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再吃 菜市場蘊藏新魚種不容錯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拍了再吃 菜市場蘊藏新魚種不容錯過

2012年04月05日
本報2012年4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你曾經注意過你吃的魚是什麼嗎?上菜市場偶爾遇到魚販回答不出來名字的魚,或許買回家後先別急著吃,牠可能是新魚種!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何宣慶,幾年前上菜市場買魚,就曾意外發現世界新種「尾斑擬鱸」[],之後,他一頭栽入擬鱸的世界,至今已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多項新種擬鱸論文。

到菜市場買魚,每隻魚你都知道名字嗎?圖為小琉球市場的魚,很多都是珊瑚礁魚。

何宣慶解釋,擬鱸又稱為沙鱸(sandperch),屬於底棲魚種,或稱為珊瑚礁魚種,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或大陸棚底部的沙泥地,是珊瑚礁區常見的物種,但有少數物種棲息深度較深,據推測應該是冰河時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待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後,留在深海地區獨立演化的物種。

何宣慶一開始並不是研究擬鱸,博士班畢業後到海生館工作,有別於在中研院從事碩、博士研究期間,每星期必須花兩個多小時到宜蘭大溪、南方澳漁港採集,現在,到後壁湖漁港只要騎幾分鐘摩托車就到了。擬鱸雖然不是主要經濟魚種,卻常出現在漁民混獲中,不明究理就被消費者吃下肚。尾斑擬鱸就是在恆春的菜市場找到的,他也在市場發現新紀錄的單斑擬鱸,這個物種自從1985年在菲律賓被發現後,就再也沒有人看過,經過了20幾年後,才又意外在恆春的市場出現。

在恆春菜市場發現的新種擬鱸尾斑擬鱸。(攝影:何慶宣)

基於對擬鱸的熱愛,他不但遍尋菜市場,也增加擬鱸的採集,並且勤找文獻參考。繼在恆春市場發現的新種尾斑擬鱸後,最近又再接再厲發現了兩個新種的擬鱸,刊登在2月新加坡大學所發行的萊佛士動物學刊上。

何宣慶說,海生館的任務就是收集標本,民眾或漁民朋友若發現特別的魚,有可能是新種。他舉之前意外發現1986年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莫顯蕎所收集的標本,經再三確認,不但是新種,更可能是新屬,而這個種將會以收藏者命名為「莫氏擬鱸」。民眾若遇這種情況,可先拍照寄到海生館,若經確認屬於新種,可進一步將冷凍的魚送給海生館。

何宣慶也提醒,擬鱸屬於珊瑚礁魚種,在推行綠色海鮮、永續海洋之際,應讓民眾深入了解食用魚類的來源,盡量不要食用珊瑚礁魚類。他說,站在保育的立場,吃對魚種才是關鍵,而珊瑚礁生態系不容許有破口,否則將造成生態系崩解。

注:2010-9-30自由時報「魚博士挖到寶 市場買魚 發現新物種」所稱的「底斑擬鱸」為誤植,經與何宣慶博士確認應為「尾斑擬鱸」。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