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研一號採集記 (一)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台灣深海生物研究尚在起步階段,陳教授在先前幾次採集中發現魚類、甲殼類(蝦蟹)、軟體動物(烏賊、章魚、螺貝類)及棘皮動物(海星、海參、海膽、陽燧足及海羊齒)是深海四類最常見的動物。我是台灣做棘皮動物分類研究者之一,有幸和一些頂尖的海洋生物學家一起工作。
一個颱風剛從東部外海掃過,到達日本。我擔心海面氣壓仍然不穩,當晚先去買藥。 「老闆!買20顆…」糟糕!一時忘了暈船藥怎麼講。 「就是那個…那個避暈藥。」 「對不起,我們還沒賣男士使用的避孕藥。」
「喔!是暈船藥…一顆10塊錢」「沒吃完的要放在陰涼的地方…上船前一個小時吃,…只預防、不治療!」老闆解說得很簡潔。我一口氣買了20顆。 這是出發前一夜發生的糗事。 第二天早上在碼頭和陳教授會合,他帶了5、6個研究生,正忙著將網具搬到船上,同行的尚有台大及中山的學生和助理。
10點啟航,這3天的作業地點是小琉球西南外海及台東大武外海,作業水深由800公尺到1300公尺。 陳教授準備工作齊全,他帶了海軍測量局所提供的深度圖,那裡地形平坦適合拖網,他已有掌握,所以直接將作業地點的經緯度告訴技術人員,省了許多時間。 小琉球是南台灣重要經濟海域,許多東港的漁船都到這裡作業,但漁場的水深多在200公尺以內,而我們的需求是1000公尺以下,遠離了漁場。 下午到達目的地,準備就緒,在3點鐘下了第一網,深度是1200公尺,所需纜繩長度約3000公尺,也就是3里長。
4點鐘正,船長告訴我們網子卡到東西,必須起網,否則會斷纜,於是將網子緩緩收回。由於網子太重,收網時間足足多了1倍,下午五點多才將網具弄上船,網內塞滿細泥,一共裝了3大箱。 泥內有許多生物,研究生們忙著分批篩洗,他們動作熟練,分工良好,顯然是訓練有素。工作雖然辛苦,但有說有笑,一有特別的生物就發出驚呼。年輕、熱情、精力充沛,讓我想起在作研究生的那段時間。 【文章連載】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