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5.31
本日焦點I:

 捍衛原住民傳統領域自治權 司馬庫斯要行政院長出面

司馬庫斯部落在監察院前提出四大訴求

本報2007年5月31日台北訊,陳胤安報導

新竹縣司馬庫斯部落因族人撿拾風倒木遭判刑,4月24日前往林務局抗議陳情,林務局未有善意回應,而原住民委員會僅表示遺憾。昨(30)日,馬庫斯部落與捍衛司馬庫斯行動聯盟,到行政院前,展開「Pinhaban530攻守同盟,捍衛司馬庫斯土地主權」行動…

本日焦點II:

 環保署拖延環評審查 環評委員職權定位面臨考驗

環評之道研討會。(照片來源:陳品潔攝影)

本報2007年5月31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新內閣上任,環保署長換人,環保署更取消4、5月的環評大會,讓外界揣測是因為本屆環評委員強力阻擋開發案,對於目前送審環評的台塑大煉鋼廠和彰工火力發電廠不利,因此故意拖延。部分環評委員對此不滿,主動要求開會審查…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我們的島I

當牧場變工廠

我們過去熟知的牧場,早就演變成為一座座工廠

文字:黃康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許多人應該看過由英國亞德曼公司出品的電影《落跑雞》,劇情描述一群專門生蛋的金雞母逃離牧場的故事。片中的母雞們每天必須生產一顆雞蛋,如果連續幾天都沒有產蛋,就要面臨被宰殺的命運。雖然這只是虛構的動畫電影,但是事實上,我們過去熟知的牧場,早就演變成為一座座工廠,那些蛋雞、肉雞、豬、牛等農場動物,也成了一部部生產機器。

實際走訪現代化的養雞場,不難發現過去我們印象中的牧場,的確已經變成了動物工廠…

我們的島II

雞肉大不同

雞肉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會購買的食材

文字:黃康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天氣愈來愈熱,我們到處打聽哪個品牌的冷氣安靜又強冷;買衣服的時候,我們除了考慮美觀舒適,還希望買件名牌滿足一下虛榮心;即使是吃路邊攤,我們還會找一找網路上介紹的那家老字號滷味在哪裡。

到市場買雞肉時,你知道所買的是哪一牌的雞肉嗎?雞肉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會購買的食材,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健康,但為什麼雞肉沒有品牌可以選擇?

我們的島III

有雞園地

張孝男的牧草雞場成為花蓮無毒農業第一批示範戶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錦彪(公共電視記者)

當禽流感的陰影籠罩,大部分雞農都戰戰兢兢,擔心雞肉滯銷、雞價下跌,成本將無法回收的時刻,花蓮新城鄉的一家養雞場卻異軍突起,標榜無毒生產的牧草雞透過網路行銷,在網站上成為當紅炸子雞,土雞肉一斤賣到160元,仍然供不應求。

養牧草雞出名的張孝男,早年從事建築業,前幾年建築業不景氣,中年失業的他在6年前回到故鄉花蓮,把老家的檳榔園開墾成為養雞場…

讀者投書

搶救大冠鷲

作者:劉美玲;攝影:詹孟翰(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

落入水中的大冠鷲新店廣興,之前曾有生態攝影者從漁網中救起魚鷹,甚至還舉行研討會討論水域管理和保育的相關議題,未料更大的威脅還在看不見的地方,希望藉由這次慘痛的事件,能夠引起更多保育團體及相關單位的重視,並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4月22日地球日,卻是我們經歷最悲慘的一天,想不到在重視保育的今天,就在台北縣山區,竟然還有許多人要抓鳥,我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所看見的。

這天下午我們照例去新店廣興灣潭附近做自然觀察,地點我們大概也待了5、6年之久,環境非常熟悉了,但卻不知道原來看似純樸的山區人家卻隱藏著重重殺機…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我們的島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農業生物多樣性之「基」與轉機
陽明山蝴蝶季 竹子山戰備道開放賞蝶
熱門關鍵字
環評 原住民
推薦評論
前進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 台灣做好準備了嗎? (1)
保留後代選擇權──再論蘇花高 (2)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捍衛原住民傳統領域自治權 司馬庫斯要行政院長出面--﹥

本報2007年5月31日台北訊,陳胤安報導
新竹縣司馬庫斯部落因族人撿拾風倒木遭判刑,4月24日前往林務局抗議陳情,林務局未有善意回應,而原住民委員會僅表示遺憾。自首次抗議後已過了一個月,引發此事件的主要議題:原住民族基本法中「傳統領域」的定義為何,行政院、原民會至今未對其子法進行訂定,原住民為此而憤怒。

昨(30)日,馬庫斯部落與捍衛司馬庫斯行動聯盟,到行政院前,展開「Pinhaban530攻守同盟,捍衛司馬庫斯土地主權」行動,再次要求林務局公開道歉,並要求行政院強力督導各級單位執行業務時遵照原住民族基本法,不得任意侵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權益等4大訴求。

「Pinhaban」為泰雅語的「串聯」,亦有進攻與防守之意。他們說,司馬庫斯雖然是台灣最小的部落,但是「風倒櫸木事件」每天都可能發生,且在各個部落當中發生,因此,這次行動,是跨部落、跨族群,是全台原住民的攻守同盟,一起要求行政院長正視這個問題。他們共同要求行政院檢驗原住民基本法子法通過的進度,以捍衛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和自治權。

到行政院抗議的,不僅有司馬庫斯整個泰雅族部落的人,包含婦女與小孩都下山參加此次行動,另外還有阿美族、魯凱族、達悟族等原住民各族朋友前往聲援,總人數達300多人之譜。

司馬庫斯部落在行政院前表達不滿司馬庫斯部落所以發起這次行動,是肇因於2005年10月的櫸木事件,當時司馬庫斯部落3位族人將風倒櫸木的殘枝取走,而被林務局視為盜竊國有林財產,經地方法院宣判3人各處以有期徒刑6個月,併科罰金16萬,緩刑兩年。

司馬庫斯部落認為,取走風倒木是部落會議所決議,是部落的集體意志,且原住民本有善用土地資源的傳統,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就地取材,將風倒木用於部落意象的營造,何以被稱為小偷?目前該案由詹順貴律師協助進行上訴中。

4大訴求,落實原住民基本法

捍衛司馬庫斯土地權大行動提出了4大訴求,包含:一、要求林務局立即公開道歉,並將將竊盜之櫸木歸還給司馬庫斯;二、要求行政院強力督導各級單位執行業務時應遵照原住民族基本法,不得任意侵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權益;三、要求行政院長以「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委員會召集人」身份,組成跨部會協商小組,針對司馬庫斯部落的傳統領域與生活慣俗,限期於1個月內與司馬庫斯部落議會開啟對等協商準備程序。;四、要求儘速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保障原住民族自治權益。

他們到行政院,要求行政院長出面與所有與會團體面對面的對談。行政院則派出原住民委員會政務代表劉玉山與現場原住民協商。

政務代表針對陳情原住民的訴求一一回應:一、行政院責成農委會提出有利本案的說明;二、行政院將要求相關部會遵照原住民基本法;三、行政院將責成原住民委員會,於下一次的院會時,提交傳統領域的劃分與原住民生活慣俗;四、行政院將與原民會協調,盡快將原住民基本法的子法送交行政院審核。

司馬庫斯部落與其他原住民族一同靜坐抗議泰雅族頭目不滿意政務代表的發言,他說:「辛苦了這麼多年,櫸木何時還給部落?…請行政院長與部落面對面對談。」其他族人紛紛表示劉玉山隻字未提林務局該不該道歉,而且3位被判有罪的族人頻上法庭,已經使得家庭生活不安。為此,現場原住民按耐不住不滿的情緒,紛紛高喊尊重在地主體的聲音,要行政院長出面說明。

同為尖石鄉泰雅族人的夏威夷大學博士候選人Daya認為,今天的集會其實是原住民為爭取傳統的延續,並與法律建立起非對立而是對等的關係。原住民族不僅主張其資源使用上的權力,也希望藉此次櫸木事件取得判例,以達成雙贏的局面。

不過,原住民族基本法中「傳統領域」的定義不明,子法遲未完成,原住民土地的權益始終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根據公視新聞報導,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二審第一次開庭時,律師要讓法官明瞭傳統領域與原住民的關係,但在法庭上,法官得看著呈上的文件才能說出「傳統領域」4個字。行政院的口頭回應,何時落實到法律上的訂定,仍是此爭議事件的重要關鍵。

 

 

本日焦點 :環保署拖延環評審查 環評委員職權定位面臨考驗--﹥

本報2007年5月31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環評之道研討會。(照片來源:陳品潔攝影)  新內閣上任,環保署長換人,環保署日前更取消4、5月的環評大會,讓外界揣測是因為本屆環評委員強力阻擋開發案,對於目前送審環評的台塑大煉鋼廠和彰工火力發電廠不利,因此故意拖延。此事引發環保署官員與環評委員針鋒相對,環評制度與定位正面臨重大考驗。

部分環評委員不滿環評大會取消,主動要求開會審查,環保署綜計處卻回應:「環評委員應該是被動地審查環評案件,不能主動要求要求哪些議程來審。」究竟環評委員定位與職權為何?26日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舉辦「環評之道——未來守護者」研討會,便欲釐清此問題。

環保署對外聲稱,環評委員會對於審查之案件不具有否決權。環評委員詹順貴律師表示,環評委員審查的案件中,包含了政策環評與個案環評,前者環評委員只能作為建議案,無實質的否決權。但是就個案環評,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組織規則」,環保署授權環評審查委員會進行環評審查的結論,環保署只有公告結論的義務,並沒有實質審查的權力。詹順貴表示,相關的法律並未賦予環保署不予公告結論的權力,環保署署長身為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之一,其任務是負責召集與主持議事,也只是大會決議時21票中的其中一票。他認為,環保署長也不具有特別否決結論的權力。

環評委員的人格特質

在政府強力護航下,開發業者寄望第7任環評委員人選,能讓其開發案過關,這些未來為台灣環境把關的人選,所應具備的特質,格外另人注目。

現任環評委員李根政強調,「人格」應是環評委員應具備最重要的特質。環評委員不應受各種利害關係左右,假設他的專業或認知,容易受開發單位或行政單位遊說而改變立場,這樣的人格特質不適合當環評委員。

其次,環評委員應對台灣環境問題有全面性的了解,如果了解得不夠透徹,可能就停留在技術層次上的考量,認為用後端管理就可以處理環境問題,這種認知很容易讓開發案有條件通過。

根據環保署的遴選要點,由環評委員會由副署長召集,由10人組成,其中包含5個機關代表,包括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和綜計處,以及5位專家學者,由這10個人決定新任環評委員的組成。李根政表示,下一任的環評委員人選就掌握在這10個遴選委員手中。

民眾應積極參與環評

李根政表示,「台灣目前有各式各樣的委員會,築起一道專業之牆,樹立高不可攀的權威,來壓迫人民,彷彿所有問題由這些專業人士來解決就可以了。」他強調,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是深化民主的重要過程,開發案進行可行性評估之前,本來就應該納入民眾的意見。另一位環評委員文魯彬也表示,開發單位應主動公開包括開會時間、地點、簡報等等的資訊供民眾關心與參與,但現在開發單位多是委員有要求才會公開,然而環保署也不支持、也不要求。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第一條規定:「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台灣天然資源有限,在民生面臨缺水的時刻,仍見政府的政策導向是「工業用好水、人民喝毒水」。這種犧牲民生的政策,將少數人的利益建築在大眾生存權之上,民眾除了仰賴環評委員堅守崗位,為人民生存的環境把關,民眾的參與和關心是不可少的一環。李根政鼓勵民眾未來更積極參與政府政策,與環評審查,儘管本屆環評委員即將屆滿,對於台灣環境的未來展望不應感到悲觀。

 

 
台灣新聞  --﹥

口湖35件防汛工程 原地踏步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自由時報雲林報導
雲林沿海地層下陷嚴重,口湖鄉被列為台灣易淹水地區之一,根據專家調查發現,假使沒有堤防保護,海水漲潮可能淹沒口湖鄉境一半的土地,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任內提出8年1160億治水計劃,口湖鄉規劃的35件應急工程已順利納入預算。

眼看汛期過了1個月,前述應急工程竟毫無著落,鄉長吳慕禹無奈表示,今年鄉公所多次主動詢問相關單位,經濟部水利署指撥款公文1月間已送達縣府,但據了解,目前35件工程中僅5件發包,應急工程欲如期完工顯有困難。此外,營建材料價格節節攀升,前述工程實際概算經費與核定經費有很大的落差,35件工程中僅3件概算、核定經費相符,其餘明顯偏低,尤其台子村中排暨週邊銜接排水渠道整治經費高達上億元,行政院卻只核定6000萬元,屆時施工規模勢必縮水,就算工程能順利完工,能否發揮預期疏洪效果,不無疑問。

 

廢棄家具再生 環保局規劃展售場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自由時報基隆報導
大型家具廢棄物是垃圾回收大宗,基隆市環保局籌備成立家具再生工廠1年多,位於天外天掩埋場旁辦公室,占地兩層樓,各50多坪。目前已累積上百件維修或新製家具成品,環保局正在規劃展售場,推廣資源回收觀念,充實市庫收入,未來還考慮擴編維修人員,提供市民到府維修服務。

環保局長李梁說,過去大型家具須先破碎,再送進焚化廠,現在經過挑選,每個月大概可以回收10公噸再利用,透過木工巧手,更換一些像是鎖頭、桌腳、板扣等小零件,原本雜亂的廢棄材料搖身變成生活用品,有的簡直跟新的一樣。環保局日前配合空氣品質宣導活動,首次在東岸廣場展示部分成品,不少民眾爭相競標購買,再生家具足足便宜一倍以上。另外,李梁認為,資源回收是管末問題,源頭減量更重要,所以未來如果人力許可,民眾接受度也高,環保局可能還會推動到府維修服務,只收取維修材料費。

 

連日高溫鏈球菌作祟 死魚倍增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聯合報雲林報導
連日高溫,雲林縣沿海地區魚塭陸續傳出台灣鯛、烏魚、鰻魚等感染鏈球菌死亡。有漁民說,這兩天陸續死了數十隻,比去年同期多一倍,擔心溫度居高不下,會引起大規模感染。

雲林縣家畜防治所台西魚病室指出,鏈球菌是養殖吳郭魚主要病害之一,鱒魚、烏魚、鱸魚等魚類也容易受感染,常發生於夏季高水溫期,治療方式只有靠藥物,但不易根除,造成養殖業者極大困擾。漁業課說,鏈球菌感染原因通常與水質、飼料汙染、水溫、打氣不足、環境有機質過多或捕撈時受傷有關,建議業者多清除底泥、注意放養密度等,避免誘發疾病產生。

 

水利署長:目前不是調整水價時機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時報台中報導
自來水水價究竟調或不調備受各方關注,水利署長陳坤賢表示,水價調整會引發物價聯動,目前還不是調整時機。台灣天然水資源總量極限,至民國110年以每年不超200億噸,民國105年經由管線汰舊換新和節約用水,可達190億噸,如果還要增加水資源,可透過調度用水或再生水、海水淡化等方式。

另外,為避免大陸砂石暫停出口,影響國內重大工程建設,水利署在4至6月間推出「河川疏濬採售分離平價供應」政策,共有17件約636萬立方公尺砂石,其中在4月底公告192萬立方公尺順利完成抽籤開始出料。由於國內砂石需求暢旺,該署預定在5月底再公告推出5件約240萬立方公尺砂石。 陳坤賢表示,6月底前即將陸續公告推出平價砂石供各方申購,預計在增加料源及平價供料雙管齊下,應可對砂石供應及價格穩定有所助益。

 

礁溪休耕田 爆蟲蟲危機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時報礁溪報導

礁溪鄉玉光村與光武村,有好幾處休耕的農地,種植容易生長的田菁作為綠肥,讓休耕的農地可增加土地的養分,但農民卻發現農地上,有大量的斜紋夜盜蟲,不但將田菁啃食精光,還「攻佔」附近的稻田啃食稻葉,影響農作。

農民俗稱「黑蟲」的斜紋夜盜蟲,又稱田菁蟲,多在夜間出沒,屬於雜食性,常出現在田間啃食菜葉類、玉米、花卉、青蔥等農作物。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表示,種植田菁雖然可以增加土地養分,卻非常容易發生蟲害,農民應該做好病蟲害的管制,種植田菁後噴灑農藥,避免出現斜紋夜盜蟲,如果已經發現斜紋夜盜蟲,建議用割草機清除田菁,在農地上灌水將斜紋夜盜蟲淹死,以避免疫情擴大。

鍵盤、風扇、燈泡 下月回收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時報桃園報導

縣環保局從6月1日起,將擴大回收鍵盤、電風扇、環管日光燈與白熾燈泡等廢棄光源類物品,讓以往不在回收範圍內的燈管也列入名單,率全國首創。直管日光燈自91年1月起開始回收,回收成效相當良好,環保局決定從6月1日起,擴大廢照明光源的回收範圍,將96%以上的照明光源,全納入回收體系。

回收廢照明光源絕不可敲破,因為一敲破,燈管裡面含汞、螢光粉外溢會產生危害,故最好能將廢燈管置入新管保護套中,置於孩童無法到達的地方,以避免發生危險,並汙染環境。

 

北市廚餘去向決採雙管道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議會警政衛生委員會昨日到北投焚化廠考察堆肥廚餘暫存焚化廠貯坑作業情形,環保局長沈世宏向議員簡報指出,由於北市自製堆肥的成本遠比現行自製半成品送台朔處理高,因此仍決定近期與台朔簽約,但為避免廠商抬高價格,北市仍會繼續自製堆肥,雙管齊下處理廚餘。

沈世宏指出,半成品送台朔處理,每年所須增加成本為1736萬元,生廚餘送台朔處理,每年所須增加成本為2089萬元,自製堆肥方案每年所須增加成本為2357萬元。環保局絕不會獨厚台朔,但目前北市自製的半成品上網招標,還是乏人問津,沒有廠商願意合作,因此近期會與台朔簽約,決定將半產品交由台朔處理,但新約中會明訂罰則以約束台朔。

 
國際新聞  --﹥

美國當局發布警訊:有毒河豚誤標為安康魚

摘譯自2007年5月28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謝芳怡編譯;莫聞審校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向消費者提出警告,不要購買或食用標示為安康魚(monkfish)的進口魚,因為這種魚事實上是含有致命河魨毒素的河豚(puffer fish)。

管理局表示,食用含有該種致命毒素的河豚肉會引發嚴重的身體不適,甚至死亡,而一般的安康魚並不含河魨毒素。

在一般食物烹調或貯藏過程中,例如烹煮或冷藏,河魨毒素不會被破壞。

上週在芝加哥有2位民眾食用自行烹煮的魚湯後,出現身體不適症狀,其中一位更因症狀嚴重而住院治療,食品藥物管理局遂在24日向民眾發出警告。食品藥物管理局分析他們所食用的魚肉後,證實魚肉中的確含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河魨毒素。

食用含有河魨毒素的魚肉30分鐘到幾小時內就會出現中毒的最初症狀,首先是嘴唇和舌痛感覺疼痛,接著臉部與四肢會開始疼痛並麻痺,後續症狀還有頭痛、身體失去平衡、流口水、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肯亞人走上街頭 要國際象牙貿易禁令再延20年

摘譯自2007年5月28日ENS肯亞,奈洛比報導;謝芳怡編譯;莫聞審校
肯亞野生物管理局局長基佩提(右)參與在奈洛比的遊行(參考圖片:Kenya Wildlife Service )上千名肯亞抗議民眾27日早上聚集在奈洛比街道,呼籲6月3日至16日即將在荷蘭海牙召開的華盛頓公約會議,重視肯亞政府欲將國際象牙貿易禁令時效再延續20年的提案。

此次在奈洛比獨立公園所進行的遊行隊伍,是由肯亞野生物管理局局長基佩提(Julius Kipng'etich)發動,聚集群眾更默哀1分鐘,哀悼執勤時不幸遭盜獵者槍殺而喪生的3名國家公園巡守員。

基佩提指出,從這3名巡守員的喪生,已可預見國際象牙貿易禁令一旦解除後會發生的狀況。國際象牙貿易禁令在1989年正式頒佈,但自執行以來,幾乎每次在華盛頓公約會議上都會受到挑戰。

肯亞野生物管理局發言人烏都托表示,27日在奈洛比所進行的遊行活動,是肯亞政府爭取各界支持象牙貿易禁令時效至少再延續20年的最後一搏。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捕鯨管制歧見難解 國際捕鯨委員會恐瓦解

摘譯自2007年5月28日ENS美國,阿拉斯加,安克拉治報導;林盈秀編譯;莫聞審校
日本想要做座頭鯨的自我定向研究,欲在下一個捕鯨季增加捕捉量。(照片來源:NOAA)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未來動向正處於緊要關頭。21日,IWC 75個會員國在安克拉治針對鯨魚議題展開激烈辯論,討論內容涵蓋,從現行的商業捕鯨禁令,到日本每年殺害數百隻鯨魚的「研究探勘」行動等。

28日的開幕聲明中,日本表示,由於IWC的瓦解是「很有可能」的事,所以日本政府在2007年2月主導名為「捕鯨委員會正常化」會議。雖然有半數IWC會員國抵制該會議,但該會議產出的正式文件仍被列入議程,由IWC全體會員在一整個禮拜的會程中加以討論。

IWC正常化意味著當前的IWC運作「失常」。日本認為,這個創於1946年的機構,原本是為了訂定捕鯨規則而設的,因此現在IWC禁止捕鯨是「渺視國際法」的表現──這也是該次「IWC正常化」會議作成的結論。日本代表在開幕聲明一再強調這項結論,表明IWC應撤銷捕鯨禁令的立場。

日本代表指出,捕鯨禁令將符合「永續利用資源」原則的捕鯨活動排除在外,正顯示了IWC的運作失常。日本主張IWC在處理捕鯨規定方面過於感情用事,在協商期間,各國也並未秉持正確的觀念。

生存於俄國庫頁島旁的太平洋灰鯨正面臨日益增加的運油船的威脅。(照片來源:FOE UK)在此同時,IWC的科學研究委員會28日發出警訊,西太平洋灰鯨族群,很可能在2050年以前就會滅絕。目前灰鯨族群的分布範圍,僅南從韓國,北至鄂克霍次海。這些灰鯨受到的威脅,來自俄羅斯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以及日本和韓國設下的捕鯨網。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糧農組織建議對鋸鰩和歐洲鰻魚實施貿易管制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聯合國新聞網報導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專家小組30日提出建議,將鋸鰩和歐洲鰻魚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貿易管制名單。

這個由糧農組織召集的漁業專家小組,負責為《瀕危物種公约》待審議的水生物種貿易管制名單建議提供專家意見。《瀕危物種公约》第14屆缔约國大會將於6月3日-15日在荷蘭海牙召開。各缔约國政府提出了近40項野生物種貿易規則修改建議,其中7項涉及水生物種。

遵照《瀕危物種公约》的生物和貿易方面的標準,專家小组對這7項建議中涉及的水生物種的情况進行了評估,决定支持其中的兩項建議,對鋸鰩和歐洲鰻魚實施貿易管制,專家小组認為,這兩個物種的種群數量近年來顯著減少,而國際貿易是造成對這兩物種過渡捕撈的重要原因;同時,對這兩個物種實施貿易限制具有可操作性,也不會帶來明顯的副作用。

專家指出,儘管對其它5項建議中涉及物種的保護也非常重要,但是師時貿易限制存在很多具体的問題,同時貿易限制很可能不能對這些物種起到有效保護作用。

 

空氣污染導致氣喘 日本政府同意國賠60億

摘錄自2007年5月31日東森新聞東京報導
日本633名民眾控告中央政府、東京都政府及7大汽車製造商製造並輕忽空氣污染,導致他們罹患氣喘,經過11年纏訟,30日出現重大轉折,與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協商後,首相安倍晉三同意支付60億日圓(新台幣16億2000萬)的賠償金給原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30日舉行閉門會議,針對氣喘患者集體控告日本政府、東京都政府及七大汽車製造商的訴訟案進行祕密協商,會後安倍宣佈了一項重大消息。安倍晉三:「如果考慮那些多年來為氣喘所苦的人,一項迅速解決方案是必須的,因此我做出決定,要支付東京都政府60億日圓(賠償給原告)。」

這起民事訴訟案經過11年的審理,在東京高等法院進行和解程序,石原慎太郎在去年提出一項計畫,要求三方被告分別賠償原告60億日圓的醫療費用。不過日本政府一直拒絕這項建議,表示還無法確定空氣污染與氣喘病間的因果關係,而安倍這次態度軟化,一般認為是為了挽救他直線滑落的民意支持度。

 

亞歐會議未達成對抗全球暖化協議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大紀元報導
參加亞歐會議的40國外交部長,29日無法就如何對抗全球暖化達成共識,中國表示它不會受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的限制。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亞歐會議上表示,北京希望已開發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上扮演領導角色,允許亞洲尋求經濟發展對抗貧窮。他說:「已開發世界應做更多,但中國會盡力。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中,我們應目標一致,但擔負不同責任。」

德國外交部長史坦麥爾說,歐洲與亞洲無法就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如何在同一立足點上對抗全球暖化達成共識。史坦麥爾說:「大家對設定強制性目標看法不同。」 但他說,與會各國代表都同意接替京都議定書的降低排放量新協定,應該在2009年前達成協議。
 
 

美國提倡回鍋油提煉生質柴油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東森新聞報導
全球暖化問題嚴重,環保的再生能源愈來愈受到重視,美國就有民眾積極使用生質柴油,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收集回鍋油來提煉成生質柴油,也是目前相當受歡迎的方法。

回鍋油也能回收再利用變成能源嗎?美國有兩名年輕企業家,每天都在紐奧良市區到處收集回鍋油,並將所有的回鍋油提煉成生質柴油,每天大約可提煉出300公升的可用生質柴油。他們先將80%的回鍋油混合20%的甲醇,再加進鹼液,促進加熱混合的速度,最後提煉出來的油很清澈。而美國生質柴油局表示,生質能源油比燃燒柴油還要乾淨73%,對保護環境絕對有很大效果。

目前生質柴油還在初期的發展階段,全美國只有105個提煉廠,不過這是未來能源的好選擇。生質柴油局又表示:「其實在美國越來越多人使用,不過現在高油價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缺乏提煉的產量。」比起石油和柴油,生質柴油更環保,不只能改善環境污染,還可以降低民眾對石油的依賴。
 

 

全球節能大作戰 美搶日光 古巴也換省電燈泡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時報報導
為因應全球暖化,世界各國紛紛鼓勵節約能源,節能已經是時勢所趨。早在2004年,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就推動政府與民間企業夏季不穿西裝不打領帶上班,也就是所謂「夏日清涼便裝運動」(Cool Biz),他並以身作則,穿著輕便服裝舉行記者會。日本政府當時也要求辦公室冷氣系統的溫度設定不能低於攝氏28度。

香港過去則因為許多場所及交通工具空調都定溫在攝氏廿度以下,而有「冷凍之都」之稱。2007年港府為了節能,也推廣夏日穿便裝風氣,並呼籲各場所和家戶把空調溫度設定在攝氏25.5度,估計每年可省下10億度電。此外,換裝省電燈泡已成為多國節能政策。古巴總統卡斯楚兩年前即開始推動淘汰傳統燈泡。澳洲2007年2月也宣布兩年內禁絕白熾鎢絲燈泡。而歐盟各國領袖接著在布魯塞爾高峰會議席間宣布,將跟隨澳洲腳步,未來兩年內全面以精緻型螢光燈(CFL)取代傳統白熾燈泡。英國、加拿大、紐西蘭、委內瑞拉及智利等國也已展開限制使用白熾燈泡的立法。美國加州州議會則正在考慮立法,自2012年起全面禁用傳統燈泡。

延長日光節約 大省耗能

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但華府已施行新能源法,鼓勵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無污染能源,並以減稅等獎勵措施,鼓勵企業、家庭和個人更多地使用節能和清潔能源產品。而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陽光,縮短電燈照明以及家電使用的時間,從2007年起,美國日光節約時間提前3周,從3月11日開始,並延後一周到11月4日才結束,而夏令時間時鐘撥快一小時,估計每天可節省10萬桶原油。日光節約時間目標是在10年內把美國的汽油消耗至少縮減20%,估計2020年美國能源支出可省下44億美元,至少可以用來興建3座大型發電廠。

 

 

中國新聞  --﹥

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提出 確保污染減排水平西部領先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環境報陜西報導
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在近日召開的陝西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陝西要建設西部強省,就要做到資源節約和污染減排水平處於西部領先地位。 趙樂際強調,要著力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到「十一五」末,確保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比「十一五」末削減12.4%和10%。
 

發展有機產業推動農業結構調整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環境報山東報導
國際(肥城)2007有機農產品發展論壇在山東省肥城市召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周建指出,發展有機產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舉措。周建強調,發展有機產業,有利於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為規範和推動有機食品產業發展,國家環保總局先後發佈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考核管理規定》,會同商務部等11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積極推進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命名了一批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山東省肥城市是較早嘗試發展有機產業的地方之一。1994年,肥城市濟河堂村就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經多年不懈努力,肥城有機產業發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國家環保總局已命名的43個國家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中,肥城就有3個。在本次論壇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與促進處授予山東省肥城市有機農產品基地標誌。

 

青海省根據環境承載能力發展經濟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中國環境報青海報導
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在近日召開的青海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表示,青海要根據自然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來規劃經濟社會發展,在科學發展中保護生態、改善民生。

強衛指出,青海在今後5年的發展中,要努力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取得突破,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護,生態屏障作用進一步顯現。突出高原旅遊、生態旅遊、健康旅遊,努力把青海建設成為全國高原生態旅遊名省。

 

方便環保 無污染生態「綠色地毯」研制成功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人民網上海報導
日前,被稱為「地毯式無土生態型草坪」由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祥榮教授歷經8年研制開發而成。這種可生長的「綠色地毯」,只要鋪好後洒上水,即可存活成長。當時中國國內培育草坪常用兩種方法﹔一是帶土生產型。

即利用農田,撒草種培育。這種方式不僅佔用大量農田資源,而且在取用草坪時需連帶地表2公分土壤,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種就是織生帶生產。即利用紡織技術織成粗纖維層,在兩層粗纖維中撒播草種,壓制成膜。使用時將膜鋪在土地上,澆水然後等候草種生長為草坪。這種方法培育成本高、發芽率低,並且粗纖維膜不可降解,最終會導致環境污染。對此,王教授研發了利用谷糠灰、草木灰以及一部分生活垃圾等天然非土壤材料配制成營養基質來繁育草坪。只需要4周,就能撒種培育成草坪,而且草坪草根糾結,形成地毯模樣,方便卷起、運輸以及鋪設,根部的營養物質完全吸收不會造成土地污染。

 

肇慶4年否決300多個高污染項目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人民網廣東報導
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肇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西江中游,西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生態屏障區。雖然近年來工業增速保持在20%以上,肇慶卻一直堅持對城市環境和工業污染源的綜合整治。

4年來,該市環保部門共否決了300多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環境規劃的高污染項目,市委書記覃衛東說,目前全市工業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比2000年削減5%以上,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削減27%,地面水和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肇慶從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先後投入40多億元,開展碧水、藍天、寧靜、潔淨等七大工程,推進城市民用燃料向清潔能源方向過渡,建成日處理能力達16萬噸的污水處理廠4座。完成西江流域水源涵養林建設2.96萬畝,珠江防護林建設1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7.4%。

北京「公共交通優先」讓市民享受便捷實惠

摘錄自2007年5月30日人民網北京報導
北京市開始實施新一輪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系列措施,其中一條就是統一市區地面公交普票票制票價,單一票制線路乘坐一次1元,並對持「政交通一卡通市」刷卡乘坐市區447條公交線路實行普通卡4折、學生卡2折。

在公交票價打折效應下,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已售出近1100萬張,平均每三位北京人中就有兩位擁有這樣的IC卡﹔日均乘坐地面公交1200餘萬人,比實施前增加250萬人,公交出行比例由2005年的28.1%提高到30.2%。便捷又便宜的公共交通,北京確定了公共交通的社會公益性定位,堅持公共交通設施用地、投資安排、路權分配、財稅扶持「四優先」,從財政「錢袋子」裡分給公共交通事業的比例越來越多。「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對公共交通的投資總額將達到715億元,佔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45%,較「十五」期間提高10%。2007年僅因地面公交乘客刷卡乘車實行4折和2折票價一項,市財政就將增加補貼超過13億元。

每年投入1.5億元治理 陝西渭河水質逐漸變好

摘錄

廠,探索出了一條企業建廠、政府建網、市民付費、政府監管、市場運營的污水處理路子。

 

綠色學習課表  --﹥

2007永續發展際論壇

開始時間: 2007/05/29 - 9:00am

結束時間: 2007/05/30 - 12:00pm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承辦: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報名:以傳真、電子郵件、或線上報名方式完成報名(報名表下載線上報名系統)
電話:(02)23753013 #176 傳真:(02)23753011
E-mail: 謝秀玲galan@ier.org.tw; 謝雯凱 winkai.air@gmail.com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之發展。」1992年聯合國於里約舉辦之環境與發展會議,將永續發展的觀念推廣於世界各國。2007年適逢此報告提出20週年,也是里約高峰會議提出21世紀議程15週年。去年台灣舉辦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擴大民眾參與永續發展事務,今年則以國際論壇方式,邀請國外永續會委員與成員來台,就國內外永續發展狀況進行交流,並提供學習典範。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將於96年5月29-30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辦理「2007永續發展國際論壇」,研討會將邀請韓國、日本、芬蘭等各國永續會人員針對國家永續發展策略、永續發展指標進行討論。會場中有同步翻譯,報名人數限制於200人,有意了解國外永續發展現況者,請盡速報名。

詳情請見 http://www.ier.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08 

 

2007陽明山蝴蝶季——蝶舞草山開幕式

 

習尊重各種不同的生命,因為,地球豐富且多樣的生態資源,需要所有參與運作的生命共同努力,當然,也包括了人類。

詳情請見2007陽

蝴蝶博覽會

詳情請見2007陽明山蝴蝶季

2007陽明山蝴蝶季——國家寶藏探索

蝶季

 

彩蝶心•草山情

入了互動的成員,只是每一種生物,在互動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

007陽明山蝴蝶季

 

公民前線講座(七)-改變台灣的力量在哪裡

 

 

2007「展望」系列演講~「從環境變遷的角度談臺灣的生態與文化特性」

2007/05/25 - 7:00pm

2007/05/25 - 9:00pm

主辦: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郭城孟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主題:「臺灣的前世今生- 從環境變遷的角度談臺灣的生態與文化特性」
地點:台大應力所國際會議廳

從2003春開始舉辦的「展望」系列演講,每年分春秋兩季於台灣大學應力所舉辦,至今已進入第五年的春季,已經舉辦完畢的八季,主軸分別是「生活科技」(2003年春)、「探索未知」(2003年秋)、「人與環境」(2004年春)、「科學的極限」(2004年秋)、「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2005年春)、「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I)」(2005年秋)、「觀察與認知 — 心靈•生物•地球 • 宇宙」(2006年春),以及「建構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慧的尖端工程」(2006年秋) 。在過去這四年裡,「展望」系列總共舉辦了64場演講,講題內容跨越物理、天文、生命、認知、環保,和尖端科技等重要領域,有些探討宇宙的起源,有些則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很高興在每一場演講中,都能夠在應力所看到滿場的聽眾,專心傾聽學者的演講,同時也和講者熱切的互動。我們誠摯地希望,這一系列演講不但可以協助熱心求知的一般民眾獲得尖端科技新知,更希望能對我們的青年學子產生一些影響,在「展望」的年輕聽眾之中,未來能夠產生同樣傑出的學者。

春季系列將從今年4月20日開始,主題是「明天過後 — 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我們邀請到了中研院、台大、清大,和中央大學等校的傑出學者,從氣候、環境、動物、植物,和海洋生物等不同角度,來探討這個關係全人類未來命運的重要課題,系列最後是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作出結論。

 

我們的島I: 竹村桃源夢--﹥

文字: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上山尋夢,當人生做出不同選擇,轉了彎,景致不同。不到30歲的賴盈羽,放棄城市裡的生活,一個人前往深山,經營她的有機農場,在簡單自然的生活中,打造現代的桃源夢。

進入太魯閣,中橫的美麗風景,沿著道路無限開展,二旁高聳的懸崖,無異是大自然中最險峻的屏障,擋住人類所有去路。但是在看似無路之中,卻有幽徑,通往桃源深處。

在花蓮無毒農業的體系中,賴盈羽是一位名人,也是一位奇人,一位年輕女生為了實現有機夢,進入深山種植水蜜桃,已經成為當地的傳奇人物。為了解她的苦心,也探詢山中的美景,我們跟隨著她,準備進入她所形容,必須越過好幾座山的農場。

來到中橫回頭灣的空地上,賴盈羽將準備帶上山的物品,一一搬運下車,等待接應的車輛,載運進入她的桃醉農莊。開著農用搬運車前來的是自立,原本他是地主,將農場租給賴盈羽經營後,就協助農場經營,幫忙管理果樹。

 搭上自立戲稱的台製F1賽車,開進竹村產業道路。這條隱密的山路,通往深山內的梅園與竹村農墾區。由於道路十分狹小,一般車輛無法通行,只能藉助農用搬運車進入。

賴盈羽放棄城市生活,前往深山經營有機農場          中橫的美麗風景          賴盈羽將準備帶上山的物品搬運下車,等待接應的車輛

道路狀況十分不良,不僅要留心頭頂突出的岩石,還要注意緊鄰車旁的懸崖,一路上十分驚險。山路沿著陶賽溪而行,必須經過4座吊橋,才會抵達竹村。車子緩慢爬行將近半個小時,來到梅園村落,這是山中第一個農墾區。

農墾區都是台地地形,早期由退役榮民進入開墾,目前都已放領給第二代子女,人口最多時有數百人,但是近年來由於道路損壞嚴重,居民交通不便,陸續將土地賣給太魯閣國家公園。交通不便,一直是當地居民的困擾,行走在危險的山路上,人車如同賭命。

農場地主自立          自立戲稱的台製F1賽車          進入農場的道路狀況十分不良

經過第三座吊橋,馬上又碰上一段崩塌的道路,必須以車輛接駁,才能繼續前行。經過四座吊橋後,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終於進入竹村農墾區。整個地區依高低地形分佈,分成7個台地,不同墾戶居住在不同台地。

在竹村第二台地上,原本是榮民畢爺爺的農場,畢爺爺過世後將土地捐出,建立一所教堂,提供外來者住宿,賴盈羽3年前上山,第一個落腳處就在這裡。一路向上爬昇,賴盈羽的農場,在最高的台地上,一棟簡陋的連棟平房,就是賴盈羽居住和工作的場所。這次上山,賴盈羽的父親賴光男,已經先到山上幫忙,協助女兒處理農場雜務。門口一隻前腳全斷的小狗,原本屬於畢爺爺,現在收留在到農場裡,叫做袋鼠小白。

畢爺爺過世後捐出土地建立的教堂          進入農場遇見崩塌的道路          賴盈羽的農場桃醉農場

為何選上這個深山偏遠地區經營農場,背後有著一段故事。賴盈羽的父親愛吃水蜜桃,又想幫自立,於是將它租下來。租下來的農場遠在深山中,賴盈羽自告奮勇上山經營,開啟她的人生新方向。原本賴盈羽生活在城市之中,完全沒有務農經驗,現在不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務農,而且還堅持有機耕種,是難上加難的工作。城市女來到山上,沒有多少人認為她能夠撐下去,更不相信完全不懂農事的人,能夠種好水果。

從一開始的挫折,賴盈羽沒有退縮,一個人就在山中撐著,靠著自立的協助,不斷改良土質,將水蜜轉向有機種植。3年來,水蜜桃年年成熟結果,城市女子變成農業專家,辛苦堅持終於有了成果。

袋鼠小白          賴盈羽自告奮勇要求上山經營農場          為了彌補虧損,農場內種植短期收成的蔬菜,一樣堅持有機的種植方式

水蜜桃收成,原來為著可以銷售高興,卻沒想到風災一來,造成路斷,除了少量以人工揹出販賣,許多水蜜桃運不下山。賠錢經營不是品質不佳,而是交通不便,讓水果送不到市場銷售。但年年虧損,沒有磨滅賴盈羽的信念,她始終相信,有機種植是可以成功的路。

為了彌補虧損,農場內種植短期收成的蔬菜,一樣堅持有機的種植方式。農莊由賴盈羽經營,自立協助管理,需要人手時,才臨時招募人力,需多事賴盈羽必須自己勞動。

以營火焚燒枯枝,一天的工作又將結束,賴盈羽在山中轉眼已過3年。摸黑下山,開始準備晚餐,簡單吃吃。吃完飯,沒有城市裡的種種娛樂,早早關燈睡覺,準備明天一早的工作。上次風災,一些果樹受損,賴盈羽運上樹苗準備補種。對於有機種植,自立和其他傳統農民,總是覺得困難重重,甚至擔心這樣照顧樹木,不夠建康。由於經營方向的認同不一,讓雙方合作有著陰影,盈羽擔心今年會做不下去,農場的願景終將幻滅。

賴盈羽的桃醉農場菜園          以營火焚燒枯枝,一天的工作又將結束          果樹樹苗

下山時刻,賴盈羽帶著無毒蔬菜送下山檢驗,心裡卻掛記著農場續租的事。回到城市中,賴盈羽沒有度假心情,跟著花蓮有機農戶,環島取經,讓自己的有機知識更加提昇。她們來到劉力學的有機農場,學習如何製作有機堆肥。

回到花蓮,在哥哥賴冠羽經營的民宿幫忙,她也將這裡當成一個推廣中心,試賣農場加工的產品。從西部到東部生活,兄妹一個人在山上、一個人在山下,彼此相互幫助,當賴冠羽確知自立不願再出租農地,哥哥心疼妹妹的苦心白費。重新回到山上,在開花時刻,盈羽想要回去看看農場,那是她努力3年的地方,更是人生的最美的記憶。盛開的桃花,將山坡染成粉紅花海,美麗的景致,像是世外桃源。農場被收回,讓賴盈羽可惜已經改良的土地,無法再永續經營。

即將告別桃醉農場,為帶不下山的小白擺上滿滿食物。農場夢碎,但是賴盈羽仍然不願放棄,她想找尋另一座山,實現她的桃源夢想。從城市裡來,賴盈羽愛上山林生活,對她而言,有機農業不僅是工作,更是一門人生哲學,在人與自然之間,一場無悔無終的愛戀。

跟著花蓮有機農戶,環島取經          桃醉農場是賴盈羽努力3年的地方,更是人生最美的記憶          即將告別桃醉農場,為帶不下山的小白,擺上滿滿食物

 

我們的島II: 蘇鐵生死劫--﹥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中國人對鐵樹一直都很喜愛,加上傳說有避邪的效果、樹型又優美,總是可以在庭園內看到鐵樹的蹤影;不過如果仔細觀看,可以發現蘇鐵上面布滿密密麻麻的白色物體,包覆住鐵樹的枝葉以及芽心,原來是遭到白輪盾介殼蟲的入侵,從南到北,只要是蘇鐵科的植物無一倖免,這個孓遺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古老植物,是否可以逃過一劫呢?

在台灣這座島嶼上,有一種植物橫跨了好幾個世紀,追溯起來至少是在1億4千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繁衍,它就是被稱活化石的蘇鐵。

蘇鐵又稱鐵樹,常被人跟棕櫚和海棗搞混,但仔細分辨仍可辨出其中的差異。

相傳鐵樹是由鳳凰轉化而成,因此羽狀複葉像是鳳凰尾巴的模樣。由於鐵樹深受中國人喜愛加上樹姿優美,在園藝植物中很受歡迎,據說早期原住民都到台東紅葉村山上採集蘇鐵出來販售,這才引起學者的注意,發現在紅葉村的山上有這樣一片珍貴的台東蘇鐵區,因此在1986年6月按照文化資產法,將占地最廣的台東鹿野溪上游劃設為蘇鐵保留區,在巡山員加強巡邏下,盜採情況已有所改善;但沒想到在2005年年初卻遇到一波更大的危機,就是白輪盾介殼蟲的入侵,造成保留區的蘇鐵全區感染,無一倖免。

白輪盾介殼蟲是從越南進口蘇鐵苗木挾帶進來,先在北部平地的校園傳出災情,由於白輪盾介殼蟲生長迅速、繁殖數量多,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全台的蘇鐵都發現到介殼蟲的危害。遭受到白輪盾介殼蟲侵入的蘇鐵,葉片會因為小蟲吸食汁液,導致枯黃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推測白輪盾介殼蟲疫情波及台東蘇鐵保留區的原因,應是人畜的夾帶,並隨著風力讓介殼蟲的幼蟲四處散布,目前台東只有海岸山脈的蘇鐵保留區得以保全。為了避免繼續惡化下去,台東林區管理處積極展開防治工作,從物理防治到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方式,三管齊下,希望能夠搶救回這種古老的植物,目前蘇鐵的危機總算暫時減緩。

蘇鐵葉片上的白輪盾介殼蟲          治療台灣蘇鐵用藥          台東蘇鐵就像長蛇一般蜿蜒在石壁上

採訪側記

蘇鐵,也就是過去大家常說「鐵樹不開花」的鐵樹,其實鐵樹每年都會開花,只不過鐵樹是雌雄異株,所以看到不開花的鐵樹,大概就是雄樹。

來到台東蘇鐵保留區內,台東蘇鐵就像長蛇一般蜿蜒在石壁上,令人感到十分稀奇,不同於平地上所看到的蘇鐵。這裡的蘇鐵或許是受限於地形的緣故,大部分都橫臥在地上,分株三、四株甚至有五株以上,堪稱奇觀。

 

我們的島III 鏡頭下的世界--﹥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拍攝動物是一個挑戰,苦苦守候,只為按下快門的瞬間,那張生動的相片;背後用了多少心血,是外人所不知道的。在生態攝影界中,像王力平一樣擁有紮實的學術背景的人並不多,也讓他的相片有別於其他生態攝影工作者,從他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吹著長笛、喜歡聽古典樂曲、擅長寫作、略通素描的王力平,是一位生態攝影工作者。是生命中那股不安定的靈魂,厭煩了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的生活,在迷上看鳥後,就一頭栽進生態攝影的領域,即使收入不穩定,卻過得很快樂。

王力平跟金門結緣是在念研究所的時候,他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金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因為有紮實的學術背景,王力平的攝影作品裡就有點「學術」的味道,他不喜歡把鳥拍滿整個相片,而把鳥類的生態行為和棲地特性呈現出來。透過他的眼睛、透過他的鏡頭,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採訪側記

王力平明信片攝影作品環頸雉讀王力平寫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他有著雙魚座的浪漫情懷;印象最深刻的是,用他的作品印成的明信片。一天晚上,5歲的姪子看到這些相片,問我這是什麼?我翻到背面看一眼說明,才詳細看了王力平所寫的短文,徵得他的同意,用數位像機翻拍一張跟大家分享。

環頸雉
我不是歸人,也不是過客,偶然落籍在這片
陌生的土地,而「適應」卻是最大的天賦。

從文字跟相片,我知道環頸雉會在高粱田覓食,牠不是金門的原生物種,也不是遷徙的候鳥,偶然來到金門,卻能適應良好、大量繁衍,因為在金門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蹤跡。這是我解讀到的訊息。

 

環境節日遨遊「High」洋生物多樣性--﹥

作者:黃鳳娟、張文樺

攝影:懷特森今年5月中,行政院國科會公布2001年以來推動「台灣深海生物多樣性之調查研究」的成果,共發現603種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正當人類邁進一步探測海底生態之際,依此科技展開的商業觸角也打響了深海生態警鐘……

環保運動的先驅瑞秋•卡森在1962年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寫道:「各種生物,從最小到最大,生死大權全操在海洋的手中。」小從細菌、病毒,大至數噸重的藍鯨,生命源自海洋的思維在在獲得印證。

海洋生態系複雜而多樣

台灣雖小,僅佔全球陸地面積不及0.025%,但是台灣所擁有的海域物種卻是全球平均值的400倍,佔全球總種數的1/10。

海洋生態系複雜而多樣,更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奇特生物,圖為海龍。(照片來源:維基百科)為什麼台灣的海洋物種多樣性這麼高?我們首先要先瞭解台灣的地理位置,台灣位在全球海洋生物密度最高的東印度地理區,周圍又有黑潮、中國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中國海等不同水團流經,也是東海、南海及菲律賓三大海洋生態系的交會處。而台灣本島加上周圍小島的海岸線總長超過1,500公里,涵蓋了陸棚、大洋、河口灣、紅樹林、岩礁、珊瑚礁、草澤和潟湖等多樣的海洋環境。複雜而多樣的海洋環境,孕育了各類的魚蝦蟹貝,更是候鳥遷徙、魚類洄游的落腳處。

台灣沿近海域的漁業資源理應豐富,但是近年來台灣的漁獲多來自遠洋漁船。

漁源枯竭 台灣也不例外

根據漁業署統計,目前台灣一年的漁獲量約為130萬噸到150萬噸,其中養殖佔25萬噸到30萬噸,沿海、近海漁獲量合計僅15萬噸到25萬噸,餘約60萬噸到80萬噸都是遠洋漁獲量所貢獻,遠洋作業船隻數量約僅全台漁船的6%,漁獲產量卻超過全台總漁獲量的5成。

由於過漁、棲地破壞及人為污染等原因,漁產量已大幅衰退,台灣沿近海的漁獲量近年跌了1-2成,不少台灣漁船因此跟中國大陸漁船交換漁獲,或進行海上交易,甚或到對岸去買漁獲。近海漁產資源步入枯竭階段,是台灣漁業政策亟需正視的問題了。

海洋─地球最大的維生系統

全球漁產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在迅速衰退中,造成的原因已公認為:(1)過漁、(2)棲地破壞、(3)污染、(4)外來種,即使可能成為「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5)全球氣候變遷,追究到最後依然是人為因素。在人類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掠奪及污染、破壞下,豐富而多樣的海洋生物資源逐步邁向枯竭。

2048年後,人類將無海產可吃!?海洋學者發出嚴重的警告。不僅吃的食物直接或間接來自海洋,海洋也吸收並循環養分、淨化廢物,有平衡碳、氧,調節氣候的功能,主宰著整個生態系正常的運作,是地球最大的維生系統。

看不見的海洋 看得見的危機

硫磺怪方蟹(圖片提供:鄭明修)科學家在2006年全球海洋生物普查工作中發現可以忍受海底火山口高溫的深海蝦、截至目前看過最大的龍蝦,以及在南極冰層深處所發現的許多新物種,而這還只是所發現的其中一小部分。

甫於今年5月初獲得日本「生態學琵琶湖獎」的鄭明修,30年來持續研究台灣海洋生態,而他在2004年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關於硫磺怪方蟹生態的論文,更是學術上的一大成就,展現處於地震帶的台灣擁有不為眾人周知的特殊海洋生態;5月中行政院國科會公布2001年起推動「台灣深海生物多樣性之調查研究」成果,也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共發現603種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其中80種更屬於世界新種生物。

當人類邁進一步探測海底生態的同時,依此科技展開的商業觸角也打響了深海生態警鐘,我們可以閱見陸地資源日漸緊張的今天,深海資源如金屬硫化物等礦產已成為許多國家鎖定的目標。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持續和其他公約與國際組織之合作,探討國家管轄權以外公海海域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深海海底遺傳資源探勘及永續利用核心等問題。幾場聯合國總部召開的非正式會議討論中,人類資源共享的原則再度被提起,相較於主張深海基因資源的活動應遵循公海自由原則的國家,發展中國家則強調深海基因資源開發所得利益不應是經濟和技術發達國家的特權,因此主張要建立新的國際法律機制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分享這一利益,即便在分享利益上難有共識,但是與會各方都同意加強發展中國家參與海洋科學研究與資源管理的能力建設。

關於超越國家管轄範圍外的深海海底遺傳資源探勘與使用部分,台灣為海洋國家,應密切注意此一議題後續的發展,一方面遵循國際法規的規定,共同致力於海洋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應維護台灣在此方面的權益。

【資料來源】
•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育/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邵廣昭
•2007「展望」系列演講~「明天過後─從氣候變遷看海洋生物的未來」/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戴昌鳳
•生物多樣性概論/海洋生物多樣性/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戴昌鳳
•海洋生物多樣性/全球還境變遷導論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魏國彥 許晃雄 
•.「2006科學季特展:多樣性台灣」特展系列(五) 生物的多樣性價值與財富
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管理問題 相關國際組織與論壇的活動
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問題非正式工作組會議若干熱點議題
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8屆締約方大會報告

【延伸閱讀】
探索台灣的深海魚類
海洋立國願景 欠缺法律支持
【海洋保育人物】鄭明修探索海洋「內太空」
探索海底火山旺盛的生命力
成立海洋事務部以落實台灣優先
台灣深海生物研究 6年發現80種世界新種生物
世界保育聯盟催生海洋保護區網絡 盼世界齊力牽成
商業捕撈無度 2048年無魚可吃
夏威夷劃設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
生態「漁」跡不永續 專家建議採購食物鏈末端魚種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 初期強調復育與監測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讀者投書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訴求為何是濫情--﹥

戳破珊瑚大量人工繁殖的偽科學

作者:陳昭倫(珊瑚礁學會 理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最近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發起的「國際珊瑚礁生活權的連署宣言」的網路連署,正在網路上熱烈的展開。在短短的3天之內台灣熱愛珊瑚礁的同好踴躍的簽署,已讓台灣名列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和馬來西亞之後。但是,就在為此項義舉喝采的同時,確在中國時報5月21日的報導「復育珊瑚 鯝魚向山頂游方力行揭暖化真相」一文中看到ㄧ段令人無法苟同的報導,「不要再將畫面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濫情上,幫幫忙,如何讓淺海野生珊瑚大量人工繁殖,才是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的重要關鍵!」。我不僅要問: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為什麼是濫情?還有淺海野生珊瑚真的能夠大量人工繁殖,而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嗎?

首先,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猶如全球暖化是個事實。誠如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網頁上所講的,我們已經損失到全球15%的珊瑚礁,而有30%正因為人為的活動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如果這樣的衰退速度無法減緩或停止,在太平洋島國將有超過2億的人口的生計會立即受到影響。在國際珊瑚礁生活權的連署宣言中,更闡明了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有不受到過度漁撈、污染、白化、海洋酸化和缺乏計畫的海岸開發等生活權利。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預計連署的人數為百萬,希望在2008國際珊瑚礁年開始,以這100萬人的連署向全球擁有珊瑚礁的國家訴求保護珊瑚礁的責任。台灣以擁有多樣的珊瑚礁生態為榮,如同全球努力的除去人為破壞珊瑚礁生態的行動,難道這是濫情嗎?

淺海野生珊瑚或是造礁珊瑚是建構熱帶與亞熱帶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角,而這樣的生態系在地球上已超過兩億5000萬年。然而 不管無性生殖或是有性生殖而來的造礁珊瑚品系生長極為緩慢,最快的軸孔珊瑚1年達20公分,但是最慢的微孔珊瑚只有3公釐。況且,珊瑚礁生態系除了珊瑚之外,還需要其他生物,包括魚蝦貝類、藻類與眼睛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等,是相當複雜的系統。而且珊瑚礁發育的海域通常是海水清冊,無陸域污染源的環境。以台灣周圍海域早已受到過度利用與污染的環境,既使能大量繁殖造礁珊瑚,如何能讓他們有生存下去的空間呢?除了發展養殖珊瑚取代野外採集珊瑚作為水族玩賞的商業目的之外,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報告證明大量人工繁殖造礁珊瑚,能挽救珊瑚生態。如果這是可行的方法,在台灣珊瑚礁區所投放的人工魚礁上移植的珊瑚如今何在?如果台灣真有這樣的技術存在,如何挽救台灣的珊瑚礁?資料在哪裡呢?為何不發表在有同儕審理(peer-review)的國際學術刊物,接受檢驗呢?讓科學的檢驗說明ㄧ切!不然就是偽科學。

1997年台灣的學界發起成立珊瑚礁學會,更在1998年加入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活動。1999年台灣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珊瑚白化事件,導至台灣周圍海域損失了許多的珊瑚礁。但是,這10年來經過許多人不斷的努力,社會大眾漸漸的了解珊瑚礁生態對台灣海洋的重要性。2007更通過東沙海洋國家公園的成立,代表著我們正慢慢的邁向尊重海洋,愛護珊瑚礁的時代。猶如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發起全民騎單車上班ㄧ樣,而這樣的舉動絕對不是濫情!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 網編:彭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