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主計總處下修GDP預測至3.38%」、「台灣首季實質GDP幾乎零成長」、「美國升今年GDP預估」等斗大標題一如往常佔據媒體版面,而所有關於公共政策的討論,依舊圍著這項措施可以創造多少GDP、會對GDP造成多少衝擊打轉,但似乎沒有任何媒體提醒身在這島上的人們,GDP與人類福祉(well-being)無法劃上等號。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玆(Joseph
Stiglitz)與沈恩(Amartya
Sen
)等學者所組成的「經濟績效與社會進步評估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於2009年提出的報告中,直指人類福祉是牽涉到健康、教育、個人工作、環境品質、社群關係以及物質生活水準等多個面向,而今日常用的GDP,僅用於衡量物質生活水準中經濟活動的產出量,不僅無法反映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可支配所得,亦忽略社會中的財富分配問題。(註1)
綠色經濟正流行
再過約40天,巴西里約熱內盧將舉行第三次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如何提出可替代GDP的社會福祉衡量系統,以促成全球調整經濟成長範型,揚棄現行無視環境品質與自然資源耗用代價的褐色經濟(brown
economy),邁向可兼顧消滅貧窮及環境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亦被視為大會的重要課題。
而從去年5月份第3屆諾貝爾獎得主全球永續論壇共同發表的〈斯德哥爾摩備忘錄〉(註2),到今年1月份由地球高峰會的秘書處公佈的《我們希求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的協商文稿(註3),再至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高階小組(High-level
Panel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發表的〈韌性的人類與地球:值得選擇的未來〉
(Resilient People,
Resilient Planet: A
Future Worth
Choosing)中(註4),均明白指出,鑑於GDP作為衡量「社會進步」指標之侷限性,應儘速發展一可將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經濟與扶貧政策的社會影響納入考量的新福祉指標衡量系統。
然欲矯正自1944年起全球就罹患的「GDP上癮症」,實非一蹴可幾。但令人欣見的發展是:近年來估算自然資本的價值以及環境污染成本,已有具體進展,使「超越GDP」這個理想,從生態主義者的道德訴求,進入了公共政策決策的政策議程之中。
被忽略的環境成本
為有效瞭解當前褐色經濟體所付出的環境代價,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2010年時委託環境顧問公司TRUCOST運用其所發展的資料庫,估算全球之外部成本。(註5)該評估所涵蓋的環境衝擊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水資源耗用、空氣污染物排放(SOx、NOx、PM、VOC、Hg)、一般廢棄物、自然資源(漁產與木材)等。其估算結果顯示,2008年時,全球總環境外部成本達到近6.6兆美元,相當於GDP的11%。若不加以修正,在「一切照常」(Business
as
Usual)的情境下,2050年時,外部成本將達到28.6兆元,GDP佔比達到18%。其中以溫室氣體排放佔比最高,水資源耗用次之。
該評估亦針對全球3000大企業的環境外部成本進行估算,結果顯示其總外部成本達到2.15兆元,相當於其年收入的7%。而各項外部成本中,有高達49%是因其供應鏈所衍生,而非企業的直接排放。其中供應鏈在水資源與自然資源的耗用上,均超過65%。此外若以產業別進行分析,環境成本最高的5個產業依序為電力業、油氣業、礦產冶煉業、食品業以及營造業。
讓生態經濟學成為主流
TRUCOST的分析,已凸顯當前經濟體系對環境影響甚鉅,然而其評估過程中,尚未納入全球面臨的重大危機──生物多樣性大量流失,因此仍有低估之虞。所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能彰顯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於2007年起,開展「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TEEB)研究計畫,並於2010年時公佈其估算結果,並於各國推廣。(註6)
「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研究目的包括:彰顯貧窮、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關聯性;呼籲全球重視生物多樣性與與生態系統的價值,促使資金投資於自然資本的保護,而非破壞;分析當前政策的失當,藉由指出生態系統服務橫跨環境、發展、氣候變遷等多個面向,呼籲決策者應將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政策,視為與財政、經濟學與商業相關的跨部會政策。
這項跨國研究中,針對全球12種棲地類型,包括海洋、沿海地帶、溼地、森林等,彙整國際相關研究,針對其「生態服務」的貨幣價值加以量化。而所謂的生態服務,是指生態系統對於人類福祉直接及間接的貢獻,可分成供給、調節、棲息地、文化及生活安適性等四大類。
供給,指涉的是生態系統提供食物、原料或是藥用資源;調節,則是強調生態系統具有防洪、空氣品質淨化、水質淨化、水土保持等避免環境品質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的功能;生物棲地,則是強調其對保護物種存續以及維持遺傳多樣性之價值;另由於生態系統為遊憩之主要去處,更為許多藝文作品的靈感來源,因此其在文化及生活安適性上的貢獻亦不可忽略。
根據評估結果,珊瑚礁的生態服務價值,每年每公頃最高達到120萬美元以上,其中主要為生態旅遊上的價值,高達105萬美元以上。珊瑚礁在調節作用上亦非常顯著,特別是防止極端氣候的影響以及海岸侵蝕。根據一項分析,珊瑚礁光是在避免海岸侵蝕的生態價值,即達到每年每公頃18萬美元以上。
此外,沿海濕地亦為一重要生物棲地。研究中針對濕地及紅樹林群落進行分析,其生態服務的總貨幣資料價值,每年每公頃最高達到21萬美元,最主要的價值分別在於水質處理、提供物種遷移廊道以及極端氣候調節上。其中光是在水質淨化上,價值即高達每年每公頃12萬美元以上,顯見沿海溼地作為地球之腎的重要性。
貧窮國家為了脫貧,毀壞其生態棲地作為畜牧用地或工業用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關鍵因素。而面對此狀況,「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研究進一步分析生態服務的價值對貧窮國家的重要性。分析結果顯示,在傳統經濟統計中,農林漁牧等初級產業,約僅佔貧窮國家總GDP的6%到17%,但實際上,若將生態服務納入考量時,則生態系的真正價值高達貧窮國家貧困階級GDP的46%至89%不等。因此生態保育,絕非是貧窮國家的脫貧的阻力,而是助力。
依據此項研究成果,於2010年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0)上,通過了「2020年前,各締約國應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全國與地方政策規劃之中,且須與國家會計系統加以整合」此政策目標。(註7)
你好,我也好:兼容性富裕指標
前述的研究均指針對環境污染外部成本以及生態系統價值加以量化,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10年起,委託國際全球環境變遷人文社會計畫(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發展一可涵蓋各項福祉層面的衡量指標──兼容性富裕指標(Inclusive
Wealth
Index)。並以此重新檢視過往近二十年間,全球經濟發展是否真的創造了人民的福祉。(註8)
兼容性富裕衡量指標的基本概念認為福祉程度,是由自然資本(自然資源與生態品質等)、人類資本(教育、健康等)、社會資本(社群關係)、生產性資本(機械、建築物等)所構成。以上述四種資本的存量,作為評估國家整體社會福祉進步程度的依據。
此計畫初步衡量了20個國家的兼容性富裕衡量指標變化程度,而從該指標的變化趨勢,觀察到特別的現象。如在已開發國家中,美國在1990年至2008年間,人均GDP成長37%,但其兼容性富裕程度僅增加了13%。而日本方面,雖然過去20年間,被視為失落的時代,但實際上其是少數國家中,在四種資本面向上均能維持進步的,而兼容性富裕程度則增加了18%。而在開發中國家中的差異更大,如名列「金磚四國」的印度以及巴西,在1990年至2008年之間,其人均
GDP分別增加120%以及34%,但兼容性富裕程度卻只是些微上升9%以及3%左右,主要因素均是因為其自然資本削減了31%以及46%。
該計畫的最終目標是定期提出評估報告,供各國檢視其是否能邁向綠色經濟。(明日待續)
【經濟可以不一樣】系列文章
※ 專題介紹:經濟發展與環保非得勢不兩立嗎?在
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許多人看見了守護自然資本的價值,並在資本主義之外,開拓了提供更友善環境、土地和生產者、消費者的經濟模式。自本週起,生物多
樣性專欄將連載【經濟可以不一樣】專題,希望透過實際案例,提供讀者不同思維角度,看見更多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et
social progress
- Stockholm
Memorandum.
Outcome from 3rd
Nobel Laureate
Symposium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
http://www.uncsd2012.org/rio20/index.php?page=view&type=12&nr=324&menu=20
- Resilient
People,
Resilient
Planet: A Future
Worth Choosing
-
http://www.trucost.com/news/100/putting-a-price-on-global-environmental-damage
- http://www.teebweb.org/
- http://www.cbd.int/sp/targets/
- http://www.ihdp.unu.edu/article/read/iwr-initiative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