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讀者投書]

山林與高山纜車為誰帶來滿足與價值?

作者:吳珮瑛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過去一段時間喧騰多時的高山纜車興建問題,各方看似無交集的辯論中,其實存在一個共同的假設:人們必須身歷其境置身於高山中「直接使用」它,才能得到喜悅與滿足。這樣的喜樂可以來自一步一腳印的「爬」上山頂,沿路細細品味體會山川之美;也可以來自纜車的騰雲駕霧,由高俯望飽覽群山的雄偉壯觀。因此,極少數有能力腳踏實地登山者,強調這不是獨享資源;當然,能輸送大量老弱婦孺上山的高山纜車,也被強調不是「高山懶車」。

高山與親臨或神往者同在

  此外,雙方也都假設人們必須親自體驗登山才會更加珍愛山林,且雙方也隱約認為,台灣聳然豎立的上百座高山,對於絕大部分未曾親臨這些高山的人是沒有價值與意義的。因此,反對興建者相信透過少數愛山者,逐步引入願意登山者加入的細水長流型教育,與贊成興建者短時運送大量人潮入山的速食教育,同樣都是要讓更多民眾親近「使用」山林,進而可以教導民眾藉由一次的「直接使用」,強化後續再「使用」它的意願,同時也為不曾親近過高山者,創造出「使用」山林的價值與意義,二者的差異只在速度的快慢而已。

  然而,圖像與影片中台灣的巍峨山岳,旅遊過的外國人嘖嘖稱奇之驚嘆聲,不也都讓大部分未曾造訪過這些山岳而住在台灣的人,油然生起驕傲之情嗎?而玉山精神正是這些高山帶給我們大部分人的精神飽足!百岳山川的存在本身就帶給我們滿足。這樣的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陌生,人們會因慈善心、想要遺留給後世子孫或是純粹對資源本身關心的利他動機,而願意捐贈實質的金錢,保育一些個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直接使用」的資源。

  因此,要驗證贊成與反對者前述假設的真偽,興建纜車的前置工作,就是要瞭解山林與高山纜車存在對所有人價值的由來。人們之意向、態度與價值的評估,是絕大部分與環境相關工程興建評估工作中,最不被重視的一環。評估要項常被提及的是地質探勘與生態調查,雖然這些評估也都有學理上的差異與論述上的辯證,但這些評估一般被認為是不帶價值判斷的客觀判定,因此常被認定是必須要做的,而人們與資源不同面貌共同存在的感受,由於被認定為主觀判斷,於是在評估中經常遭到捨棄。

意向、態度與價值觀必須重視

  而今,不正是這些所謂主觀價值判斷而引發爭議嗎?正反雙方是否都為所有其他大部分的人做了太多的代言?我們如何得知當更多人「使用」過高山後,他再次「使用」的意願將被強化?我們又如何得知一輩子沒有機會親自造訪的人,會因山林依舊,而認為價值與意義永遠存在?

  不論是藉由「直接使用」山林而獲取滿足,或是只要山林存在就有價值與意義,這些滿足與價值只要超過維護資源存在所需要的代價,理性上而言,這些資源就值得我們以某一種特定的型態維護它。然而,透過人們親自「直接使用」而產生的價值,是唯一可以讓價值轉換成現金收入的方式,因此,如何確保與「直接使用」同義字之高山觀光旅遊服務業的興盛,不會侵蝕那一些大部分未曾親臨這些高山的人,由山林存在而產生的價值與意義,此一工作也是決定是否要改變資源存在面貌時,必須要進行的評估內容之一。

  除此之外,在公部門的經營管理效率無法彰顯的情況下,引入私部門參與山林觀光旅遊業的營運管理方式,有日漸被強調與美化的趨勢,然而,公私部門對於管理大家共有的山林之目標是不同、甚而是相左的。因此,如何確保私部門在利潤考量的績優營運成果下,不會腐蝕了公部門代為管理全民共有的山林所具有的多元價值,這些也都是興建前評估工作必須要考量的重點。

  換句話說,除了地質探勘與生態調查是決定興建前不可忽視的評估工作外,山林存在帶給人們的價值,及人們與山林共處的主觀感受,更是進行評估時不應被忽略的一環,因為,這樣的評估就可以包括愛山林、反山林、要纜車、反纜車的多元觀感。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