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Q海洋繽紛樂:海蛞蝓(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軟Q海洋繽紛樂:海蛞蝓(上)

2013年01月08日
作者:陳溫柔(高雄鳥會琉球海洋生物專案研究)、羅柳墀(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上週我們直擊了一場延續生命的海中派對,而除了身著紅點點的錫蘭裸海蛞蝓之外,海蛞蝓大家族還有哪些成員呢?牠們又各有哪些身體上的奧祕?且看本日專欄。

海蛞蝓華麗的外表是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沒有大且硬的外殼保護,行動緩慢,悠哉滑行在海洋中綠色、褐色的藻類叢上,讓人讚嘆牠們的自由自在…

海蛞蝓是軟體動物中腹足綱裡一大類群的海洋生物,正式科學名稱是歸屬於腹足綱的後鰓類(Opisthobranchia),包含:頭楯類、囊舌類、無楯類、側鰓類、裸鰓類等物種,目前以裸鰓類(Nudibranchia)的種類紀錄較多。

頭楯類:如翠玉翡翠海蛞蝓 無楯類:如黑邊海兔、海鹿
側鰓類:如黃側鰓海蛞蝓 裸鰓類:如斑紋多彩海蛞蝓、海麒麟、海牛
囊舌類:如華麗海天牛、美葉海蛞蝓

海蛞蝓的俗名多多,有人稱之為裸鰓動物、海麒麟,或是海兔、海牛、海鹿等等。這樣不同的稱呼源於牠們可愛的外表,從某個角度觀賞時,的確「神似」陸地上習於親近的動物 。例如黑邊海兔(圖一),炯炯有神的雙眼,片狀樣的嗅角(rhinophores)有像耳朵,加上胖嘟嘟體型,像不像生活在海底的「兔子」呢?

嗅角不是收集聲音的耳朵器官,是海蛞蝓如嗅覺的感覺器官,可感知週遭環境變化,特別用來偵測海水中漂來的化學物質,以採取應對策略。海兔類動物有較大形的神經細胞,是神經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材料之一,目前著名成就「學習與記憶」研究主題的學者肯德爾(Edward Calvin Kendall),曾獲得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黑邊海兔長著像是耳朵的嗅角,看起來神似陸地上的兔子。圖片提供:陳溫柔

海蛞蝓還有另一個美名「海麒麟」, 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視為吉祥的陸上動物,在畫家筆繪下的麒麟圖騰「身像鹿、尾像牛、圓頭一角」;生活在海裏的紅邊多彩海蛞蝓(圖二),頭部有豎立的嗅角,尾部有成叢的次生鰓或稱鰓羽 (branchial plumes)。整體看來像不像生活在海底的「麒麟」呢?

紅邊多彩海蛞蝓身上的次生鰓,讓牠看起來像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麒麟。圖片提供:陳溫柔

次生鰓是裸鰓類動物的重要呼吸器官,裸鰓動物真正的鰓多半已退化或消失,次生鰓的出現且裸露於體外是牠的名稱由來。有些海蛞蝓的次生鰓是長在身體底部,像西沙葉海蛞蝓(圖三),所以進行潮間帶觀察時需將牠翻身,才可看到次生鰓。而側鰓類,如黃側鰓海蛞蝓,次生鰓是長在身體側邊,也是本類群物種在分類學上的重要依據特徵。

圖三:次生鰓是海蛞蝓重要的呼吸器官,且不同海蛞蝓,次生鰓生長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像是西沙葉海蛞蝓的次生鰓長在身體底部。圖片提供:陳溫柔

海蛞蝓的食性很專一,依種類而異,有不同的偏愛,有的愛吃海綿、有的愛吃珊瑚蟲、海葵等刺絲胞動物,也有的以藻類為食,甚至殘食同類海蛞蝓。例如肯果柱狀海天牛(圖四)(囊舌類的海蛞蝓),個體非常小型,就是以海裏的香蕉藻(一種綠藻類)為食。怎麼吃呢?首先牠用齒舌在香蕉藻上鑿出一個洞,接著從洞口鑽入香蕉藻內部,然後開始刮其內壁,收集藻壁上的葉綠體,吸食細胞液,整個鑽食香蕉藻的過程,約在10分鐘內完成。

觀察潮間帶時,可留意有香蕉藻生長的水域,若有透明如空瓶似的香蕉藻摻雜在綠油油的香蕉藻群中,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群綠色小精靈。而柱狀海天牛也會利用所獲得的葉綠體,讓葉綠體保持光合作用的功能,產生的養分自己也可分享之,有學者謔稱為柱狀海天牛為「盜取」行為 。

另外,有些以刺絲胞動物為食的海蛞蝓,則會將獵物的刺絲胞轉移到自己的體表,成為自己的防禦工具。海蛞蝓在防禦上較著名的方式,就是放出大量紫紅色或白色的化學物質,欺敵或禦敵。這些化學物質科學家已確定是海蛞蝓的二次代謝物,有的結構如烯或醇類。(下週待續)

※想知道海蛞蝓還有哪些謀生「特技」嗎?這些海底的生命又有哪些繁衍下一代「絕招」呢?請鎖定下週生物簡介專欄!

【延伸閱讀】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