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7.13







近期活動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活動
貢寮海洋音樂祭反核公投連署活動
【看見台灣:綠活影展 Green Our Life】《Golaho 嘎拉賀》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
「里躍龍門」暑期生態農村探索之旅
2012大地藝術祭系列活動:人與土地的對話-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啟示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西蚵貝壁畫拆毀 文化界痛:「竟把希望變絕望」

圖片提供:守護台西《希望之海》壁畫聯盟

《希望之海》位於雲林縣台西國中校門口旁的三層樓壁畫,長十公尺、寬八公尺,是社區居民合力營造社區風貌、也是居民抗議台塑六輕的象徵,可說是社區的集體記憶。

世事難料,「當年我們一起黏的壁畫」,竟變成「這些年我們一起撿的碎片」。台西國中改建工程,建築師雖早已提出保留方案,但縣府單方面宣稱為危樓,3日無預警突襲,直接打出四個大洞,壁畫上盯著台塑六輕的希望之眼因此「目睭脫窗」,也凸顯縣府「頭殼破空」。經臉書串連、媒體報導引起軒然大波,藝術家仍表明願意幫忙修復,但4日政府與民間協調後隨即翻臉撕毀協議,於7月9日週一清晨六點派出大批警力「拂曉攻擊」全部拆除,對縣府徹底絕望。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台西新地景--沒希望之海
台西蚵貝二三事
又是拂曉出擊!台西蚵貝藝術牆 「希望之海」遭夷平
台西募款 發蚵超人之家成立 

【看啥小魚可以吃】|純真的海味:紅尾冬

作者:廖律清

「紅尾冬,較好食赤鯮。」喜歡釣魚的鄰居每每拎著紅尾冬來敲門時,總是這樣說。對如何食魚相當講究的這位老饕伯伯,他老愛叨叨唸著,真的會吃魚的人是不會跟著人家一窩蜂競吃高價魚,像當令的紅尾冬魚,好吃的程度一點都不會輸給高價位的赤鯮。大概就是這樣開始聽說有一種魚叫作紅尾冬。

紅尾冬其實是沖繩的縣魚,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是沖繩的代表性魚類,更是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端上桌幫忙宴客的魚種。尤其是在沖繩諸列島裡,像是与那國町,要學船釣的男女老少,都是從練習釣紅尾冬開始,紅尾冬可說是小島居民與海洋密不可分的一種連結。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新北市土城的「普安堂」已是當地兩百多年的信仰中心,現在卻面臨殯葬特區計畫要將這古蹟剷除剷除,各界關切並招開記者會,希望可以保留歷史文化。在澎湖,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天后宮,傳出侵佔國有地被勒令拆除,國有財產局澄清將會協調辦理無償撥用土地,以利文化資產保存及推動觀光。

小琉球有許多的海龜以及珊瑚礁資源,使得大批遊客慕名而來,也因此造成破壞,立委呼籲將小琉球列為珊瑚保護區,以免自然生態遭成更大的破壞。海洋資源是需要被保護的,在拉丁美洲卻因河川工程,將兩萬顆海龜卵壓毀,專家指出,由於海龜生存備受威脅,數量逐年減少,可能在十到二十年內絕種。而在墨西哥及紐西蘭的海豚也瀕臨滅絕的危機,由於流刺網的濫用, 使海豚受困其中造成死亡,希望全面禁止使用流刺網來保育海豚也可保護海洋必免無止盡的濫用及破壞。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德國廢核的真相與迷思(下)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2011年德國的碳排放量仍較前一年減少1%,但這不代表德國這一年的能源政策全無可議之處,其中最大的爭議來自於擴大開採褐煤以供發電之用。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並嚴重污染環境的褐煤,佔德國發電比例由2010年的23%上升至2011年的25%,此種情形在德國國內遭致不少批評。

傳統能源價格飆升已經是德國電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關閉8座核電廠後民生電價的確有微幅上漲,但此一漲價與廢核關係甚微,「廢核後電價必然大漲」的情形並未在過去一年中的德國出現。

精采內文

深度報導∣布袋洲南鹽場,在水地風光中學習(下)

作者:蔡炅樵(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我們將鹽田整建勞動轉化為環境學習活動,讓小朋友來鹽田踩土漿、拼貼瓦片;也以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小旅行」方式,讓學員來鹽田勞動體驗與種濱水菜之餘,同時走訪這個曾是「漁鹽滿布袋」的小鎮。

一開始,我們從理念出發,以「快樂鹽田心鹽村」為願景,並以「環境教育/活動產業」,作為永續經營的策略,希望能將鹽田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

然而,實作所帶來的啟示是,「三生」並不是專業上理所當然的想像,而是必須回到鹽田尋找「水、地、風、光」給人最初的感動,從鹽(漁)村的生活節奏中發現最單純的在地價值。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