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站及相關主題網為推出更符合讀者需求的專文,生物多樣性專欄生態工程入口網自然生命印象即日起進行讀者回饋調查。敬邀共襄舉!本站將提供精美贈品,感謝填寫者!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推薦瀏覽
綠色陣線協會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德國房屋贏得太陽能10項競賽 節能創新第一

圖片來源: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
【相關連結】
看生態概念用在德國永續社區
向太陽要電力 德國人最行
中國將辦2007世界太陽能大會太陽能建築競賽啟動
台灣阿波羅車隊  迎向日光
全國首艘太陽能船 高應大亮相

德國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設計的太陽能建築,在美國能源部舉辦的日光十項全能競賽奪得最高榮譽,再次顯示德國太陽能科技的世界領先地位。台灣的太陽能科技研發,多年來在太陽能車競賽領域已有亮眼表現,但在建築方面的應用仍舊缺席,德國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鏡。

本次參賽的大學代表隊來自美國、波多黎各、西班牙、德國、及加拿大等國,分別在10種領域競賽,範圍從建築結構、居住性能、舒適性,到房屋在空間的加熱與冷卻系統、熱水、照明、及各項設備的表現上。達姆斯塔特則在建築結構、照明設備及工程學上表現優異,獲得評審團青睞。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老產業遇上新科技

宜蘭三星鄉,以種蔥聞名的鄉鎮
文字:于立平;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去年宜蘭三星鄉的居民,打電話到「我們的島」,無助的訴說老農民對抗高科技的故事,我們才注意到竹科已經相中了宜蘭作為另一基地。記得那天我們到達現場了解狀況,村子裡的老人通通聚集在活動中心,期待著媒體的到來與關注,面對自己的土地要被徵收,老農民不知所措,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他們是被社會犧牲的一群 。然而如果從理性的層次來看,或許我們真該好好思考,台灣到底需要多少座科學園區?為何要使用高產質的優良土地?真的只有科技才能帶動經濟嗎?在科技迷思的光環下,我們又失去了什麼?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彭郁娟
Prius 是全面混合動力車(full hybrid vehicle)


怎樣的企業才算善盡其社會責任?如何讓消費者吃的安心、用的滿足,還要兼顧對環境友善?

星巴克在中國的各店家,為了達到清潔的目的,用一根倒U形的水管,不斷流出開水衝洗奶勺、溫度計,而被當地媒體批評為嚴重浪費水資源。然而,中國消費者對發起半年了的「筷行動聯盟」反映十分冷淡,很多人依然沒有攜帶主辦方所倡導的自帶筷子。也許如該組織 發起人所言,比起改變消費者根深蒂固的習慣,更為現實的做法是:通過媒體宣傳、消費者監督的方式,說服更多企業加入盡社會責任的一分子。

【相關新聞】
星巴克「細水長流」引環保爭議
「自帶筷子」被消費者潑冷水 
德商博世公司不看好歐洲油電混合車市場
環保意識高漲 柴油車最流行
法蘭克福國際車展 洗刷環境殺手惡名比一比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德國房屋贏得太陽能10項競賽 節能創新第一
摘譯自2007年10月22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林盈秀編譯;蔡麗伶審校

 

德國隊設計的太陽能房屋將床設置在地板上。圖片來源:ENS德國的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獲得美國能源部門在華盛頓國家廣場舉辦的太陽能10項競賽之最高榮譽。大學代表隊分別在10種領域競賽,範圍從建築結構、居住性能、舒適性,到房屋在空間的加熱與冷卻系統、熱水、照明、及各項設備的表現上。

在過去2週,20個來自美國、波多黎各、西班牙、德國、及加拿大的大學團隊,將其花費2年時間設計、建造、運作、最引人注目且最能有效利用能源的太陽能房屋,帶來參賽。

太陽能10項全能房屋是淨-零-秏能,完全不生產碳,包含最新高科技解決辦法、及對消費者而言有更省錢的好處,且不犧牲舒適、便利,及美學上的功能。

房屋中的每項能源設備皆使用太陽能,且尚有剩餘足夠的能源來啟動電池動力車。所有隊伍都花費超過2年的時間設計、建造及測試房屋,並帶至太陽能10項競賽參賽。

達姆斯塔特贏得建築結構、照明設備、及工程學的競賽。建築結構評審團說明此房屋符合所有要求的條件,且是他們在評比此次10項競賽中所希望看到的房屋形式。建築師的評定是依據進出房屋動線,及公共與私入區域的通風舒適與否;建築策略上能使運轉房屋容納所有的科技設備;並且還有足夠的空間支撐房屋強度結構、合適的材料在建物之中。

照明評審團喜歡此房屋在晚上發光的房型。工程學評審團為這個團隊加上「創新」的一分,並指出沒有人可以將光生電壓式電池系統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該校校長波蒙(Hans Juergen Proemel)指出:「我們的隊伍在這次國際競賽中的勝利,使我非常高興,突顯了德國在談到可再生能源上,是遍及全球的領導者。」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我們的島:老產業遇上新科技
文字:于立平(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去年宜蘭三星鄉的居民,打電話到「我們的島」,無助的訴說老農民對抗高科技的故事,我們才注意到竹科已經相中了宜蘭作為另一基地。記得那天我們到達現場了解狀況,村子裡的老人通通聚集在活動中心,期待著媒體的到來與關注,面對自己的土地要被徵收,老農民不知所措,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他們是被社會犧牲的一群,然而如果從理性的層次來看,或許我們真該好好思考,台灣到底需要多少座科學園區?為何要使用高產質的優良土地?真的只有科技才能帶動經濟嗎?在科技迷思的光環下,我們又失去了什麼?

宜蘭三星鄉,以種蔥聞名的鄉鎮,農人、蔥田、水圳,交織成一幅田園山水畫;好山好水的魅力,竟也吸引了高科技的目光,國科會預計將這裡,劃設為新竹科學園區的宜蘭基地,當老產業遇上新科技,傳統與現代開始產生衝突,純樸的小鎮,宛如面對一場暴雨來襲。

面對自己的土地要被徵收,老農民不知所措清晨,霧氣與濕氣籠罩著田間,雨後的三星鄉,流露出卸妝後的清麗氣息,村子裡的水圳,還遺留著混濁的痕跡,一條條的水圳,交錯田間、流經村莊,也流入每一戶種蔥人家。

張火爐老先生一家人,坐在自家的洗蔥池裡,熟練的清洗早上剛採收的青蔥,村子裡的每一戶蔥農,幾乎都從清晨四、五點開始洗蔥,這樣熱絡的場景,形成獨特的農村文化。

三星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居民大多種植水稻、上將梨、蔥蒜,由於氣候潮溼多雨,又有優良的中性土質以及豐沛無汙染的水源,造就出台灣第一的青蔥產業,在地方還流傳著一句諺語「嫁種蔥、吃不空」。

種田種了好幾代,一家子的生計全依賴這片土地,這片土地維繫著家庭的感情,也讓家人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使在外地漂泊,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畢竟故鄉的土地,永遠是最厚實的依靠。

農人、蔥田 、水圳,交織成一幅田園山水畫          村子裡的每一戶蔥農,幾乎都從清晨四、五點開始洗蔥          嫁種蔥、吃不空

長期以來,宜蘭縣的產業結構一直以農漁林業為主,純樸自然的美景,不只吸引觀光人潮,也塑造出生態縣市的形象;不過生態的口號抵不過高科技的光環,在人口外移以及高失業率的隱憂下,宜蘭縣配合「綠色矽島」政策,在縣內設置新竹科學園區的宜蘭基地,2004年縣政府提報8處場址,國科會選址委員會核定了3處優先場址,分別為宜蘭城南、五結中興以及員山內城。

由於員山內城位處於水源區,自來水公司要求擴大水源地保護範圍,因此最後決議改列三星鄉的紅柴林為第一期基地,紅柴林基地的範圍還經過二次變更,但變更的過程當地的居民並不知情,當聽到世居的土地要被徵收時,居民紛紛質疑政府黑箱作業,違反社會公平正義。

張火爐老先生所居住的萬富社區就是如此,於是老農民擔任起自救會會長,綁起白布條,和村子裡的居民,展開了漫長的陳情與抗議。

種田種了好幾代 ,一家子的生計全依賴這片土地          新竹科學園區的宜蘭基地          老農民擔任起自救會會長,和村子裡的居民展開了漫長的陳情與抗議

以青蔥聞名全台的三星鄉,早在1997年就已被宜蘭縣政府列入精緻農業區,優質的產地卻要變更為工業使用,作為光電、生物科技產業的生產製造基地,農民擔心未來水源遭受汙染,多年來建立的青蔥品牌會一夕崩盤,也賠上了宜蘭好山好水的形象。

土地本就應該適地適用,不能像點鴛鴦一般,大筆一揮就決定一切,從宜蘭基地的多次變更過程,就可以看出政府在國土規劃上的粗糙。

土地的傷害是不可回復的,在錯誤還沒發生之前,或許主事者該好好的思考,什麼才是宜蘭的根本?台灣又需要多少座科學園區?別一昧的迷思在科技的光環之下,最後成為失根的遊民……

以青蔥聞名全台的三星鄉,早在1997年就已被宜蘭縣政府列入精緻農業區          什麼才是宜蘭的根本?          土地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採訪側記

土地代表著什麼意義呢?在現代的工商社會,許多人只把土地當作財富的象徵,如果回到最初的農業社會,會發現家族的結構、感情、生活,都是因為故鄉的土地而有更深切的連結,當看到農人父子、夫妻共同在土地上奮鬥,深切的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也因為靠著土地維生,因此懂得珍惜,對於台灣才有更深刻的感情;而今都市發展,人人住高樓華廈,宛如架空的軀殼,人離土地愈來愈遠,當不再靠土地耕耘度日,土地變成只是人們口袋裡的Money Money,於是無止盡的剝削利用,直到最後一絲氣息……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星巴克「細水長流」引環保爭議權
摘錄自2007年10月24日新聞晨報上海報導
 

一根倒U形的水管中,不斷流出開水衝洗奶勺、溫度計。為了達到清潔和防止微生物滋生的目的,星巴克的長流水龍頭成為每家門店的必備裝置。

近日,有媒體指出,對水資源缺乏的中國來說,星巴克的做法其實是種嚴重的資源浪費行為。以北京地區為例,50多家連鎖店每天會因此放掉近百噸水。而在上海,星巴克連鎖店多達94家,每天放出的水量是否達近2百噸?流水龍頭被指嚴重浪費。

面對各種質疑,23日星巴克上海總部發了一份《關於星巴克門店內長流水龍頭及用水的媒體聲明》,其中稱「店內的長流水龍頭是為清洗持續使用中的餐具設置,持續的流水衝洗能防止微生物和細菌的快速生長。而出於節約水資源的考慮,我們在滿足清洗要求的同時將水的流量盡可能控制在最小範圍內。」Top

 
 
  「自帶筷子」被消費者潑冷水
摘錄自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晨報北京報導
 

和之前300家餐飲企業同時承諾拒絕提供一次性筷子的轟轟烈烈相比,消費者的反映十分冷淡。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筷行動」開展半個月以來,記者發現,很多食客並沒有攜帶主辦方所倡導的「自帶筷子」。

23日中午,北京建國門附近的沸騰漁鄉坐滿了前來就餐的人,所有客人毫無例外地用了餐廳提供的一次性筷子。餐廳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從沒見過自帶筷子用餐的客人。而已經加入「筷行動聯盟」的俏江南市場部杜雪告訴記者,雖然他們已經給顧客提供了經過高溫消毒的象牙筷子,但仍有消費者堅持要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動組織者之一,「飯統網」商務拓展部王京坦言,和前期相比,目前「筷行動」的確慢了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群眾中的宣傳力度還很不夠。至於倡導消費者自帶筷子用餐,王京笑稱這要比拒絕一次性筷子更難。據食客們反映,他們不願意自帶筷子的主要原因是「不方便」。

王京表示,比起改變消費者根深蒂固的習慣,更為現實的做法是,勸說更多餐飲企業加入「筷行動聯盟」。活動已進行半個月,至今沒有一家餐飲企業主動加入該聯盟,承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因此,「筷行動聯盟」計劃用半年時間,通過媒體宣傳、消費者監督的方式,說服2000家餐廳逐步停止提供一次性筷子。Top

 
 
  德商博世公司不看好歐洲油電混合車市場
摘譯自2007年10月23日外電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球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德國博世公司(Bosch)22日表示,他們預期未來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日本等國,對於油電混合動力火車的需求市場將會有所成長。

目前輕度混合動力車(mild hybrid)和全面混合動力車(full hybrid)佔總產量1%的博世公司也指出,相較之下歐洲對於混合動力車的需求相當低。

混合動力車結合了內燃機和電動馬達,利用煞車過程中所產生的流失能源回復原理來運轉。日本豐田汽車所生產的Prius則是全面混合動力車,可以單純利用電能行駛較短的路程,只使用內燃機、或電池及電動機推動,亦可二者同時使用。而使用半混合動力的車輛則需要內燃機來發動。

博世公司表示他們在混合動力技術上已有30多年的經驗,曾在油電及柴電汽車上都分別拿下第一份訂單。Top

 
 
  環保意識高漲 柴油車最流行
摘錄自2007年10月24日民視新聞網報導
 

你的愛車加的是什麼油?95還是92無鉛?現在環保意識高漲,連汽車都要講究環保,像今年的日內瓦車展,很多車廠就打出環保概念車,再加上省油的訴求,所以,現在,柴油車,才是最流行的車種。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全球柴油車的市佔率,從2005年的1500萬輛,到2015年時將達到2900萬輛,因此,現在國內也吹起一股,響應環保與動力兼具的風潮。在買車前,不妨多想一想,什麼樣的車,對地球的傷害,比較小。Top

 
 
  法蘭克福國際車展 洗刷環境殺手惡名比一比
摘錄自2007年9月17日大紀元報導

 

歐盟2007年春天達成協議,到2012年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過每公里130克,而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60克。在9月13日-23日舉行的第62屆法蘭克福國際國際汽車展(IAA)上,來自全球40個國家的1000多家參展商帶來了各自的最新研發成果,省油環保車和環保技術成了車展的最大亮點。

特別是歐洲汽車製造商要通過這一國際汽車盛會,改變保守落後形象,洗刷環境殺手惡名,迎合日益高漲的環保呼聲。於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人們日益提高的環境憂患意識,更由於高居不下的油價,消費者對節能環保車的呼聲漸高。另外,對汽車製造商而言,研發省油環保車以及開發未來汽車新能源已迫在眉睫。

戴姆勒-克萊斯勒,寶馬,通用等都推出了新一代的人們期待的未來新能源——氫氣燃料電池驅動汽車,雖然已有小批量生產,但距大批量投放市場尚待時日,有專家估計可能需要 10-15年。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