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4.06







近期活動

《欺騙的種子:揭發政府不想面對、企業不讓你知道的基因改造滅種黑幕》作者新書分享會
陽明山四季賞花「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成果大眾講座」第一場
跟著泰雅獵人去散步 a walk with the Tayal hunter-2012.0414
4/14-15貢寮「諾努客農庄」自然米 邀請您作伙來春耕插秧(4/13截止)
2012玉山永續環境論壇(4/13截止)
啟動綠活 永續家園-2012全國NGOs環境會議,4/21(六)
「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 (RIO+20) 研討會」(4/17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灣特有新種石珊瑚 正式命名躍上國際

台灣新發現兩種石珊瑚,以台灣及發現之地區分別命名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並已分別發表於今年1月及3月《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Studies)國際期刊上。此發現受到國際珊瑚與珊瑚礁研究學者的重視。但發現這兩種珊瑚的地區,包括台東基翬三仙台、蘭嶼、墾丁與高雄柴山(壽山)海岸,卻都受到多項BOT開發案與海岸開發的威脅,其生存岌岌可危。

高雄市柴山會前理事長藍培榮表示,大多數的民眾都認為,西子灣已經沒什麼海洋生物了,更不用談活珊瑚,還是柴山特有種。目前整個柴山西海岸仍飽受各種開發壓力,最珍貴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完全未應有的保護。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連署:PURE Kihau 還我乾淨的基翬

東海岸開發未落實「海下環評」 美麗珊瑚蒙塵

基翬海域生態新發現

西子灣珊瑚戀曲1990

綠色電報∣居家安全特輯:鉛中毒

作者:方志豪

樂聖-貝多芬的死居然跟「鉛中毒」有關係,真是太令人訝異了,並且筆者居然做了一張圖片,還寫上貪杯讓人生變黑白與畫了一個酒杯裡面放了鉛,現在看不懂沒關係,看完以下的文章,就可以解開為何貝多芬的死跟貪杯有關係、為何貝多芬長期腸胃不好、為何晚年會失聰的原因。故事開始囉……

話說,1826年底,貝多芬病入膏肓,全身泛黃、腹痛如絞,醫生從他的肚子裡抽出了幾加侖的腹水。貝多芬一如往昔,暴跳如雷吶喊著:「上天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有誰來告訴我,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幾個月後1827年3月之後他就過世了,享年57歲。1996年有一份對貝多芬頭髮做的研究報告顯示,他頭髮裡的含鉛量是一般正常值的42倍高。由於人體內重金屬的代謝可以累積沉著在毛髮之中達數十年之久,而且只要毛髮沒有腐壞,再久都可以測得出來,因此他們推測,貝多芬死前發生鉛中毒至少30年以上。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生態價值不下於珊瑚礁、且介於陸地與海平面交界,具有消波防洪功能的藻礁,雖於2008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具珍貴地景列冊追蹤,但截至目前,桃園縣對它的保育是不是空轉呢?讓我們跟著特約記者廖靜蕙一探究竟。中國福建寧德沿海地區外來種「大米草」猖狂,造成生物多樣性失衡,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不幸的是,金門的沿岸沙灘近幾年也出現它們了。出了沿海,我們看來一件對海龜友善的事,為了降低漁船延繩釣誤捕海龜情形,漁業署將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合作,延繩釣圓形鉤實驗研究計畫,魚勾角度上的不同,對人類也許沒什麼,不過對海龜來說,可能是生死的距離。

一名奧地利藝術家為了提醒民眾浪費的習慣,特別以1/3為主題,拍攝數種水果與肉類等食物,且刻意強調腐敗與骯髒,呼籲人類珍惜地球有限的資源。如果能認知食物得來不易,並不是憑空出現在超級市場或是冰箱裡的,也許會更懂珍惜,基隆市政府和農會推出柚樹認養活動,認養人隨時都能前往柚園澆水、施肥,相信收成時,感覺會特別不一樣。藝人許效舜也搶先認養了第一株。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鸊鷉死訊的震撼! 請給牠們多一點的生存空間

作者:賴心萍

前幾周,我和許多攝影同好去了金山礦清大橋旁拍攝黑頸鸊鷉(ㄆㄧˋ ㄊㄧˊ),牠是一種候鳥,分布於歐亞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國等地,多見於沼澤、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蓋物的溪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德國中部。  

3月26日聽到牠的死訊,一時之間讓我久久無法釋懷,24日我只去了短短20分鐘便看到牠吞橡皮筋,許多攝影同好試圖呼喊阻止,但牠還是想盡辦法將橡皮筋吞入口裡然後深吸一口水;25日去到那裡的時候,牠在岸邊徘徊,許多攝影前輩開心的嬉笑著爆框了(因為專業的攝影師,有一套專門拍鳥的長鏡頭,游太近反而拍不到)當時我還竊喜著狂按快門,短短的一個小時之內,拍了上千張。聽聞死訊後回想著,怎麼我們這些熱愛大自然的攝影同好,連鳥類的求救訊號都沒發現,一般過境的鳥類都害怕人類靠近,怎麼可能任由我們近距離拍攝,還有待在那多時的攝影師們,專心的捕捉每一個精彩畫面,竟然沒注意到牠「黑頸鸊鷉」一直沒找到食物。

這幾天在整理檔案時,想到2011年的IABS(國際佛學會議),堪稱為佛學界奧林匹克,那這些候鳥的過境何嘗不是自然界的奧林匹克,當時校長提醒大家三句話:學習交流(候鳥的到來,讓我們多一點機會認識牠的名稱及物種)、雪中送炭(沒做到)、賓主盡歡(主歡賓落難),所有在那場的攝影同好包括我在內,護生的觀念還是不足,讓人實在是痛心不已。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