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發現兩種石珊瑚,以台灣及發現之地區分別命名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並已分別發表於今年1月及3月《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Studies)國際SCI期刊上。
此發現受到國際珊瑚與珊瑚礁研究學者的重視。但發現這兩種珊瑚的地區,包括台東基翬三仙台、蘭嶼、墾丁與高雄柴山(壽山)海岸,卻都受到多項BOT開發案與海岸開發的威脅,其生存岌岌可危。
環保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高雄市柴山會與珊瑚研究學者陳昭倫博士今(6日)召開記者會共同發表聲明,要求保育這兩種世界僅有的台灣珊瑚,並呼籲政府要保育這2種珊瑚免於滅絕。
新發現的2種珊瑚,經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實驗室正式命名兩種台灣特有種石珊瑚,分別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Pseudosiderastrea formosa)與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thus chiashanensis)。這是多年研究並與日本、澳州、肯亞與巴西多國學者合作而得的成果。
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此兩種新種石珊瑚的命名與發現具有三大指標意義,分別在「生物地理學」、「物種演化角度」以及「台灣海洋物種保育和生態保全」上。
在「生物地理學」方面,台灣位於海洋生物熱點,珊瑚金三角(coral triangle)的北界,原本就將近有300種的造礁珊瑚,發現這兩種新種珊瑚,也增加了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數量。
就「物種演化角度」來看,「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是偽絲珊瑚屬種被命名的第二個種,距離在1935年發表的另一種偽絲珊瑚( Pseudosiderastrea tayamai )以來,時隔77年才發現第二種,這顯示偽絲珊瑚的物種數少,特有種在台灣發現更顯重要。
至於「柴山多杯孔珊瑚」為多杯孔珊瑚屬的珊瑚中,目前已知生活在最淺水域的物種。此屬物種過去多在數百公尺深的深海中。目前在淺水域發現的多杯孔珊瑚,只有在加拉巴哥群島的依莎貝拉多杯孔珊瑚(Polycyathus isabela),遺憾的是,該物種早已列入IUCN的瀕危珊瑚物種。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共同表示,台東基翬的阿美族語為「Kihau」,是天然港灣的意思;而基翬地區也位於內政部「三仙台海岸及其附近海岸自然保護區及一般保護區」範圍內,目前已有「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正在此區進行工程,預計開發12.7583公頃,其中遊樂區範圍面積為7.2930公頃,此開發案屬私人遊樂區開發,寶盛水族生態園區稱「環評已通過」,完工後營運「零污染」。
但環保團體質疑,該開發案實際上有可能根本沒有進行「海下環評」,而剛動工就將廢棄土方棄置於海邊,任由雨水沖刷,對珊瑚礁生態造成影響,很難相信營運後會達到「零污染」的標準。更何況珊瑚礁研究團隊還在此處發現台灣特有新種珊瑚,主張目前正在動工中的「寶盛」需要停工,其它在周邊等待開發的各式BOT案,也需要再重新評估其對海下珊瑚礁生態系的影響。
同時,由於基翬港邊是國際級的衝浪地點,為台灣第一個在國際衝浪雜誌上刊載的地點,在地民眾擔心陸地上過多的開發對此海岸線有所影響,也將在422地球日當天舉辦活動,喚起大眾的支持,而「PURE Kihau 還我乾淨的基翬」連署行動也正在網路串連中。
高雄市柴山會前理事長藍培榮也表示,2010年3月高雄市府圍堤造陸工程,在西子灣鑽碎海灣礁岩,當時集結民意要求停工的同時,也才得知此地正是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發現地,大多數的民眾都認為,西子灣已經沒什麼海洋生物了,更不用談活珊瑚,還是柴山特有種。目前整個柴山西海岸仍飽受各種開發壓力,最珍貴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完全未受到應有的保護,因此要求政府正視此物種之珍貴性及台灣海岸及海洋的獨特性。
早年因為海下及海岸的研究不足,而使台灣的海岸線遭受破壞,目前在已受破壞的海下仍可發現台灣的特有新種,更何況在未開發之前,擁有多少足以傲視國際與令國際稱羨的海洋物種,為此,環保團體與珊瑚研究學者,要求儘速保育這兩種僅有的台灣珊瑚,並呼籲政府要保育這2種珊瑚免於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