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12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合成生物學家與保育界合作 尋求生態問題解方

原產南美的紅背箭毒蛙,也受到真菌威脅。(Dominik Hofer攝)

英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近日在劍橋舉辦「合成生物學與保育」研討會,保育人士相信新一代的改造生物能用來對抗真菌流行病,這 這病菌在正摧毀世界各地的蛙類、攻擊美國的蝙蝠。此外,因藻類大量繁殖、扼殺其他海洋生物生機而造成「死亡海域」,他們認為合成生物學也能幫上忙。主辦單位指出,「我們認為是時候尋求科學介入了,我們面臨失去大半自然世界生物的未來,必須思考各種能提供解決方案的技術,包括合成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是從頭設計和創造生物元件(biological devices)的科技。倫敦帝國學院合成生物學中心的教授佛里蒙特(Paul Freemont)表示,「這遠遠超出只在現有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加入一個或兩個額外的基因。我們現在已能化學合成非常大片段的DNA,所以能從無到有設計 出生物系統,就像工程師從基礎開始設計和建造機器零件。」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藝術生提出倫敦的生物地理學:我的城市=我的身體

生物科技與應許之地

白宮小組:合成生物學風險不大

陽明大學基因調控微藻 吸附二氧化碳

來自花東的信息∣從「拿走」中找到「尋回」的道路

本報2013年4月12日花蓮訊,公民記者盧安邦報導

出自台東卡地布族人伊命(I-ming)手中的一件件作品,談的是原住民族的價值與傳承,以及百年來這些價值的失落。文化的累積需要數百年,但這百多年來,各個政權不但不著力於傳統價值的傳承與保存,反倒一再地試圖將它們「拿走」,拿走了土地、拿走了生活形式,然後,到了今天,還試圖拿走人們對傳統的堅持。

成員們用投影機將每日紀錄的照片一張張地投射在白色的牆上,「我認為,我們一起守護著的是人與身邊環境、小事物的關係。」「我的腳真的好痛!」「我聽了好多部落的故事,同時也理解了部落面臨的困難,看到願意回家鄉努力的年輕人,真的好感動。」「為什麼政府要在比西里岸的海邊放置那麼多的消波塊?海水往下侵蝕底層沙後又得重新再丟,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東海岸景觀嗎?」一開始還略顯羞澀的成員們,很快便開始搶奪麥克風熱情分享。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印度世界地球日 布料重生舊換新

作者:Neela Majumdar;沈怡芬譯,吳堅銪審校

印度地球日網站近日與加爾各答扶輪社發起了一項「愛地球環保袋」活動,利用不要的舊衣服或不再使用的布織品,做成可使用的提袋來代替塑膠袋。此活動在加爾各答的一個社區舉辦。

因為這個活動的成功,印度地球日網路計畫將「愛地球環保袋」擴大到其它的社區、百貨商場、學校、辦公大樓或任何有大量群眾可參與並受惠的地方,來推廣資源再生優點及減少塑膠垃圾的必要性。印度的最高法院最近更以駁回一項廣泛使用塑膠袋的請願來表示支持這個活動。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守護東海岸徒步行動,滿載著從花東來的信息,行腳隊伍將要行至台北,一行人腳上磨出水泡,精神卻無比高昂, 歌手巴奈呼籲台灣所有年輕人站出來,效法原住民青年守護大地與部落的公共服務傳統精神,報名加入台北遊行中的「報訊護衛隊」。此外,下週二華光社區內老日式浴場恐遭怪手震壞, 民間呼籲政府留下城市古蹟與老樹的光陰故事。

國際焦點,非洲尼日連廁所也是種奢侈,衛生設施普及率亟待改善。 而聯合國官員9日表示,空氣污染的影響受到低估,實際上,空污致死的人數超過了愛滋病與瘧疾的總和,若改用較潔淨能源,空污致死人數將能輕易在2030年以前減半,投資太陽能、風力或水力發電,不僅對人類健康有益,也有助於將近200個國家在減緩氣候變遷上的努力。在美國進口米含鉛量過高,台灣與中國被點名問題最嚴重,這項研究顯示糧食生產以及行銷,需要制定一套全球性的規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建築師成環境殺手? 透明獎牌的無奈功能

作者:孫德鴻(建築師)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早年建築師習以為常的執業內容,如今引起的爭議越來越多,很多被建築師無視的議題,近年逐漸發燒,從大埔農地事件,延宕多時的美麗灣事件,一直到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山海劇場」抗議事件,原本希望置身事外、單純享受類造物主快感的建築師,逐漸不由自主地捲入事件的核心當中,建築師當然希望維持執業的單純性,不想管太複雜的事情,這是廢話,誰不想?誰不想變成Thomas Cole的畫作裡那位做大夢的建築師?可是最致命的癥結也就在此:這是我們的土地,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所以我看到美麗灣事件的抗議連署紀錄當中,竟然只見學界而不見業界,連自認為建築界改革者的建改社也鴉雀無聲,難道我們依舊認為這只是單純的環團或是義和團作亂?難道我們以為這一切跟我們無關?難道我們以為硬上之後一切都會回歸平靜?坦白說,我曾經以為我們只是鄉愿而已,也許還得加上一些貪婪,現在才知道,我們可能連靈魂都已售光。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