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灣珊瑚戀曲1990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西子灣珊瑚戀曲1990

2010年04月06日
作者:陳昭倫(紐西蘭梅西大學訪問教授、中研究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這是一趟極私密的旅程。

要不是高雄市政府重重的敲碎沈睡在西子灣入口那兩顆百萬年珊瑚礁岩,為了只是方便人的短視與便利。腦海中的時光機器也不會啟動,再回到1990年,與柴山杯孔珊瑚第一次在海中相遇的記憶。

記憶中的兩顆大珊瑚礁岩;攝影:李坤瑄

記憶中的兩顆大珊瑚礁岩;攝影:李坤瑄

1990年是一個很特別的年,台灣剛解嚴 3年。羅大佑的戀曲1990述說著那個野白合年代的愛情、 民族 、國家、民主和許多遠大的理想。台北在鬧圍城,萬年國代在替換,台灣的環境運動也在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奇蹟中登場,好不熱鬧的1990。但是,這些對於一群在西子灣與世隔絕的海洋生物碩士助理和碩士生,好像一點連結都沒有。那一年剛拿到碩士學位,我和李坤瑄學長猶如飛出籠子的鳥兒,以為從此脫離了陳章波老師的魔掌,這下可以好好潛水瞎搞一下,不然就太對不起教我們潛水的蘇焉總教頭。

籐壺;攝影:李坤瑄

籐壺;攝影:李坤瑄

對於潛水,我們的經驗都在墾丁。年輕的我們被訓練得以為只有墾丁才有活珊瑚和珊瑚礁。西子灣大門口的那兩顆大大的珊瑚礁石成為我們相當好奇的地點,下面會是什麼?大腦皮層下的記憶區喚醒的影像是模糊的,似乎告訴我老化的機制已經在我的身上啟動。我想應該是那一年的夏天,我和李坤瑄學長拿著手中的相機跑到大門口的那兩顆珊瑚岩下,滿足一下剛剛成為海洋生物學家的快感。
 

海葵和管蟲(灰色小管);攝影:李坤瑄

海葵和管蟲(灰色小管);攝影:李坤瑄

那天,水面很平靜,水看起來好像很清。一直以為應該會像跟墾丁一樣。下水的那一剎那,確很失望。水黃黃的,沒有珊瑚,只有很綠很大的石蓴飄在水層中。看久會讓人反胃想吐的感覺全湧到咽喉。學長和我決定憋氣下去看看到底岩石上有什麼,通過幽暗的水層,到了3米的岩石上。

水螅;攝影:李坤瑄

水螅;攝影:李坤瑄

此時,我和學長對望,雖然咬著呼吸管我們都無法言語,但是,在和學長深度近視蛙鏡八目交流的眼眸中,我們都曉得我們發現到寶貝。整個岩壁上蓋滿著海洋無脊椎動物,有岩蠣、籐壺、台灣岩螺、管蟲、海綿、海葵、和許多他們不認識我們的生物(後來知道那叫蘚苔動物)。學長拿起他最心愛的Nikons加銜接環、YS-200的巨燈,按下快門,紀錄一張張寫在我們記憶中的1990西子灣。

海葵;攝影:李坤瑄

海葵;攝影:李坤瑄

在游回岸邊的途中,我眼尾瞄見在石蓴叢中出現一顆紅色的東西。本著初生海洋生物碩士的靈感,覺得那應該是珊瑚。吸口氣再下水一看,除了驚呼無法作之外的動作,我的興奮全寫在看見張開透明的珊瑚蟲上。那是活的珊瑚,西子灣竟然有活珊瑚。順手就採了一顆,想說回去跟我老闆宋克義老師炫耀一下。回到實驗室把組織泡掉,給了宋老師,很興奮的跟宋老師討論了半天,結果是不知道它是什麼。看著宋老師把骨骼樣本放在他的書架上,我失落的走出辦公室。

海綿(白)和海鞘(黑);攝影:李坤瑄

海綿(白)和海鞘(黑);攝影:李坤瑄

隨著戀曲1990的結束,跟著留學的夢想前進,我去了澳洲大堡礁讀博士,學長也去台中科博館當助理研究員。然而,這個紅色的珊瑚一直在我的腦海裡浮著,心中掛念著。1996年回國後,最想要作就是去看看這些珊瑚老友是否別來無恙。這個紅色珊瑚就是我造訪的老友之一。回到西子灣又發現他們還在,心中踏實些。而且我還在柴山下發現到更多的群體和大約10種的活珊瑚。我決定開始找出這個紅色珊瑚的芳名,心中想著如果是新種,就叫她「柴山xxx珊瑚」好了。

柴山多杯孔珊瑚;攝影:李坤瑄

柴山多杯孔珊瑚;攝影:李坤瑄

珊瑚的分類需要找尋相當多的資料,有些資料必須回溯到19世紀,而且需要世界各分類專家的協助鑑定,才能確定否為新種。這樣的過程相當漫長。對這顆紅色珊瑚的分類一走又是10年的光陰。直到有意願投入的苦情研究生林梅芳接手之後,這個新種珊瑚學名確認才慢慢的加速。經過日本學者和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協助,我們著手開始新種的描述,決定叫她「柴山多杯孔珊瑚」,而她的模式地點就選在西子灣的那兩顆岩石下。她終於有了個名字,而離我們第一次的相遇已經過了20年。

原本想說等新種撰寫投稿並且被國際期刊接受之後,再公諸於世,而且柴山就要變成國家第一座自然公園了。心想柴山多杯孔珊瑚和她辛苦活在這個高污染海域的珊瑚同僚們,應該可以有個安心不再被流刺網和一大堆垃圾勾纏的家了。只是萬萬沒想到遠在紐西蘭的電子信箱中,收到西子灣那兩顆珊瑚礁岩被擊碎造路的慘劇。

羅大佑的戀曲1990

很想結尾,很想抽離這樣擬人化寫作的感傷情緒中,回到只要當個科學家的無情、理智和中性的現實,發表論文征戰的世界中,那種廝殺文字戰場的感覺真爽。只是,跟海洋生物結緣的20年,我的科學之旅看過多少海洋生命的生、離、死、別。有多少自然生命的消失是因為你我的無知、無情、貪婪和遠離自然而死? 小白鯨、中華白海豚、 珊瑚、鱟...還有尚未見世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消失,都再也喚不醒迴盪在戀曲1990的西子灣戀珊瑚。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