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4.30
本日焦點:

攜手中國,淨化大氣

煤車載來的一車又一車的經濟發展,抑或是污染源?(照片來源:LHOON攝影)

作者:奧維爾‧斯科勒(Orville Schell,美國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主任)


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巨大的經濟力量所造成的環境後果已經非常明顯。最近我做了一次旅行,從北京到西北的產煤大省山西去,一路上看到的風景只有黑白兩色,綿延不絕,這是因為電廠、水泥廠和化肥廠都燒煤,毫無控制的空氣污染幾乎完全遮住了太陽。長江、黃河、湄公河和雅魯藏布江是亞洲的主要水系,它們都發源於青康藏高原頂上的冰川。現下,冰川學家們為這些大河列出近20年的精算表,並且報告說,冰川正以每年7%的速度融化。2000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報告指出,每年空氣污染導致40萬人死亡。這毫不奇怪,因為世界上30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都在中國。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書齋:

為橙腹樹蛙闢新路

作者:周文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組研究員兼副館長)

橙腹樹蛙(圖片來源:青蛙小站)1995年知本林道工寮附近,突然一聲「呱啊—呱啊—嘓嘓嘓」像是翡翠樹蛙的鳴聲,密叢中的樹蛙,一開口就在夜色中露出了行藏,原來牠就停在我頭頂上約半公尺高的枝上,腹部在燈光下泛出橙紅色光澤,答案立時揭曉,牠們是世界新種──橙腹樹蛙。

我準備了二個大水桶,並藏在發現點的樹林底下,期待樹蛙前來產下卵泡,兩個月後,知本林道的桶子裡有滿滿的蝌蚪在水裡翻滾,這些蝌蚪長著一副怪模樣:身體扁平,頭寬腹窄,雙眼長在背上,尾鰭並不高,外型特徵有些近似樹棲的蝌蚪。有人說我們是全世界最先發現橙腹樹蛙蝌蚪的一群,但那一刻我心中想的,是牠的未來。

環境節日:

從「京都議定書」到台灣「黑潮議定書」

作者:陳思穎 (綠色陣線協會)

小嬰兒也坐單車。(照片來源:ENS)2005年幾位關心環保問題的人士在「黑潮咖啡廳」中談到如何將環保與經濟面共同考量,有人提出「如果每個月給你一筆錢,請你不要開車,改騎腳踏車,你願意不願意?」,馬上引起全場的附和。這個想法基於每人每月能得到一固定配額,製造較少污染的人民就能從繳納的稅賦與配額抵銷後獲利;反之,製造較多污染的廠商或人民將因此損失,這便是「黑潮議定書」的基本構想及名稱由來。

行動參與:

樂生保存亟需軌道、大地工程、機電系統專家的協助

發起團體:青年樂生聯盟

因為大家的關注與努力,行政院開始進行樂生院90%保存方案的「技術評估」。官方的閉門會議我們無法參與,但我們可以透過「民間審議」克服技術問題。

目前工程爭議有三點:一、軌道線型直線距離。二、水土保持邊坡擋土技術。三、分段通車的可行性。我們急需相關學者與專業界的專業意見,若是大家或是你所知的人脈線索中,有具備捷運軌道、大地工程、捷運機電系統專業的朋友,請不吝提供,我們可以將其專業意見帶到現在的工程協商會議中進行對保存有利的遊說,這將會對樂生院的保留工作有莫大的幫助。

讀者投書:

當原住民模範部落遇見國家

作者:林益仁(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

司馬庫斯原住民到林務局抗議。(攝影:陳胤安)當聽到三位司馬庫斯部落居民因為執行部落集體所託付的責任,將路邊風倒櫸木頭帶回部落而遭判刑的消息傳來,我感到一陣錯愕!心想,如果以司馬庫斯在原住民族發展上所開拓出來的部落主體性、實際的共同管理機制、生態旅遊以及維護生態保育的積極作為,這種相當於部落模範生的成績,尚且被法院以竊盜犯定罪,那麼這七年來政府在新夥伴關係的政策推動上,意圖建立政府與原住民族的正常對待關係的種種作法,不免令人生疑是否僅是場政治遊戲?

編者的話:

地球日滿滿的成果

 

作者:莫聞

本報今天刊出地球日活動系列的最後一篇報導:「當前國土規劃的挑戰:強化人文涵養 尊重原住民傳統領域」。根據我們歷年來關注地球日的經驗,今年台灣各界的參與算是更蓬勃了,初步統計,422地球日前後,荒野在全台各地辦理的活動──台北、新竹、桃園、台中、嘉義、高雄與花蓮,約2300人左右。

其他像主婦聯盟台中辦公室、嘉義環保局等活動,、在台北舉辦的「全國NGOs環境會議」、綠色陣線葡萄藤書屋的地球日音樂會、「單車上路爭路權」等,加一加也有六七百人。

若再加上企業參與網路活動,和其他相關研討會,和公共電視、國家地理頻道的特輯等,整個地球日前後,應該至少有四千人接觸到相關的資訊吧。

不只台灣,全世界其他地方也一起響應:「通勤族回收報紙 美國地鐵站天天地球日」、「全球響應世界地球日 上萬活動進行中」。這些活動,讓我們感到,全球其他許許多多的人與我們一樣,關心地球的未來。

同時,今天電子報以中外對話的「攜手中國,淨化大氣」為頭條,是希望大家再多關注這方面的訊息。經濟起飛中的中國,伴隨而來大量的環境問題,絕不會只是影響中國而已,最明顯的,沙塵暴的吹拂,中國的空氣污染微粒也會被帶來台灣。中外對話網站一連串的文章,對中國環境問題都有深度的剖析,希望大家多注意,並參與該網站的討論,您的留言,中外對話都會安排志工翻譯為英文,方便與國際人士接軌。

 
編者的話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書齋

環境節日

行動參與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生物多young性」環境資訊推廣志工研習營

 
 
熱門內容
一葉蘭的漫漫等待
《小即是美》――以人為念的經濟學
熱門關鍵字
林務局 生質能源
推薦評論
野生蘭筆記 (1)
夏都拆除圍籬 墾丁大灣沙灘全面開放 (1)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攜手中國,淨化大氣 --﹥

作者:奧維爾‧斯科勒(Orville Schell,美國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主任)

今年,中國的氣溫打破了161年以來的紀錄。奧維爾‧斯科勒指出,中國飛速增長的環境後果已經很明顯了,而煤炭是問題的核心。

每年冬天,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席捲北京,裹得嚴嚴實實的人們在結冰的河面、湖面上滑冰,這是古都最富魅力的風景之一。

然而,北京的氣溫打破了161年來的最高紀錄,才2月初,冰面就融化了。北京街頭的年輕女郎們脫下濃濃的冬裝,換上了短裙,全球變暖以最直接的形式出現下中國人面前。

的確,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巨大的經濟力量所造成的環境後果已經非常明顯。最近我做了一次旅行,從北京到西北的產煤大省山西去,一路上看到的風景只有黑白兩色,綿延不絕,這是因為電廠、水泥廠和化肥廠都燒煤,毫無控制的空氣污染幾乎完全遮住了太陽。長江、黃河、湄公河和雅魯藏布江是亞洲的主要水系,它們都發源於青康藏高原頂上的冰川。現下,冰川學家們為這些大河列出近20年的精算表,並且報告說,冰川正以每年7%的速度融化。2000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報告指出,每年空氣污染導致40萬人死亡。這毫不奇怪,因為世界上30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都在中國。

當今的中國,大自然離人們越來越遠。中國環境危機的核心問題是煤炭,中國69%的基本能源和52%的電力都來自煤炭。中國每年的煤炭消耗量超過22億公頓(超過美國、印度和俄國的總和),產生的常規有害排放則比美國還多。

明年的某一天,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將超過美國,但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仍然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如果中國要達到美國的生活水準,煤炭消耗量必須增加3倍,製造出的常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也會大大增加。毫無疑問,中國正在逐漸趕上美國。實際上,為了滿足巨大的能源需求,中國每周都會有一個新的道統燃煤電廠開工。

這樣的國家不止中國。美國在計畫中的常規燃煤電廠有100到160座,服務期限都是40年,而且沒有任何用以捕獲和隔離二氧化碳的設備。確實,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越來越高,煤炭儲量豐富的國家對煤炭的倚賴性也越來越強。如果不採取新的「清潔煤」技術,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將造成可怕的全球性後果。

對有的人來說,氣候變化的威脅還很遙遠,但他們一直面臨著常規污染物的問題。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SEPA)估計,每年僅二氧化硫就使中國損失12%的GDP,和成長率基本相當。

同時,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而中國只是作為開發中國家簽署了議定書,不用履行約束性的減排義務。去年11月,中國做出切實的承諾,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提升到15%,並在5年之內把每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但是,去年上半年,北京非但沒有實現上述目標,每個單位 GDP的能耗反而增加了8%。關於中國的大型水電設施──三峽電站的報告也不令人樂觀,長江的水流速度似乎不足以維持渦輪的運轉。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中國的官員很關心保持高經濟成長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剛剛發布的報告做出了警告性的結論,而官員們最近的活動則在力圖縮小這個結論的影響,他們重申不願意讓中國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任何限制。

秦大河是一位中國氣候變化進階談判官員,對於中國沒有採取減排措施,他解釋說︰「中國還是一個有著大量發展中人口的國家。」

從中國官方的觀點來看,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很公平的。畢竟,在一個多世紀裡,美國一直肆無忌憚地排放著二氧化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制造者,而它繼續拒絕面對這個現實。

但是,無論公平與否,中美這兩個最大的污染者都不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世界所面臨的現實。如果美國不帶頭減排,中國也不會跟著照做。這會帶來悲劇性後果,無論中美兩國,還是整個世界的遭遇都將非常悲慘。

那麼,我們要做些什麼呢?

接下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能帶來一線機會,當然這還要說服候選人進行更多努力,合作解決我們的共同問題才行。

我們的領導人必須聯合起來,重新加強全球的領導,帶領中美兩國和整個世界走出這個死胡同。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更有效呢?

我們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首先建立一個由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產業界領袖和政策專家組成的聯合機構,和中國的對等機構召開一個高層緊急峰會,然後設法讓美國總統候選人們保證把煤炭/氣候變化放在優先地位。最終目標是建立起一個250億美元的聯合計畫,美國提供資金、技術知識以及創業和管理技能,而中國則提供自身的一些資源、研究、在開發中國家的領導地位、低成本的製造業基礎和巨大的市場能力。

這個計畫將是我們為解決世界上多數緊迫的長期問題而邁出的令人鼓舞的第一步,不僅如此,它還能透過新的共同努力把中美聯繫在一起。的確,美國擔心中國會成為一個經濟或軍事上的威脅,同時中國也懷疑美國打算否認其在世界上應有的地位,如果有某種辦法,既可以緩解美國的擔心,又可以減輕中國的懷疑,全球變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最後,現實主義者們認為這種耗資巨大的工程不可能是什麼純粹的利他主義,他們應該記住,這類行動恰恰會給候選人們帶來雙贏性的提議,而現下心急如焚的選民們則會踴躍支援。況且,如果中美能夠找到一條採取這種聯合行動的途徑,這不僅是對全球政治領導的一種歷史性詮釋,而且會使兩國成為建設性伙伴,中美將會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動力和利潤中心。

無論我們是否承認,中美兩國已經被這個共同的問題牢牢地捆在了一起。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這兩個國家已經成為彼此的依靠,如果我們的領導人不能找到新的途徑來合作抵御這個歷史性挑戰,世界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4月2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至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ummary/952-Clearing-the-air-with-China

 
台灣新聞  --﹥

當前國土規劃的挑戰:強化人文涵養 尊重原住民傳統領域

本報2007年4月30日台北訊,駱書玉、孫秀如報導

在國土規劃與開發利用上,最近常見的爭議包括中科開發、內湖慈濟開發、台塑大煉鋼廠等等,而資源保育與原住民永續利用的爭議與規模不等的衝突,也實有所聞。422地球日當天,在台北NGO會館舉行的「全國NGOs環境會議」上,學者與民間針對國土規劃的問題做了一翻討論,主要針對「人文涵養」、原住民共管等問題做探討。

「台灣的國土規劃到底在挑戰什麼?」來自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的廖本全副教授,在環境會議的「從國土規劃看台灣環境保護運動」演講中,分享實際參與的慈濟案經驗,深入淺出分析台灣國土規劃的種種問題。廖本全與到場聆聽的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召集人林聖崇,均鼓勵民眾透過運動的過程,認識議題,創造正面力量,實際改變社會。

人文涵養與公民參與

廖本全首先簡介台灣的生態環境,認為「台灣島根本就是一座水庫」,不容不當開發的破壞。在台灣的國土計畫體系與程序裡,環境運動所要面臨的問題,除了不夠健全的民眾參與,還包括可能包括都委會在內的規劃者。「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廖本全幽默的以俗諺形容傳統的規劃者,雖有科學理性的訓練,但缺乏足夠的人文涵養,當面臨人民與環境時,往往「走進城門划一跤」。

為解釋都市土地規劃案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廖本全以近來深入參與的慈濟開發案為例,透過豐富的圖照片、表格、會議記錄等資料,完整呈現此案的來龍去脈。慈濟的基地是集斷層、礦坑、湖區等眾多敏感因素的環境敏感地,深具保護區價值,卻不敵推展「慈濟志業」來得重要。廖本全感慨的說,參與過程中他看到一個「人定勝天」集團的出現,以及被扭曲的都市計畫委員會。他憂心慈濟案不會是個案,市府若同意個案變更,將瓦解臺北市山坡地的保護區政策。

中科案的開發,則是非都市土地開發利用的惡例。令人非議的區位選擇與決議過程,已使后里從優質生活區變成惡質淪陷區。廖本全不禁質疑,政府所放送的究竟是大溫暖,抑或是大崩壞。「當一條蛇只能靠吃自己的尾巴維生,又有什麼可活呢?」

當爆滿的聽眾好奇廖本全參與環境運動的成敗,廖笑稱「尚未成功過」,但其中的過程與力量,正促使社會產生改變。到場聆聽的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召集人林聖崇,亦鼓勵民眾不論何種背景出身,皆可在環境議題中找到深入追蹤的面向。民眾不妨多參加環評委員會或區域計畫委員會,其中的水資源與棄土問題,絕對值得留意。亦可透過當紅的YouTube或公視新成立的平台,進一步傳達相關資訊,讓環境運動發揮更大影響力。

尊重原住民傳統領域

在另一場專題報告中,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拔尚」(蕭世暉),則以原住民觀點指出國土規劃的問題。

拔尚以一張泰雅族原住民心目中的台灣全圖開始說起,在這份手繪圖中,台灣的正中央為一棵大樹,四周是高山與溪流,其內還住了部落居民和飛禽走獸,這就是原住民心中的台灣,但也是和現況差距最大的模樣。拔尚表示,在原住民的觀點下,土地並沒有「開發」區與「保育」區的分別,他們的土地規劃就是在敬畏大自然的前提下,以部落生活共同體為單位來順應土地的律動,並依循文化傳習裡的經驗法則來進行規劃與修正。這和漢人所慣用的分區使用管理的規劃方式完全不同,也是兩者產生衝突的原因,造成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空間,成了其它民族所圈護並嚴格限制使用用途的「保育區」,剝奪其天賦的自然主權與傳統生活領域空間發展的規劃權利。

拔尚並以原住民族部落分佈與擴散的圖表,來說明原住民族與現今政府在土地分區概念上的不同。以泰雅族為例,他們是沿著河川流域來建立各部落領域範圍,以守護河川流域為原則,但在漢人的眼中,不再有流域的概念,土地分區與價值乃是以公路交通網為主,河川是生是死,不再是重點。目前台灣的國土規劃仍在「超限利用」的基礎上,進行著「規劃」與「管理」,把台灣的土地視為「人造」的生活工廠,從梨山與福壽山農場的高空鳥瞰照片,即可感受到人為力量的無知與可怕。

拔尚建議政府需學習加拿大政府的作法,與原住民展開長期的協商機制,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條」的精神,「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將屬於原住民族的土地交還其管理,這樣台灣未來的國土規劃才能真正顧及永續與正義。

 

鯨鯊同游受驚嚇 七星潭共游體驗暫停

摘錄自2007年4月27日中廣新聞網花蓮報導

花蓮縣5月份即將推出「與鯨鯊共游」海中體驗活動,但過程傳出鯨鯊受到人為驚嚇,身上出現衝撞擦傷,以及連續多天沒有進食的狀況,花蓮縣政府指出現階段與鯨鯊的互動,都屬於試驗階段,為了穩定鯨鯊促使恢復進食,目前已經暫停一切試航、試潛水活動。

花蓮縣政府農業局漁業課長林侑志表示,這尾目前蓄養在人工箱網中的鯨鯊,是在今年合法捕撈的額度之內,推出共游體驗,主要是希望大眾認知,鯨鯊不光是餐桌料理,也能嘗試結合轉型漁業,並配合海洋教育推展,在體驗遊程推出前,準則規範一定會送交學術研究與技術單位認可,確保鯨鯊安全。

 

污染源廠商罰不勝罰 環保局祭出停工令處分

摘錄自2007年4月27日東森新聞桃園報導

為杜絕造成環境污染廠商一再告發處罰情事重演,環保局決定採一勞永逸作法,對污染源廠商採停工處置;26日即對位於蘆竹鄉的長君科技有限公司祭出停工處分。環保局指出,近年積極執行南崁溪整治工作,一年內被處罰且經限期改善二次後仍有嚴重違法的事業,屬情節重大者將依據水污法相關條文勒令停工,目的在宣示打擊違法業者的決心,讓永續發展的品牌留在桃園,而讓心存不法污染桃園環境的工廠予以停工處分!

環保局長陳嘉興表示,對南崁溪的整治工作已持續相當長時間,去年經環保署調查結果南崁溪嚴重污染長度已由92年的18.5公里縮減到8.5公里,是歷年水質最好的一年,而去年河川重金屬污染濃度也創歷史新低。

 

阿里山巨木被破壞 林務局加緊圍籬巡邏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民視嘉義報導

阿里山最近傳出巨木遭到破壞的情況,林管處立刻採取防護措施,包括了在樹皮圍上竹片,或是在樹幹旁圍起圍籬。除了巡山員加強巡邏,也配合派出所員警在路旁攔檢,希望防堵不法集團繼續的破壞象徵台灣地標的阿里山神木。

林務局規劃了一條巨木群棧道,讓民眾可以近距離接觸難得一見的大樹。不過台灣人缺乏公德心,還是讓巨木陷入被破壞的危機。在姊妹潭中妹潭附近的幾棵大樹,儘管樹皮都被圍起竹片,還是有人由下而上把樹皮整個剝開,竹片也變得七零八落,而為了拉開民眾跟樹木的距離,巨木四周也圍起高高的圍籬。林務局也展開積極的查緝動作,巡山員從1天巡邏1次,到1天巡邏2、3次,簽巡邏箱的次數十分頻繁,同時也配合森林警察跟派出所員警進行路邊攔檢,希望有效遏止林木被破壞。

 

台東登山團亂綁布條 環保人士喊拆 網路發文引迴響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東森新聞台東報導

最近在台東山區裡,隨處可看到許多五顏六色的布條,都是登山團體藉機宣傳或是留做紀念之用,嚴重影響到環境美觀,環保人士為此主動發起拆布條運動,在網路上也引起民眾熱烈迴響。

以往在登山活動中,綁布條是為了提醒後方的隊友在遇到岔路時可以找對方向,不過,現在意義變了,竟然成了不同團體用來展示實力的宣傳手法,環保人士拆下的布條,不只包含了來自北中南的登山團體,其中還有宣揚宗教的文字,難被分解的塑膠條,更是嚴重威脅自然生態。

環保人士將這些布條拆除,拍照存證,並放到網路上發表,有網友表示,綁布條是一種對山、對自然的不敬,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台灣人的病態,爬山一定要讓人知道,其中較為主動的,還決定要加入拆布條的行列,只是拆布條畢竟是比較消極的做法,想要大自然恢復原有的美觀,仍然需要大眾的公德心。

 

台東美麗灣渡假村BOT違法開發 台東縣政府稱已開罰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中央社台東報導

環保團體今天指出,位於台東縣杉原海岸的「美麗灣渡假村」BOT案違法開發,未經環境影響評估即動工,經環評會決議停工後,仍繼續興建,全案不僅違法破壞海洋生態,台東縣政府更有賤租國土、圖利財團之嫌。

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炯錫指出,美麗灣渡假村2004年底動工,遲至今年初才由台東縣政府環評,迄今環評未過,業者卻準備在9月開始營業,主建築現已興建至5樓,建築廢土傾倒在美麗的沙灘上,勢將影響珊瑚礁和熱帶魚的生長。

環保團體要求環保署、內政部與法務部,不可放任公務員圖利業者繼續興建,民進黨籍立委林淑芬也呼籲民眾,抵制相關業者。

台東縣政府表示,美麗灣渡假村主體建築部份,因未超過1公頃,不需要環評;至於,擴建部份,環保局已經開罰30萬元,並且已經停工。

 

北市環保局:內湖垃圾山須清除 以符法律規定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北市環保局今天邀請內湖、南港學校家長會,舉行內湖垃圾山清除工程公聽會。環保局長沈世宏表示,依水利法規定、行政院指示與地方要求,須將侵入河道的垃圾山清除;環保局將讓工程透明公開,且要求廠商落實分類,加強監造及監督機制,降低環境影響及健康風險,消弭居民疑慮。

另對垃圾山開挖是否產生有害廢棄物?環保局說,合約內已明確要求垃圾山開挖如發現疑似有害廢棄物,均須挑出進行檢測;如確認屬有害廢棄物,承包商須委託合格的甲級廢棄物處理廠處理,環保局也要求監造公司及焚化廠落實檢查,防止有害廢棄物非法處理。

至於內湖焚化廠何時關廠?沈世宏說,須引進垃圾全分類設施,待焚化垃圾量降到最低後,才能確保北市有能力關閉焚化廠;且環保局現有3座焚化廠達使用年限後,因應未來垃圾處理需求,將引進新一代氣化爐,以解決焚化垃圾的戴奧辛排放與焚化灰渣處理問題。

 

楠梓污水處理廠BOT案 獲都審會通過

摘錄自2007年4月27日東森新聞高雄報導

楠梓污水處理廠為全國第一個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BOT案,全案採綠建築、生態工法,以及資源回收理念建設污水處理廠及其兩側濕地公園地區,日前已獲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

都市發展局表示,楠梓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位於楠梓區中和里,基地面積約14.2公頃,北隔典寶溪與高雄縣梓官鄉相鄰,南側為21米計畫道路,與海軍新基地相隔,基地東西兩側鄰接面積約30公頃之援中港濕地公園,基地環境優美,極具生態價值。

都發局指出,目前申請建築之建蔽率3.43%(法定建蔽率50%),容積率5.39%(法定容積率100%)。該案特點,除為全國首見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 BOT案,因其基地兩側為援中港濕地公園。所以,在環境、景觀、生態保育及遊憩功能上之挑戰極高,除需滿足污水處理之實際功能外,尚須與週邊環境融合。

 

北市十二座無菸公園啟動 志工大隊巡邏勸導禁菸

摘錄自2007年4月27日中廣新聞網台北報導

台北市從27日起,12個行政區各有一座「無菸示範公園」,包括士林區的美崙公園;萬華區西園公園;及信義區信義廣場;文山區台北市立動物園等,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儘管目前還沒有罰則,罰處民眾在無菸公園抽菸,不過台北市已經成立一支600多人的禁菸志工,只要民眾在無菸公園內抽菸,志工就會前往柔性勸導。

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表示,儘管現在菸害防治法還沒有規範室外空間抽菸有罰則,透過志工的勸導,可以宣導公園禁菸。至於12的行政區的無菸示範公園,每個公園會有大約50位志工排班定期巡邏,勸導民眾不要抽菸。

 
國際新聞  --﹥

法國生質燃料泡沫化? 業者表示樂觀

摘譯自2007年4月26日外電報導;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法國第一大生質能源製造商 Diester Industrie 於26日表示,法國生質柴油並不會像德國生質柴油工業一樣面臨危機,因為法國對生質能源的需求日漸升高,且供不應求。

在年初,由於德國政府不能負擔石化燃料鉅額稅收的損失,開始對綠色燃料收取稅金,德國生質柴油的銷售因此下降了四到五成。但此舉在歐盟希望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來阻止全球暖化的同時,受到強烈的反對。

根據《路透社》報導,Diester Industrie總裁提勒斯博得(Philippe Tillous-Borde)表示:「在德國,市場成長太過快速。不過法國的市場發展較慢,而且消費的成長符合預期和規劃。」

德國最初以免稅的方式開始販售生質柴油,在全盛時期,全國大概興建了2000家油廠。但是新的賦稅政策使得銷售量下降,並且造成產能過剩。德國再生能源工業協會BBK上週表示,如果再不趕快採取行動,德國有許多的生質柴油製造商將會面臨破產。

繼德國之後,法國是歐盟第二大生質柴油製造國,預定在2008年底達到全國燃料市場銷售的5.75%,2010年達到7%,以及2020年超過10%的目標。

提勒斯博得提到國內市場在快速成長後崩解的情形時說:「在法國,市場擴展得比較慢,不會有生質燃料泡沫化的問題。」由法國油菜種植者於15年前創辦的Diester Industrie,計畫在2007年底達到180萬噸,2008年底200萬噸的產量。

參考資料: 路透社報導

 

燃煤替代水力發電 讓澳洲乾旱變本加厲

摘譯自2007年4月26日外電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環保團體礦業政策學會會長伊凡斯(Geoff Evans) 25日指出,澳洲現正面臨空前大旱災的考驗,而國內煤炭工業急遽擴張只會讓情況更不樂觀。獵人谷是澳洲其中一個主要煤產地,但當地的農業卻身受此次大旱災的危害,伊凡斯認為諸如中國等國家應從中習取教訓才是。

他向路透社表示:「燃煤發電廠是南澳之所以出現用水過度問題的最大癥結;於是電廠與其他用水者之間,特別是農民,容易產生搶水的情況」。

此次澳洲大旱災問題之嚴重,讓內閣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上週不得不發出警訊,若災害情況未見改善,政府將可能切斷莫瑞達令盆地糧倉的灌溉系統,屆時國內至少41%的農業將因此受到影響。此次災害也可能連帶迫使政府暫停Snowy Hydro水力發電計劃,並加速藉由燃煤發電廠來供給所需之電力。

另一方面,近來國際煤價屢次改寫歷史新高,而中國、印度與越南等國新設電廠帶動全球對煤炭的需求,許多煤礦業者因此提高生產量。澳洲乾旱的教訓便被抛諸腦後。

 

生態本無價-數保育團體請求保護巴拿馬世界遺址

Caribbin La Amistad Conservation Area(圖片來源: Costa Rica National Parks)摘譯自2007年4月24日ENS法國,巴黎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生物多樣性中心23日結合來自美國與巴拿馬超過30個保育組織的力量,向世界遺產委員會申請將La Amistad國際公園列入「瀕危」名單,因為園內豐富的生態極可能受到興建四座水力發電水壩計劃的迫害。

La Amistad公園早於1990年升格為世界遺址,並由巴拿馬與哥斯大黎加兩國共同管理。這塊遺址是保護中美洲最大、最具雨林多樣性的處女地,同時也是許多瀕絕物種僅存的庇護所之一。

Changuinola河是中美洲僅剩的漫流河流,然而世界領導性電力公司之一的AES公司,卻計劃在這條流經La Amistad公園心臟地帶的河域中,興建四座水力發電水壩。這四座水壩不但會永久改變超過600哩的溪流流向,更可能淹沒當地數個部落的居住地。

興建計劃最初是打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暖化的招牌來爭取支持,然而生態多樣性中心的保育主任Peter Galvin表示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在熱帶地區建造水庫或水壩會大幅提升甲烷的排放量,因此反而會造成溫室氣體增加的反效果。

一旦La Amistad公園成功獲列為「瀕危」狀態,世界遺產委員會與巴拿馬政府就必須採取改進措施計劃,並且竭盡所能恢復和保存生態原貌。

 

景氣熱絡 德二氧化碳排放量直直升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中央社報導

儘管德國政府未來將實施多項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不過專家估計,由於經濟景氣熱絡,德國今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不減反升,連續第2年出現增加的情況。

「柏林日報」報導,德國經濟研究所氣候專家凱福特指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主要來自化學、鋼鐵、造紙和鋁等能源密集的工業。

德國環境部長嘉布瑞爾26日才在國會公佈「2020年氣候議程」的8大重點計畫,宣佈德國接下來3年將耗資90億歐元,目標從今年起到2020年為止,減少2.7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相較於1990年京都議定書基準年減量40%。

 

日本中小企業北京建廠專門處理工業廢棄物

摘錄自2007年月4日28日日本共同社報導

在苦於劇增的工業廢棄物處理問題的中國,日本中小企業所掌握的廢棄塑料循環利用技術受到了關注。28日首家處理工廠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

該廠由專門處理工業廢棄物的日本越谷金屬公司(總部位於埼玉縣菖蒲町)出資建成,初期投資約1700萬人民幣。該公司掌握有塑料及金屬等混合廢料的處理和循環利用技術。預計新工廠正式開工後,每年最多可處理2萬噸廢棄物,併生產出約1萬噸的再生產品。公司專務董事近岡晉表示,「我們公司『不埋、不燒、不扔』的技術受到了好評」。

 

英國小鎮禁止商店使用塑膠袋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英國一個小鎮為了響應環保,宣布從現在起、禁止商店使用塑膠袋。這個小鎮叫作「莫百利」,只有1500位居民。通過勸導,全鎮43個商店都同意不再使用塑膠袋,改為提供紙袋或布袋。

根據環保團體統計,全球每年使用5000萬個塑膠袋,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2006美國舊金山市已經率先禁止使用塑膠袋。

 

西南歐4月高溫 創數百年來紀錄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公共電視報導

最近到歐洲旅遊的人,一定覺得4月的歐洲沒有想像中冷。因為全球暖化等因素,導致西歐、南歐幾個國家,4月份的平均溫度創下數百年來的新高。

許多歐洲的民眾,直接到噴水池旁邊衝涼,還有人則穿著泳裝,甚至乾脆打赤膊,躺在草坪上作日光浴。往年的這個時間,歐洲民眾多半還穿著外套,但是今年4月的平均氣溫,比往年高出10度,創下數百年來的最高紀錄。不僅如此,通常陰雨綿綿的4月,今年也常出現萬里無雲的好天氣。

不過,氣象單位和環境專家卻相當擔憂。因為4月份就已經有逼近攝氏30度的高溫,到7、8月就更不得了。為了防患未然,義大利內閣將召開臨時會議,可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其他各國也紛紛採取因應措施。

 

奧地利衛生部長:餐廳咖啡館不擬全面禁菸

摘錄自2007年4月27日法新社報導

奧地利政府4月27日表示,將不會像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在餐廳場所實施全面禁菸令,但會更嚴格立法,抑制抽菸習慣。

衛生部長朵斯基說,政府2005年已制定一項法律,除了咖啡館與餐廳之外,禁止公共場所抽菸。這項法條明年1月1日起將加強實施,要求大型餐廳將吸菸區與非吸菸區各分一半。 至於小型餐飲店則自行決定採行吸菸或禁止吸菸,且應該貼出告示。

根據統計,每年奧地利有14000人死於菸害相關疾病。歐洲聯盟立法禁止餐廳與咖啡館抽菸的國家地區包括愛爾蘭、義大利、馬爾他、西班牙、瑞典及英國的蘇格蘭與威爾斯等;至於英格蘭2007年7月即將跟進,法國則預定2008年7月實施。

 

溫度飆破攝氏40度 熱浪襲印度北部

摘錄自2007年4月27日法新社報導

印度官員表示,北部地區4月27日受到熱浪侵襲,許多地方溫度都超過攝氏40度,部分學校為防學生中暑,紛紛提前放學。

根據印度氣象局的記錄,首都新德里的溫度今天達到攝氏40.9度。位在沙漠地帶拉吉斯坦省的斯里根加納格爾,則出現2007年夏天首見的攝氏43.9度高溫,成為印度北部最炎熱的地區。

今年4月中,印北大部分地區受到熱浪來襲,至今已有3人因高溫死亡。官員指出,位在北方省的堪坡市已經下令學校提早放學,新德里市政府也發佈教導民眾如何預防中暑的準則。

 

美專家獨排眾議 洋流循環才是暖化主因 10年內降溫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中時電子報 報導

如何遏阻溫室氣體引發的全球暖化,是目前人類面臨最迫切的全球性議題之一。但美國颶風預測專家威廉.葛瑞博士昨天語出驚人,斷言全球暖化的主因並非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是全球洋流自然循環的模式,而且地球在5到10年內可能就會開始冷卻。

葛瑞批評說,指稱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的研究,都是倚賴不可靠的電腦模型推算,根據相當薄弱,並沒有通盤考量影響氣候的眾多因素。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氣候分析專家特倫伯斯反駁葛瑞的論點,他說數十年來全球氣溫上升的幅度,不可能解釋為單純的自然現象;而且電腦氣候模型也是目前為止,預測氣候變遷最可靠的量化工具。

 

英肯特郡400年來較大地震 規模4.7 居民慌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英國肯特郡星期六一早發生一起芮氏地震儀規模4點7的地震,把居民嚇壞了。這起地震雖然不強,不過卻是附近400多年來第一次比較大的地震。肯特郡上一次規模最大的地震是在1580年,規模6,不但引發海嘯,就連幾百公里外的倫敦都有兩個人因地震喪生。

星期六早上的地震只有一個人受到輕傷,但是幾百年沒碰過地震的居民受到了不小驚嚇,很多房屋的煙囪被震壞,家裡的小東西也被震了一地。地震專家說這起地震的震央在英吉利海峽,是因為斷層活動造成的。

 
中國新聞  --﹥

2007國際太陽能熱利用大會在濟南隆重召開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人民網山東報導

2007中國(濟南)國際太陽能熱利用大會暨太陽能熱利用展覽會,4月26日上午在濟南開幕。這次大會是由國家發改委、建設部和山東省政府聯合舉辦的。

中國陸地每年接收的太陽能理論值約1.7萬億公頓標準煤,利用好太陽能是確保能源供應的重要戰略措施,加快推展應用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對於節約能源資源、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展應用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抓緊製定推展應用的具體目標、方案和措施,有條件的地方要因地製宜的製定強製性安裝政策,積極支援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和太陽房等的推展應用,用以解決農村供暖和炊事用能,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同時,要完善促進太陽能熱利用、推展、應用的技術支撐;加強對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市場的監督管理;加強對太陽能熱利用產品施工安裝和售後服務的管理。

 

入春後 新疆出現旱情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新華網新疆報導

入春後,新疆各地氣溫持續偏高,降水偏少,生活在準噶爾盆地的蒙古野驢和鵝喉羚等野生動物,開始變得「口渴」起來,眼下正是野生動物繁衍後代的季節,地處準噶爾盆地的卡拉麥裏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內,積雪比往年提前一個月融化,一些自然飲水坑已經乾涸。

管理站工作人員說,2004年保護區曾發生過旱情,出現過野生動物因乾渴而死的情況。而今年的降水量還不如前年,按照目前的形勢看,今年旱情可能加劇,野生動物覓食找水將極度困難。

 

淮河流域防汛與抗旱須重視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新華網山東報導

在山東泰安28日上午召開的淮河防汛總指揮部2007年工作會議上,淮河流域氣象中心預測,今年夏季淮河流域內澇與伏旱可能接踵而至,防汛與抗旱工作均需引起高度重視。

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涉及豫、皖、蘇、魯四省。據淮河流域氣象中心預測,2007年淮河流域西南部汛期降水量比常年略多,其他地區偏少。

 

環境資訊公開 環保走入陽光下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新華網北京報導

《環境資訊公開辦法(試行)》是在國務院頒布《政府資訊公開條例》之後,中國政府部門發佈的第一部有關資訊公開的法規,也是第一部有關環境資訊公開的綜合性部門規章。發佈之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中國現有的環境法規中雖然有資訊公開的原則,但誰來公開、對誰公開、怎樣公開以及不公開怎麼辦等問題,一直缺乏可操作性規定,給公眾參與環境保護造成了巨大障礙。《環境資訊公開辦法》將強制環保部門和污染企業向全社會公開重要環境資訊,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平台。

 

黑龍江企業環境違法 問題嚴重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新華網黑龍江報導

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地方「土政策」和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黑龍江省政府決定,對這些環境違法問題設定「時間表」督促限期清理糾正。

記者從黑龍江省政府獲悉,近期有關部門在對省內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大慶等7個城市、20個縣(市、區)的排污企業、城市污水處理廠和開發區現場檢查中發現,部分城市存在地方保護干擾正常環境執法,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嚴重。

 

政府將抑制高耗能產品過快成長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科技日報北京報導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注意到高耗能產業發展過快、污染排放較大的問題。宏觀調控要在保証經濟增長的適度和經濟平穩較快協調健康發展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賈銀鬆表示,當前以至全年宏觀調控重點之一是要遏制高耗能產品的過快增長。要採取有力措施,嚴格控制投資規模,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大量出口。

 

生態退化 青海出現「土夾雪」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西寧晚報青海報導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三江源核心區出現「土夾雪」的天氣現象,滿天飄飄灑灑飛舞的是灰白色的雪花,空氣中散發著一種從未有過的土腥味,這還是該地區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一次,這正是「中華水塔」的生態環境退化帶來的惡果。

據瞭解,近期果洛及其上游地區長時間乾旱無降水,吹風揚沙天氣使大量的灰塵漂浮在空中,造成了土夾雪的天象奇觀。

 

高溫少雨 海南旱情蔓延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海南日報海南報導

因高溫少雨,海南省旱情繼續蔓延。省「三防」辦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至4月下旬止,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139萬畝,比上旬減少15.95萬畝,20.38萬人和5.23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北半部旱情稍有緩解,南半部繼續發展。

今年來,海南省降雨明顯偏少,從1月至4月16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僅115毫米,比常年偏少6.8%。近期因受南下冷空氣影響,加上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北半部及東部地區出現一定範圍的降雨,但南半部基本無雨,尤其是東方、昌江等市縣持續高溫,蒸發量大,加劇了旱情的發展。

 
綠色學習課表  --﹥

第四波公民運動──公民國會監督運動的過去與展望

2007/05/03 - 9:00am2007/05/03 - 12:00pm

地點:台北NGO會館(台北市青島東路八號)
主辦: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電話:02-23671571  傳真:02-23641694
E-mail: twcw@mail2000.com.tw

議 程:1.監督國會經驗談
    2.社會團體的理想國會
    3.公民監督國會行動的未來與展望
    4.監督國會Q&A
主持人:顧忠華(公民國會監督聯盟/召集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與談人:楊婉瑩(婦女新知基金會)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謝東儒(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秘書長)
    王榮璋(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

台灣經過社會力爆發的年代,在台灣人民的爭取與努力之下,台灣以和平方式完成國會全面改選,讓立法院與國民大會等中央民意機關正式成為反映民意的立法機關,象徵國民主權的代議民主在台灣也終於能夠落實。這不但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里程碑,也是第三波民主化與東亞民主發展的重要階段。代議政治本為落實國民主權的方式,但由於體制內罷免的高門檻,以及憲法對於國會議員的高度保障,導致少部分議員濫行職權與怠忽職守,造成國會的低效能與國民負面印象;而且在政黨高度對立與欠缺合作機制的情況下,議員也無法超脫其既定政黨立場為民喉舌,再加上媒體報導的失職,國會亂象因此不斷延續,不但影響台灣國際形象,也讓國民對國會議政失去信心,連帶影響台灣民主發展。

「監督國會」指由社會團體所發起,針對立委在立法院內外的行為表現,或與特定公益法案面向之法案審議過程作一評比,給予民眾作投票時的參考。台灣過去許多團體也都進行過國會監督工作,1987年解嚴前後的威權統治末期,當時許多社會團體希望從立法審議過程影響國會決策,持續觀察其所推動的法案,但只有澄社與婦女新知基金會作過較長期的國會監督工作。目前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希望能夠從專業、整體與草根的角度,聯合社會各界,以增補政治制度不足,並提供更多專業相關資訊。

監督國會是社會力的充份展現,也是民間社團力量的集結。隨著台灣的政治經濟持續發展,解嚴二十年來,台灣不但完成總統直選,以及政黨輪替與政權和平轉移,同時也進行了全國性的公民投票;而隨著媒體與資訊科技的持續進步,台灣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媒體網路,以及世界舉足輕重的高科技產業與堪稱最為便利的網路科技。

而近二十年來,由民間發起的監督國會運動歷經四波變革,監督國會的方式也從分析個別立委問政、臧否立委表現、遊說國會立法,一直到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成立,國會監督將不再針對個人,而是針對國會機制進行改革。在台灣已經成為單一國會,並且即將實行首次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國會改選,台灣社會的各界力量有必要重新出發,運用新科技與社會力,對舊國會進行鞭策,對新國會加以策勵。

監督國會是一個需要長期進行的工作,持續的觀察並提出意見,才能累積評鑑的公信力以及效力。本次研討會希望透過過去參與國會監督,以及曾經進行國會評鑑的社會團體,一起討論、交換過去以來的國會監督經驗,並引進國外的監督經驗,除了記取過去的發展經驗之外,更尋求發展較過程更精確之指標及研究方法,進行有效而長期的國會監督工作,讓未來的國會能夠成為真正的民意機關,我們也期盼國會經過監督後,能變成更文明的地方。


「第四波公民運動──公民國會監督運動的過去與展望」回條

姓 名:
服務單位:
職 稱:
連絡地址:
連絡電話:
傳 真:
E-mail :

※回條填妥後,請速賜覆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83號十樓
傳真:02-23641694  電話:02-23671571
e-mail:twcw@mail2000.com.tw

 

【樣樂多】讀書會:《小即是美》

2007/05/09 - 7:00pm2007/05/09 - 9:00pm

導讀人: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
聯絡人:溫小姐
電話:02-23021122/傳真:02-23020101
E-mail:yswen@e-info.org.tw
地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辦公室(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讀書會需要讀者的參與,就像世界因生物多樣而繽紛,讀書會也需要多元的意見相互激盪交流,讀者的參與是多多益善!

去年底環保經濟學家舒馬赫名列英國環境署公佈的歷來對拯救地球貢獻卓著的百大環保英雄名單,其1973年著作《小即是美》中質疑西方經濟目標是否值得嚮往,也批評以經濟成長作為衡量國家進步的標準。我們將討論新經濟價值與生物多樣性。台灣從2001年環境日公佈永續發展指標,從政策方針、生態補償機制的運用,當生態被量化為指標,生態的價值與重要性可與經濟產值相對應?

※本活動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
※想知道《小即是美》的魅力嗎?您可閱讀《小即是美》――以人為念的經濟學

 

社區營造學會《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社區營造的變與不變》論壇 暨台灣優良社區產業獎 頒獎典

2007/05/05 - 1:30pm2007/05/05 - 6:00pm

地點:四四南村D館(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6號)
主辦: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名:5月2日截止
聯絡人:吳昭儀
電話:02-23930629*219
E-mail: cesroc@seed.net.tw

活動說明:

社區營造歷經十餘年,近些年雖然看似熱情用盡、後繼無力,但實際上台灣社會裡仍潛藏著無窮的底層力量。社造的基礎就是人,只要還有人存在就永遠有希望。為了引導出這些蘊藏的力量,社區營造學會今年度的規劃一場《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社區營造的變與不變》論壇,以引言的方式,帶領與會者能夠針對各項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意見,藉此機會凝聚彼此的共識,同時也期望各項建言日後成為形成國家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詳情請見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

 

慢行島嶼之東—千里步道蘇花行腳

2007/05/04 - 5:55pm2007/05/08 - 5:55pm

地點:蘇花地區
主辦: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報名:5月1 日〈二〉
電話::(02)2923-6464*17 或21
E-mail:tmitrail2006@hibox.hinet.net

活動說明:

若你問我,最美的地方在那兒,在那山巔水湄的蘇花道上。5月,我們將以5天的時間〈 5月4日-5月8日,週五至週二〉,用慢行的速度,走進那片美麗的山海,拜訪沿途各具特色的部落與社區。

千里步道運動除了希望能將沿途有著自然或人文景觀的山路、古道、產業道路或鄉道串聯成一條美麗的環島步道,同時也希望透過步道運動能引入新的價值,深入討論例如「經濟開發與生態人文」之間的矛盾,或是種種「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

蘇花行腳是一個新的嘗試,透過慢速的步行、單車,甚至船舶,讓我們看見快速直線之下無法看見的鮮活世界。因為追求快速走直線的結果,只是回到原點;蜿蜒曲折,卻讓我們得以看到無限。

歡迎你的參與,和我們一起慢行於島嶼之東,體驗蘇花道上的人文與自然之美。

詳情請見

千里步道網站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誠徵教學助理,歡迎有志者加入!

2007/04/27 - 5:41pm2007/04/30 - 6:00pm

條件說明

-大學生物相關科系(含)以上畢業。
-聘期至多2年。

工作內容

1. 課程教學:動物學、生物學、生態學相關課程實驗課。
2. 行政工作協助。

-薪水比照國科會專案助理支薪。
-具生物學相關課程教學及實驗室管理經驗者尤佳。

-起聘日為96年8月1日

檢附證件

履歷、自傳、大學(含)以上畢業證書影本、成績單、其他相關證明資料

備註

意者請於96年4月30日前備妥上述審查文件,掛號郵寄至(433)台中縣沙鹿鎮中棲路200號人事室收即可,(註明應徵生態學系教學助理),採通訊報名方式,收件以郵戳為憑。

 

部落客。搞社區。

2007/05/05 - 2:00pm2007/05/05 - 6:00pm

地點:蘋果優仕光華店(八德路一段15號 / 光華教堂與TVBS中間)
報名:請回應[Happy Mobs II | 部落客。搞社區。] 聚集吧,快樂的烏合之眾留言。對於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也歡迎在留言裡提出討論。
聯絡人:HOW
活動說明:

由HOW、豬小草、小梅子、柏強等人籌備的 Blogger Happymob II [ 部落客、搞社區] 也即將於5/5 假八德路蘋果優仕舉行。此外管中祥、何東洪老師之前發起180多名學者串連也規劃將於5月舉行樂生講堂,就人權、環境、工程、社區等方面請學者在樂生展開講座。

詳情請見Blogger Happymob II [ 部落客、搞社區]

 

傾聽綠野 96生態系列講座 -- 台灣的生態旅遊

2007/05/26 - 2:00pm2007/05/26 - 4:00pm

地點:誠品敦南展演中心B2(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B2)
主講:楊秋霖(綠野生態保護協會顧問)
主辦:中華民國綠野生態保育協會
協辦:中美和文教基金會
報名:請事先報名
電話:(02)25375301
傳真:(02)25317545
E-mail: green.msa@msa.inet.net

報名及活動詳情請見:中華民國綠野生態保育協會

 
專欄:為橙腹樹蛙闢新路 --﹥

作者:周文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組研究員兼副館長)

編按:1994年台灣師大生物系呂光洋教授及其學生共同發表了台灣新種「橙腹樹蛙」(Rhacophorus aurentiventris),成為世人認識橙腹樹蛙的瀾殤。1995年本文作者周文豪在知本初遇橙腹蛙,則開始嘗試為這批居住在低海拔次生林,且族群量稀少的的樹蛙開闢了新路。作者於數年來觀察橙腹樹蛙棲息地及其特性,並配合李文傑的研究成果,嘗試透過小族群保育的方式:「設法讓族群數量復原」和「試圖解決小族群的問題」,為此牠們提供了生存策略。文中娓娓道來其近十年橙腹樹蛙保育的心得中,為樹蛙建立繁殖洞是饒富趣味的過程,也同時反映了作為一個保育生物學者對於棲地與物種保育憂心忡忡的一面。

車轔轔,蛙呱呱

1995年知本林道工寮附近,突然一聲「呱啊—呱啊—嘓嘓嘓」像是翡翠樹蛙的鳴聲,密叢中的樹蛙,一開口就在夜色中露出了行藏,原來牠就停在我頭頂上約半公尺高的枝上,腹部在燈光下泛出橙紅色光澤,答案立時揭曉,牠們是世界新種──橙腹樹蛙。

我準備了二個大水桶,並藏在發現點的樹林底下,期待樹蛙前來產下卵泡,兩個月後,知本林道的桶子裡有滿滿的蝌蚪在水裡翻滾,這些蝌蚪長著一副怪模樣:身體扁平,頭寬腹窄,雙眼長在背上,尾鰭並不高,外型特徵有些近似樹棲的蝌蚪。有人說我們是全世界最先發現橙腹樹蛙蝌蚪的一群,但那一刻我心中想的,是牠的未來。

橙腹樹蛙的蹤影可見於北、中、南與東台灣的次生林或原始林,分佈於海拔高度500~1800公尺之間。雖然分布範圍廣闊,卻是零星分散、嚴重間斷分布。牠不僅具樹棲蝌蚪「靜淺水域―底棲」(Lentic-benthic littoraltype)的生態表形,也是自然環境裡中樹洞繁殖者。

然而,我幾度回到知本林道棲息地,發現一個晚上能聽到橙腹樹蛙的蛙鳴不到5隻,而且都是散落在很廣泛的區域內。

小族群的悲歌

橙腹樹蛙的族群生態屬於小族群,而對於小族群的保育生物學研究,通常分成二類,即「頹降族群範模」(DecliningPopulation Paradigm; DPP)和「小族群範模」(Small Population Paradigm; SPP)。前者追究族群頹降的原因,設法讓族群數量復原;後者着重小族群的問題,如何透過保育手段不讓族群滅絕。

繁殖場域對一個族群大小及其存絕有決定性的影響。台灣低海拔殘存的原始林,以及許多出現橙腹樹蛙的地方多屬次生林,其間少數幾棵老化倒塌的中空樹幹,則成了橙腹樹蛙賴以傳宗接代的場域。朽出來的樹洞終有朽毀之時,而在此之前,新的樹洞是否能及時朽出以供繁殖,就成為該族群是否會在該地區消失的關鍵。

由於台灣低海拔闊葉林大多是歷經浩劫的次生林,新生林木要形成「夠大」的樹洞,尚需一段時間,即便不進一步破壞眼下的天然棲地,也不能保障橙腹樹蛙的續存。因此,我們認為如果給予充足的人工繁殖設施,橙腹樹蛙的續存就有所保障。

人工模擬,樹洞環境

藉由瞭解橙腹樹蛙的繁殖策略,並顧及不同樹蛙之間的蝌蚪會有相互競用微棲境的情形,我們逐步發展出立式與橫式的長型容器,即模擬樹洞環境的人工繁殖筒。而繁殖筒所使用的材料堅固,預計可用10年以上。

這兩種繁殖筒有個妙處,當橫擺時,開口向上呈135度,既可承接雨水,又有斜面讓橙腹樹蛙產卵,卵泡可黏附在洞緣。又因筒口小,落葉比較不會掉進桶內。筒身的洩水孔能控制水位,使繁殖筒不會過滿;這個設計略有模擬水平倒木表面的淺水窪之意。立式的繁殖筒的二個洩水孔將水位控制在離筒口約15公分的地方,橙腹樹蛙產卵或躲藏的環境都可塑造出來,水深也控制在45公分,就像個深樹洞一般。再說,筒口傾斜,光線不會直照筒內,充份模擬樹洞的環境。

2003年,我們開始在明池、知本林道和利嘉林道設置繁殖筒,終在2004年得到橙腹樹蛙回報,當年雨水豐沛,繁殖筒盛水狀況理想。在7月及10月兩次調查中,知本與利嘉的50組可尋獲的繁殖筒及20個塑膠水桶中,發現其中9個直式繁殖筒有橙腹樹蛙蝌蚪或卵泡,牠們並未選擇曾經藉助繁殖的塑膠水桶,亦未選擇水較淺的橫筒;橙腹樹蛙的蝌蚪在直式的繁殖筒中生活到變態為小蛙,而且一再被利用,利用率高達36%,是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未來有關橙腹樹蛙的研究,從基因多樣性角度衍生的演化問題也須加以關注。小族群的問題是多重的,常因為近親交配而使遺傳多樣性受到約制,而且生殖成功率(fertility)和生殖量(productivity)皆會降低,甚至發生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使其對環境的應變力薄弱,更容易受外力的影響而滅絕。

而對橙腹樹蛙而言,棲地應是最需要關懷的因素。在台灣伐林後殘存的中低海拔闊葉林中,橙腹樹蛙還有一絲絲喘息的機會,若能把握契機,透過保育手段,將一些殘餘的族群有效地恢復過來,雖然無法完全彌補我們過去無知的過錯,至少還可以當作我們對自然未曾尊重的懺悔吧!

◎本文節錄自《基因生萬物》,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林務局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環境節日:從「京都議定書」到台灣「黑潮議定書」:大家一起來減碳! --﹥

作者:陳思穎 (綠色陣線)

黑潮是台灣漁業的命脈(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在溫室效應氣體充斥、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的今天,環境保護的議題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也越來越強調應由每一個人來承擔減緩變遷的職責。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署成立,成為最具全球公信力的環保依據法則。議定書中第三條第一款規定「公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應使其受管制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人為總排放量於2008-2012年(第一承諾期)內降低比1990年的水準低5%。」,且該六項氣體中以前三項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最為重要。

儘管目前許多國家採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易制度,企圖達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但該交易制度似乎只限於各公司財團之間的金錢交易媒介遊戲,過於偏重交易機制中的利益關係,而出現無法落實到全民共同參與環境保護的缺失。

此外,台灣政府在京都議定書簽署之後,雖因應國際趨勢潮流喊出各種發展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等口號,卻無具體措施,甚至仍繼續推動中油、八輕等造成環境污染的開發案;在經濟部與環保署之間目前仍看不到能夠做到生態平衡及永續發展的具體對策;儘管2006年已出現溫室氣體減量法,但仍在草案階段,台灣在溫室氣體減量上的努力依然有許多需要加強之處。

黑潮議定書的誕生

2005年幾位關心環保問題的人士在「黑潮咖啡廳」中談到如何將環保與經濟面共同考量,有人提出「如果每個月給你一筆錢,請你不要開車,改騎腳踏車,你願意不願意?」,馬上引起全場的附和。這個想法基於每人每月能得到一固定配額,製造較少污染的人民就能從繳納的稅賦與配額抵銷後獲利;反之,製造較多污染的廠商或人民將因此損失,這便是「黑潮議定書」的基本構想及名稱由來。

事實上,造成空氣污染並非只有工廠,亦非只有人民;而是工廠和人民皆須負淨化空氣的責任。因此「黑潮議定書」的最主要內涵為「碳稅+國民年金+雙重紅利」,強調二氧化碳排放稅轉移到全民的社會保險上:一方面人民可以掌握政府所徵收的稅收,確保能回饋到全民健保及其他社會保障,並與自身應享有的社會福利做一連結;也使得造成較多污染的人民及廠商繳納較多的稅賦,用以補貼其他製造較少污染的人民所必須負擔之醫療等社福制度下的支出。而不是將稅賦全都繳納到政府部門,卻無法掌握這筆支出最後的走向,是否僅為圖私人利益,或是否真正落實公共政策;二方面,也以實際稅收的機制,讓全民對自己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產生警惕,將污染責任以金錢支出作為補償,落實真正的二氧化碳減量,達到改善環境、人人有責的目標。

二氧化碳稅收 給你雙重紅利

另外,長期看來,政府的稅收在未來可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而隨之減少,亦伴隨預計的健保支出,將隨著空氣品質的好轉而減少。因此,「黑潮議定書」將環境資源福利化,福利年金環境化,以此相輔相成,達到「雙重紅利」的效果。在制度設計中將全民納入,使全民實際參與,並以經濟面為基礎誘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黑潮議定書」能達到的效果不僅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並進一步將二氧化碳稅收運用到社會福利後,亦可將環境保護、全民健康及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兩者間的相互作用,讓全民在親身參與後,更能體會到自我的健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緊密連結。

 
行動參與 :樂生保存亟需軌道、大地工程、機電系統專家的協助 --﹥

發起團體:青年樂生聯盟

各位關心樂生院的朋友們:

因為大家的關注與努力,行政院開始進行樂生院90%保存方案的「技術評估」。官方的閉門會議我們無法參與,但我們可以透過「民間審議」克服技術問題。

目前工程爭議有三點:一、軌道線型直線距離。二、水土保持邊坡擋土技術。三、分段通車的可行性。我們急需相關學者與專業界的專業意見:

一、 軌道線型直線距離:

軌道線型的設計上,直徑140m的反向曲線(S型)軌道之間需留有直線段,而捷運局規範手冊規定要留25m以上。而研擬90%保存方案,同為捷運專業的「欣陸公司」則認為此直線段只需5m即可。原因是,機廠未載客,行車速率極低(<20km/hr),25m的直線段規定並不合理。

由於捷運局的技術規範的軌道標準,並沒有將主線和機廠側線(未載客)區分開來,其規定並不合理。然而捷運局目前一直用「規範手冊」杯葛保存方案,我們需要軌道專家提供以下協助:

1. 他國案例,如台灣高鐵、日本新幹線或其他國家捷運系統,在行車速率小於20km/hr的140m反向曲線中間的直線段5m是否是可行的?

2. 國內外學界、實務界對於反向曲線間直線段長度的具體說法。

3. 任何有助於證實,機廠內反向曲線間留5m直線段是可行的資料。

二、 水土保持邊坡擋土技術

此外,為保存樂生院最具價值的「王字型大樓」,90%保存方案,使用了「10公尺垂直排樁」作為邊坡擋土。由於捷運局一直質疑此排樁有安全的疑慮,並且不可能通過水保審查,因此我們需要水保與結構專家提供援助:

1. 以樂生院的地質狀況,10m排樁是否適當?是否符合水保相關規定?

2. 過往是否有使用10公尺排樁擋土的先例?

3. 在不影響保存範圍的條件下,有沒有補強工法能提高目前設計(排樁擋土)的安全係數?

4. 是否有其他比排樁擋土更好的工法,可以在不影響90%保存範圍前提下施作?

(聯盟手上有樂生院週邊的地質鑽探圖,及90%方案的的相關計畫圖(非細部設計)可供參考。 )

三、 分段通車之可能性

分段通車雖然不在目前工程會評估的議程當中,但通車期程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捷運局與地方政客也一直以通車延宕一事,製造新莊居民與樂生院的對立。因此證實分段通車的可行性,是破解新莊與樂生假對立的關鍵。

捷運局在去年7月就曾表示,新莊機廠未完工捷運可先行通車至丹鳳(樂生前一站)。雖然捷運局旋即更正,否認分段及先行通車的可能性,但捷運板南線也有沿線機廠(南港、土城機廠 )皆未完工時,即分段通車(市政府到西門)的先例。

捷運機廠的主要功能在於駐車維修與供電,民國98年蘆洲機廠將完工。捷運新莊蘆洲線(橘線)將有中和、蘆洲兩座機廠。因此關於分段通車的具體問題如下:

1. 新莊機廠完工前,捷運新莊線能否透過車輛及電力的調度,提前分段通車?代價為何?

2. 90%樂生保存方案的設計圖顯示,變電站並未受到其他工程影響。是否可獨立施作、提早竣工,以提供分段通車所需電力?

目前的技術協商讓聯盟及自救會感到相當擔心,尤其在技術資源缺乏的情況下,面對一向以工程技術專霸而處處杯葛的捷運局更顯不利。若是大家或是你所知的人脈線索中,有具備捷運軌道、大地工程、捷運機電系統專業的朋友,請不吝提供,我們可以將其專業意見帶到現在的工程協商會議中進行對保存有利的遊說,這將會對樂生院的保留工作有莫大的幫助。

十分感謝你!

聯絡方式 洪申翰 0926018444 verano1018@hotmail.com

莊育麟 0968826533 living1105@yahoo.com.tw

青年樂生聯盟 敬上

 
讀者投書 :當原住民模範部落遇見國家 --﹥

作者:林益仁(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

當聽到3位司馬庫斯部落居民因為執行部落集體所託付的責任,將路邊風倒櫸木頭帶回部落而遭判刑的消息傳來,我感到一陣錯愕!心想,如果以司馬庫斯在原住民族發展上所開拓出來的部落主體性、實際的共同管理機制、生態旅遊以及維護生態保育的積極作為,這種相當於部落模範生的成績,尚且被法院以竊盜犯定罪,那麼這7年來政府在新夥伴關係的政策推動上,意圖建立政府與原住民族的正常對待關係的種種作法,不免令人生疑是否僅是場政治遊戲?

連帶著,原住民自治、傳統領域繪製、部落議會、自然資源共管、傳統慣習的肯認可能都淪為僅是紙上作業的表面功夫。因為,當在這個事件的現實面上,原住民部落遇上了國家,其嚴酷且保守的面貌已經無法再被堆滿了甜蜜笑臉的外表所包藏。而我相信,這段時間參與在新夥伴關係的建構與努力的朋友們,現在內心應該都在淌血!我的疑慮絕對不是無中生有,以下數例說明:

一. 因為颱風吹倒的櫸木擋住聯外道路,司馬庫斯不待政府協助便自主發動清理,且將有價值的櫸木公開地置放於路旁一個月有餘,此舉充分表現出自主管理的部落作風,後來卻是林務局將主要木材切割搬走,留下殘材。部落此等光明磊落的行徑像是竊盜犯意圖不軌、偷偷摸摸的模樣嗎?這種常識判斷即知之事,而代表國家的林務局與司法檢警單位,選擇視而不見,反因部落取走殘材,以森林法52條的竊盜罪名來解釋、起訴且量刑。

二. 3位司馬庫斯部落的居民乃是因為部落會議的決議,受命去拿回風倒櫸木殘材作為部落公用,並非3人看到木頭,臨時興起個人利益之心,意圖占為己有,此等執行公意而非己利的作為,部落舉證歷歷,而國家卻選擇視而不見,而以竊盜犯單獨起訴此3人。

三. 在法庭上,代表國家的林務局以及檢警司法單位在審理的過程中,明明有原住民基本法以及森林法15條有關於傳統領域以及傳統慣習使用林間產物的法條存在,國家代表卻選擇了忽視該法條精神來理解部落作為,又一次地選擇視而不見。

四. 在獲知ㄧ審判決之後,部落代表與代表國家的林務局溝通協商的會議中,林務局只肯接受尊重司馬庫斯部落有「傳統領域」以及「傳統慣習」的概念,而推諉原住民基本法與森林法中已經白紙黑字地載明了「傳統領域」以及「傳統慣習」的文字但尚未有施行的細則,也不願意正面肯認「傳統領域」以及「傳統慣習」的精神,更有甚者,訂定施行細則的進度還是國家行政單位不可推諉之責任,怎可因細則未定而忽略了主條文的精神呢?不過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是選擇了視而不見。

以上種種的跡象顯示,徒法不足以自行,原住民立委常常強調的白紙黑字法律條文,徒留知法、玩法、弄法之嫌,對於弱勢的原住民毫無幫助。如果國家的執行手,不管是行政、立法、司法的部門,沒有深切體認新夥伴關係背後不同文化背景互相尊重與理解的精神,例如「傳統領域」以及「傳統慣習」概念的真正意涵,而從國家基層到高層的人員徹底進行一整套多元價值觀反省的過程,那麼就算是有合於部落自治的法律以及明顯的意圖或行為,恐怕都將淪為視而不見的處境,新夥伴關係就一直會像無主孤魂一樣,飄盪在選舉口號與原住民天真的被動期待之中。

然而,堅定像司馬庫斯部落的居民呢?我且引用泰雅族記者比恕伊.馬紹在聆聽審判時的記錄,她寫道:「我不是被告,我坐在法庭的旁聽席內。三個小時後,離開座位,那時,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在法庭內,我的族人,是多麼的勇敢而弱勢。『承不承認有罪?』審判長一開場是這樣問的。威嚴的聲音迴盪在法庭內,審判長和兩位法官,同時等待著3名被告司馬庫斯的3位族人回應。然後,我聽到族人依序的回答。第一聲,『不承認』。第二聲,『不承認』。 第三聲,『不承認』-那是簡短有力,絲亳不畏懼的聲音。這不是司馬庫斯這三名被告族人第一次跑法院,也不是第一次堅決否認犯罪。因為『承認』,就是認罪。『我們沒有罪,因為這是祖先的土地。在部落集體決定之下行使的動作,沒有盜取國家資產,我們不是小偷,我們何罪之有?"』」


畢竟,權利從來就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我毫無保留地支持司馬庫斯部落的無罪抗告與上訴,並將以實際的行動與論述,像夥伴一樣地跟他們並肩前行。你呢?

**司馬庫斯有難,請發揮論述力量,一起聲援「當上帝的部落遇見國家」部落格所發布的相關消息。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張文樺
感謝智邦公司協助本會發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