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07之有機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全方位考量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前瞻2007之有機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全方位考量

2007年01月05日
作者:阿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從介紹全球暖化問題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我們看到,除了刻不容緩的減少碳排放外,為了好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片中不斷重複提出的一個更切合實際的觀點──「環保,是一種生活方式。」

那麼從今天開始,是不是可以試著讓我們把環保兩字換成「有機」,因為環保的生活,就是一種「有機生活」。透過一些小小的生活態度與行為的轉變,有一天你會不可思議的發現,從選擇過有機生活開始,你將為我們贏得一顆寶貴的「地球」,也會為自己尋到最最珍貴的幸福、快樂和富足。

有機生活趨勢面面觀

有機生活的實踐趨勢有諸多面向,簡單來看,可從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個面向觀察。

.食:許多人聽到有機生活的第一個聯想就是「吃有機的食物」,這確實沒錯,但什麼是「有機」的食物,卻常常各說各話。一些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人便會發現,在台灣擁有有機認證資格的政府機關及非營利組織竟高達4、5個以上。為什麼呢?因為大家的「標準」都不同。

「有機」對現時的台灣來說,雖不是一個新興名詞,但卻仍是一個「變動」名詞。因為新的觀念、技術與研究發現仍不斷產生,所以對有機食品的規範也會不斷變化。例如,「只要不使用農藥就是有機」這句話對嗎?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部分有機認證機構是認可使用「有機農藥」的,如果這些有機農藥是從天然植物中萃取,那問題不大,但卻有些是透過細菌培養而來的,例如製作堆肥時會加入的一些幫助堆肥材料分解的細菌,但這些細菌會對栽培的作物、環境或者最後食用的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在科學上卻仍有待研究。

又如,「用有機肥栽培就沒問題嗎?」因為肥料中過高的「氮」會讓許多蔬菜累積過多的「硝酸鹽」,並經過人的唾液轉化為「亞硝酸鹽」,一方面有科學報告指出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質,會造成胃癌;但在2004年10月號的《科學人》雜誌上有另一篇報導卻指出,硝酸鹽其實是「人體抵禦感染機制的一部份」。

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困擾產生呢?原因來自於我們只看見事件的單一面向──純粹只追求「人的健康」──而造成的。仔細想來,是不是除了「人」的健康外,在追求有機生產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試著去關心這些「生產食物」的農民們的生活,以及食物生產的過程是否會對環境造成不當破壞?

.衣:多選擇棉、麻、絲等自然材料所織就的衣物。因為自然材質的衣物可以讓我們的皮膚更方便呼吸。而如果你想穿出自己的品味,其實除了名牌之外,你更應該在乎的,是那些手工縫製、用天然染料的植物染衣飾,因為它們更能凸顯你的特質與個性。

有機的事物能讓人投注感情,至今筆者仍會想念多年前擁有的一條純棉質牛仔褲,除了不變的舒服觸感外,天然材質隨著時間推移而老化、褪色(呈現出另一種自然的美感)的特性,其實會讓人學會「「物」的珍惜」。

.住:近年來台灣也開始積極推動「綠建築」或「永續建築」;在九二一地震後,在南投信義鄉潭南村曾有一位德國建築師在那裡辦了一個協力造屋的活動,用最原始的建築材料「泥土與木頭」,搭建了一幢充滿異國風味的美麗建築。

雖然水泥與鋼骨讓我們完成許多建築奇觀,但基於人性,每個人都不會反對他喜歡「木頭的觸感」遠勝於「冰冷的鋼鐵」。甚至在科學的研究上,比較大尺寸斷面的鋼材和木材在遇到火災時的情形,因為鐵的熱傳導性佳,因此燃燒時間久了以後,鐵的力學強度會衰減的很快,但木材因為燃燒後會在表面形成一個炭化層(內部木頭將不會被燃燒),反而比鋼鐵更能維持整體建築結構。

在有機生活上,我們不只考慮建築材料的永續性(木頭可透過種植而再生,但鋼鐵卻是有限的),還應考慮材料和人的親密性,雖然鐵、木頭和石頭都是自然素材,但是因為木頭與石材即使在裁切後仍能保有自然的紋路,在美學的觀點上遠比鋼鐵更讓人容易喜愛。

.行: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另外,多用自己的”力量”移動(例如散步、登山、單車、獨木舟、溜冰…)。前者,讓我們節省能源的消耗;而後者,讓我們的身體藉由勞動而變得更健康。

但更重要的是,透過較為純樸(人力)的方式移動,可以讓我們更關注到生活中的環境及變遷。不久前在離開西藏的四千多米公路上,看著那些努力用雙腳踩著單車踏板(有些還邊吸著氧氣桶)和我們反方向前進的年輕人,同車的一位朋友說:「能騎上青康藏高原,以後還有什麼能難倒他們呢!」

用自己的力量完成,是有機生活的最高道德標準。

.育:不管你相不相信,「有機生活是一項充滿樂趣且可以長久為之的『嗜好』。」 而對於「嗜好」的一個美麗又可愛的解釋,近代保育之父李奧帕德在《沙郡年記》裡有一段這樣的說明:

「……我們在此已觸及問題的真正核心:嗜好是對於同時代事物的一種反叛;嗜好是堅持那些社會演化的短暫漩渦所不相容或忽略的永恆價值。如果這是正確的,我們也可以說每一個擁有嗜好的人在本質上都是一個激進份子,而其同類在本質上是屬於少數派。然而,這是一件嚴肅之事;而其變得嚴肅,是擁有嗜好者所犯的一個嚴重錯誤。我們應該遵守一項金科玉律:所有的嗜好都不應該追求、也不需要理性的認可。想要去做就是充分的理由。當我們嘗試理解何以嗜好是有用的、有利的時,我們便將嗜好變成一項事業,將它降格成一個不名譽的類別──一項為了健康、權力和利益而進行的『操練』。」

如果你曾經試著學習並親手栽種過一株植物;曾按圖索驥用望遠鏡認識每年冬天遷徙來台的候鳥;曾經在一杯好茶裡喝到焙茶師傅的用心、土壤的氣味與天氣的變遷,那麼你便可以了解為何「有機生活」是一種讓人樂而為之的絕佳嗜好。

有機的事物必然是充滿著變化與豐富知識在其中,因此能夠讓我深入探究並從中獲得樂趣、滿足與成就感。

.樂:尋找有機之樂,並不專指進行生態之旅或者鄉村體驗。它可以是一次尋常散步、閱讀一本好書或者單純聽一張好的音樂。

從經驗裡得知,如果孔子沒有周遊列國,他不能成就的他平等教育的理念,因為當時並沒有今日這麼便捷、快速的傳播工具。如果《不願面對的真相》中的高爾沒有經歷兒子車禍、競選美國總統失敗,我們也許今天沒有機會見到這部紀錄片的誕生。

不過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要舉上述這兩個例子呢?

重點是,不要只從行為或結果去看一件事情。因為不管是孔子或者高爾,他們真正聰明的──是在自己的人生中做了對的選擇。

有機之「樂」就是這樣,人生中常會遇到許多重要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改變一個人往後一生。但在每個重大選擇之外,生活當中還存有許許多多的小選擇,這些小選擇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它和你自認為的重大選擇一樣重要。

有機是一種連鎖反應,而不是基因突變。唯有懂得享受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在購物、旅行、閱讀、交談、上網、工作…等各種生活問題上都認真思考自己每一個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並享受認真選擇時所帶來的樂趣。這才是樂的真義。

「有機」生活開步走

在教育部編撰的國語辭典中,「有機」的解釋是這樣的:與生物體有關或來自生物體的。今指含有碳原子的,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及某些碳化合物除外。

而「有機生活」,則是查無此詞。

從這樣的解釋來看,想開創出自己的「有機生活」似乎很難呢!在此我們引述《綠蔭深處》一書中的二段話,來作為介紹有機生活的開場以及結尾:

「……我如果身在都市裡,這一切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只是又一個古老而沒人要的農場,被郊外零散住家瓜分掉了。可是當你認得一個地方──曉得晚上鹿兒會躺在某處,田野如何繞過一棵黑胡桃木,或者頭巾百合花在溪邊何處綻放──它就變成一件私人的、痛苦的事情。它強迫你問自己:『身為一個人,我究竟要怎麼做,才能保存這塊土地?』……」

……「我也知道人人都有資格擁有一點小小的綠色空間,可是如果高爾夫球場不斷取代農田,我們要把大麥、玉米和豆子種在哪裡呢?鳥兒、動物和野生植物被開路機取而代之的事,不只發生在雨林而已。我們太常聽到這類的言詞,以致於它們聽來彷彿陳腔濫調。但這正是因為我們對如此明顯的事實一直裝聾作啞。」……

在這本園藝生活的散文札記中,作者Anne還說了一句話:「知識和瞭解,為人生帶來虔敬的態度。」

聰明如你,應該試著去理解有機生活從來就不是一種環保責任和觀念壓迫,它其實是我們與生俱來對於美好自然及生命和諧的熱烈追求;而試著思索一碗白飯或馬鈴薯濃湯的來由──想像農人,以及他的稻禾和馬鈴薯是如何辛苦的從土裡汲取養分,經歷過颱風、乾旱與蟲害──將有助於你學會有機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對生命、他人、大地滿懷感恩。」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不斷重複提出的一個更切合實際的觀點──「環保,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從今天開始,是不是可以試著讓我們把環保兩字換成「有機」,因為環保的生活,就是一種「有機生活」。透過一些小小的生活態度與行為的轉變,有一天你會不可思議的發現,從選擇過有機生活開始,你將為我們贏得一顆寶貴的「地球」,也會為自己尋到最最珍貴的幸福、快樂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