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2013秋季全國社大講座—崇光社大《保衛台灣山林:LNT無痕山林開始》
10/3 龍應台基金會小沙龍─「防震減災—台灣做了哪些準備?」(10/3)
10/19 內雙溪自然中心工作假期「打造永續雨撲滿」雨水回收系統
10/19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生態繪畫─「繪森繪影」
10/10 2013生態電影節【鳥之湯】映後座談
10/13 【荒野】探訪生命的泉源:戀戀新店溪之旅
綠集合──「行得低碳X環境友善行動大賞 」(10/9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本報「氣候變遷Q&A」連載專題去年因故暫停,今再次啟動,每週一次,藉由譯介英國衛報簡明扼要的科學性分享,盼氣候知識的主流化能導向有效的環境關懷行動。
9/14~10/6【蓋不住的真相──回收藝術展覽 邀請你瞭解真相!】
10/9 2013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系列論壇──少數民族、原住民與災後重建
10/12 2013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系列論壇──生態社區與環境媒體觀察
推薦評論
波
【評論連結】 地球的復仇升級? 解讀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1)
內政部在今年9月9日公告「全國區域計畫草案」,由於民間認為這次的修正版比起2010年6月的公告有更多的放寬,將鬆綁審查及變更制度,又規劃了非法開發可合法化的機制,而引發爭議。民間團體認為應先由環保署進行政策環評,並要以行政聽證會形式讓民眾得以參與討論。
「農地釋出是必然的。」營建署綜合計畫組組長陳繼鳴在昨天的修訂公聽會上報告時,口出此言,引起民間團體不滿。民間團體除了一一指出對草案的擔憂之處,更表示其中內容有許多相互矛盾之處。
報告中言明全過區域計畫的核心理念為落實國土保育、維護糧食安全與城鄉有序發展三大點,但民間指出,在計畫書中處可見重視糧食安全的同時,卻放寬農地變更 開發、注意極端氣候變遷又鬆綁山坡地、談水資源保護又開發水庫集水區、寫明都市計畫用地已供過於求,卻又擴大都市計畫,諸如此類的矛盾。
精彩內文
環境報導:區域計畫草案放寬開發管制 環團公聽會反對
解讀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3)《物理科學基礎》重點摘譯:預測未來
作者:IPCC;翻譯整理: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未來水循環趨勢
潮濕地區降雨量將會增加:科學界有66%以上的信心認為,本世紀末在輻射驅動力8.5 Wm-2的增溫情境下,高緯度地區和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年降雨量將會增加;許多中緯度的潮濕地區,平均降雨也將增加。但在中緯度乾燥地區與副熱帶的乾燥地區,平均降雨將減少(p.16)。
極端降雨將更頻繁與劇烈:科學家有90%以上信心認為,在暖化的趨勢下,於本世紀末大部分中緯度陸地區域與熱帶區域的濕區,極端降雨事件將非常可能更劇烈並更頻繁(p.16)。
季風季節將延長:以全球尺度而言,到本世紀末受到季風系統影響的區域可能會增加,季風強度可能會減弱,但是季風降雨可能更加劇烈。季風開始時間可能會提早或不變,但因為季風結束的時間可能延遲,故造成季風季節的延長(p.16)。
氣候變遷Q&A|氣候變遷會不會導致更多的水災呢?
本報2013年10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因為暖空氣可以吸收更多的水,氣候變遷將會帶來潛在性的極端降雨事件。至於水災的風險則有著區域性的變化,難以精確預測。
水災可能原因有二,大量的降雨造成地表逕流水增加,或是海上的風暴使得海平面升高。人類的活動可能會提高這些風險,例如鋪道路取代原本的植被,因而降低地表吸收雨水的能力,使得雨水快速流失。政策規劃─例如是否該在氾濫平原建設住宅或是停靠大型郵輪於近海─都可能會影響社會對水災的耐受性。
搶救寂靜|變遷中的城市聲景
作者:范欽慧
我仔細聆聽了那段蒲谷鶴彥在阿里山車站錄到排骨便當的叫賣聲,以及蒸汽火車的汽鳴聲,彷彿身歷其境。這是1969年的錄音記錄,我趕緊把自己在2012年在阿里山沼平車站所錄的聲音找出來,同樣是人聲熱絡、但是火車呼嘯間的速度與節奏、鳴笛聲全然不同,我把兩段聲音放在一起比對,電腦上呈現兩段緊密連結的波型,卻是相隔了43年的聲境轉變,這樣的聆聽經驗,我相信對許多人來說,都會帶來感官上的震撼。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聲音的心靈感受都是透過人為音樂來操控,甚至透過這些音樂的散播,造成所謂的聲音帝國主義(Sound Imperialism)。的確,如果你今天走在台北的東區街頭,可能跟東京的銀座、甚至跟紐約的Macy’s百貨公司內聽到的聲音是一樣的,但是,大部分的人對自我聲境特質的損失毫不在意,因為交通所帶來的噪音,仍繼續讓世界聲境模糊地混在一起,所有的特色皆被覆蓋在噪音之下。
生態工程|綠屋頂營造生態城市─芝加哥市政大樓
作者:蔡錫昌(轉型城鎮運動推動者)
芝加哥市政大廳樓頂芝加哥市政府大樓的屋頂花園總面積為20,300平方英呎,並擁有將近2,000株植物150多個品種,包含100種的灌木、40種藤本植物以及2種樹木,整個屋頂的色澤隨著四季的交替。
經過幾個月的生長,吸引許多昆蟲與鳥類居住,甚至吸引蜜蜂築巢。市長為此還雇用兩名蜂農照顧蜂巢與採收蜂蜜,第一次採收的蜂蜜量竟拍賣5000美元。
比較起鄰近的庫克郡管理大樓,市政府大樓屋頂表面的溫度相對較低,根據2001年8月份所做觀測數據顯示芝加哥市政府大樓為100華氏度,而庫克郡管理大樓的屋頂溫度則為170華氏度,兩者差異相當明顯。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洪郁婷
分布在緬甸西南部的丘陵與森林邊境的緬甸星龜,因棲息地破壞及人為捕捉,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物種。20多年前,台灣從查緝走私陸續救回的緬甸星龜,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域外復育,成功繁殖20隻緬甸星龜。
為減緩氣候變遷速度,科學家紛紛提出各種減碳方法。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研究指出,畜牧業者只需改善作業技術,就能減少碳排放達30%。報告建議採用更佳的飼養、動物健康管理和糞便處理技術,並且充分利用沼氣發電機和省電裝置,有助畜牧業增加效率、減少能源浪費,並減少碳排放達30%。因應伴隨氣候變遷而來的極端氣候,是現今各城市的發展重點。宜蘭縣為了防範淹水,率先訂地方法,規定日後宜蘭縣興建農舍必須自備7坪大淨化池,幫忙「裝水」,減少淹水發生機會。縣長林聰賢說,不管農委會同不同意,只要11月議會通過,就馬上施行。
過去民眾必須分別從環保署取得紫外線指數、在氣象局查天氣資料、到環境檢驗所找水質檢測數據,土石流警戒則是要找水土保持局,未來只需透過單一窗口─「環境資料開放平台」提供全面環境訊息,落實「環境知情權」。 許多衝突來自不公平、不公開,近來台灣都市計畫,開發單位與留住戶的衝突難解。未來留住戶將由客觀第三方仲裁、調解,確定調解不成後,交由司法判決,若司法判決決定拆除,再由地方政府執行拆除地上物。營建署代理署長許文龍說,「前面透明化的過程都解決了,就沒有後面(釘子戶)的問題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2013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系列論壇
─少數民族、原住民與災後重建
近年來台灣的土地一直存在著開發的風險,許多的開發案遍布全台,蓋工業區、科技園區、住商混合區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徵收的是動植物的棲地、美麗的海岸、有文化景觀的地方、甚至是老百姓生活的家,造成環境的破壞,人民的撕裂,則是無法挽救的苦痛。
環境權近年來愈來愈受重視,指的是一般公民對於環境資源有基本的權利,包含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拒絕惡劣環境的權利、對於環境知情的權利、以及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等,因此如何提升民眾的環境權,將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本次論壇邀請兩岸關心環境保護的NGO、學者、及媒體,從環境災害後的治理、原住民如何保護家鄉、到推廣生態社區概念、提倡公民及媒體參與環境運動等,發掘兩岸推動環境保護方式的異同,提升兩岸對故鄉土地的認同感。
報名論壇請點我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120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unsubscribe}退訂{/unsubscribe}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吳岱芝、詹嘉紋、洪郁婷、鄒敏惠•網編:洪郁婷※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