針對木製​​品製定11項技術法規,檢測主要內容有甲醛釋放限量,鉛、鉻等重金屬檢測,對木材木製品禁用防腐劑銅、鉻等等的檢測。

除了對兒童家具安全性能檢測,日本厚生勞動省也對家庭用品中有甲醛等20種確定對健康有害物質的含量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不僅在使用的材料上,對兒童及學生使用的家具形狀和功能上也有不少規定,比如規定了學校裡用的學生椅應該是可以調節高度的,以便不同的身高學生使用,理科教室使用的實驗台和桌椅材質應該是耐用性材質產品問題。

美國的兒童玩具安全檢查法規是世界上要求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同時美國出售的玩具無論從哪個國家進口都一定要通過美國相關機構非常嚴格的審核檢查。2008年,美國國會就已經通過了消費者安全議案,當中專門指出對兒童玩具中有毒化學成份的嚴格審查制度,包括沃爾瑪、玩具反斗城等兒童玩具零售商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商家對兒童玩具的出品公司和進口國家的工業標準也開始加以嚴格的審核。

歐洲人一向注重細節,產品質量更是讓世界各國望其項背,英國家具協會對家具的製造材料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木材的質量、來源都有規定,此外還需要通過相關的防火測試,家具的強度和穩定性以及裝飾性家具構建之間的配合是否符合使用和安全標準。這都是英國家具協會所關心的,由於不少兒童家具是組合型的,尤其是上下舖的單人床就需要達到高標準的安全、強度和耐用的要求,以保護兒童的使用安全。

不僅對家具本身有要求,英國家具協會還會抽查,防止家具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氣味對人體產生的危害,而家具的拆卸工作,家具的儲存以及人為影響,相關的家具公司都應該按照規定予以說明。

Top

 

科學家再確認:地球越來越熱 正跨越無可逆轉的臨界點

摘譯自 2012 年3月26日ENS英國倫敦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乾裂的湖泊灘地,Tim Keegan攝。全球科學家日前在倫敦一場「壓力下的星球研討會」中,針對過去數週來持續探討的議題拋出嚴厲警告:若要降低種種不可逆的長期性氣候變遷、及其他劇烈改變地球生命支撐系統事件的風險,我們的時間所剩無幾。

在場會議為期4天,共吸引2800位科學家、決策者及企業代表與會。大會檢視了種種地球的重要徵兆及負面現象,「若不立即展開行動,在地球越來越熱的狀況下,整個社會將面臨更不確定的未來。」

這次會議議是由英國皇家學會「生活與環境變化專案」所主辦,是全球永續發展高峰會(Rio+20)6月在巴西里約開議之前,最具規模的專家集會,也是且是此類專家小組曾經舉辦過、規模最大的會議。

來自澳洲國家大學(ANU)的全球氣候變化專家Will Steffen在會中演說時指出,有許多潛在危險環境「臨界點」,包括極地冰蓋的融化、北邊永凍層的解凍等,「毫無疑問,過去50年,是歷史上所能見到人與自然界關係變化最劇烈的時代」。

對於這數十年來人類活動的爆炸性發展,Steffe稱之為「劇烈的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

「許多人類活動在20世紀的某個時候已經達到起飛點,並於20世紀末大幅加速。『劇烈的加速度』,就是指其變化的規模和速度。」Steffe補充說,「這些都發生在人短短一生的時間中」。

「在地球上,我們能走去哪裡?」他問。

Steffen提出幾個地球狀態的關鍵指標,包括全世界人口膨脹下淡水與能源消耗持續飆漲、以及甚至還有數十億人尚缺乏生存福祉所需的基本元素。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越來越高。過多的磷和化肥等有機物排入海中,導致在沿海地區產生大量的死區(dead zones)。

然後科學家繼續報告:我們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海冰、極地冰蓋和北極永久凍土層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土地利用改變。

在整個星球的層級來看,人類正在改變全球碳循環,水循環和氮循環,Steffe警告。他擔心從永凍層釋出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因為永凍層中二氧化碳的儲藏量為大氣的2倍之多。

融化中的永凍土,美國USFWS阿拉斯加辦公室提供Steffe並且提出了關於「發酵炸彈」的警告,這是另一個導致地球越來越熱的潛在因素,警告在融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呼吸作用,將導致「熱產生速率遠高於消散速率的臨界點」。

「當我們看到地球過去呈現的反應,上述種種環境臨界點都是單一系統的一部份。」

「重點是,在這個世紀,我們可能會達到某種門檻。要不我們扭轉了很多這些趨勢──二氧化碳的趨勢、過度伐木等等;或者我們繼續施壓給地球且跨過此門檻,讓這些劇變因子更活躍,而改變整個世界進入一個全新的、更溫暖的狀態。」

另一位會議演講者Diana Liverman則表示:「從一些跡象可看出,某些驅動全球變遷的事件正在減緩或改變。」

Liverman現任亞利桑那大學環境研究所協同主任,也是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他表示,地球進入一個由單一物種(人類)深刻影響生態系統,全新的地質紀元。這影響如此深遠因而以她命名為「人類世」。

「地球的壓力會慢慢舒緩」Liverman指出,「人口增長漸緩且將趨於平穩。每單位生產所產出的碳排也在下降,農業集約化後某些地區森林將慢慢長回。」

「另一方面,」她說道,「每人平均資源消耗,在某些地區已經居高不下,卻在某些許多窮人連人類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的新興經濟體急遽上升。在一些國家,人們無論是碳、水和其他資源都消耗得太多,我們想要扭轉乾坤,還有條漫長的路要走。」

以下一段1分15秒的影片呈現歷史上,隨時間推移,人類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分佈情況。此影片呈現自1750年英國的工業革命後,二氧化碳排放開始急速增加,漸漸範圍擴張至全歐洲、北美洲及亞洲,最後遍佈全球。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r2012/2012-03-27-01.html

Top

 

用一首歌省水!

本報2012年4月5日台北訊,吳岱芝整理報導

為了使民眾能從日常生活中確實達到節省水資源,聯合國環境綠色行動(GreenUp)最近發起一項有趣活動:將你每天沐浴時間限制在一首歌長度內。

今天,就開始選一首你喜歡的歌挑戰自已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以這項綠色行動號召大家一起落實節約水資源。此網站資料顯示,每人淋浴平均10分鐘就會消耗至少160公升的水,此為水資源短缺地區大部分人平均用水量的八倍!而上一世紀,聯合國糧農水機制組織數據統計指出,全球水資源消耗速度竟是人口成長的兩倍多!以此速度,估計至2025年,水資源短缺將影響1.8億人口的生存。

2012年6月聯合國將召開持續發展大會,而綠色行動為聯合國歐洲區的環境規劃署發起,期望能落實並教育民眾節能減碳,以為6月大會譜上序曲。

參與者可以透過www.facebook.com/GreenUp.UNEP,與大家分享最喜愛的歌曲。

Top

 

憂中科跳票 彰縣民嗆朱敬一下台

摘錄自2012年4月3日聯合報報導

國科會3月底發文給中科管理局,要求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引水工程停工3天,引爆當地民眾擔憂開發案不保,2日近4百名彰化縣民到國科會抗議,高喊「要環保!要吃飯!要中科!要經濟!」並嗆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下台。

中科四期是總統馬英九「愛台十二建設」之一,但環保、水源爭議不斷。3月中朱敬一提出產業景氣轉變、長期水源計畫生變,中科四期將轉型的說法;上周國科會報請行政院重新檢討此開發計畫,同時要求中科停止引水工程3天。

二林地區居民昨天包10輛遊覽車到國科會抗議,痛批中科四期跳票「謀殺就業機會、斷送天倫之樂(年輕人外流)」,彰化縣立委林滄敏、鄭汝芬、王惠美到場聲援。有70人進入國科會簡報室陳情,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出面,話還沒講完就被噓下台。

朱敬一承認說過中科四期要轉型,但他沒說過要停工,民眾則高舉「國科會亂搞、朱主委下台」等抗議標語,朱敬一臉色鐵青。

二林鎮民張源昌痛批,中科四期已經花了1百多億元,若停工造成損失,又是全民埋單。林滄敏說,反開發的都不是在地人,國科會應重新招商,他將要求國科會對立法院提出具體規劃報告。

賀陳弘說明,中科四期將以發展「低耗水」的產業為主。「引水工程停工3天」將在3日到期,清明節放假,5日該怎麼辦?賀陳弘答「依法辦事」,媒體問是否為繼續施工?他說「我認為是啊!」

Top

 

官田鋼增設酸洗廠 環差審查否決

摘錄自2012年4月3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官田鋼鐵官田廠變更增設鍍鋅酸洗廠,環保局昨召開環差報告審查會,地方自救會動員2百多名鄉親前往抗議,並請出五府千歲到場坐鎮,表達設立酸洗廠人神共憤,強烈反對設立高污染酸洗廠,最後酸洗廠遭到否決。

官田鋼鐵酸洗廠2日由環評會專案小組開會進行環差審查,專案小組經過3小時的討論,與會委員認為會對水雉園區及農業區生態環境有不利影響,建議不同意變更,全案將提請市府環評委員會核定。

環保局官員表示,專案小組建議不同意變更,意即否決官田鋼的變更設立,未來提交環評大會後,若無意外,一般均會尊重專案小組的意見。

守候在外的2百多位鄉親得悉十分欣慰,說「老天有眼,神有保庇」,但在未核定前,仍然擔心會有變數,將持續關注該案。

官田鋼鐵公司申請增設廢酸回收再生系統及變更退火處理設備,昨天專案小組召開第3次審查會,官田南廍里民自救會發動2百多位里民到現場表達反對立場,當地福安宮供奉的五府千歲也被請到現場坐鎮,並帶來附近養殖的台灣鯛及種植的菱角苗、稻禾到場,堅決反對官田鋼在特定農業區增設酸洗廠。

鄉親表示,過去官田鋼鐵就有排出污水污染周遭農田的事件,他們不要讓賴以為生的農田遭到酸洗廠的污染,要求業者應到電鍍專區設廠生產。

根據環保局統計,官田鋼永康廠及官田廠近5年來,因違反水污法及廢清法遭處分6件,其中2件為官田鋼委託的清除業者違法,最近一件為永康廠排放大量紅色廢液造成環境污染,前後共被開罰30餘萬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