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保共識網路論壇]

共識會議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上)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 聯合企劃

共識會議是公民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重要方式,圖為環保署舉辦的環保共識會議。  成長於現代台灣的人們,在長年各種選舉的慣習中漸漸理解民主的一種面向,即一到選舉日,人民可以透過每人一張的選票,選出民意代表為民喉舌,代為發言政治事務。除此之外,一般民眾要如何能更「直接」地參與公共事務或討論公共政策?尤其今日台灣社會的民主政治已然轉變成意識形態的對抗,所有公共政策的辯論都被視為統獨意識的敵我消長,使得一個可以提供理性溝通、平等開放的公共領域遲遲未能成形。所幸近年學界開始引進「共識會議(或稱公民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或稱citizen conference),提供公民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一個重要契機。

  「公民會議(即共識會議)」於2002年首次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引進,並推動「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的實驗,而北投社區大學也是第一個地方性組織,積極籌畫利用共識會議來處理社區衝突議題。今年更陸續有青輔會的青年國是會議、衛生署的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以及環保署正在舉辦的的環保共識會議 高雄跨港觀光纜車公民共識會議等多種議題的共識會議舉行,這些會議都提供了一個公共領域讓不同群體的人們共同設計議題與討論,讓社會中每個人的利益都有機會可以進行理性對話、甚至衝突,最後取得可接受的共識並整合為全民共同的利益,或轉化為良善的公共政策設計,終而達到深化民主目的。

什麼是共識會議

  「共識會議 」(consensus conference或稱citizen conference),聽上去像是協助人民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一帖妙方,感覺又像古典希臘城邦的人民言論廣場,還是在肥皂箱上侃侃而談的自由言論, 或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就算是共識會議嗎?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林國明在《公民會議:公民參與的民主實驗》一文中指出,公民(共識)會議是西方國家為打破當代民主瓶頸,讓一般平民百姓,也就是不具專業知識的民眾,能夠參與公共討論,讓眾人一起來管理眾人的事。而為了促使民眾也能在具備充分資訊的理解下進行公共政策的參與,而陸續發展出多樣的民主參與機制,共識會議即是其中一個方式。清華大學社會學所教授李丁讚(2004:1-64)提及,現代國家強調公中有私,如能集結多元異質的私人利益,彼此以經濟理性進行交互指涉的溝通,可以是一種達到民主的契機。

  在討論共識會議之前,我們須要先理解如共識會議這類民主參與形式的主要意義,也就是公共領域。「公共領域」是現代性的產物,在14、5世紀的義大利北方城市,因為工商的發達與向外的經商貿易,使得當時舊有的城市規模,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生活方式,所以一個連結數個封建城市的範疇因應而生,也就是現代國家的雛形,同時也促成現代的開端。 而現代國家運轉的原則是技術理性或經濟理性,同時連結商業資本主義,打破原本以實質理性或價值理性為中心的傳統社會。另一方面強調個人權力的市民社會也隨著現代國家成形,市民社會是以個人權力為基礎的一種社會形態,而法律則是現代國家用以保障市民社會中每一個人,及其以身體與財產所構築而成的私人領域。市民社會中的現代公民在不侵犯他人的私人領域前提下,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主的追求私利。而以權力為構築的現代社會,也產生了集合社會大眾追求最大共益之公共領域的出現(李丁讚2004:1-64)。

  簡單的說,公共領域其實包含其下的精神與原則:

  公共領域是「開放的」,每個人都能進入這個空間參與公共事務的辯論,尤其更著重實質內容的開放。換句話說,每一個參與論壇的人一定要放開自己的主見,在參與論壇的過程中,嘗試聆聽他人的論點,並隨時修改自己、調整自己,才是真正的開放。

  公共領域是「平等的」,不論社會地位的高低,經濟收入的多寡,語言使用的流利與否,每個進入公共論壇的人都有平等的發言價值。

  公共領域是「理性的」,公共論壇最重要的原則是理性,在公共論壇評論意見的高下是以理性為依據,決不考量專業知識理解的多寡,或辭藻使用的對稱華美。

  公共領域是「溝通的」,與政治操弄不同,溝通是強調雙向且平等的,而非單向或由上而下的控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相互指涉,相互對焦的同理心。

  公共領域是「指向權力的」,公共領域中形成的公共意見是社會上各種意見在衝擊,爭執,理解而凝聚而來的共識,超越政治權力與經濟邏輯,必須以理性為依歸。

  換言之,公共領域不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一個以單一議題為中心所展開的各種理性對談與溝通,強調平等開放的空間,對個人私利的尊重與承認,在私利的衝擊與擴張下,凝具共識,逐步形成公利(同上引)。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