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5.02







近期活動

想像美好生活—愛自己愛地球的生活方式 大安社大公民素養週4/29(日)-5/5(六)
花蓮池南自然教育中心於5月5日辦理「創意媽咪節」親子主題活動(5/5截止)
2012民族誌影展花蓮慈濟大學巡迴場(5/5-6)
陽明山的蝴蝶會飛到日本嗎?「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成果大眾講座」第三場
健康料理日記~廚房文學賞析與創作班(5/8~7/10每週二)
讓我們一起來聽與說 「為土地而說」議題分享會
2012陽明山蝴蝶季系列 草山影像寰宇(5/1~7/31)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有獎徵文】踏芳苑泥.寫心內話:彰化海岸溼地旅遊心得徵文活動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柬埔寨森林保育人士 遭武警射殺身亡

照片轉載自路透社,Samrang Pring攝

柬埔寨著名的森林保育人士楚武堤(Chut Wutty)上週四(4月26日)在國貢省(Koh Kong)蒐集開發公司違法證據時,遭武裝警察射殺身亡,事故中亦有一名警官死亡。事發經過眾說紛紜,有一說為武警先殺人後畏罪自殺,但人權團體斥為無稽,指此事需要獨立調查。

楚武堤現年41歲,是柬國「自然資源保護組織」創會主席,畢生努力阻擋非法伐木與破壞環境的開發案,因揭露政府秘密出售國家公園、以及政府和大企業 貪污而知名。據稱,事發前他駕車載著兩名記者行經國貢省的「中央豆蔻保護森林」(Central Cardamom Protected Forests)附近,著手調查一項中國援助興建的水力發電站的違法開發證據,在現場拍照時遭一名武裝警察制止並逮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環保人士陳椒華遇襲  譴責黑道暴力

批非法採礦 印度記者遭滅門

巴西又一環保人士被射殺

可可西里掀舊案 中國逮17年前謀殺犯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中)

作者:蔡錫昌

澳洲維多利亞州的Goulburn-Broken集水區(Goulburn-Broken Catchment)即是一例。早在1830年時,歐洲探勘者將這片長滿深根系原生植物的沃土,轉變為生產糧食作物及發展酪農業的基地,並挖鑿人工渠道引入河水,密集灌溉這塊區域,,長年來的發展,讓Goulburn-Broken集水區變成維多利亞省的農業金雞母,相關年產值達3億澳幣。乍看之下,人力干預自然的作法帶來了大把鈔票,且前景看好。但想維持榮景,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因為Goulburn-Broken集水區陷入了「水的兩難」:水少很麻煩,但水太多會釀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由於澳洲氣候乾旱,原生植物的根系都非常長,除了可以有效吸收每一分落在土壤上的雨水,同時也將地下水位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過去千萬年來岩石風化等營力所形成的鹽化底土層(約離地表6-7公尺處),就不致於因為地下水位上升而溶出。

但1830年後,大規模移除原生種植物,改種淺根系糧食作物以及大規模引水灌溉的做法,導致地下水位逐步上升,底土的鹽份溶了出來,並透過土壤顆粒間的毛細作用拉升到表土層,形成所謂的表土鹽化,造就了寸草不生的鹽漠。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2011年春天,美國密西西比河洩洪道開放以紓解大洪水,水文和水理科學家們持續觀察,得知洪水沉積物可有效幫助重建河口溼地。但台北市願不願意來場大淹水呢?台北捷運環狀線雖被新北市長朱立倫列為重要施政項目,但因設計取消滯洪池環評委員擔憂,未來如有極端大雨,工程可能造新店溪下游大淹水,甚至連中正橋也會被淹沒,在30日環保署第217次環評大會中,此案退回重審。同時高鐵雲林站設站計畫也在地層下陷之虞中決議修正通過。而環評仍有疑慮的淡北快速道,新北市仍然先開始徵地,昨日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召開徵地公聽會,地主與公民團體指出淡北道路徵地程序不正義,並再提行政訴訟,要求撤回環評、進入二階環評。也是令人氣憤的公聽會,30日在溪州工作站關於中科四期的引水工程所需的14.5公頃的沉砂池的公聽會,當地農民到場旁聽時,卻被告知「會開完了」

現在要表達自己的意見,還得別出心裁以求更多關注,一名達悟媳婦許心怡為了促使核廢搬遷,發起了「摺一隻紙飛魚‧為蘭嶼祈福」活動,現在募集超過千隻紙飛魚,包括大朋友小學生都共同響應。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智慧電錶:民生用電以價制量的基礎

作者:潘翰聲

若全面將傳統電錶換裝為智慧型電錶,在錙銖必較的理性行為下,全民將掀起節能熱潮,將可疏導部份尖峰用電。若再附加「可停電力」機制,增加電力調度彈性,自願在尖峰時候優先停電者,換取較低的套裝電價費率,對平常都去上班的家庭,偶爾冰箱停一下影響微小。而製程絕對不能中斷的電子業和石化業等,既然需要穩定高品質供電,當然得付較高的費率。電力需求的峰谷波動平滑化,可以少蓋一點蚊子電廠,台電大大省錢。

這次電價調漲最失敗之處,就是維持「用越多愈便宜」的電價梯度,變相鼓勵高用電大戶,但供電並非量販商品,每增加一個新電廠的邊際成本是愈來愈高。台電應該扭轉為「累進電價」,對自身企業經營才有利,用電愈多單價越高的嚇阻效果,才和政策目標一致。

精采內文

 

柬埔寨森林保育人士 遭武警射殺身亡

本報2012年5月2日綜合外調報導,莫聞編譯

柬埔寨著名的森林保育人士楚武堤(Chut Wutty)上週四(4月26日)在國貢省(Koh Kong)蒐集開發公司違法證據時,遭武裝警察射殺身亡,事故中亦有一名警官死亡,死因眾說紛紜,有一說為武警殺人後畏罪自殺,但人權團體指此事需要獨立調查。

楚武堤現年41歲,是柬國「自然資源保護組織」創會主席,畢生努力阻擋非法伐木與破壞環境的開發案,因揭露政府秘密出售國家公園、以及政府和大企業貪污而知名。據稱,事發前他駕車載著兩名記者行經國貢省的「中央豆蔻保護森林」(Central Cardamom Protected Forests)附近,著手調查一項中國援助興建的水力發電站的違法開發證據,在現場拍照時遭一名武裝警察制止並逮捕。

柬埔寨人權中心指出,楚武堤在西南部制止森林開發的行為,使他成為死亡威脅的目標。早在2001年,他擔任一國際組織的荳蔻山脈森林巡查員之時,就因為介入調查非法伐木而被地方軍頭下令格殺,他連夜逃出旅館、搭船出走才脫離險境。但儘管持續面臨死亡威脅,楚武堤仍持續抵抗破壞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開發案。

2011年,他因為抗議東北部白朗森林(Prey Lang)遭到摧殘,受政府當局警告要逮捕並起訴。當年8、9月,他和人權中心舉辦的地方培力營隊,甚至遭到持AK47的武裝警察進場干預活動。

金邊郵報報導引述兩名在場的兩位柬埔寨日報記者說法,事發時警察似乎有意殺人滅口;此事引起受害者家屬與人權團體關注,目前整起案件將移交一特別委員會調查。

Top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中)

作者:蔡錫昌

※ 編按:上一篇談到無所不在的便利所造成的排擠效應,琳琅滿目的商品和促銷方式撩撥著慾望,你可曾意識到看似眾多的選擇其實來自同樣幾家企業?這樣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營方式,會造成什麼影響?在今天的文章中,將有更進一步的闡述。

《糧食戰爭: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之戰》(Stuffed And Starved: 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一書作者拉吉.帕特耳(Raj Patel)用沙漏概念詮釋這個現象,基本上就是「壟斷」,可以下方兩圖說明:

若用同樣方式爬梳台灣本土食物體系,也能得出結構相同的圖示。在此狀況下,若無視市場相關產業(不論是通路或是製造商)的家數已大幅整併的事實,仍認為消費者享有莫大的選擇權,都是遭到商場展示架上眾多產品綁架的錯覺,我們選擇的品牌隸屬少數幾間企業集團。乍看之下,我們擁有選擇權,但其實這些自由是經過他人設計、安排的,但這點需要進一步討論。

全球企業及其子品牌,你以為你有很多選擇,其實沒有;圖片來源:http://occupyeducated.org/

擴張中的需求 vs 縮水中的資源

食物體系或任何商品體系中存在權力結構的不平均,某個角度來說,跟人們持續擴張的需求,以及追求滿足需求的效率最大化方案息息相關。從全球尺度檢視我們擴張中的需求,可觀察到幾個事實:

  • 人類將地表約1/3面積的土地(相當於3.8 billion hectares)轉為農地、畜牧用地、都市用地等,剩下的2/3多為乾燥、貧乏、不適發展的地。
  • 1960-2000年,人們對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需求不斷擴增。這段期間,人口攀升到60億、全球經濟成長也超過6倍。此外,60億人口對食物的需求成長了2.5倍,對水的需求提昇2倍、對木材的需求成長約0.5倍。若如各界預測,2050年人口大關將達90億,則上述需求只會成長,不會萎縮。
  • 目前全球糧食生產約為每年1.84億噸,預估2020年前,榖物需求將再增加40%。
  • 當景氣看似大好,各國人們充滿精力、力求發展時,我們其實也處於資源嚴重縮水的尷尬光景中,負面例子如下:
  • 過去35年來,發展中國家穀類的年產量由2.5%下滑至1.5%。在非洲、中美洲等地區,由於水資源匱乏、土地劣化,狀況更加惡化。
  • 過去20年來,全球珊瑚約減少20%,另有20%處於持續劣化狀態。

前文曾提到,我們的選擇權是減少的,從幾個面向來看:首先是產品種類,乍看之下,架上產品琳琅滿目,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大部分只是變化口味,不是實質不同的產品;再來是原物料的選擇權。舉例來說,身為消費者,目前我們無權要求產品排除GMO(基因改造)成分,只能消極地透過產品標示,拒絕購買含有GMO的產品,也無法要求產品採用有機食材,只能眼睜睜看著大公司採用單一種類的原物料製造產品,造成其他原物料被排斥的現象。

上述第二個面向實際上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在產品需求倍速成長時,不難料想具備採購議價能力的企業集團,會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各項產品,強大的壓力迫使產業鏈最上游的生產者,採用看似最具效率、最大產量、最低成本的方式來生產這些原料。

例如:運用農藥控制害蟲、以肥料短期增加地力提昇產量,或甚至採用基因改良種子,期待更高收成量,但各種負面效應紛紛浮現:農藥對生態環境有長久且強大的殺傷力;長期使用肥料造成土壤鹽化、不利植物成長,此外溶於水的肥料排放至其他水體(像是溪流或湖泊等等)又會造成優養化。

人類的生活圈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當我們為了達到某些效果,而調整系統內的參數,(例如以單一栽種農產品,並同步施用除草劑、殺蟲劑及肥料,設置精緻的灌溉系統,力求達到農產品產量最大化),短期內的確會獲得不錯的成果,但無形中卻迫使生態系統內其他元素順應新模式,慢慢衍生出無從預料的結果。

澳洲Gouldburn-Broken集水區的困境

澳洲維多利亞州的Goulburn-Broken集水區(Goulburn-Broken Catchment)即是一例。早在1830年時,歐洲探勘者將這片長滿深根系原生植物的沃土,轉變為生產糧食作物及發展酪農業的基地,並挖鑿人工渠道引入河水,密集灌溉這塊區域,,長年來的發展,讓Goulburn-Broken集水區變成維多利亞省的農業金雞母,相關年產值達3億澳幣。乍看之下,人力干預自然的作法帶來了大把鈔票,且前景看好。但想維持榮景,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Goulburn-Broken集水區;圖片來源:http://vro.dpi.vic.gov.au/dpi/vro/gbbregn.nsf/pages/gbb_homepage

因為Goulburn-Broken集水區陷入了「水的兩難」:水少很麻煩,但水太多會釀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由於澳洲氣候乾旱,原生植物的根系都非常長,除了可以有效吸收每一分落在土壤上的雨水,同時也將地下水位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過去千萬年來岩石風化等營力所形成的鹽化底土層(約離地表6-7公尺處),就不致於因為地下水位上升而溶出。

但1830年後,大規模移除原生種植物,改種淺根系糧食作物以及大規模引水灌溉的做法,導致地下水位逐步上升,底土的鹽份溶了出來,並透過土壤顆粒間的毛細作用拉升到表土層,形成所謂的表土鹽化,造就了寸草不生的鹽漠。

所以當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農夫,為大雨帶來充沛水源而高興時,身處Goulburn-Broken集水區的農夫們卻對降雨憂心忡忡,因為他們必須將地下水位控制在2公尺以下,若超過臨界點,就必須動員大批抽水幫浦日以繼夜地將含有鹽份的地下水抽出、排入河川。

使用幫浦抽水來解決問題實在太昂貴了,在地農夫們也無力繼續負擔,於是他們選擇設立專職監控地下水位、嚴格控管農業用水使用與排放的社區機構,並與不同層級的政府機關共同監控這個區域的用水情形。

Goulburn-Broken集水區的例子呈現了片面追求農產量最大化所面臨的矛盾,而我們深深倚賴的食物生產通路體系,可說是造成這類現象的推手,作為一個消費者,不得不再度深思:我們的選擇是否負責?以及,我們能否有更好的選擇?

我們是否寧可當個貪圖眼前便利的精明消費者,在賣場地點、產品種類或是價格上斤斤計較,選擇性忽略「便利」皆源自生態系統的服務,不願探究可能造就的惡果,將選擇對環境更友善的權力下放,,讓企業集團接手執行這「必要之惡」?

還是我們可以選擇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民間小農販售通路(例如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合樸農學市集、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大王菜舖子等)或是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一步步建立起民眾的關懷意識,並藉此實踐更為永續的未來光景?(未完待續)

【經濟可以不一樣】系列文章

※ 專題介紹:經濟發展與環保非得勢不兩立嗎?在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許多人看見了守護自然資本的價值,並在資本主義之外,開拓了提供更友善環境、土地和生產者、消費者的經濟模式。自本週起,生物多樣性專欄將連載【經濟可以不一樣】專題,希望透過實際案例,提供讀者不同思維角度,看見更多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洪水夾帶沉積物 有助重建密西西比河口溼地

本報2012年5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林莉萍編譯,鄭鈺琳審校

密西西比河口溼地(節錄自美國杜蘭大學網站)2011年春天,美國密西西比河洩洪道開放以紓解大洪水,此事讓水文和水理科學家們獲得靈感,以復育消失中的河口三角洲。《科學》(Science)期刊一份研究指出,透過該事件的後續觀察,得知洪水沉積物可有效幫助重建河口溼地。

消失中的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溼地

該報告由科學期刊撰稿人、海洋地球化學家Carolyn Gramling撰寫,其中指出,密西西比河口是大量沉澱物堆積成的「 鳥趾三角洲」(Bird’s Foot Delta),訴說著至少600到800年的河川地理脈絡。河川的季節性氾濫把砂、淤泥、黏土帶往海岸地區,蘊育出一大片廣大的溼地,而近年來人們大量建造人工河堤護岸、水壩等試圖用來節制水流,避免沿岸社區遭受洪氾侵擾,卻讓三角洲所需的沉積物供給減少了一大半。此外,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以及抽地下水、石油或天然氣造成的地層下陷,也是溼地消失的原因之一。

這個全球生物最多樣性的溼地生態系統正受到快速侵蝕而消失。河川堆積作用歷時7,000年才形成這個面積廣達21,000平方公里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海水的侵蝕卻在不到半世紀的時間就將之大量淘空。

路易斯安那大學的地質學家Alex Kolker表示,土地的消長與密西西比河及其河川沉澱物的管理息息相關,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自從1900年以來已經消失了4,9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大約是一個德拉瓦州的大小,約1/7個台灣。

三角洲消失是一個大問題,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生態系統具有龐大的經濟價值,從住宅興建業到商業或休閒漁業,產值每年達35億,而海岸溼地的動植物生態每年產生的旅遊業產值也高達2.2億。此外,像在2005年的卡崔納颶風和麗塔颶風侵襲期間,完整的溼地和其外島屏障就形成自然的緩衝區,減少海浪對海岸地區造成的破壞。

海岸管理專家和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想辦法讓水流能聚積在溼地地區,並讓河水夾帶的沉澱物能有效堆積,但直到2011年的大洪災才讓大家發現,若要增加河水夾帶的沉積物,就應針對既有的河川沿岸結構物作檢討。伊利諾大學香檳城分校的地質學家Jeffrey Nittrouer就說道: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這些結構物就矗立在那邊,實際上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結構物來重建或回復溼地的生態。

2011年洪災開放Morganza洩洪道的影響

Morganza洩洪道(美國陸軍工兵部提供)2011年4月和5月間的密西西比河洪災,是該地區自1927年以來最大的的洪泛災害,造成數條人命和高達40億美金的財產損失。當時為要達到分洪的效果,避免洪水再往下游侵襲Baton Rouge市和New Orleans市,美國工兵署首次進行了自1973年以來頗具爭議性的舉動:開放Morganza洩洪道。

洩洪的河水淹沒了蚵田和下游小鎮,但是對Kolker等致力於保育和重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科學家們,這個舉措反而讓他們彷彿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自然實驗。許多海岸管理人士開始思索,或許能管理密西西比河每年洪氾的最好方法,就是讓河水夾帶沉積物流到溼地內,也就是讓河水能部分分流出去,讓洪水期的水流能疏散到寬而廣的流域地區,枯水期時洩洪道就予以關閉。

目前沒有研究資料顯示分流會如何影響洪水能夾帶的沉積物質,但自從2011年的洩洪道開啟事件以後,美國國家科會基金會(U.S. NSF)的研究經費已經迅速地協助一些學者進行研究,Kolker認為至少學者們已經親身觀察和搜集的洪氾的實際資料。

這次洪氾的自然觀察研究有了一些初步的結論。洪水確實已經夾帶足夠的沉積物可以協助溼地的重建,只是這些沉積物質不會剛好停留在能發揮最有效功能的地方。去年的洪水洩洪事件也讓學者們發展出一些研究主題,例如:如何設計洩洪道以協助讓沉積物達到科學家們所期待的堆積狀況;通過洩洪道的洪水量要達到多少才能有效協助溼地的重建。

分散水流的理論與實踐

2011年以前,多數的科學家都沒有辦法針對密西西比河在大規模且控制下的洪氾時,其河水內沉澱物作用的情況有基本的了解。由於海岸管理和河水分流方面的文獻對這方面的研究比較缺乏,例如:洪氾過後水流內的沉積物質會一直留在河水中還是可能被帶到河口的溼地上;獲得控制的洪氾是否有足夠的能量夾帶沉積物造成不同的結果;或者是即便是分流管理得當,溼地被水淹沒的速度仍遠大於重建的速度。

去年5月14日美國工兵署打開Morganza洩洪道,將密西西比河洪水從主河道分流到西邊廣大的Atchafalaya流域時所留下的航空照片,記錄了流域內沉積物移動造成的羽流逐日變化的狀況。科學家用這些航空照片疊圖分析羽流(plume)的情形、沉積物在不同水流深度時的量和分布情形,也評估不同粒徑的沉積物(砂、淤泥、黏土)在水裡的分佈狀況如何。目前的文獻揭露,「砂」對三角洲溼地的形成最有益,較大型的沉澱物質會比較早脫離水流而沉積,而植物的移居也是喜於砂質土的環境。

Kolker等研究人員利用水流計、溫度資料、鹽份等追蹤洪流和沉積物的羽流狀況,他們發現經分流進入Atchafalya流域的洪水,其所夾帶的沉積物會積累在沙洲上,這點雖不意外但卻令人有些失望。惟令人振奮的則是洪水夾帶沉積物的量很驚人,而這對海岸地區溼地的重建是很有幫助的,接下去的任務就是研究如何能將這些物質滯留在近岸地區。

洪水分流沉積物有助於溼地復育管理

另外的一個重要發現就是,洩洪道本身的設計,對沉積物產生的量會有決定性影響。

研究團隊比較在這次洪汛期間開放的2個洩洪道:Morganza和 Bonnet Carre(位於紐奧良以西19公里處),通過該2處洩洪道後產生的沉積物羽流狀況。二個洩洪道都有前池(forebay)的設計,這是洩洪道在開啟之前收集洪水的大池,Morganza的前池範圍廣達數公里並把洪水沉積物都滯流在此,而無法到達Atchafalaya流域地區;相反地,Bonnet Carre的前池只有300公尺寬,沉積物就直接通過前池和洩洪道進入大湖,這份研究成果對於要使用洪水分流的作法來進行溼地復育和管理是相當重要的,Bonnet Carre的結構設計就比較像分流計畫。

最令科學家振奮的是,Bonnet Carre洩洪道設計讓即使水深5公尺的洪水中也能夾帶大量的沉澱砂質。此外河水分流的電腦模擬其實會低估沉澱物質的量,因為模擬的方式是將數十公里的河道作一次平均值的模擬,而不是真實模擬河道轉彎或曲流造成沉積物量的變化情形,但這些地形的變化卻是將沉積物質夾帶離分流水域的重要因素。

對研究人員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細微的考量納入評估的模型中,以便協助未來海岸地區溼地復育和管理。

2006年路易斯安那州成立了「 海岸保護及復育局」(CPRA),職司處理海岸地區的侵蝕問題,近期該局擬定了一個50年的復育計畫,由科學家、工程師、管理單位組成管理小組,在過去2年已經形成了超過400項的科學解決方案,包括洪水分流、溼地重建、降低風險計畫(例如:建新堤以防止洪流,或是建造防洪結構物等等)。新計畫選定145個方案去執行,總經費達到500億,溼地復育和降低風險二大項各佔一半,接下去要進行公聽會和說明會,預計3月間將提報州議會審定。

之前研究對於洩洪道對沉積物質的影響,其結論還是太簡要,無法形成分流及海岸管理計畫的具體內容,但這只是一個開端,對於分洪和沉積物如何從主河道流向溼地等的細節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析。

可以確認的是,分流的沉積物就足以增加溼地復育的成效。不必有規模大到2011年那樣的水患,即使較小規模的水流配上密西西比河沿線綿密的防洪網絡,就足以讓主河道內的沉積物有效率地分離堆積,有助於重塑新的河口溼地景觀。

※ 參見Science期刊第335卷6068號520-521頁,Carolyn Gramling,2012年

※ 同步刊載台灣溼地網

Top

 

環評擋北捷環狀線:新店溪恐大淹水

摘錄自2012年4月30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環保署第217次環評大會上午審查兩項重大交通建設案,其中台北捷運環狀線雖被新北市長朱立倫列為重要施政項目,但因設計取消滯洪池環評委員擔憂,未來如有極端大雨,工程可能造新店溪下游大淹水,甚至連中正橋也會被淹沒,中午決議該案退回重審。而高鐵雲林站設站計畫之前雖有地層下陷之虞,但環評大會決議修正通過。

捷運環狀線工程由捷運大坪林站到新北市產業園區站,沿線設10站,工程的環評早在92年通過,但其中在新店十四張地區的南機廠附近,捷運局變更跨新店溪的路線由直交跨越改為斜交跨越,並取消滯洪池設計,直接以專屬排水系統排入新店溪。環評大會今4月30日審查時,水利署以書面意見陳述表示,新店溪秀朗橋上下游河段,新北市政府擬建四座固床工程,完工後會使河床及洪水位抬高,會造成洪水溢淹現象。

台灣高鐵擬在虎尾新建雲林車站,雖然外界擔心雲林站地層下陷嚴重,但環評大會中午仍決議審查通過。高鐵評估認為,雲林站區自2003年以來沈陷速率呈減少趨勢,至2010年,站區北、南二端約400公尺的每年傾斜量約10萬分之2。如果政府持續積極管制地下水使用,站區南北側的傾斜年增量,應可維持低於10萬分之2;以高鐵50年營運期計算,累計傾斜量可低於千分之1。且高鐵承諾新設基椿時,減少既有基椿的施工振動,獲得環評委員同意。

Top

 

淡北快速道環評仍有疑慮 新北市先徵地

本報2012年5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反對新建淡北快速道路,環團在關渡大橋垂下七公尺長「Save淡水河岸」的巨型抗議布條照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淡北快速道路(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工程)去(2011)年6月22日環評雖有條件通過,諸多爭議仍有待釐清,新北市政府就要啟動徵地的程序。昨(1日)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在淡水竹圍活動中心召開徵地公聽會,地主與公民團體聚集場外抗議,指出淡北道路徵地程序不正義。

即將面臨土地徵收的31位地主聚集會場,針對4月16日發文、「4月25日以前若未提出陳述意見,將視為放棄」,情緒激動。竹圍悅讀山水社區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欣蓉質問,所謂「放棄」所指為何,自家土地會不會莫名其妙的就被徵收?

而民眾也質疑走完兩場公聽會的標準為何,如果全數反對算不算?全數地主不出席呢?工務局規劃設計科科長鄭立輝表示,即使全數反對、即使下一次公聽會沒有任何地主出席,仍不影響程序,都算是完成公聽會。此番發言,引起在場民眾鼓譟抗議。

公民團體指出,去年6月環評有條件通過所要求的條件項目尚未完備,不確定因素太多,一旦貿然徵地,未來地主將成為錯誤政策的代罪羔羊。綠黨淡水支黨部聯絡人王鐘銘指出,「一個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居民、學者、公民團體都疑慮重重的計畫,將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地主堅持新北市政府應完成環評的後續要求,才可以開始談徵地。鄭立輝表示,此案不需進行二階段環評,一階段環評附帶條件已經處理近尾聲,本月將有定案,程序上沒有問題。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在淡水竹圍活動中心召開徵地公聽會,地主情緒激動。(攝影:王鐘銘)北起登輝大道與中正東路鄰近交會點,南迄大度路與中央北路,全長4.7公里的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工程,新北市政府以解決淡水往來台北市的交通為由興建,歷經多年討論未決,去年環評會議屢見當地立委以及議員帶領數十位里長、民眾包車與會,表達支持開路的意見。6月22日雖有條件通過環評,居民不服再提行政訴訟,要求撤回環評、進入二階環評。

律師張譽尹認為,環保署做出「不需二階環評」審查結論,不但實質上架空環評法第8條「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觀念,也剝奪當地居民、團體參與二階環評權利。

此案因緊貼「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缺乏緩衝區,疑對當地的水筆仔、招潮蟹和彈塗魚造成擾動。中華鳥會副秘書長黃柏均以書面發言稿表示,此一開發案不應忽略紅樹林生態系帶來的豐富的生命體系,應考慮都會體系之健全,而非居民交通方便而已。

Top

 

徵收沉砂池用地 農民旁聽撲空

摘錄自2012年5月1日中國時報彰化報導

彰化農田水利會進行中科四期的引水工程,需要一處14.5公頃的沉砂池,計畫徵收台糖土地,昨4月30日在溪州工作站舉行公聽會,當地農民到場要旁聽,卻被告知「會開完了」;鄉長黃盛祿與縣議員李俊諭、江熊一楓到場關切,抨擊水利會「黑箱作業」,台糖則表示,會配合國家政策。

農田水利會的這項引水工程,被當地反對的農民稱為是滅農的「搶水工程」,公所日前接獲通知,昨4月30日上午10時要在溪州工作站召開公聽會,上百農民聞訊趕往旁聽,不料正當大家整好隊伍要進入工作站時,工作人員卻告知「會開完了」,隨即有數人從樓上會議室下來,魚貫離去,並不願表示意見。

農民見狀,群情嘩然。李俊諭、江熊一楓嚴詞抨擊,水利會依法召開公聽會,卻不讓農民旁聽,簡直是黑箱作業;但工作人員表示,10點準時開會,當時有出面邀請農民進會議室旁聽,但沒有人理會。

由於徵收的地主只有台糖一個單位,所以很快達成共識,20分鐘就結束了。

鄉長黃盛祿則表示,國科會明明已決定將中科四期轉型,改為低耗水低耗能的園區,此一供應園區用水的引水工程是否必要繼續,都已成問題,為何水利會還要堅持做沉砂池?日後若確定園區不需這麼多用水,這些工程經費豈不都白花了?又是全民埋單!

李俊毅甚至提醒水利會,鹿港的補選結果已是警訊,希望水利會不要成為壓垮馬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Top

 

今天不上街頭 摺紙飛魚 為蘭嶼祈福

本報2012年5月2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黃淑玲攝3月初,蘭嶼核廢料儲存場檢整問題重重,爆出儲存桶銹蝕、輻射外洩疑慮,再度撕開達悟人30年來和核廢料為鄰的創痛。但走上街頭再多次,核廢搬遷承諾似乎仍遙遙無期,一名達悟媳婦許心怡,3月間發起「摺一隻紙飛魚‧為蘭嶼祈福」活動,在臉書獲得迴響,目前已有近千人響應,募集超過千隻紙飛魚,她表示,目前正規畫在台南、台中,運用這些作品做公共藝術展演,希望能用創作行動,喚起更多人關心蘭嶼的處境。

席‧巴瓦問為了讓聽眾更直接體驗達悟文化,現場示範丁字褲穿法許心怡與丈夫席‧巴瓦文(漢名李連傑)昨(1日)受邀在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公民周活動中,與現場40多位學員分享蘭嶼生活與文化、傳授日人吉澤章研發的紙飛魚摺法,有60歲學員帶著90歲母親一起參與,場面溫馨。席‧巴瓦文更現場示範丁字褲穿法,讓現場直接感受來自故鄉的文化,學員更是聽得津津有味。

每年陽曆3~6月,是達悟人捕飛魚的季節。一提到蘭嶼,人們最先想到獨木舟之外,大概就是飛魚了。出身台南、嫁給朗島達悟的許心怡說,選擇摺紙飛魚行動,一方面師法日人摺紙鶴祈福的文化,一方面,飛魚就是蘭嶼的象徵。她和丈夫與許多族人一樣,非常希望核廢料立即遷出,也希望台灣終止核能發電;但她擔心嚴肅的論述可能太過沉重,因此選擇用較為軟性的方式,訴求社會大眾的支持。

許心怡(右)現場傳授紙飛魚摺法她也感謝有許多網友熱心響應活動,包括台東和平國小五年級師生、東海建築系學生等,也動用集體的力量參與。她表示,目前正籌備5月中在台南旅思館舉辦一場裝置藝術展,將眾人為蘭嶼祈福的心意展現出來。

目前紙飛魚已募集超過千隻,許心怡表示仍歡迎有更多人響應,在臉書上已公開摺法DIY技法,以及全台各地熱心店家響應的募集點,歡迎民眾利用。

※ 「摺一隻紙飛魚‧為蘭嶼祈福」活動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40956479289580/

※ 吉哲章紙飛魚摺法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52333164777283.91633.140443805966221

Top

 

論壇∣智慧電錶:民生用電以價制量的基礎

作者:潘翰聲

推動油價雙漲之際,媒體開始大量報導生活環保的節能撇步,但「晚上洗衣服電價比較便宜」的傳聞,對大多數的家庭都不適用。政府和台電有義務全面換裝智慧電錶,作為整套時間電價制度,以及再生能源上網的基礎工程,這樣才能推動民生用電的以價制量,不會消耗民眾節能減碳的動力,同時走上非核家園的坦途。

一般的傳統電錶,只能單向累計從電網送到家戶的電量,但智慧型電錶,可紀錄各時段用電量,甚至「倒退嚕」,當家戶太陽能或小型風力發電送上電網,將依照不同價格賣給台電。德國非核家園,把選擇不同電源的選擇權利還給消費者,負擔不同的電價,智慧電錶可輕鬆計價。

時間差別電價,依時段訂定不同電價—中午高、半夜低。因為用電需求有尖峰和離峰,經常差距在三成至一倍間,但電力供給不用就不見,無法像水一樣存起來,而火力發電廠有著大型煮水鍋爐,不像家電開關那麼簡單頻繁啟動關閉。台灣通常是夏日中午冷氣需求火上加油,為因應尖峰穩定供電,就拚命蓋「備而不一定用」的電廠,增加備載空間以免跳電(過去幾年跳電卻常是晚上家庭活動的非尖峰時間)。

當前時間差別電價的主要受益者,是電弧爐煉鋼業者,利用晚上較便宜的電,來把廢鐵加溫熔化再製。有些大型旅館或百貨公司、廠辦大樓,利用晚上製冰來降低白天冷氣電費。但一般民生用電想使用時間電價,台電設定的門檻是8百度以上,對一般家庭根本是看得到吃不到,利用半夜洗衣服省不到錢又吵鄰居。欠缺時間電價誘因,家戶可節約用電的調整空間相當有限,民眾被動地增加整體電費,當然怨聲載道。

若全面將傳統電錶換裝為智慧型電錶,在錙銖必較的理性行為下,全民將掀起節能熱潮,將可疏導部份尖峰用電。若再附加「可停電力」機制,增加電力調度彈性,自願在尖峰時候優先停電者,換取較低的套裝電價費率,對平常都去上班的家庭,偶爾冰箱停一下影響微小。而製程絕對不能中斷的電子業和石化業等,既然需要穩定高品質供電,當然得付較高的費率。電力需求的峰谷波動平滑化,可以少蓋一點蚊子電廠,台電大大省錢。

這次電價調漲最失敗之處,就是維持「用越多愈便宜」的電價梯度,變相鼓勵高用電大戶,但供電並非量販商品,每增加一個新電廠的邊際成本是愈來愈高。台電應該扭轉為「累進電價」,對自身企業經營才有利,用電愈多單價越高的嚇阻效果,才和政策目標一致。

以各電廠變動成本及折舊一覽表計算,尖峰每度成本動輒50到100元,部份備用天然氣機組甚至高達200元以上;向太陽能購電則相對太便宜,今年每度才8元,並逐年急速遞減。這個寒冬倚賴核電的法國一度向西班牙和德國調用風電,因為尖峰的晚上7、8點取暖需求,正是風力發電盛行滿載時。台灣要因地制宜,太陽能雖然只有中午4小時效率發電,卻恰巧削去用電尖峰,在未實施差別電價情況下,四層樓公寓頂樓鋪設太陽能板,約可一戶零電費,若差別電價的級距拉大一倍,等於全部電價都打對折,這經濟誘因可讓全民不分黨派,一起來達成百萬戶太陽能屋頂的政策目標。

政府歷年耗費巨資更新電網卻弊案頻傳,第六輸配電工程計畫高達3800億元,七輸也有2200億元,合計6千億元等於2座核四廠,若將一小部份用來全面換裝智慧型電錶,和仿效德國廣設節能達人團隊免費技術服務,其他大部分拿來建制分散式的智慧電網,能大幅提昇輸配電效率,國防上也不易陷入電力癱瘓的絕境。

若電價上漲有節能的替代誘因,家家戶戶都會爭先恐後來做「人民發電廠」,而政府也不必戴鋼盔討罵挨了。

相關文章:碳減稅:圖利人民的油電雙漲

本文轉載自為地球嗆聲-潘翰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