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心萍
前幾周,我和許多攝影同好去了金山礦清大橋旁拍攝黑頸鸊鷉(ㄆㄧˋ
ㄊㄧˊ),牠是一種候鳥,分布於歐亞中部、南部、非洲、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中國等地,多見於沼澤、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蓋物的溪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德國中部。
3月26日聽到牠的死訊,一時之間讓我久久無法釋懷,24日我只去了短短20分鐘便看到牠吞橡皮筋,許多攝影同好試圖呼喊阻止,但牠還是想盡辦法將橡皮筋吞入口裡然後深吸一口水;25日去到那裡的時候,牠在岸邊徘徊,許多攝影前輩開心的嬉笑著爆框了(因為專業的攝影師,有一套專門拍鳥的長鏡頭,游太近反而拍不到)當時我還竊喜著狂按快門,短短的一個小時之內,拍了上千張。聽聞死訊後回想著,怎麼我們這些熱愛大自然的攝影同好,連鳥類的求救訊號都沒發現,一般過境的鳥類都害怕人類靠近,怎麼可能任由我們近距離拍攝,還有待在那多時的攝影師們,專心的捕捉每一個精彩畫面,竟然沒注意到牠「黑頸鸊鷉」一直沒找到食物。
這幾天在整理檔案時,想到2011年的IABS(國際佛學會議),堪稱為佛學界奧林匹克,那這些候鳥的過境何嘗不是自然界的奧林匹克,當時校長提醒大家三句話:學習交流(候鳥的到來,讓我們多一點機會認識牠的名稱及物種)、雪中送炭(沒做到)、賓主盡歡(主歡賓落難),所有在那場的攝影同好包括我在內,護生的觀念還是不足,讓人實在是痛心不已。
精采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