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雲」Online 開放加值應用落實「環境知情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境雲」Online 開放加值應用落實「環境知情權」

2013年10月02日
本報2013年10月2日台北訊,鄒敏惠、吳柏旻報導

環保署整合策畫的「環境資料開放平台」近日上線,涵蓋環境監測、污染管制、統計資料及地理圖資等不同資料類型,內容包括大氣、水、污染防制及其他等分類開放民眾加值應用,可望擴大環境資訊普及,進一步落實「環境知情權」。

環保署「環境資料開放平台」。

舉例來說,過去民眾必須分別從環保署取得紫外線指數、在氣象局查天氣資料、到環境檢驗所找水質檢測數據,土石流警戒則是要找水土保持局,而未來則均可透過環境資料開放平台」此單一窗口獲得。

可貴的是,爲了擴大資料運用效益,環保署「環境資料開放平台」提供多種可「機器直讀(machine to machine, M2M)」的資料格式,程式將可以直接透過此平台讀取資料,可說是非常方便,也擴大了不同領域的專家、資訊業和企業參與相關應用開發的可能性,可望激發出更多創意或新的商業模式,為環境資訊創造出的價值。

環保署1日表示,行政院今年4月間設立「政府資料開放平台」,責成各機關12月底前至少釋出50項資料集,環保署提前完成進度,目前已彙集63項資料集與一款APP應用程式。這次上線的OpenData網路測試版,同時也是今年三月「環境雲建置計畫」的三大主軸之一,除了可以在環保署的開放資料平台下載使用之外,也與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的「生活品質」類別互相串接,擴大利用管道。

由於雲端運算逐漸普及,各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資料開放(open data),而資料開放與單純資訊公開的不同就在於考慮到「數位包容」,主動提供開放格式和便於再加值運用的原始資料(raw data)。在落實民間對政府的監督精神以外,更方便大眾進行資訊再處理,或是開發後續產品和應用,滿足公眾使用政府資料的權益。

環保署表示,「環境資料開放平台」正式版本將配合行政院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擇期上路。而為確保資料品質,系統網頁已設置「意見回饋」機制,若公眾發現資料有疑義,便可與環保署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