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17日
本報2012年5月17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上週六(12日)南澳豪雨,讓武塔部落看見南澳南溪大水從的分流工程竄走的現象,也讓部落更憂心目前從部落後方130公尺穿過的武塔隧道工程,帶給族人的安全隱患。而蘇花改不只武塔段有疑慮,在工程仍持續加緊趕工的情況下,民間團體希望公路總局能開放更充分的民間參與。
其實目前除了武塔隧道工程,尚有永樂段路堤對河床增加淹水風險的疑慮,這部分在工程監督小組的建議下已改為高架工程,但土方去處仍未取得環評專案小組委員的背書;另外考苦學者在漢本發現遺址,也顯現當初蘇花改的環評調查並不完整。
當初在倉促下通過的蘇花改,開發單位承諾設立環境保護監督小組,開放民間監督,但監督小組每三個月才開一次會,對照工程趕工的現實,民間擔憂上述問題恐怕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溝通也明顯不足。
長期關心蘇花改工程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曾雨涵並表示,行政單位對讀監測報告的解讀常常沒有協商空間,每每民間代表提出建議或疑問,行政單位只要回覆有困難、或不提供解釋,民間的要求就被打回票。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專員李墨堂也批評, 17位監督小城成員中,民間團體只有2位,公部門代表中也缺乏林務局與國家公園管理處,明顯不足。另民間團體一再要求公路總局修改旁聽要點放寬限制,但目前還是沒有改善,希望公部門盡速釋出善意;另外,也希望監督小組意見的拘束力要再提供,至少要能受到審慎審酌。
公路總局對民間的提議,目前僅承諾經過一定行政程序,最快要等到明天初再修改。但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認為,永樂段之所以從路堤修改為高架以減輕生態衝擊,相當程度是來自於民間監督成員的建議;所以建議監督會議的召開頻率一定要更密集,並且要主動公開讓民間參與,增加透明度。讓民眾能在事前就參與,而不是等到明天工程都做完了,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