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一週回顧版
2007.1.6
新聞短評: 成立海洋事務部以落實台灣優先
在蘇澳外海擱淺的馬爾他籍吉尼號油輪(照片提供:環保署)
作者:陳章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台灣的經濟發展需要仰賴出口,也依賴能源的輸入,更必然會造成海域的污染及船難等。海洋又具有無比的生產力,漁業是各類蛋白質的來源,更是重要的生計;但是現今卻因為污染,或不當使用資源,使得我們幾乎沒有魚可以吃,或漁產來自其他國家,而非台灣
2007

十大環境前瞻

低碳社會:低碳目標不僅是經濟願景 更是社會工程
科技垃圾:電子廢棄物的許諾與失落
保育政策:行政組織重組再造時 棲地保育如何邁步
環境信託:透過案例實作 敦促法制健全化
新農運動:回歸農村文化及價值的維護 才有希望
步道運動:千里步道、動手參與、無障礙與無痕山林趨勢觀察
國際參與:短期海外志願服務 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契機
綠色能源:四階段推動生質燃料 落實能源會議結論
有機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全方位考量
國土願景:農地非農化 三農無以為繼

全球暖化是未來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環境課題(攝影:陳怡萱)

政治新聞
新疆退運萬餘噸中亞國家垃圾
禁止提煉濃縮鈾 安理會通過制裁案 伊朗強烈反彈
廣州5千噸油輪爆炸傷9人 數百民工疏散
「田殤」座談 學者痛批農地採砂政策
挪威2007年將邀請美國政治人物實地察看全球暖化影響力
96年環保新制啟動 高規管制污染排放
彰化縣整治鎘污地中央地方不同調 時程延宕嚴重
 
經濟新聞
沃爾瑪推節能燈泡 省蓋電廠
中國南海鑽取可燃冰 計畫2020年實現商業開發
山西不給重污染企業貸款 1.5萬個企業環保信用有記錄
歐盟要求關閉前蘇聯時期核電廠 引起保加利亞反彈
居民支出比重 交通通訊躍居榜首
天津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通水 日產2萬噸
裏海魚子醬出口總額確定 瀕危魚種保育有賴商品銷售
保育新聞
人類吃的習慣影響海洋生態
正視暖化 北極熊擬列瀕絕物種
澳洲甘蟾數量為患 要求軍方協力剷 「蜍」
英國園藝愛好者喜用泥炭 野生動物棲地遭破壞
靜宜大學調查 花東海岸生態 95.5%遭破壞
2006年野生動物的輸贏蹺蹺板
大熊貓人工圈養保護工作近50年 2006年成活30隻創新高
環境署:長江白鰭豚滅絕凸現國際海豚年意義
 
科學新聞
科學家創造基因工程牛 能抵抗狂牛症
力促溫室氣體減量 德環保署重提公路限速規定
氣候暖化迫使國際滑雪賽改變地方
科學家:2007年將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廣東面臨人口數劇增壓力 將破1億大關
加拿大遠古冰棚斷裂 氣候暖化是主因
豪雨重創印尼亞齊省
生活新聞
防亂貼小廣告 北京2007擬強制建築使用新型塗料
繁華大街鄰近居民 罹呼吸道疾病機會高
2007年中國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生義務教育
從垃圾分類月曆看日本生活態度
GPS追斃死豬流向 減少3萬噸病死豬入口危機
1整年不shopping 舊金山客發起反消費運動
敦煌莫高窟分散參觀人流 改採網上預約
 
綠色課表
人本2007寒假森林育系列活動
YWCA寒假營會活動推出生態深度遊學營
九十六年度探索教育引導師培訓講師班課程
大背包‧小學堂~高棉、石與人的對話—迷失在吳哥窟
綠色能源展
台北市萬華社區大學第二期新移民輔導志工教師招募
守護台灣生態系列講座 - 生命聚寶盆 生物多樣性
非游離輻射溝通宣導說明會
專欄
豬事大集
和釀良酒
吉尼號油污事件
社區營造,共同守護國家公園
 
環境副刊
白色大地 The White Planet
觀霧,失落的後花園
上山作環保
環境與生物間的互動
 
新聞短評
追蹤報導
政治新聞
經濟新聞
保育新聞
科學新聞
生活新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新聞
邁向樂活社區 貴陽街生態社區工作坊開跑了

面臨重大災難時 洛杉磯支援與溝通能力佳

熱門關鍵字
休耕地 全球暖化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新聞短評成立海洋事務部以落實台灣優先 

作者:陳章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總統在元旦再次宣示「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性」。不論口號或實質而言,當強調台灣的種種時,基本上一定要瞭解台灣島的地理特色,真正重要的是環島的海洋環境。海洋讓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可以從台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也可以經由海洋到台灣;歷史上,台灣因為洋流之便,一直是各國擴張領域的必爭之地。

台灣的經濟發展需要仰賴出口,也依賴能源的輸入,更必然會造成海域的污染及船難等。海洋又具有無比的生產力,漁業是各類蛋白質的來源,更是重要的生計;但是現今卻因為污染,或不當使用資源,使得我們幾乎沒有魚可以吃,或漁產來自其他國家,而非台灣。

談台灣主體性,必須在能夠自給自足下才有意義,全島平地少,農作物產量有一定的限制,高山或山坡的開發會造成不穩定;然而民以食為天,最能夠為我們打穩立足根基的,便是周遭的海洋。但這些年來,我們自己已經將海洋破壞得很厲害,又有各種船難與污染發生,而益發嚴重;大家有沒有因此體認到:海洋才是台灣真正的命脈。

國家主體性牽涉國的界定,有一定的領域、居民及共識,要讓這一塊領域的居民永續地安居樂業。台灣島不大,海很多,因此國土的認定應將海域劃為領土;而海的維護、保護更要有永續的概念。經建會出版《悲慘的美麗島》,顯示已有反省的思考,雖有提出國土復育的計畫,因為沒有正式通過,使得這項工作並不順利;但這裡提到的國土復育卻只有觸及岸,沒有涵蓋到海。

漁業是眾多海濱漁村的生計,但因過漁或污染而造成魚貨量下降;如果繼續不保護,讓漁民無限制撈捕,也就斷了子孫的路。那怎麼照顧現在的漁民?政府應提供一個措施,透過補貼讓現有的漁民轉業,反過來照顧海洋、教育大眾。漁民有豐富的海洋體驗,足以配合相關單位擔當第一線的防護,和第一線的教育尖兵;假以時日,魚蝦類族群逐漸恢復後,就可以再適量地使用,才能夠永續。

唯有深入其境,才會瞭解海的廣大及無私;因此,政府可以將在海上搭船、潛水、划獨木舟等等活動,再列為補助的自強活動,導引民眾進入海洋世界,才得以有第一手的體驗,才會熱愛並保護大洋。相關的報刊媒體,也都應有海洋事務的專題報導;透過海洋環境及文化的教育宣導,大家才會體認到我們是海洋之子,才會真正顯示出台灣的主體性。

為了有效推動台灣優先及主體性的發展,只有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難竟其功;目前海洋事務的專業人才雖然不足,但若列為部的層級,可以因此招攬人才,在工作、人力、經費的配置上也可有所調整,才可能展現出台灣的主體性。所以,成立海洋事務部才是台灣優先的落實方案。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167
環境資訊電子報 ‧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倪宏坤‧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