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一週回顧版
2007.5.26
新聞短評: 保留後代選擇權──再論蘇花高
蘇花高的每一個隧道都會切斷地下水水脈,造成地下水流失,如此良田美景也將不復見。(照片來源:香鯨攝)
作者: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

千禧年迄今政府處理蘇花高案,似乎始終停滯於二分法的舊時代對決模式,聽任繁多政客覆雨翻雲、百般操弄,誤導人民將蘇花高闢建與否,等同於花東的繁榮與落後、生機與衰敗、希望與幻滅、公義與自私、開發與環保的水火不容,事實上,漫長的七年間應有完善的種種替代方案以安民心,例如東部領航計畫,乃至民間多版具有建設性的繁多建言,奈何政出多門、反覆搖擺、朝令夕改,終而再爆現今紛擾,蘇花高案讓筆者想起反核二十餘年,敗在執政者粗糙的一聲核四停工命令,導致共犯結構網全面反撲,落得浪費鉅額民脂民膏,還歸復工的悲劇。

環境節日:

生物多樣性日

2007生物多樣性日 「碳」望生物多樣性保育
農業生物多樣性之危「基」與轉機
遨遊「High」洋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日:拯救植物多樣性免於暖化威脅
六分之一歐陸哺乳類動物面臨瀕絕危機
保育灰鯊 澳洲劃定最新海洋保護區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秘書處正式宣布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圖片來源:CBD)

 

環評:

 

把聽證會當說明會 中科敷衍 民眾憂心
大巨蛋說明會草率通知 民眾退場不為遠雄背書
遭批阻礙產業 環保團體反諷抗議
湖山水庫60天不停工 環保團體揚言提告
環保署連續取消環評會 評委反彈

松菸森林公園催生聯盟在說明會外發表聲明。

 

海洋保育:

 

播放大翅鯨之歌 協助鯨魚母子返回海洋
抗議日本提議商業捕鯨 綠色和平展示17具鯨豚屍體
科學家證實雌性錘頭鯊可以孤雌生殖
海洋暖化 鯨豚存活面臨威脅
國際環保組織籲歐盟 對中國停售魚翅
環署親眼目睹:卡車直接碾過藻礁
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訴求為何是濫情?

白鯨在聖羅倫斯河中優游。(照片來源: McGill University)

 

精彩活動訊息:

 

2007年關懷離島生態影展
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台灣-歐洲的對話」國際研討會
生態攝影家劉思沂的逐鹿之旅
漂移邊境.美索影像展
2007年全球青年服務日GYSD社區志工培訓
《正視暖化衝擊 重拾環境之美》論壇

燕尾、馬背,閩南傳統建築的美麗曲線勾勒出屬於金門的天際線,但面臨開發的重建,古厝聚落的特色也逐漸消失

 

本週熱門焦點:

 

碳稅不痛不養 建築物能源效率影響減排

「碳」望生物多樣性保育

大巨蛋說明會草率通知 民眾退場不為遠雄背書

擴大窮人供水普及率 世銀採私有化方案 NGO反對

拯救植物多樣性免於暖化威脅

種植在英國皇家植物園內的大王蓮(照片來源:Kew)

 

 
新聞短評
環境節日
環評

海洋保育

精彩活動訊息

本週熱門焦點

本會快訊

本會急需贊助添購新的伺服器!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行動參與

環境副刊
熱門新聞
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
從動物身上,看見和諧的可能
熱門關鍵字
有機農業 氣候變遷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新聞短評:保留後代選擇權──再論蘇花高 

作者: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

千禧年迄今政府處理蘇花高案,似乎始終停滯於二分法的舊時代對決模式,聽任繁多政客覆雨翻雲、百般操弄,誤導人民將蘇花高闢建與否,等同於花東的繁榮與落後、生機與衰敗、希望與幻滅、公義與自私、開發與環保的水火不容,事實上,漫長的七年間應有完善的種種替代方案以安民心,例如東部領航計畫,乃至民間多版具有建設性的繁多建言,奈何政出多門、反覆搖擺、朝令夕改,終而再爆現今紛擾,蘇花高案讓筆者想起反核二十餘年,敗在執政者粗糙的一聲核四停工命令,導致共犯結構網全面反撲,落得浪費鉅額民脂民膏,還歸復工的悲劇。

基於歷史回顧與前瞻,筆者重申長年一貫的見解,再度就教國人。

一、蘇花高係在未考慮自然生界永續發展的舊時代所規劃,背景觀念大抵以人定勝天、開發至上、無限成長、經濟掛帥為圭皋,此等舊時代全國交通網計畫包括6條橫貫公路、環島快速公路網等等;而1990年代以降,過往以農林培養工商等,過度開發之肇災運動超越飽和或臨界,天災地變開始全面大反撲,歷年災變案罄竹難書,政府却從未釜底抽薪,檢討20世紀的結構大病,例如3條橫貫公路的世紀問題等,而仍然一昧貫徹上世紀的肇災性開發,完全不顧社會變化、全球變遷的事實,更放縱工程永續的迷思。

二、蘇花高建不建的上位思考,乃花東在國土永世規劃的終極定位大議題,偏偏數十年來從不依據自然先天的整體環境條件,籌謀合理承載量、安全暨永續承載量、願景與遠景的總體考量;以現今預估蘇花高完工後,每天可有6萬輛汽車進入花蓮市,其將是商機還是災難?可維持多長久的時程?將引發何等正、負面衝擊?導致什麼新困境或社會大問題?小兔子身上是否一定得裝上水牛的心肺大動脈?台灣是否由「外來」政權,蛻變為「外行」政權?為何始終欠缺整合型國土計畫?

三、花東縱谷即板塊銜接撞擊面,地震頻繁,而民國40年10月22日一次地震,花蓮港跳高60公分;花東地形極為陡峭,平均每走3公尺海拔升高1公尺,整個花東欠缺足够的生態緩衝帶,而蘇花海岸大斷層更是超級海崖,崖高300~1,200公尺,直接下切太平洋深海;颱風又首當其衝,在全球大變遷不可逆料的極端化趨勢中,環境的脆弱與敏感更令人心顫膽寒;同緯度的花蓮與台中之相較,全年日照量東台短少了600~800餘小時,水稻產量或光合作用淨產值,東部僅約為西部的60%,或說東部自然生態系的復原力遠遠低於西部,鉅大開山鑽洞工程真的適合大海崖?遑論生態破壞、生態系切割、動植物等人本中心下的「小問題」!

夥同東台移民史、開拓史的歷史問題,創造出花東是「淨土」的假象,事實上就自然生態系而言,花東在1950~1990年代伐木、採礦的破壞效應,相當於西部3百年開拓史,因而近世台灣生態大浩刼由東台銅門事件所開啟,只因先天條件限制高污染工廠之入侵,誤導東台保有自然的幻覺,總之,東台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總體條件禁不起高速路工程暨其連鎖引發的系列問題,而此等問題大抵皆屬於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非工程所能解決者。

四、以台灣歷來公共工程預算與品質合理推估,89公里長的蘇花高,7成以上屬於隧道與橋樑,光是完工成本或將高達兩千億元,則1公尺的造價必將超過2百萬元,還不包括每年維修費用,更不用提及颱風、地震的鉅災,這條預定路果真開鑿,分明是以黃金、鑽石來打造,則試問其經濟效益、國家資源總帳如何計算?每年總產值若干?

筆者從來主張合理開發四要件,其一,符合投資效益、經濟利益的開發;其二,不能讓少數人獲利,多數人受害;其三,不得讓這代人受益,後代人受害(債留子孫);其四,利及總體,包括動、植物及環境永世之利,則請政府全盤計算蘇花高20年、50年、100年的國家總利益、花東總效益!至於國防等效益,請政府不必再愚民矣!

五、蘇花高將帶給花東最高的觀光遊憩產值或利益?全球20世紀在觀光遊憩的總經驗顯示,任一地區觀光遊憩的發展大致存有下列階段,即「起始階段」,充滿新鮮、好奇的引介階段;接著為「成長階段」,此時期在地居民因外來資金流入而興奮;而後,資本家大舉介入經營管理的制度化,掌控權或遲或速淪為資本家的禁臠,此時期或可稱之為「質變階段」或「成熟階段」,於是觀光遊憩進入組織化、制度化,遊憩量達到飽和與過飽和,經營者與在地愈來愈疏離,資源破壞或耗竭,在地人與觀光系統呈現衝突期,從而進入「衰落階段」,也漸逼觀「光」的最後模式。

就台灣或花東而言,觀光遊憩早已進入「質變階段」或「成熟期」,筆者預估若開闢蘇花高,只會加速花東觀光系統的「衰落階段」,利益火速脫離在地居民,或所謂「觀光泡泡」(觀光者與經營者裏著透明泡泡,與在地人或資源隔離)形成,開發之利未見而先受其害,此之謂觀光遊憩的陷阱。
六、東台期待蘇花高的最大盲點之一,在於將所有的蛋放在同一籃子,誤以為蘇花高是解決花東問題的萬靈丹。過往貧窮世代花東受制於羊腸危路,更受困於公共建設不足,重大傷病患還得北送,何况快速寬濶的運輸路線,被視為文明、科技的表徵之一,然而,東部人該要求的不是一條快速失血的蘇花高,而是要求國家在東台建設一流的醫療軟硬體、充分的教育資源、足够而非奢侈的民生物資資源、精緻高尚的文化或藝文資源、健全健康的一至三級產業設計、合理而充足的公共設施、良善的民風與治安、周全的社會福利…,也就是所有民生物資及精神一定水準以上的總體要求,而可保存最高自然度,自給自足且符合在地環境特徵的生態系,試想,一個擁有現代文明基本條件,又能保有好山好水的健康大地,發展軟體創意文化,而能免除西部萬病叢生的變態社會污染,難道不是任何人夢寐之所求?

忘却根本要求,却寄望於一條「傳染病」大運送的蘇花高,好讓東部成為西部富豪的後花園,快速帶進現代病態社會的惡習性,帶進慾望橫流、物價上漲、貧富差距拉大、年輕族群外流、人才他去,而社會被污染、環境遭破壞、心靈空洞、價值解體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其風險與危機,蘇花高的社會安全指數東部人可有遠見與智慧?

筆者寧可犯眾怒,也不願國家埋下歷史的大禍患;如果說西部擁有的,東部也得具足叫做公平,這只是蓄意的無知與自我蒙蔽的愚蠢;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的終極目的,難道不該放眼世代、追求文化水平、確保生界永續、防杜不公不義的泛濫、具備智慧前瞻的大慈悲?短視政客及近利攸關的一小撮人,沒有權利決定未來世代幸福與利益的內容,更沒有權利剝奪後代子孫的選擇權。蘇花高不該是零和戰局,筆者只籲請政府及國人暫緩20年,讓20年後的新世代決定花東的後續;筆者更緊急呼籲政府,先安東部人民的心,積極規劃充分且符合在地特徵的全方位替代方案,許給台灣一個伊甸園區。

然而,此時此刻,我就是反蘇花高!

本文轉載自陳玉峰部落格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167
環境資訊電子報 ‧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倪宏坤‧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