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保共識網路論壇]

共識會議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下)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 聯合企劃

共識會議的緣起

共識會議由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一起針對有爭議的政策,於事前閱讀相資料並做出討論。  共識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或稱公民會議)是一種由丹麥發展而來的的民主參與模式,共識會議的目的是希望讓社會大眾參與公共政策的理性辯論,以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為主,請他們針對有爭議的政策,於事前閱讀相關資料並做出討論,設定他們想要探知的問題,並邀請數位不同立場的專家進行詢問,進而對充滿爭議性的問題進行理性溝通,最後將他們於議會中形成的共識觀點,寫成正式報告,向社會大眾公佈,並進一步作為政策決策時的參考。

  丹麥是個強調公民參與和公共討論的國家,他們的民主傳統,從早期丹麥的農民自主組織合作社討論農業技術,到成立「人民會堂」(people’s house)進行地方性的公共辯論,這些歷史悠久的自主性結社組織,普遍存在於丹麥社會。由此可看出,公共討論的文化特質早已深入於丹麥人的生活之中,這樣的文化傳統與根源,進而促成「共識會議」──這種深具「丹麥風格」的公民參與模式的形成。 1986年,丹麥政府有感於近來科技的發展與政策的決定,對民眾的生活、社會與環境發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是而認為應該也讓公眾對爭議性的科技議題進行公共討論,進而成立丹麥科技委員會(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DBT)作為推動公共啟蒙與公共討論的機構。DBT雖然隸屬政府部門,與國會有密切互動,但卻是個完全具有運作自主性的機構,發展出許多開創性的公民參與模式,如共識會議、角色扮演、願景工作坊等,並影響近20個國家,也陸續舉行共識會議。

  共識會議究竟要如何進行,我們將引用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林國明的《公民參與的模式》一文內容進行說明。

共識會議要討論什麼?

   什麼樣的題目才是共識會議要討論的題目呢?社會大眾認為是主要關切的話題,具有強烈的爭議性,急切需要政府的政策回應,如近日極具爭議性的軍購。 但須注意範圍過大的題目會使得討論失焦,無法形成具體的討結果;而過於單一與狹窄的題目則會因無法掌握問題的核心也無法引起討論的意義。目前國內曾經舉辦的公民會議的題目包括代理孕母,健保議題等。

誰來組織共識會議?

   由於共識會議的目的是需要尋求不同對立觀點的聚焦與會合,所以身為共識會議的主辦機關必須也能充分反應這樣的需求。主辦機關組織的成員必須由不同利益團體的成員組成,如學界、產業界、社會團體等。須不讓特定一方的觀點與價值主導了會議的議程,失去了尋求公眾共識的機會。

誰來參加共識會議?

   共識會議的目的即是希望由不具有專業知識的民眾來參與討論,所以在特定議題的共識會議主辦機關成立後,下一步則是徵選志願參加共識會議的民眾來進行會議。而徵選的成員希望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與居住地,盡量呈現更異質的多元。但年齡則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會設定為具有法定選舉權資格的年齡。主辦機關會盡量利用全國的報紙、廣播新聞媒體、網路來說明公開徵選的目的與會議內容,歡迎對議題有興趣並願意開放自己想法的民眾來參與,主辦單位再從志願參與的名單中隨機挑選12-18人組成共識會議的小組成員,並展開一連串的會議籌備與執行。

如何進行共識會議?

  為了讓來自不同領域、利益立場的民眾可以有更多的互動,並對陌生的議題能夠有進一步的理解,在正式招開共識會議之前,會先舉辦預備會議,讓主辦單位將相關議題的背景知識提供給共識小組成員閱讀與討論。在小組成員對議題有廣泛的認識之後,共識小組將整理出需要詢問專家的問題內容。

  關於預計詢問的專家名單,共識小組擁有主動權,他們可以決定要邀請哪些熟悉該方面議題、但立場不同的專家作為詢問的對象。專家名單確立後,主辦單位可要求專家對共識小組的提問進行書面與口頭報告與回應,在此必須注意一點,專家報告所使用的語言,必須以一般公眾都能聽得懂的語言進行說明。

  接下來正式的公共論壇,則由專家與共識小組進行交叉詢問,讓每一個人的議題與觀點,都能充分地闡述,也能讓參與會議的每一個人充分理解彼此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所有參與會議的人都秉持著開放的心,在討論辯解的過程中,不但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聆聽對方的見解,並不斷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修正與擴充,進行一場理性的溝通,讓爭議性的議題可以得到一致性的見解。

  最後,共識小組將會議的結果撰寫最後的報告,報告內容將呈現共識小組一致性的共識,無法達到共識的部份也一併呈現給專家、未曾參與公共會議的民眾、媒體公佈他們的報告。創造一個對話的公共論壇,讓公眾能獲得知識參與專業的議題討論。

共識會議的成果要如何應用?

  這樣辛辛苦苦得來的共識會議結果,到底對我們的國家政策有什麼影響呢?林國明認為以丹麥為例子,因為共識會議常在相關法案有待審議之前召開 ,「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它們讓立法者知道選民對重要的問題站在什麼立場。」進而使主政者可以設計或提出較能照拂更多人民需求的政策,而非會吵的人才有糖吃,或發生選舉導向的政策支票,徒然形成錯誤政策,避免國家公共資源的浪費。

  其實,除了共識會議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公民參與的模式如,如角色扮演,願景工作坊、公民陪審團、審慎思辨的民調等等,正如林國明所言,「公民(共識)會議是個還在實驗中的民主參與模式,這種參與模式也無法取代民主體制的代議政治。」或許我們對於共識會議這種公民參與模式,無須有過度浪漫的想像,但也不妨視其為具有開創性的民主實驗。

  「民意」是什麼?在共識會議的實驗精神裡,提醒我們如果缺乏適當與充分的資訊,民眾是無從也無效地參與政策的討論,那麼立法者與決策者又要如何能充分而確切的反應所謂民意?共識會議的實驗正是建構了一個開放、平等、理性溝通、指向權力的公共領域,提供各方的利益與價值於其中衝擊、對話、溝通,達成公眾利益共識的場域與契機。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