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5.17







近期活動

台北市野鳥學會野鳥救傷初級班(5/21截止)
【政大NPO公益論壇】把「ㄆㄨㄣ」變黃金 劉力學的有機心生活(6/7截止)
【超越影院】Film6:不能戳的秘密
「濕地:鹽米之鄉的想像」系列講座(6/7、8/9、9/20)
2012年中華民國暨以色列鳥類遷徙國際研討會(5/17截止)
2012天溪園蟲蟲交響曲活動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徵求專職工作伙伴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 徵求工作夥伴(5/30截止)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南澳暴雨 武塔人見證不安全的蘇花改

 

上週六(12日)南澳大雨使得蘇花公路坍方並全線封閉,讓宜花部分地方人士更希望加速蘇花改興建;然記者在武塔教會牧師陪同走訪下,也現場見證了大水不聽工程指揮的實況,印證了武塔部落對隧道工程過於鄰近部落的安全擔憂。

站在沙韻橋往下看,可以發現光是12日的一場暴雨,河水便已從目前的分流工程竄逃,又走回到原本的路線了。「水不會照著他的意思走!」牧師魏如惠感嘆工程人員並不了解當地水文,亦不借鏡在地長期的生活智慧。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蘇花改 環團要求更多民間參與

蘇花改超快環評後遺症 武塔部落抗議未知工程風險

蘇花改的難題

悶燒型長隧道 還要再挖嗎?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矮童」陰影之困

作者:袁瑛(《南方週末》記者);王靜怡(《南方週末》實習生)

距離青海省西寧市80多公里的樂都縣,一條黃水河把這個約30萬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分成了南山和北山,3周歲的榮統璽和爺爺奶奶住在南山的峰堆鄉上帳房村,一個只有6000多村民的典型的西北村莊。

站在一堆嬉戲的孩子中,榮統璽看上去比同齡的孩子矮瘦了許多。身高84公分,體重9.4公斤,這樣的資料足以讓中國著名兒童營養專家陳春明痛心。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針對3歲兒童體格發育的參考值:91.1公分—98.7公分,榮統璽比最低標準值還足足矮了7公分。陳春明說,這個在爺爺奶奶眼中平日吃喝都挺「正常」的孩子很可能患有中度生長遲緩症。

官方定義中,生長遲緩症是指由於兒童在兩歲前長期營養攝入不足,造成體格發育遲緩,該症狀一旦形成,將給兒童帶來不可逆轉的身高「生長遲緩」。在這個以麵粉、土豆為主食的西北村莊——峰堆鄉上帳房村,榮統璽並不是個例。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日前公布最新版《地球生命力報告》警告,生物多樣性正明顯下降。WWF全球總監Jim Leape更疾呼:「我們使用的資源是地球所能提供的1.5倍。今日我們生活的方式彷彿我們擁有1.5個地球,如果我們繼續這樣下去,到2050年我們將需要3個地球。我們消費的方式非常的不永續。」美國耶魯大學也最新公布「美國人心目中的氣候變遷」調查結果發現,有66%美國民眾相信地球變暖的說法,至於氣候為何變暖,近半數歸咎於人類自己造成,無論如何有超過九成的受訪者,希望政府優先發展乾淨能源。想必地球人漸漸瞭解,改變就在現在,去年林務局及民間團體合力推動下,在貢寮啟動了水梯田復耕計畫。讓我們探探目前他們的狀況。

最近全台灣媒體聚焦核四,因為15日廉政署動手調查核四設備採購弊案,此案當中,防輻射防水可撓性金屬導線管疑似抗輻射不足,恐涉及放水弊端。但原能會16日在台電公司核四廠召開「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中,台電說,那只是人的操守有問題,核安絕對安全無虞。這樣的說法是否讓人信服呢?有賴繼續追查。反觀日本在福島核災後想亡羊補牢,「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在核電廠第二次「壓力測試」評估草案中,除了地震與海嘯之外,可能還將加考「火山爆發」與「龍捲風」等情況,更設計了複合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64000種化學物質就在你身邊 怎能沒有專責單位?

作者: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看守台灣協會、綠色和平組織、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RCA員工關懷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

去年5月塑化劑事件爆發,社會上人心惶惶,明知問題的關鍵在於化學品源頭管理,行政和立法機關卻沒有利用組織改造的機會解決問題。因此在11月組織法協商前夕,我們發起成立「化學安全管理署」連署,但正值立委選舉期間,響應人數不多。今年4月,我們針對第八屆立委重啟連署,已經獲得立法院超過三分之一席次、跨黨派的委員支持。這40位立委(附件一)有心正視問題、承諾推動專責單位,非常值得稱許,而他們的積極回應也凸顯我國修正毒管法以及成立專責單位之急迫性與必要性。唯有提升必要的行政人力,落實監督與執行,從源頭立法禁止有毒物質的製造和使用,才能夠真正讓民眾遠離毒化物的危害。

我們的訴求:
 一、在環境資源部下設立化學物質源頭管制專責單位-化學安全管理署;
二、確實導入REACH制度,全面落實化學物質的登錄、評估、授權及管制;
三、配合新法規的執行與落實,重新進行相關專業人力與經費資源的評估與配置。

精采內文

 

南澳暴雨 武塔人見證不安全的蘇花改

本報2012年5月17日宜蘭訊,賴品瑀報導

上週六(12日)晚間,記者前往南澳,火車才到站,站務人員急忙通知乘客地下道已經淹水,必須直接越過鐵道出站,提著鞋、光腳在暴雨中行走,手機開始接到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四工處)防災中心傳來蘇花公路封閉與疏散的訊息,「停駐在東澳街道之用路人請至東澳國小開放教室休息」、「停駐在南澳街道之用路人請至南澳高中開放教室休息」...整晚手機叮咚作響,四工處盡責的即時通知搶修的進度。

在12日早晨與13日全天的兩個豔陽天之間的半日裡,一個不是颱風的五月天,宜蘭多處測得了500毫米以上的雨量。當晚蘇花全線封路,有數十車輛行程受困。的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是當晚受困或行程遭延誤的人心中唯一渴望。

週二(15日)在通往武塔部落的路上,看著壯闊的南澳南溪河床,有如大河戀場景般的壯闊。「這裡要蓋40公尺高的路堤,以後看不到對面的山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澳教會王福盛牧師這麼說。未來蘇花改南澳和平段共580萬方的土方,將堆置在漢本與南澳南溪河堤附近。40公尺,就將像是一排大樓,橫亙在河床與蘇花改之間。

從沙韻橋往下看,左為分流工程規劃的河道,右為南澳南溪在暴雨過後重回的原河道。王福盛牧師與任職武塔教會的魏如惠(美亮.哈用)牧師是一對夫妻,本在傳道之餘,在武塔部落的土地上嘗試著有機的農牧生活,直到3月13日的部落會議中出現了一項「蘇花改」說明與報告,承包商在電腦上快速而簡略說明一下,就表示在近期內即將動工。武塔部落這個背倚武塔山,前有南澳南溪環繞,僅擁有約一百戶人口,且多為老人與小孩的泰雅部落才知道大難將至,連忙動起來連署要求蘇花改改道。

武塔部落地勢低窪,據當地耆老記憶,南澳南溪約40年一次大氾濫,我們站在沙韻橋往下看,可以發現光是12日的一場暴雨,河水便已從目前的分流工程竄逃,又走回到原本的路線了。「水不會照著他的意思走!」魏如惠感嘆工程人員並不了解當地水文,亦不借鏡在地長期的生活智慧。從分流系統、貼近河床的高大路堤、目前的便橋橋墩密集的程度,加上近年氣候極端,全球洪水頻率增多,還有南澳時常是颱風登陸點的狀況下,大興土木的結果,恐怕將使武塔部落面臨淹水,更可能建造出一條危險的公路。

前方便道橋墩密集,大水時恐壅塞將水引至武塔部落,後為就北迴鐵路,可對照。

山壁時有崩落武塔部落後方的武塔山雖然不高,但山勢頗為陡峭,只要地震豪雨,便常會有石頭崩落。魏如惠回憶,本來家人在火車站上方的土地耕作,但她的父親,也就是在林克孝《找路》一書中的睿智且強壯的耆老Dokas san,擔心將造成落石傷害無辜而決定放棄,以維護水土保持。然而目前蘇花改卻計畫在順向坡上開鑿隧道,而離隧道工程距離最近的一戶人家,甚至距離僅有126公尺,使得當地的居民非常憂慮自己將成小林村第二。「他們都說保證沒問題,拿什麼保證?那麼工程結束後若出事的責任找誰呢?」

離隧道工程距離最近的一戶人家,甚至距離僅有126公尺居住其中的部落老人非常擔憂

武塔公墓與施工中的觀音隧道遙遙相對,是否將為此第三度遷移。武塔部落的疑問,至今仍未得到回應,3月中才得知將要動工,但工程說明會卻避開了武塔,反而選在受工程影響較小的金岳村召開,會中官員指稱已獲得全南澳鄉97%居民的同意,但不願提出相關文件,只表示為了遠大的公共利益,武塔部落是該被犧牲的少數人。但武塔部落將因此面臨公墓第三度搬遷,與工程期間全部落籠罩在便道上穿梭的卡車陰影與沙塵之中,更有從此後,對山崩與淹水永恆的擔憂與恐懼。

左魏如惠牧師,右王福盛牧師「我們不是反對蘇花改,我們只是希望他改道!」兩位牧師一再重申,目前參與連署的部落居民已有200多位,魏如惠正面看待「至少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部落年輕人開始關心公共的議題。」王福盛亦堅定的表示「這是個長期抗戰!」目前工程所需的水泥預拌廠,至少已在族人抗議下遷離了原本選定在武塔國小旁的地點,開始了小小的勝利,因此他不會輕言放棄。

然而決策單位是否將延續20天有條件通過超快環評的強硬作風速戰速決?武塔居民還在期待著本月23日在部落的說明會當中,工程單位有無釋出溝通的善意。

魏如惠從3月開始為部落的安危奔走,至今兩個月不到,已經累倒兩次,但是為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下一代。」他們會繼續挺身而出,並且需要更多的支援與團結。

【相關報導】

Top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矮童」陰影之困

作者:袁瑛(《南方週末》記者);王靜怡(《南方週末》實習生)

中國至少還存在1000多萬的學齡前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生長遲緩,這個數字僅低於印度,列全球第二,而6—11個月大的嬰兒生長遲緩率大有持續惡化之勢。

图片来源:Desmond Kavanagh

被忽視的「生長遲緩」

距離青海省西寧市80多公里的樂都縣,一條黃水河把這個約30萬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分成了南山和北山,3周歲的榮統璽和爺爺奶奶住在南山的峰堆鄉上帳房村,一個只有6000多村民的典型的西北村莊。

站在一堆嬉戲的孩子中,榮統璽看上去比同齡的孩子矮瘦了許多。身高84公分,體重9.4公斤,這樣的資料足以讓中國著名兒童營養專家陳春明痛心。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針對3歲兒童體格發育的參考值:91.1公分—98.7公分,榮統璽比最低標準值還足足矮了7公分。

陳春明說,這個在爺爺奶奶眼中平日吃喝都挺「正常」的孩子很可能患有中度生長遲緩症。

官方定義中,生長遲緩症是指由於兒童在兩歲前長期營養攝入不足,造成體格發育遲緩,該症狀一旦形成,將給兒童帶來不可逆轉的身高「生長遲緩」。

在這個以麵粉、土豆為主食的西北村莊——峰堆鄉上帳房村,榮統璽並不是個例。

根據當地村醫榮德全的介紹,村裏滿6周歲的兒童有7個,其中3個身高和體重低於同齡兒童平均值。峰堆鄉衛生院院長安君則說,該鄉每年例行體檢至少15%兒童患有輕度到中度「生長遲緩」。

而中國疾控中心在2010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全國5歲以下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在9.9%。200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對外宣稱,中國至少有1270萬兒童患有「生長遲緩」。

然而,生長遲緩問題在中國乃至全球卻經常被忽視。

「在某些地區,生長遲緩十分普遍,所以人們誤認為它是一種遺傳性而並非可預防的疾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麥吉蓮說道。

很大程度上,這一誤認造成了中國一直以來對於兩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問題的關注十分有限。中國疾控中心國家食物營養監測系統專案的一組資料說明了這一問題:貧困農村1歲以上兒童生長遲緩率雖然2008年—2009年間基本不變,而2010年卻出現反復,回到了2005年的水準;6—11個月嬰兒生長遲緩率在2008年—2009年間增加了一倍,由6.7%增至12.5%,有所惡化,持續到2010年為12.1%。

關鍵的「1000天」

僅僅一河之隔,命運之神似乎更加眷顧北山共和鄉等9個鄉鎮的孩子。

2009年8月份,樂都鎮包括共和鄉在內的9個鄉鎮被納入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兒童早期發展專案」,針對6個月到兩歲兒童發放包含蛋白質、鐵等微量元素的「營養包」作為日常膳食補充,並針對孕婦發放營養補充劑。

作為「營養包」的發明專家,陳春明認為兒童營養不良所帶來的生長遲緩,抑或貧血病,都可以通過「營養包」得到有效緩解,其中的關鍵在於母親懷孕至兒童兩歲這中間的1000天時間。

該專案進行至今,資料證明,專案所涉及鄉鎮的營養不良問題得到了一定改善。在共和鄉,《南方週末》記者看到與榮統璽同樣年齡大小、兩歲前參與「營養包」專案的男性兒童,經簡單測量的資料顯示:身高101公分,體重16.4公斤,與前者形成了較大的反差。

「兒童早期發展項目」的項目官員劉蓓博士,在專案實施一年後進行跟蹤調查發現:樂都縣12—14個月齡嬰兒的生長遲緩率由10%下降到了4.6%,基線6—8個月齡兒童到18—20個月齡時貧血率降低了38.6%。

每一個百分點的降低就意味著更多的兒童達到了營養攝入標準線。

1000天雖然是因應兒童營養不良的「最佳時機」,但它的重要性卻一直以來被一個「樂觀事實」——兒童營養不良率大幅下降所掩蓋。

「事實上,過去幾年營養不良率的下降更多是受到經濟發展因素的影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營養專家常素英分析道。經濟發展與惠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城市和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這自然而然提升了兒童的營養攝入水準。

但常素英提醒,除卻經濟因素,其他因素也在影響兒童營養水準,一旦經濟發展進入平緩期甚至倒退,這反映在兒童營養水準上極其敏感。

來自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數位也顯示:自2005年以後,兒童營養不良率的下降逐漸遲緩,2010年受到全球經濟危機影響,貧困地區兒童營養不良率甚至出現了增長的勢頭。

以兒童營養不良的一個重要指標貧血率為例,這幾年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在實施了「營養包」計畫後,樂都的貧血率仍然維持在46.4%。

劉蓓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西寧市抽樣調查顯示貧血率更高,達到64.5%。2010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的貧血率是12.6%。全國農村3歲以下的貧血率是19.2%。貧困農村3歲以下兒童則在23.2%。

「貧血問題不僅僅是在農村,包括上海、廣東這樣的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依然存在貧血問題,2010年全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地區嬰幼兒貧血率達到20%以上,而個別西南貧困縣則高達70%。」劉蓓說。

如同「生長遲緩」,貧血對於兒童智力發育的影響也是「長期」和「不可逆轉」的。

「只靠衛生部,解決不了問題」

眼見樂都兒童受惠於「營養包」計畫,2011年底,中國青海省政府決定撥款1000萬在全省普及「營養包」計畫。「這是全國第一個由政府出資,在全省範圍內普及『營養包』的省區。」常素英說。

然而,從「營養包」推廣歷史來看,至今不過覆蓋了全國13萬多名兒童。陳春明和國內兒童營養學家焦急地期待著「營養包」能夠普及到更多的兒童,尤其是貧困農村兒童。

2012年4月8日,衛生部傳來消息,計畫對山西呂梁山片區實施「貧困地區學齡前兒童營養與健康干預專案」。對貧困地區6個月—6歲兒童免費提供營養包也將考慮先從呂梁片區開始試點。

政府力量的介入似乎給這一計畫的未來帶來了一絲曙光。然而,在已經87歲高齡一輩子奔波於兒童營養事業的陳春明看來,目前的工作還遠遠不夠。

「問題在於如何把符合營養標準的食物送到需要的孩子嘴裡,即如何形成可持續的發放機制,這光靠衛生部,解決不了問題。」陳春明擔憂地說。

此前,中國發放的針對改善學生營養的資金,就因為資金發放機制不夠合理,本該用於改善學生營養的補助被家長挪作他用。

陳春明提出,未來如何形成可持續的發放機制,如何免費發放,如何市場化運作,這都是未來保證解決中國兒童營養不良問題的關鍵所在。

相關文章

中國米污染 2012年4月11日

讓孩子到自然中去吧 2012年1月10日

中國低生育率隱憂 2011年12月21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5月15日,原文刊於2012年4月19日《南方週末》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地球生命力報告:1.5個地球才能撐起現有文明

本報2012年5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墨西哥東北部的衛星影像(圖片來源:KARI / ESA)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日前公布最新版《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警告,生物多樣性正明顯下降,尤其是在低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的生態足跡則大幅度成長。

WWF在聯合國Rio+20永續發展高峰會召開前發佈地球生命力報告,呼籲全世界修正生產及消費模式,多採用可再生能源。

14日在日內瓦的記者會上,WWF全球總監Jim Leape公布2012地球生命力報告時表示:「整體而言,自1970年迄今,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28%;然而低收入國家所損失的生物多樣性接近60%。最嚴重自然資源消耗都發生在那些無力維持的國家境內。」

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公布一次,是WWF最重要的出版物,主要檢視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的生態足跡(我們對土地及水資源的壓力)。自1961年來,生態足跡大幅度增加,Leape說,「我們使用的資源是地球所能提供的1.5倍。今日我們生活的方式彷彿我們擁有1.5個地球,如果我們繼續這樣下去,到2050年我們將需要3個地球。我們消費的方式非常的不永續。」

生態足跡:富國為窮國5倍

從太空站射得的太陽與地球(圖片來源:ESA / NASA)以平均數字來檢視,高收入國家的生態足跡比低收入國家高了5倍。平均每人生態足跡最高的前十名國家依序為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丹麥、美國、比利時、澳洲、加拿大、荷蘭及愛爾蘭。

這份報告在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Rio+20召開前5週前公布,本次峰會具辦的地點在20年前這個峰會第一次召開的相同城市--里約熱內盧。

Leape強調:「現在是檢視地球上發生了什麼事的重要時刻。針對建立永續發展目標及將衡量市場的GDP值納入社會與生態指標已提出討論草案。現今市場由於許多無形成本並未納入價格機制中,持續散發錯誤訊息。各國政府不該再繼續補貼石化燃料,而應承諾全面使用乾淨的能源。」

綠色經濟重點:重新定義繁榮

關於Rio+20的主要議題「綠色經濟」是否能夠解套,Leape表示,「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如何轉移至綠色經濟。各國長期以來為此爭議不休,一些國家喜歡這個概念、其他國家則否。然而我們必須在地球的承受範圍內運作,並由地球資源角度重新定義『繁榮』。」

這份報告指出,WWF相信存在另一種可能的進程,並列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首先必須藉由保護生態系、土地及水資源來保存自然資源。

在一些主要的伐木區已有顯著的成果,但總是有威脅存在。舉例來說,巴西在過去幾年已經成為對抗森林消失的龍頭,但最近也通過爭議性法律,可能嚴重削弱對森林的保護。

開發前先檢視水足跡

另一個提案是水資源足跡的檢視,也可說是生產者對水的管理態度。WWF淡水部門經理Stuart Orr解釋:「我們提供了在經濟層面談論水資源的獎勵機制,我們和企業密切合作,幫助他們瞭解他們的水資源足跡,在非洲已得到一些成果。」

WWF發現,肯亞有10%外匯來自於單一流域的資源開發。WWF概述了更佳的河流管理獎勵機制,吸引了許多國家的關注。Orr說,「針對用於商業行為的水資源,我們建立了一套標準,而且我們會給當地政府如何達到水力永續的建議,比方設立水力建設的規範。在中國,我們和政府合作某條河流資源配置,後來運用在中國境內的其他270條河流。」

再生能源比例仍由提升空間

由再生能源開始,永續生產是另一個解決方案。WWF氣候與能源行動主持人Sam Smith表示,「我們不需要新的科技;去年,投資在再生能源的金額比在石油燃料來得多。在西班牙,風力發電佔總發電的16%。」

這也適用在新興國家。墨西哥訂定了2020年達成國家能源50%由可再生資源提供的目標,且政府積極發展風力發電及太陽能。在非洲,南非及肯亞以類似路線展開可再生能源行動。

能源效率的提升也是一種方式。在巴基斯坦,由WWF及Ikea共同發起的倡議,4萬名農夫採用新的農法來降低傳統棉花產業對環境的衝擊。根據報告,光是2010年, 17萬公頃的棉花田減少40%的化肥、47%的農藥及30%水資源的使用。

以認證制度控管消費模式

在消費端,Leape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扮演自己的角色。公司及消費者想要更好的選擇。」良好的標示可以達成這項目標。智利提供了全球市場紙漿及紙的8%來源,WWF正和智利政府及林業部門合作加強及擴大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

在漁業上,整體而言,海洋漁業從1950年捕獲1900萬噸到2005年的8700萬噸幾乎增長了5倍,導致過度捕撈的結果。智利提供全球鮭魚市場30%的來源、全球飼料魚市場的13%。WWF在南美洲促成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認證,此認證是一個確保漁業資源開發能兼顧環境永續及經濟獲利的重要機制。

Leape說,「地球生命力報告所強調的這些挑戰是明確的,Rio+20應該且必須成為政府間為達成永續而訂定新的進程的場域。這次的峰會提供結合政府、城市及企業間共同承諾保存地球生命力絕無僅有的機會。」

※ 參考資料:IPS報導、WWF新聞稿

Top

 

地球變暖 近半數美國人歸咎自己

摘錄自2012年5月16日台灣醒報報導

美國耶魯大學最新公布調查結果發現,66%美國民眾相信地球變暖的說法,相較去年11月,增加了3%;而導致氣候變暖的原因,近半數歸咎於人類自己造成,大自然因素則為19%,超過九成希望政府優先發展乾淨能源。

這份名為「美國人心目中的氣候變遷」報告指出,14%的美國人不相信地球正在變暖、氣候型態正在改變以及氣象條件異常等說法,相信地球變暖的人則有66%,其中不到一半的人(46%)將責任歸咎到人類身上,相較去年11月的50%稍降,19%的人認為氣候變遷是大自然引起,認為大多數科學家也相信氣候變遷的說法的美國人佔35%,相較上一次調查減少了6%。

相信氣候變遷會危害動植物的比例64%,會影響人類下一代的比例65%,會影響開發中國家的人民生活的比例佔52%,認為會影響美國人自己生活的比例則為46%。

Top

 

貢寮水梯田 結合當地產業三生兼具

作者:廖靜蕙

雙溪河潔淨溪谷,泉水靜靜流淌,先民砌石成階且悉心維護的水梯田及衍生的灌溉水道被森林環抱著,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得以發展出具備地景美學的水梯田。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的內寮山區農田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然而此地也和一般農村同樣面臨人口外移、老化的現象,棄耕的水梯田使得原先在水田裡活躍的豐富生態樣貌,隨之沉寂。

去(2011)年3月,在林務局及當地民間團體貢寮人社區報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推動下,啟動一項協助水梯田復耕的計畫。

水聲潺潺

要在當地推動水梯田復育,就像傻瓜。為了生態復育、缺乏經濟效益的耕作,十分缺乏吸引力。因此,在當地長期耕耘的貢寮人社區報就發揮了功能,第一年有10戶農民加入計畫,1.6公頃農地以無農藥的耕作方式以及1.3公頃的棄耕農地上重新整理後蓄水。第二年面積增加到4.5公頃。
此地的水稻一年只能收成一次,之後就任由再生稻自然成長,直到隔年2月才會翻土耕種。其間則維持水田的樣貌,終年不放乾。

貢寮的老農民以古老的工具除蟲。廖靜蕙 攝

農民不用農藥、化學肥料,再加上地形上不易讓大型機具限制,人力特別吃緊,但也因此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農耕方式。水牛重新回到田裡,種子直接灑在田中,不用育苗盤;收割也是純人力。而除草、補田埂更是考驗農民的體力與意志。70多歲農民阿樹伯說,每天巡田的過程,一方面要隨時夯實田埂,一方面看看草生的狀況,若是太多,就得「挲草」,真的很辛苦。
人禾基金會則期待以傳統農村「換工」的概念,回到農村精神,解決人力問題。去年有來自台大穀雨社學生、宜蘭大溪國小教職員等志工組成的助割團,減輕農民的勞力負擔,今年則嘗試以「一起來耕和禾」(或稱「梯田會員制」)計畫,一兼二顧分攤一部分農事勞務。
以農為師

榮燦伯是老一輩傳統、簡樸,以農為師的象徵。廖靜蕙 攝去年10月奈洛颱風撒潑大雨,工作人員觀察到通過森林與梯田的水,聲勢驚人,但相較於溪水的黃濁,潔淨依舊。當地83歲老農民榮燦伯解釋,必須維持水田的形式是讓土地、田埂不因乾裂而崩塌,也讓土壤具備涵水的能力,否則乾了的土地再放水,是留不住水的。

農民楊振鑫也說,每遇洪水田裡水位雖會增加,但不會造成土地沖刷,而是透過梯田一層一層滲透到土地,或漸進流到海裡,功能有如攔砂壩。

榮燦伯保留了保種育苗的技術,他說,貢寮靠海東北季風強,品種上要選輕種、快收,不會因風吹折斷稻梗倒伏。「有新的品種一定要種種看,才知道這土地適合哪種稻種。」他除了種自己育的苗,也會留一半田種一些政府研發的新品種。

象徵老一輩傳統、簡樸,以農業為師、不斷求知的榮燦伯,在今年3月因病過世。榮燦伯曾說,政府應該要照顧農民,不要想靠進口糧食,以為進口糧食便宜就忽略本土生產,一旦遇到天災,糧食進不來,台灣不知會如何。這些提醒猶言在耳,老農的身影卻淡出田野。

尋找傳統農業知識

收割之後的水稻田,水生植物小穀精草散落其中,間中疏落放置燒過的稻草用以抑制草生速度,這些將為土地儲存肥力。

收割後的水稻田,水生植物小穀精草散落其中,間中疏落放置燒過的稻草用以抑制草生速度,這些將為土地儲存肥力。廖靜蕙 攝

早期貢寮使用得最廣泛的生活素材就是石頭,因為方便採集。在農田上則可看到用做「分水汴」分配水源流量,面積大的田,洞口就開得大些,面積小的田。底部連到灌溉水圳,用石頭砌成中空的石柱「埤栓」,平常以木栓栓住,拔掉木栓,石柱中間變成水管,農民就根據埤塘水位和用水量來放水。

這些原始的農用工具仍留在原地,只是功能以不復存。透過水梯田復育,工作人員再度清點這些農業時代的智慧結晶,等待有一天讓這些工具再度服役。

田中的保健站

這些辛苦的代價換得豐富的生態系,根據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田野觀察,在野外幾近絕種的青鱂魚悠游田中;自1978年之後就未再有發現紀錄的黃腹細蟌也重新在此落腳;以溪蟹、魚、蛙為主食的食肉目動物食蟹獴,經常發現捕食水梯田中的田螺。

此外,台灣野豬、白鼻心、鼬獾等雜食性哺乳動物,還有黑鳶等依賴水域的物種,台灣野兔族群有所增加,灰面鵟鷹、蜂鷹、大冠鷲、鳳頭蒼鷹等都看得到。

第一次插秧後的調查發現,貢寮水梯田、水圳與溪流共構的棲地中有50種蜻蜓棲息,人禾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形容貢寮水梯田是山川河溪及當地居民的「保健站」,讓此地的萬物都得到滋養。
和禾米飄香

和禾米做出來的米香。廖靜蕙 攝

貢寮水梯田的維繫逐漸與生計沒有太大相關,放棄水田維護,比要堅持友善環境的耕作容易許多。但失去對水梯田的堅持,也失去環境問題解答的可能。雙溪街上知名餅店「海山餅店」第二代經營者林偉雄得知這次的水梯田復育計畫後,決定以行動支持。

收成的貢寮米,放進木桶蒸到半熟,經過日曬後,農民細心挑米,這種完全依循古法的作法,連參與農民都是重新學習。挑好的半熟米飯,送到海山餅店,米飯下鍋,油炸到香酥,製作成傳統的米香。海山餅店以市價兩倍全數收購,研發的「和禾米香」,去年9月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這款結合老店濃郁鄉情與貢寮豐美生態的米香,也成為傳統糕餅店帶動社區,支持生態農業的首例。林偉雄說,未來希望襯托米香口味的花生、蔬菜也能來自貢寮。

社區在地智慧的生態平衡

人禾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表示,一開始加入這個計畫還不了解結合生態、生活、生產的里山倡議之要義,到了中期才逐漸了解,發現貢寮很多地方都與里山不謀而合。人禾的夥伴也從外地人逐漸深入社區,學習在地智慧,而復育的方法也要因地制宜,找出環境調適之道。

貢寮水梯田計畫將持續朝在地、社區的方式經營,參與貢寮國中、小的環境教育。經過一年具體的成果呈現,區公所也將田寮洋保育以及山上水梯田保育列入今年封溪護魚隊保育研習會中的一個主體。方韻如期待將水梯田復育的經驗反映到政策,在經濟和生活面改善之餘,同時兼顧生態平衡。

※ 同步刊載於台灣濕地網

Top

 

核四弊案 台電:僅操守瑕疵 安全無虞

摘錄自2012年5月16日新頭殼綜合報導

原能會16日在台電公司核四廠召開「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由於15日廉政署調查核四設備採購弊案,因此台電對「電器導線管管路設備採購案」 做出說明。台電坦承,當初廠商提供的金屬導線管並無相關證明文件,所以後來才將產品送到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檢驗,確認具有抗輻射功能。對於採購涉弊,台電 說,那只是人的操守有問題,核安絕對安全無虞。

由於廉政署偵辦台電核四廠發包「電器導線管管路設備採購案」,防輻射防水可撓性金屬導線管疑似抗輻射不足,恐涉及放水弊端,原能會今天上午特別前往核四廠勘察,並未發現有立即危及核安的重大缺失,初步認為可能只是採購上的問題,和核安無關。

原能會核能管制處副處長張欣指出,防輻射防水可撓性金屬導線管,屬於電器軟管的一部分,一端會接上硬管,通常用在核電廠的蒸汽管路和汽機廠,因此必須具有 防水、耐燃及抗輻射的功能。她說,原廠商原本並未提供相關的證明文件,後來才將產品送到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檢驗,確認具有抗輻射功能。

下午進行的「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委員也對採購弊案表示關切。台電龍門施工處強調,雖然採購有所瑕疵,但該產品已經確認合格,所謂弊案是由於「忘記要求廠商退還差價」,因此只是人的操守問題,安全絕對無虞,況且該產品是使用在非安全區域,不會對核電廠安全造成影響。

會中也討論到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對試運轉程序書的質疑,林宗堯主張,現有程序書是台電自行撰寫,充滿瑕疵,應要求原廠重新進行撰寫,或是翻譯成英文送國外專家進行修正。對此台電首度表示,願意請原廠奇異公司(GE)重新撰寫試運轉程序書。

原能會對此初步表示接受,不過監督委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質疑,原先的程序書該如何處置,台電表示會繼續使用,待新版程序書出爐後,會與舊的程序書同步進行驗證。

由於今天的會議是本屆監督委員會最後一次開會,崔愫欣要求台電應對林宗堯提出的問題以書面答覆,並且對於試運轉的安全性提出進一步的報告,交由下屆委員進行討論。

Top

 

日擬核電廠二次壓力測試 各種天災全出籠

摘錄自2012年5月16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日本「經濟產業省」所屬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公佈了日本核電廠第二次「壓力測試」評估草案。有鑑於自然災害的形態,越來越多,日本對核電廠的壓力測試項目,除了地震與海嘯之外,可能還將加考「火山爆發」與「龍捲風」等情況。

有專家表示,希望第二次壓力測試,能夠比第一次更具實際意義,徹底找出核電廠的弱點。

目前,日本對核電廠的壓力測試評估草案,已經設計了地震、海嘯、積雪、強風、雷電、龍捲風,與火山爆發等多重災害的情況,除了單項災害以外,也設計了複合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Top

 

論壇∣64000種化學物質就在你身邊 怎能沒有專責單位?

作者: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看守台灣協會、綠色和平組織、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RCA員工關懷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

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去(2011)年塑化劑事件後,政府缺乏足夠人力掌握流通的化學物質,以及各部會缺少橫向協調、整合的問題首次曝光。配合著《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將納入歐盟REACH源頭登錄制度的修法進程,民間團體不斷大聲呼籲應在環境資源部底下成立化學品專責單位「化學安全管理署」,提升政府量能、落實毒化物源頭管理,使毒管法修法之理念不致淪為口號。然而經過一年的時間,今天(5/16)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即將審查《環境資源部組織法》,相關組織設計卻仍付之闕如。

根據環保署和勞委會的統計,目前台灣境內被使用的既有化學物質高達6萬4000種以上,環保署只管區區298種,其他面臨缺乏毒理資料、流向不明的困境,更別說是以每年上百種速度新增的新化學物質。因此,民間團體相當認同行政院將《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法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意圖確立化學品源頭登錄、管理的法源(註1)。但令人不解的是,未來環境資源部竟然只有一個不到6個人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科」能夠實際執行相關申報、登錄與評估業務,與環保署原先規劃天差地遠!(註2) 試問:5個人要如何管理6萬種的化學物質?有了法源,卻不給予足夠行政人力作為配套,難道所謂的毒管法修法一切都是玩假的?難道我們還要再次坐看塑化劑事件的發生才能有所警訊?

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其實從化學物質的生命週期-製造、使用到廢棄等階段來看,毒物早已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沒有掌握全部化學物質的政府根本無法因應,只能放任悲劇一再重演,然後亡羊補牢。例如這些年爭議不斷的高科技產業污染問題,社區居民到現在還因為商業機密而無從得知廠商究竟排放了什麼污染物;而以RCA工殤事件來說,多數勞工至今無法得知自身暴露在何種化學物質之中。不僅如此,國際組織綠色和平的報告也指出,包括化妝品、廚房用品等,早已充斥著許多毒管法未列管的毒化物(註3),更不用說近年來連塑化劑、工業廢棄硫酸銅等毒化物都直接流進了人民的口中。這都還是我們已知的部分,其他上萬種未知的化學物質究竟流向何方?毒性為何?目前還無人能知。

去年5月塑化劑事件爆發,社會上人心惶惶,明知問題的關鍵在於化學品源頭管理,行政和立法機關卻沒有利用組織改造的機會解決問題。因此在11月組織法協商前夕,我們發起成立「化學安全管理署」連署,但正值立委選舉期間,響應人數不多。今年4月,我們針對第八屆立委重啟連署,已經獲得立法院超過三分之一席次、跨黨派的委員支持。這40位立委(附件一)有心正視問題、承諾推動專責單位,非常值得稱許,而他們的積極回應也凸顯我國修正毒管法以及成立專責單位之急迫性與必要性。唯有提升必要的行政人力,落實監督與執行,從源頭立法禁止有毒物質的製造和使用,才能夠真正讓民眾遠離毒化物的危害。

我們的訴求:

一、在環境資源部下設立化學物質源頭管制專責單位-化學安全管理署;
二、確實導入REACH制度,全面落實化學物質的登錄、評估、授權及管制;
三、配合新法規的執行與落實,重新進行相關專業人力與經費資源的評估與配置。

※ 註1: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正草案於去年由環保署提出,預計納入歐盟Reach源頭管理措施,採分級分量之方式,要求國內目前6萬4000種化學物質必須由廠商自行提出物質安全資訊,分階段向政府登錄,未進行登錄之物質不得使用,同樣新化學物質也必須登錄,否則不得上市。政府得以依此資料庫篩選危害性大之物質進行管理 –此為毒管法自民國七十五年立法以來最重大之變革。目前召開兩次公聽會,由行政院審議中,本會期被列為優先法案。

※ 註2:依環保署自行委託之研究『因應歐盟REACH加強化學品管理計畫』,要落實化學品的源頭管制,短期至少需要新招聘20到24名專責人力,分別負責申報、註冊、登錄等工作,才足以運行新法。然而這只是最保守的估計,倘若比照歐盟化學品管理總署(ECHA)之編制,估計日本約需160人、韓國約需90人、歐盟至少500人以上專責人力,雖然我國人口數較少,但以5人之編制欲落實登錄管理,完全是天方夜譚!

※ 註3:Greenpeace在2011出版的『無毒消費者指南』,將民眾的居家生活中經常碰觸到毒化物的面向分為五大類:服飾、個人護理及化妝品、兒童玩具及嬰幼兒用品、傢俱及家庭裝修材料、廚具及家庭用品。其中像是化妝美白產品中經常出現的對苯二酚、三乙醇胺,或是染髮劑中常有的對苯二胺等,都是可能的致癌物。而像是一般清潔劑中常用作用消毒的三氯沙,被證實對生物具有毒性,也可能具有環境賀爾蒙之特性。上述這些物質皆為毒管法未列管但卻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之案例。

Top

.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