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基因改造細菌 把甲烷變柴油

賓州一座油井燃燒天然氣,美國能源部提供

油井的天然氣通常都直接燒掉;另外也有些蘊藏量小的天然氣田,因不具採規模而閒置。美國科學家正著手研發一種基因改造細菌,能夠把天然氣裡的甲烷轉變成運輸用液態柴油,希望能善用這些天然氣,避免浪費;也避免甲烷逸散到大氣中,造成溫室效應。

主導研究的華盛頓大學科學家已鎖定一種自然存在於甲烷中的「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這種細菌能夠從天然氣中製造出脂 質,只是其天然的脂質產量無法達到可在商業上獲利的水準,因此科學家打算引入基因改造技術,除了可擴大其產能,也可讓該細菌製造更多非磷基脂(non- phosphorous-based lipid),好讓脂類容易轉換成燃料。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乙醇專屬基改玉米試種 質疑聲四起

生質燃料新幫手 基因轉殖微生物快速轉化纖維素

美培育基改細菌 清除汞污染

利用基因改造 病毒變電池

生物簡介|軟Q海洋繽紛樂:海蛞蝓

作者:陳溫柔(高雄鳥會琉球海洋生物專案研究)、羅柳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蛞蝓是軟體動物中腹足綱裡一大類群的海洋生物,正式科學名稱是歸屬於腹足綱的後鰓類(Opisthobranchia),包含:頭楯類、囊舌類、無楯類、側鰓類、裸鰓類等物種,目前以裸鰓類(Nudibranchia)的種類紀錄較多。

海蛞蝓的俗名多多,有人稱之為裸鰓動物、海麒麟,或是海兔、海牛、海鹿等等。這樣不同的稱呼源於牠們可愛的外表,從某個角度觀賞時,的確「神似」陸地上習於親近的動物 。例如黑邊海兔(圖一),炯炯有神的雙眼,片狀樣的嗅角(rhinophores)有像耳朵,加上胖嘟嘟體型,像不像生活在海底的「兔子」呢?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看到日本核災造成的影響,台灣地理環境與日本相似,使得大家開始思考台灣是否適合蓋核電廠,有民調指出,有57%的人認為台灣應停止核電發展,也有54.6%的人認為該停建核四,而減少這項能源開發要尋覓甚麼替代方案呢?自宜蘭清水的地熱園區誕生後,有立委認為北投地熱谷也有地熱發展的條件,但大屯山系的地熱屬於強酸性,北市府表示仍在評估中。除了開源也要節流,韓國的節能作戰,對於高耗能的建築室內暖氣溫度不能超過20度,否則將受罰,藉以節約能源。

澳洲遭逢熱浪摧殘,森林大火使兩萬公頃的森林付之一炬,還傳出有百人失蹤,幸好都有找到,而在台中豐原的日式老宿舍,也因發生火警整棟檜木建築燒到只剩骨架,這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群,應活化利用,創造新的價值。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基改食物與台灣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美國Slow Food Assoication會員)

基改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對於消費者人體健康還有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究竟構成何種影響目前仍然是一個難以確定與高度爭辯的問題。但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此種食物一旦被商品化後,對於農作生產者、科學研發人員,以及貿易輸出國而言,卻是往往可謂「利多於弊」。

FDA在去年五月公佈一份環評保告初稿,內容指出基改鮭魚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原則上僅允許在美國「境外」進行此種基因工程。接著,FDA確認基改鮭魚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並強調其與野生鮭魚同樣安全。

精采內文

 

 

基因改造細菌 把甲烷變柴油

摘譯自2013年1月4日ENS美國,西雅圖報導;莫聞編譯

賓州一座油井燃燒天然氣,美國能源部提供基因改造細菌能夠把天然氣裡的甲烷轉變成運輸用液態柴油?一個結合英美合作夥伴的科學團隊最近獲得資金挹注,將著手進行上述研究。

目前,一些油井的天然氣通常都直接燒掉;另外也有些蘊藏量小的天然氣田,因不具採規模而閒置。這項技術的研發,便是希望能善用這些天然氣,避免浪費;也避免甲烷逸散到大氣中,造成溫室效應。

研究團隊認為,如果甲烷能變成液態燃料,便能透過油管運送至煉油廠,提煉成運輸用柴油,讓貨卡車、小客車和飛機都能使用。這項研發吃甲烷微生物的計畫,已獲得美國能源部「高級能源研究計畫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 Energy,ARPA-E)480萬美元的資近。

主導研究的是華盛頓大學團隊,他們鎖定的對象是一種自然存在於甲烷中的「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這種細菌能夠從天然氣中製造出脂質,只是其天然的脂質產量無法達到可在商業上獲利的水準,因此科學家打算引入基因改造技術,除了可擴大其產能,也可讓該細菌製造更多非磷基脂(non-phosphorous-based lipid),好讓脂類容易轉換成燃料。

首席研究員、華盛頓大學化工與微生物教授Mary Lidstrom表示,「我們鎖定的目標,是要製造出和柴油一樣性質的燃料,不論是貨卡車、船隻、汽車、牽引機,可以用柴油的,都能用這種燃料。」

培養細菌  利用浪費掉的天然氣

這些科學家將和美國能源部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與兩家企業合作,研究場域包括開發中油田所蘊藏的天然氣──在這裡,大部分油田都是把天然氣當廢氣燒掉,另外還有淺灘天然氣區──這些地方因為規模太小,拉管不具經濟效益而未開發。

根據統計,全世界從油井燒掉或溢漏的天然氣量,相當於美國一年石油消耗量的1/3,而甲烷又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大氣中每個甲烷分子對暖化的貢獻度相當於二氧化碳分子的12倍。

研究團隊  各司其職

此研究的四個合作夥伴各有其角色。華盛頓大學負責研發出最能有效把甲烷轉換為高能量脂質分子的細菌。

設立於伊利諾州的LanzaTech公司,專長在研發垃圾沼氣利用科技,負責發展出高校的基因改造細菌量產技術,「把甲烷直接轉換成柴油,不但能大幅提升能源供應,又能減緩溫室氣體效應。我們很高興成為這個強力團隊的一員,並且能把我們商用地氣體發酵專業應用在新領域。」該公司執行長Jennifer Holmgren如此表示。

接下來是NREL,該研究室設在科羅拉多州Golden市,必須找出有效技術,從微生物細胞中萃取出高能量分子;並負責用來展現天然細菌和基改細菌產能的發酵設備。「我們有數十年生產生質燃料和脂質的經驗,過去我們也在藻類利用上做過同樣的事。」該機構液態柴油計畫首席研究員Phil Pienkos指出,「這一次,我們將應用在新的原料上,也就是天然氣,並定會是提煉燃料的好材料。」

NREL也會從細菌提煉出脂質,並分析這項計畫的潛在經濟效益。

最後,英國的化學公司Johnson Matthey則負責利用化學催化劑,將甲烷中的脂質轉換成燃料。

LanzaTech公司已簽下合約,成功的話,再把這項先期計畫擴展為商業級。

Top

 

生物簡介|軟Q海洋繽紛樂:海蛞蝓

作者:陳溫柔(高雄鳥會琉球海洋生物專案研究)、羅柳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上週我們直擊了一場延續生命的海中派對,而除了身著紅點點的錫蘭裸海蛞蝓之外,海蛞蝓大家族還有哪些成員呢?牠們又各有哪些身體上的奧祕?且看本日專欄。

海蛞蝓華麗的外表是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沒有大且硬的外殼保護,行動緩慢,悠哉滑行在海洋中綠色、褐色的藻類叢上,讓人讚嘆牠們的自由自在…

海蛞蝓是軟體動物中腹足綱裡一大類群的海洋生物,正式科學名稱是歸屬於腹足綱的後鰓類(Opisthobranchia),包含:頭楯類、囊舌類、無楯類、側鰓類、裸鰓類等物種,目前以裸鰓類(Nudibranchia)的種類紀錄較多。

頭楯類:如翠玉翡翠海蛞蝓 無楯類:如黑邊海兔、海鹿
側鰓類:如黃側鰓海蛞蝓 裸鰓類:如斑紋多彩海蛞蝓、海麒麟、海牛
囊舌類:如華麗海天牛、美葉海蛞蝓

海蛞蝓的俗名多多,有人稱之為裸鰓動物、海麒麟,或是海兔、海牛、海鹿等等。這樣不同的稱呼源於牠們可愛的外表,從某個角度觀賞時,的確「神似」陸地上習於親近的動物 。例如黑邊海兔(圖一),炯炯有神的雙眼,片狀樣的嗅角(rhinophores)有像耳朵,加上胖嘟嘟體型,像不像生活在海底的「兔子」呢?

嗅角不是收集聲音的耳朵器官,是海蛞蝓如嗅覺的感覺器官,可感知週遭環境變化,特別用來偵測海水中漂來的化學物質,以採取應對策略。海兔類動物有較大形的神經細胞,是神經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材料之一,目前著名成就「學習與記憶」研究主題的學者肯德爾(Edward Calvin Kendall),曾獲得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黑邊海兔長著像是耳朵的嗅角,看起來神似陸地上的兔子。圖片提供:陳溫柔

海蛞蝓還有另一個美名「海麒麟」, 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視為吉祥的陸上動物,在畫家筆繪下的麒麟圖騰「身像鹿、尾像牛、圓頭一角」;生活在海裏的紅邊多彩海蛞蝓(圖二),頭部有豎立的嗅角,尾部有成叢的次生鰓或稱鰓羽 (branchial plumes)。整體看來像不像生活在海底的「麒麟」呢?

紅邊多彩海蛞蝓身上的次生鰓,讓牠看起來像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麒麟。圖片提供:陳溫柔

次生鰓是裸鰓類動物的重要呼吸器官,裸鰓動物真正的鰓多半已退化或消失,次生鰓的出現且裸露於體外是牠的名稱由來。有些海蛞蝓的次生鰓是長在身體底部,像西沙葉海蛞蝓(圖三),所以進行潮間帶觀察時需將牠翻身,才可看到次生鰓。而側鰓類,如黃側鰓海蛞蝓,次生鰓是長在身體側邊,也是本類群物種在分類學上的重要依據特徵。

圖三:次生鰓是海蛞蝓重要的呼吸器官,且不同海蛞蝓,次生鰓生長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像是西沙葉海蛞蝓的次生鰓長在身體底部。圖片提供:陳溫柔

海蛞蝓的食性很專一,依種類而異,有不同的偏愛,有的愛吃海綿、有的愛吃珊瑚蟲、海葵等刺絲胞動物,也有的以藻類為食,甚至殘食同類海蛞蝓。例如肯果柱狀海天牛(圖四)(囊舌類的海蛞蝓),個體非常小型,就是以海裏的香蕉藻(一種綠藻類)為食。怎麼吃呢?首先牠用齒舌在香蕉藻上鑿出一個洞,接著從洞口鑽入香蕉藻內部,然後開始刮其內壁,收集藻壁上的葉綠體,吸食細胞液,整個鑽食香蕉藻的過程,約在10分鐘內完成。

觀察潮間帶時,可留意有香蕉藻生長的水域,若有透明如空瓶似的香蕉藻摻雜在綠油油的香蕉藻群中,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群綠色小精靈。而柱狀海天牛也會利用所獲得的葉綠體,讓葉綠體保持光合作用的功能,產生的養分自己也可分享之,有學者謔稱為柱狀海天牛為「盜取」行為 。

另外,有些以刺絲胞動物為食的海蛞蝓,則會將獵物的刺絲胞轉移到自己的體表,成為自己的防禦工具。海蛞蝓在防禦上較著名的方式,就是放出大量紫紅色或白色的化學物質,欺敵或禦敵。這些化學物質科學家已確定是海蛞蝓的二次代謝物,有的結構如烯或醇類。(下週待續)

※想知道海蛞蝓還有哪些謀生「特技」嗎?這些海底的生命又有哪些繁衍下一代「絕招」呢?請鎖定下週生物簡介專欄!

【延伸閱讀】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綠民調:近5成5民眾支持停建核四

摘錄自2013年1月7日新頭殼報導

民進黨7日召開重大議題協調會報,針對「非核家園推動法」及台灣核能安全議題進行討論,黨主席蘇貞昌會中裁示,台灣有世界最密集、最危險的核電廠,面對「後福島時代」,民進黨立場更堅定,行動更積極。發言人王閔生會後轉述,民進黨將從「公民行動」與「國會提案」兩個層次採取行動。

蘇貞昌表示,根據民進黨最新的民調,有高達57.2%的民眾認為台灣應該停止發展核電,有54.6%的民眾認為應該停建核四。顯見非核家園不但是民進黨長期以來堅持的核心價值,也已經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共識。

就「公民行動」而言,蘇貞昌表示,在他就任主席後,民進黨透過中常會一致通過支持前副總統呂秀蓮所推動的「反核四填裝核燃料棒」連署,民進黨新北市議會黨團也針對「公投自治條例」進行提案,在去年6月經新北市議會通過,目前連署已跨過第一階段門檻。他強調,民進黨將繼續支持後續的連署行動,務必阻止核四填裝燃料棒,「只要核四一商轉,對於土地的危害就無法逆轉」。

Top

 

北投地熱谷 北市府評估發電

摘錄自2013年1月7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台灣第一座地熱發電廠去年底在宜蘭清水地熱園區誕生,預計年發電量約8百76萬度,北市議員簡余晏認為北投地熱谷也有地熱發電的條件。市府回應目前仍在評估中,尚無具體計畫。

簡余晏表示,自從福島核災之後,日本人開始積極找尋其他替代能源的可能性,她的日籍友人、出版過「台灣別記」、本身也是溫泉業者的廣瀨勝曾探詢台灣是否有地熱發電,因為覺得日本與台北許多地區地質相同、溫泉也多。

負責評估地熱發電的北市產發局指出,市府評估地熱發電是依據能源局的地熱發電機組試驗性計畫,不過由於大屯山系的地熱屬於強酸性,得將發電機組的抗酸抗腐蝕納入考量,產發局已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以外的地區進行測試,且專家建議地熱溫度得達120度以上才能發電,所以還需再評估。

Top

 

韓節能作戰 室溫逾20度挨罰

摘錄自2013年1月7日中央社報導

南韓政府從今天開始,針對百貨商店等高耗能建築物的室內暖氣溫度超過攝氏20度,將處以300萬韓元罰款,以節約能源。

南韓「中央日報」報導,南韓政府根據2012年12月發布的冬季電力需求暨節約能源對策,在2月22日之前,將對於合同電力為100至3000千瓦的高耗能建築物,以及年間能源消耗量在2000 TOE(Ton of OilEquivalent)以上的476個高耗能建築物進行集中管制。

在此期間,相關建築物禁止在啟動暖氣的同時敞開大門營業,並禁止在下午5至7時電力需求高峰時段使用霓虹燈。

另外,1萬9000個公共機構的室內溫度不得高於攝氏18度,並禁止使用自備電熱器。

Top

 

南澳大火!燬2萬公頃 傳百人失蹤

摘錄自2013年1月7日TVBS報導

澳洲遭逢熱浪,森林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延燒5個省份,其中以塔斯馬尼亞島最慘重,堪稱80年來最嚴重森林大火,焚毀面積高達2萬公頃,一度有上百人失蹤,所幸大部分已經找到,澳洲總理吉拉德視察災區時表示,火勢恐將往人口較多的新南威爾斯省蔓延,持續發布大火警報。

熊熊大火不停延燒,直升機來回灑水滅火,還是顯得杯水車薪,澳洲塔斯馬尼亞,80年來最嚴重森林大火,已經燒燬2萬公頃,還有45處起火點。當地警方:「我們現在正優先處理那些還沒有跟大家聯絡的人。」

大火無情焚毀家園,無辜的動物,只能四處逃竄,總理吉拉德視察災區,承諾提供緊急援助,提醒全國不要掉以輕心。澳洲總理吉拉德:「火災警報有可能會蔓延到新南威爾斯,那裡火災的風險很大。」

氣象預測,雪梨週二氣溫將達到最高峰攝氏43度,要持續嚴防大火肆虐。

Top

 

台中豐原大火 日式老宿舍付之一炬

摘錄自2013年1月7日公共電視台中報導

位在台中豐原地區的一座林務局閒置宿舍發生火警,整棟日式的檜木建築全部付之一炬。這一場火災也曝露出目前國內對老舊宿舍管理的漏洞。

火災現場是東勢林管處荒廢的員工宿舍,緊鄰台中市政府的陽明大樓,缺乏水源,輸水管線這時卻破了,火勢差點蔓延。

火勢半個鐘頭內被控制,大火過後,整棟建築被燒到只剩骨架,7、80年歷史的檜木日式建築,就這樣毀於一旦,這批林務局宿舍閒置將將10年,雖然有圍籬及保全員巡邏,還是阻擋不了小偷,是居民眼中的不定時炸彈。

當地鄰長魏明標說,有時遊民會跑進來,因此這場大火,燒出了廢棄宿舍的管理問題。東勢林管處強調,已經做了保安防盜,還是防不勝防,東勢林管處副處長蕭英倫表示,元旦的時候我們有發現有失竊,保全也規定每隔一個小時要來這邊巡視,當我們巡視員來的時候,小偷就躲在裡面,無法立即發現驅離。

一把大火,燒出了廢棄宿舍的老問題,當地居民希望林管處和台中市政府能夠盡快協調,讓這批具有歷史價值的日式老建築群,活化利用。

Top

 

論壇|基改食物與台灣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美國Slow Food Assoication會員)

基改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對於消費者人體健康還有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究竟構成何種影響目前仍然是一個難以確定與高度爭辯的問題。但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此種食物一旦被商品化後,對於農作生產者、科學研發人員,以及貿易輸出國而言,卻是往往可謂「利多於弊」。

每種基改食物都有不同的特性與生長過程,因此難以一概而論「所有的基改食物都不益於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然而,每一種基改食物「都有可能」對於生態環境構成潛在風險或實害。現在的糾結之處在於,「誰」會成為此種不確定風險的優先承擔者?而「誰」又較有能力決定或主導基改食物的風險分配法則?

鮭魚,取自我們的島發展與推廣基改食物背後的驅動力主要構築在研發成功後(特別是能成為上市的產品時)透過專利保障與跨國貿易所能享有的龐大經濟獲利。以美國政府近日對於基改鮭魚的立場為例,或許我們可以多少掌握一點基改食物的箇中端倪。實驗與研發的結果顯擈,透過基因工程讓鮭魚生長時程縮短,但體型卻可以較野生品種大二倍以上。這背後隱藏對飼養業者和科學研發人員可觀的市場利益。然而,此種鮭魚對於消費者的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是什麼呢?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文件透漏了耐人尋味的線索。

FDA在去年五月公佈一份環評保告初稿,內容指出基改鮭魚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原則上僅允許在美國「境外」進行此種基因工程。接著,FDA確認基改鮭魚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並強調其與野生鮭魚同樣安全。此外,FDA特別在上述評估報告中強調,沒有統計上顯著的食品安全風險或實害存在於消費此種基改鮭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提及基改鮭魚對於環境的影響時,FDA語代保留地說,在依據《新動物用藥指南》和上述環評報告的規定下,「研發、生產和飼養基改鮭魚將不會對美國境內的環境品質構成顯著影響」。

黃豆。(圖片來源: www.aziatische-ingredienten.nl)從上述資訊我們可以合理推論,基改鮭魚從生產到加工成為可被食用的一系列過程並不會(嚴格來說是不被允許)在美國境內發生。換句話說,基改鮭魚對於其它國家環境的影響如何並不在FDA評估基改食物對環境衝擊為何的考量之內。此意謂什麼?對基改食品可能造成之未可確定的環境風險,美國自己採取了最嚴格的風險預防措施,不讓它的生產與加工流程在本國進行。

相反地,似乎間接鼓勵有意發展此一商品的業者到美國以外的國家投資,再以進口貿易的方式輸入非活體的基改鮭魚食品,力求將基改食物對於本國環境的損害降至最低。至於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上述報告則自始即言明,「可以安全食用」。綜觀這一系列的政策立場,健康、環境、市場利益;何種法益價值是政策的核心考量應該甚為明顯。

台灣自1970年代產業大幅轉型後,對黃豆、玉米等雜糧的進口依賴度持續增加,近幾年這些穀物的進口數量中基因改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目前市場銷售方面的管理機制,特別是標示(labeling)的部分卻還不夠周延。根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台灣平均每年輸入上述雜糧800萬噸,其中約有9成黃豆;5成玉米是美國的基因改造穀物。而美國對於基改穀物的立場和基改鮭魚極度相似,同樣認為兩者是「實質上等同」的物質。

因此,如果台灣要以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為由來提高對於進口基改穀物的審檢標準,就難以避免遭逢類似進口美牛的貿易紛爭與政治衝突。準此,政府也終將必須在國民健康、環境安全與經貿自由化三者間進行困難的選擇與權衡。只是,當情勢顯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或是與美方恰談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是往後幾年的施政重心或不得不為的策略選擇時,食品安全與環境永續似乎是台灣人民在新的一年或往後必須付出的成本與承擔之風險。而有能力決定或主導風險分配法則的是享有國際食品出口貿易的大國。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